宋廣生,羅民掀,孟凡莉,王 悅
(1.山東省梁山縣武術運動學校,山東 濟寧 272600;2.北京市海淀區(qū)體育局少年兒童業(yè)余體育學校,北京 100080;3.首都體育學院研究生部,北京 100191)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武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其運動形式與內容十分豐富且蘊含了深厚的文化意義。作為我國武術百花園中的一朵靜花,太極拳深受世人的喜愛并逐漸普及開來。太極拳起源于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是中華民族傳承已久的文化遺產。太極拳從創(chuàng)拳以來,經歷了300多年的風雨洗禮,現今由于它不受性別、年齡、民族、文化層次等因素的限制,得以在社會上廣泛地傳承與發(fā)展。太極拳的動靜結合詮釋了武術的剛勁與柔美,在其發(fā)展過程中不斷深入挖掘文化內涵,構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吳式太極拳以其獨特的風格和鮮明的特點,成為太極拳中主要五大流派之一。吳式太極拳從楊式太極拳的拳式發(fā)展創(chuàng)新而來,吳式太極拳在運動外形上與其他太極拳一樣,都是以松、柔、圓、緩、勻為特點,要求動作輕松、舒展、柔和、緩慢。吳式太極拳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極高的養(yǎng)生價值和廣泛的群眾基礎,通過對吳式太極拳的衍變脈絡進行系統(tǒng)地梳理,對整個發(fā)展歷程與發(fā)展背景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從而以史為鑒,使吳式太極拳能夠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吳式太極拳在北京地區(qū)的傳承與發(fā)展。
1.2.1 文獻資料法利用圖書館、中國知網等信息渠道查閱、整理近幾年有關文獻資料、新聞、刊物,了解吳式太極拳的起源、特點,以及吳式太極拳在北京地區(qū)傳承與發(fā)展現狀情況。
1.2.2 問卷調查法為了能更全面地了解北京地區(qū)吳式太極拳練習者的練習情況,本課題以北京地區(qū)吳式太極拳練習者為對象,擬一份調查問卷,提出了一些關于練習動機、練習途徑、練習時間等基本問題,并對問題進行整理分析。發(fā)放對象為北京市吳式太極拳各輔導站練習者,發(fā)放問卷113份,回收問卷112份,問卷回收率為99.1%,有效問卷109份,有效問卷率為97.3%。
1.2.3 實地考察法通過對北京地區(qū)吳式太極拳輔導站進行實地考察,了解北京地區(qū)吳式太極拳組織形式及傳承途徑與方式。(表1)
表1 北京地區(qū)吳式太極拳輔導站實地考察
1.2.4 個人訪談法擬定內容提綱,對北京地區(qū)吳式太極拳輔導站站長進行訪談,了解各輔導站發(fā)展情況,依靠專家實踐經驗及專業(yè)知識對所提問題進行整理分析。(表2)
1.2.5 數理統(tǒng)計法根據所研究的內容,對調查結果進行整理分析和繪圖,得出相應結論。
2.1.1 吳式太極拳的起源吳式太極拳發(fā)源傳承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蘊含了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其發(fā)祥、定型于北京市東城區(qū),創(chuàng)始人全佑(1834—1902年)。清同治年間,楊露禪從河北來到北京,受聘于京城王府教授太極拳,并任旗營武術教練,全佑拜其為師學拳,后拜楊露禪之子楊班候為師。全佑兼得楊氏父子兩代真?zhèn)鳎涍^精心學練,吸收了兩人拳法之精華。清末,全佑脫離旗營后,設館于北京東城水磨胡同,在教拳過程中,不斷發(fā)揚其特點,逐漸形成了以柔化為主的獨特風格,這是吳式太極拳最早的雛形。全佑的傳人有其子吳鑒泉,弟子王茂齋、郭松亭等人。
吳式太極拳是在北京東城錢糧胡同“同盛?!钡脑鹤永锒ㄐ偷?。吳鑒泉、王茂齋和郭松亭師兄弟3人在“同盛?!庇昧?0多年的時間演練研究全佑傳下來的這套拳,在(楊露禪)老架和(楊班侯)小架的基礎上不斷研究提煉,對全佑的快架加以改造,去掉跳躍發(fā)勁等高難動作,使之成為架式小巧細致,在舒展中求緊湊,在緊湊中又舒展大方。他們有了體會還要在幾名學生身上試手,一招一式有明顯效果才定下來。
