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津
(武漢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湖北 武漢:430080)
隱喻即暗喻,它是比喻的一種,隱喻的突出特點是用人們熟知的事物去解釋理解另一事物特點,用一個眾所周知的概念去解釋另一個不太熟悉概念。如:love is a journey.(愛情是一次旅行。)“l(fā)ove”和“journey”原本是兩個不同的事物,但它們之間存在一些相似特點,“愛情”與“旅行”都有長有短,有開心有傷悲,有順利有坎坷等等。亞里士多德和理查茲(Richards)認為我們的語言中處處藏著隱喻,從修辭手法的層面對隱喻這一語言現(xiàn)象大加贊賞。在喬治萊考夫(Lakoff.George)和約翰遜(Mark Johnson)的著作《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通過對大量的日常英語語料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平時認為不是隱喻的話語都已成為受隱喻支配的產(chǎn)物,人們從思維中通過聯(lián)想本體與喻體的相似性與關(guān)聯(lián)性,經(jīng)過分析推理構(gòu)建了隱喻,從而證明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法,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更是人類認知方式乃至行為方式的一種體現(xiàn)。
隱喻是一種普遍存在的語言現(xiàn)象。那如何恰當?shù)姆g隱喻,如何構(gòu)建本體與喻體之間的相似性與關(guān)聯(lián)性,減少譯文讀者的認知努力與推理過程,實現(xiàn)語境效果的最大化就成為擺在譯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法國社會認知學家Dan.Sperber和D.Wilson在專著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關(guān)聯(lián)性:交際與認知》一書中提出“關(guān)聯(lián)理論”,核心是兩個“關(guān)聯(lián)原則”,即(1)認知原則:人類認知常常傾向于最大關(guān)聯(lián)性;(2)交際原則:交際行為設(shè)想它本身是具有最佳關(guān)聯(lián)性。人的大腦存儲著很多信息和概念,人類理解和認知任何物體常常要通過自身努力進行推理,在大腦思維中找尋與之最大關(guān)聯(lián)性的物體或概念,而在交際的過程中最大關(guān)聯(lián)性的物體或概念不能表達特定語境下的含義,這時人們就期望產(chǎn)生一個最佳關(guān)聯(lián)性從而減少認知事物時的推理與努力。事物間關(guān)聯(lián)程度的大小與認知能力、語境效果、推理努力或認知努力成正比。推理時所用努力越少,語境效果越好,關(guān)聯(lián)性就越強;反之,推理時所用努力越多,語境效果越差,關(guān)聯(lián)性就越弱。在此基礎(chǔ)上格特(Gutt)提出關(guān)聯(lián)翻譯理論:翻譯是一個推理過程。為了最大化再現(xiàn)原文的意圖,翻譯的過程就是譯者在譯文讀者語境中找尋譯文的最佳關(guān)聯(lián)性減輕譯文讀者的理解認知努力的過程。
《在亞當之前》是美國現(xiàn)實主義作家杰克.倫敦(Jack London)一部中篇幻想小說,主要描寫人類從猿人轉(zhuǎn)向現(xiàn)代人這一時期的進化歷史,再現(xiàn)了作者所理解的進化論和歷史觀。主人翁“大牙”生活在20世紀,卻經(jīng)常夢見史前人類的事情,全書通過主人翁“我”形象生動的講述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史前人類生活斗爭和進化發(fā)展的畫卷。原著語言簡潔生動形象,其中隱喻用法尤為精彩。廖美珍教授的譯本為讀者再現(xiàn)了原作的風姿,其中的隱喻翻譯也恰到好處。本文從最佳關(guān)聯(lián)性入手,分析廖美珍教授《在亞當之前》譯作的英語隱喻漢譯方法技巧。
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首先要了解原作的意圖,同時譯者也必須熟知譯文讀者的理解認知能力和認知語境,結(jié)合原作的語境把原作的意圖真實的再現(xiàn)給譯文讀者同時,減少譯文讀者的認知努力,翻譯的過程也是譯文的寓意與原文語義尋求最佳關(guān)聯(lián)性的過程。下面我們具體分析廖美珍教授譯作(以下簡稱廖譯文)英語隱喻漢譯中如何達到交際層面的最佳關(guān)聯(lián)性:
例(1)原文:Fori was the prey of all manner of fierce life that dwelt in the forest……(第一章)
譯文:我是棲息在森林里的所有兇猛生物的獵物。
例(2)原文:he was legitimate prey.(第十二章)
譯文:他是個合法的獵物。
分析:第(1)個例子是把主人翁“我”暗喻成兇猛生物的“獵物”,“我”與兇猛生物相比之下弱小,反抗力差,易追捕進食;第(2)個例子是把一個老樹人暗喻成獵物,老樹人是一個瘦骨嶙峋的干癟老頭,目光呆滯,步履蹣跚,與成年人相比,他也沒有什么反抗能力,受盡“我”和“垂耳”的嘲弄?!皃rey”的英文釋義是“an animal,bird etc that is hunted and eaten by another animal”;在漢語中為“敵人、獵人或野獸所捕獲的犧牲者”。英漢兩種語言中,“prey”和“獵物”幾乎沒有語言認知上的差異,在認知意象上“prey”的最大關(guān)聯(lián)性詞匯與“獵物”在內(nèi)涵上一致,廖美珍譯作采用直譯法恰當?shù)卣宫F(xiàn)了原作的語意,譯作讀者幾乎不用認知努力分析就可以準確理解其含意,同時也達到原作交際層面的最佳關(guān)聯(lián)。