2.1.2 吳式太極拳的特點吳式太極拳在運動外形上與其他太極拳一樣,以松、柔、圓、緩、勻為特點,要求動作安穩(wěn)、舒展、輕松、柔和、緩慢、均勻。然而,吳式太極拳作為太極拳大花園中的一支,又有自己獨秀的芬芳。吳式太極拳結構嚴謹,理法兼?zhèn)?,堅持意形并重,身心雙修,虛實清楚。其在身形、步法和運動中的主要特點是輕松自然、連綿不斷、循規(guī)蹈矩、獨具靜態(tài),以柔化為主,因勢利導,以柔克剛,以靜制動,以逸待勞,極柔軟而后極堅剛。吳式太極拳的運動特點可以概括為16個字:輕靜柔化,緊湊舒伸,川字步形,斜中寓正。這16個字體現了吳式太極拳的運動風格、特點和內涵,以及對身法、步法的規(guī)范和要求,是對吳式太極拳內外兼修、意形并重等特點的總結。
表2 專家訪談名錄
表3 吳式太極拳主要傳承人
表4 北京地區(qū)吳式太極拳組織機構的調查
2.2.1 吳式太極拳的主要傳承人吳式太極拳主要傳承人見表3。吳式太極拳傳承至今,每代傳承人都在全國多個地區(qū)為吳式太極拳的傳承發(fā)揚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限于了解,本文在此只簡單介紹第5代具有卓著貢獻的生活在北京幾位傳承人。吳式太極拳第5代傳承人劉偉,現任北京市武術協會吳式太極拳研究會會長,開蒙于形意拳名家駱大成先生,后拜吳式太極拳名家李秉慈先生為師,是吳式太極拳競賽套路45式規(guī)定套路的標準示范者?,F致力于北京吳式太極拳研究協會吳式太極拳教學任務。吳式太極拳第5代傳人宗維潔,12歲隨駱大成學習形意拳,后隨李秉慈學練吳式太極拳及器械。1989年考入北京體育學院,1993年畢業(yè)留校任教。曾在中央電視臺、北京電視臺太極拳教學欄目擔任講解示范,數度應邀出訪表演。
2.2.2 吳式太極拳在北京地區(qū)的傳承機構目前,吳式太極拳主要以北京市武術協會吳式太極拳研究會為主進行傳承和發(fā)展。北京武術協會吳式太極拳研究會于1984年1月15日成立。2016年4月24日,吳式太極拳研究會第7屆換屆大會劉偉先生當選為第7屆北京武協吳式太極拳研究會會長。吳式太極拳在北京的輔導站由研究會初建時的5個發(fā)展到30個。社會體育指導員已有三四十人。 吳式太極拳在北京地區(qū)的輔導站有中山公園、景山公園、紫竹院公園、柳蔭公園、天壇公園、東單公園、官園等。
2.2.3 吳式太極拳的傳承途徑與方式在訪談吳式太極拳第5代傳人梁秀珍老師的過程中,了解到吳式太極拳的主要傳承途徑是社會傳承和師徒傳承,其次是家族傳承。現今,中華傳統(tǒng)武術的傳承主要分為師徒傳承、家族傳承、社會傳承和學校傳承。其中,北京地區(qū)吳式太極拳各輔導站教學屬于社會傳承,也是現今運用范圍最廣的傳承途徑,其中也包括部分師徒傳承和家族傳承,但在學校傳承這一方面還未實行,傳承格局不夠合理。
吳式太極拳的傳承方式主要是口傳身授和人格的影響,老師的親身示范,手把手教授是吳式太極拳傳承的重要方式。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講練結合的方法進行套路教學及理論知識講解,理論結合技術動作,隨講隨練有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技術動作的技擊方法及重點難點。在語言講解的同時,通過身體的姿勢示范,達到動作技能的掌握。人格影響主要是指師父對弟子及從學者的道德影響,這種影響可能通過具體的事例,也可能是通過道德的垂范,也可能是通過言語的教導來完成。
2.3.1 北京地區(qū)吳式太極拳練習者的基本情況(1)北京地區(qū)吳式太極拳練習者的性別比例。調查結果顯示,北京市吳式太極拳練習者的性別比例男性大于女性,男性練習者64人,占練習者總人數的59%;女性練習者45人,占練習者總人數的41%。究其原因可能有:①武術在傳承的過程中具有封閉性,即傳男不傳女之說,歷代武術的練習者中大多以男性為主,這種思想至今仍有所遺存,導致女性習武者少于男性;②如今大眾健身項目之多,女性也有不同健身項目可供選擇,如以柔力球、廣場舞,水兵舞等健身項目來鍛煉身體。
(2)北京地區(qū)吳式太極拳練習者的年齡分布。調查結果顯示,北京市吳式太極拳20~30歲練習者4人;30~40歲練習者9人;40~50歲練習者23人;50~60歲練習者32人;60歲以上練習者41人。以中老年為主,分布不均勻。究其原因可能是:(1)由于青年以及青少年學習繁重,工作壓力大,因而空閑時間被占用,且較多輔導站練習時間為早晨和上午,與上學及上班時間沖突導致學生和青年人群在練習者中所占比例較少。(2)50~60歲及60歲以上練習者為退休人群,因而有充裕的時間練習吳式太極拳,且老年人因上了年紀抵抗力差,易生病,從而比年輕人更有健身養(yǎng)生的意識。
(3)北京地區(qū)吳式太極拳練習者的練習目的。調查結果顯示,北京地區(qū)練習吳式太極拳的群眾練習目的占據前3位的價值取向分別是強身健體,占整體的38%;個人興趣,占整體的21%;傳承發(fā)展,占整體的19%。但以學習技擊技術為練習目的練習者比率僅為8%,說明練習人群非常認可吳式太極拳具有強身健體的價值。太極拳不受場地、年齡、性別、裝備等條件的限制,速度柔和緩慢,練習者可以根據自身條件調整動作的幅度,避免因動作幅度過大而造成扭傷或拉傷等運動損傷,這是中老年人把太極拳作為健身項目的重要因素??梢?,人們非常注重吳式太極拳的健身功效,但是真正下功夫去學習它的功法和技法精髓的傳人卻少之又少??梢姡藗儗鞘教珮O拳的功法和技法精髓的認知有待提高,而不是只停留在健身養(yǎng)生層面。
2.3.2 北京地區(qū)吳式太極拳練習者初次了解吳式太極拳的方式調查結果顯示,北京地區(qū)吳式太極拳練習者初次了解吳式太極拳以公園、朋友、家人及報刊書籍居多。因大多數練習者為退休人群,在逛公園鍛煉身體時發(fā)現吳式太極拳輔導站進行練習為多,有38人,占總人數的35%;其次是通過家人朋友介紹,占總人數的18%;通過報刊書籍了解,占總人數的13%。通過網絡資源以及比賽活動方式了解較少,分別占總人數的4%和9%,體現出吳式太極拳在網絡資源宣傳及比賽宣傳方面的力度有待提升。
2.3.3 北京地區(qū)吳式太極拳練習地點通過表5可知,北京地區(qū)吳式太極拳練習地主要是公園廣場,所占比例59%;戶外空地所占比例21%,體育館所占比例13%。由調查結果可分析出,選擇公園廣場、戶外空地是考慮到經濟的因素,這樣既可以健身,又可以節(jié)省運動帶來的消費。此外,通過集體練習吳式太極拳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消除孤獨感;選擇公園廣場、戶外空地練習也是展現自我的一種方式。目前,受交通、經濟和家庭因素影響,大多數太極拳練習者基本上會選擇免費的且離居住場所較近的活動地點鍛煉身體,這些地點主要集中在城市廣場、開放式公園、社區(qū)的健身路徑等,也有對場地標準要求高的練習者會選擇在居住地附近選擇高標準的運動場館和高檔會所進行場地有償的鍛煉。
2.3.4 影響北京地區(qū)吳式太極拳練習者參加練習的因素調查結果顯示,影響練習者參加練習因素所占比例最多的是天氣原因,占總比例的54%,練習者表明北京地區(qū)多數吳式太極拳輔導站攝于公園內,遇風霜雨雪及霧霾天氣輔導站會暫停練習,常會影響進度。其次是時間原因,所占比例31%,多數練習者無法兼顧工作學習與輔導站的練習時間,從而影響練習者參加輔導站練習。最后,只有少數練習者受內容難度和經濟上的影響,占其比重的8%和3%。
3.1.1 吳式太極拳傳承到現在已經是第7代,但仍在鍛煉體系、傳承方式上保留著濃厚的傳統(tǒng)文化特色。
表5 北京地區(qū)吳式太極拳練習地點n=109
3.1.2 練習人群非常認可吳式太極拳具有強身健體的價值,但對吳式太極拳的功法和技法精髓的認知有待提高。
3.1.3 北京地區(qū)吳式太極拳在傳承與發(fā)展上還存在著傳承方式較為單一、傳承傳承管理制度機構建設不夠健全、年輕后備人才匱乏等問題。
3.2.1 加大宣傳力度,拓寬宣傳渠道,豐富傳承內容。利用先進科技技術如網絡平臺,電視轉播等渠道,通過群眾喜聞樂見更易關注的方式,廣泛宣傳吳式太極拳,擴大民眾的認同度。
3.2.2 做好引導和監(jiān)督。加強吳式太極拳的組織機構的建設,制訂監(jiān)管制度,政府相關部門協助監(jiān)督,嚴厲打擊個別人為了利益利用吳式太極拳的招牌,歪曲和夸大養(yǎng)生價值和技擊價值招搖撞騙,達到獲得非法收益的目的非法行為。
3.2.3 根據發(fā)展現狀制訂翔實的傳承發(fā)展計劃,推動吳式太極拳進入全國各類高校是解決學生因學業(yè)壓力缺乏時間學習吳式太極拳這一情況的最佳路徑,而且使吳式太極拳吸入大量學員得到可持續(xù)發(fā)展。將吳式太極拳引入校園,既可以大力宣傳吳式太極拳,也可發(fā)展更多傳承人以及師資力量,培養(yǎng)后備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