例(3)原文:I take shelter behind the inadequac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第二章)
譯文:我利用英語語言的缺陷來避免麻煩。
分析: 在英語中“shelter”的意思是“protective covering that provides protection from the weather”,在漢語中是“避難所”的意思。既然“take shelter”和“避難所”在英漢兩種語言中認知意向一致,也是最大關(guān)聯(lián)性詞匯,那我們能不能就直接翻譯成:英語語言的缺陷是我的避難所?答案顯然是不能。在英漢兩種認知意向一致,最大關(guān)聯(lián)性詞匯并不一定是語意的最佳關(guān)聯(lián)性。譯者還需結(jié)合相關(guān)特定語境來推導理解原作意圖,從而準確的傳達原作的意圖,減少譯文讀者的努力。
本句所在的語境是原作主人翁“我”用“人格分裂”解釋自己特有的夢境,主人翁理解的人格分裂“disassociation of personality”就是生活在20世紀的“我”在夢境中卻有另一個自“我”,兩個我合為一體而非心理學家所指的人格分裂“schizobulia”,為了避免與心理學家對于“人格分裂”術(shù)語的理解爭論,主人翁利用英語拼寫的規(guī)則自創(chuàng)該詞。廖美珍譯文準確地把握了這一語境,同時兼顧譯文讀者的認知意象和文化語境,采用意譯法把原作想要利用語言尋求庇護躲避麻煩這一寓意準確傳達給譯文讀者,減少了譯文讀者的認知推理努力,找到譯者所需的最佳關(guān)聯(lián)性。
例(4)原文:Evolution was the key.(第二章)
譯文:進化論解開了這個謎。
分析:“key”意為“a small piece of shaped metal with incisions cut to fit the wards of a partical lock,and which is placed into a lock and turned to open or close it”(開關(guān)門的鑰匙)”后被引申“'a thing that provides a means of gaining access to or undersanding something”'(尋求、理解或解決某事物的關(guān)鍵),在英漢認知意象中,“key”有相同的內(nèi)涵意義。本句話的語境是主人翁對于自己的夢境混亂不清,荒誕無稽,但夢境又真實存在,像個謎一樣無法解釋。直到主人翁在上大學學習進化論后才知道這個像謎一樣的東西是夢?;谠撜Z境,廖譯文沒有直接翻譯成“進化論是鑰匙”,或“進化論是關(guān)鍵”而意譯成“進化論解開了這個謎”,兼顧譯文讀者的用語習慣,表達出原作的最佳關(guān)聯(lián)意圖。
例(5)原文:It was at this stage in my reasoning that I began to see the light . And quickly the light burst upon me with dazzling brightness, illuminating and explaining all that had been weird and uncanny and unnaturally impossible in my dream experience.(第二章)
譯文:推理到這一階段時,我開始有所領(lǐng)悟。很快,我便茅塞大開,心中豁亮,夢中那些荒誕無稽,違反自然,不可能的東西都昭然若揭了。
分析:“l(fā)ight”原意為“(physics)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that can produce a visual sensation”(物理)電磁輻射可以產(chǎn)生視覺效果,漢語中意思為“光”,“see the light”意為“看見光明,領(lǐng)悟,出生,發(fā)表”等。在翻譯該句時,廖譯文把原作意圖與譯文讀者的對于信息的期盼緊緊結(jié)合在一起,找出原文作者想要表達出幡然醒悟的興奮與激動之情這一最佳關(guān)聯(lián)性,沒有平鋪直敘的翻譯為“我突然明白……”,而是根據(jù)譯文讀者的認知能力和認知意象,增加了“茅塞大開”“心中豁亮”“昭然若揭”這一系列詞匯,讓譯文讀者在閱讀譯作時與原作表達意圖的最佳關(guān)聯(lián)性趨于吻合。
例(6)原文:He was a comical sight ,striving to fan into flame the cold ashes of his youth, to resurrect his strength dead and gone through the oozing of the years……(第十二章)
譯文:他竭力想使青春死灰復燃,讓因歲月的流逝而消失的力量重新復蘇……
分析:“fan into flame the cold ashes”意為“用風扇把火焰吹進冷灰中”,這一認知意象對于譯文讀者來說可能存在這樣的疑問:“火焰用風扇一吹就熄滅,為什么還能吹進冷灰中?”,為了避免這樣的認知意象差異,廖譯文果斷省譯了“fan”這一意象,譯為“死灰復燃”形象貼切地表達了老樹人在受盡主人翁“我”和“垂耳”嘲弄這一語境下想要青春重來,想要反抗卻又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心境。讓譯文讀者和原文作者表達的意象達到最佳關(guān)聯(lián)性。
例(7)原文:I see visions of Damon and Pythias, of life-saving crews and Red Cross nurses,of martyrs and leaders of forlorn hopes, of Father Damien, and of the Christ himself, ad of all the men of earth ,mighty of stature, whose strength may trace back to the elemental loins of Lop-Ear and Big-Tooth and other dim denizens of the younger world .(第七章)
譯文:我看見了古希臘愿以生死相換的朋友達蒙和皮西阿斯,看見了救生員和紅十字護士,看見了絕望中的烈士和領(lǐng)袖,看見了前往孤島幫助麻風患者的達米安神父,甚至看見了基督,看見了世間所有的人,一個個高大偉岸其力量可能就與遠古世界的“垂耳”,“斷牙”還有其他一些不知姓名的居民的這種精神一脈相承。
分析:“Damon”,“Pythias”,“Father Damien”等文化認知意象在譯文讀者來說比較陌生,如果直接翻譯會造成文化意象虧損,也無法達到原作意圖。廖譯文利用釋義法填補了這一文化意象虧損的情況,讓譯文讀者更清楚了了解“垂耳”、“斷牙”的精神與“Damon”,“Pythias”,“Father Damien”精神的統(tǒng)一性和延續(xù)性,吻合原作的最佳關(guān)聯(lián)表達意圖。
例(8)原文:But at that age our bodies were all strings and springs and we could do anything.
譯文:但那時候,我們身上像裝滿了彈簧和橡皮筋,做什么都不在話下。
例(9)原文:That we, a branch of lower life budding toward the human, were nipped short off and perished down by the roaring surf where the river entered the sea.
譯文:我們作為低等生命中的一個分支,正朝人類進化,卻像一枝蓓蕾,還未開放就被摧殘了,被河水入海入的呼嘯的浪花摧毀了。
分析:“string”,“spring”,“budding”分別為“彈簧”、“橡皮筋”、“萌芽”的意思,在認知意象上英漢內(nèi)涵基本一致,但考慮到譯文讀者的用語習慣,廖譯文把這些隱喻翻譯成明喻,使其喻意就更加明晰化,達到原作想要表達的意象的最佳關(guān)聯(lián)性。
例(10)原文:I spang tooth and nail upon the most audacious one of them——none other than Lop-Ear himself . (第五章)
譯文:我終于怒不可遏,一躍而起,朝其中最放肆的一個小子撲過去。他不是別人,正是“垂耳”。
例(11)原文:I sprang for Lop-Ear ,——the cave was small,——and we went at it tooth and nail.(第八章)
譯文:我朝“垂耳”撲過去,洞很小,我們打作一團。
分析:“tooth and nail”是英語習語,運用了隱喻,用身體某一部位代指全部,意為“to fight or argue fiercely”即“全力以赴爭斗”,廖譯文在翻譯這一習語時結(jié)合其所在的語境,把這一習語具體化分別譯為“怒不可遏、一躍而起”和“打作一團”,形象生動地再現(xiàn)了原作的意圖,成功地實施譯文讀者意象與原文作者意象的轉(zhuǎn)換,形成最佳關(guān)聯(lián)性。
隱喻是語言現(xiàn)象也是思維認知能力。個體差異、認知能力、文化背景等導致我們對隱喻的理解千差萬別。作為譯者既要思考原文寓意的內(nèi)涵又要考慮譯文讀者認知能力與用語習慣,從關(guān)聯(lián)理論的最佳關(guān)聯(lián)性入手,成功實現(xiàn)隱喻在原文與譯文之前的對等轉(zhuǎn)換,減少或避免文化虧損或誤譯。廖美珍譯作《在亞當之前》運用多種翻譯手法,靈活生動地再現(xiàn)了原作的風姿,其中英語隱喻漢譯更是值得我們在今后的翻譯實踐中學習借鑒。同時,我們應深入學習關(guān)聯(lián)翻譯理論并在其指導下研究探討其它語言現(xiàn)象。
[1] Gutt, E.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 [M].Oxford: Blackwell; Manchester: St Jerome, 2000.
[2] Lakoff, George and Mark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 劉法公.隱喻漢英翻譯原則研究[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8.
[4] 張光明.認知隱喻翻譯研究[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10.
[5] 華先發(fā),邵毅.新編大學英譯漢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6] 黃麗媛.關(guān)聯(lián)理論視角下隱喻的翻譯策略[J].貴州文史叢刊,2011,(3):88-92.
[7] 林克難.關(guān)聯(lián)翻譯理論簡介[M].北京,商務出版社,1994.
[8] 廖美珍.在亞當之前[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