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漫話學術與人生
——兼談翻譯工作者的時代使命

2018-03-07 00:54
外語與翻譯 2018年2期
關鍵詞:做學問學術人生

左 飚

2017年歲末,第二屆全國英漢對比與翻譯中青年博士論壇在上海海事大學隆重舉行。來自倫敦、香港、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州、南京、杭州、武漢、沈陽、哈爾濱、太原、貴陽、西寧、蘇州、揚州、徐州、蕪湖、湛江等地業(yè)界精英的出席使本次論壇辦成了語言與翻譯界的一次盛會。論壇組委會在議程之外還專門為中青年學者舉辦了以“學術與人生”為議題的沙龍,由王菊泉主持,安排我作初始演講。我深知自己才疏學淺,未敢貿然受命,但由于論壇組委會與主持人的堅持,一再推辭未果。最終考慮到這是沙龍漫話,而非正式演講,便勉強從命講了一番話。事后多人建議我把講話內容整理成篇發(fā)表,這使我受到鼓勵,故把沙龍漫話整理成如下文字。

1.是學術決定人生還是人生決定學術?

這是一個在媒體討論過多次的話題,兩種觀點都有其道理,且各有理論支撐,又有實例佐證。

持“學術決定人生”這一觀點的人認為,一位學者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自己喜愛的學科與專業(yè),把從事有關這一學科與專業(yè)的學術研究視為終生或一段時期為之奮斗的事業(yè),他的整個或者一段人生過程也就圍繞著這一事業(yè)而展開。因而可以說,一位學者的學術道路實際上就是他的人生道路。他的學術研究可能是專一的,也可能是多彩的,他的人生道路也就同樣表現(xiàn)為專一或多彩。美國著名的實用主義哲學家William James(1950/2007:438-450)的理論客觀上支持了這一觀點。他所創(chuàng)造的術語“求信的意志”(the will to believe)中的“信”可以指“信念”(faith),也可指“信仰”(belief),“信”表現(xiàn)為“有活力(吸引力)的選擇”;術語中的“意志”指產生行動的“意愿”(desire)。James(1950)認為,“信念(或信仰)的根基是意志”,而意志是非理性的。一個人根據(jù)自己的意愿作出選擇,產生理論研究或實踐的行動,從而指引他去過與此相關的某種生活。我國現(xiàn)代語言學先驅趙元任的一生算得上是典型的實例。趙元任18歲進入美國康奈爾大學主修數(shù)學,選修物理、音樂,四年后以遠超美國本土學生的優(yōu)異成績獲得理學士學位。但他并不以此為滿足,而萌生了攻讀哲學的新意愿,于是23歲考入哈佛大學主修哲學,選修音樂,三年后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然而他沒有繼續(xù)從事哲學研究,一個回饋母校的新意愿使他決定回康奈爾大學執(zhí)教數(shù)學一年。后來他又迷上語言學,所以在清華大學執(zhí)教一年數(shù)學、物理學、心理學之后又返回哈佛大學,一面教哲學,一面研究語言學,最終成了語言學大師級人物,并于33歲時重回清華國學院,教授中國音韻學、普通語言學、中國現(xiàn)代方言等課程,被譽為清華“四大導師”之一。趙元任的學術游走于文理之間,人生跨越于國界之外,孔子、牛頓無所不通,門門學問搞得風生水起,意愿指向哪里,學術就定向哪里,人生就走向哪里,燦爛的人生畫卷隨著精深的學術而展開。

持“人生決定學術”這一觀點的人則認為,一個人的行為(包括學術方向的選擇)并非任由自由“意志”的支配,而是由他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所決定,人的“意志”本身也是受環(huán)境影響的。郭任遠(1929:292)指出:“個人之所以為個人,完全是社會環(huán)境所造成,生長在什么社會就變成什么人”。行為主義心理學家Watson(1930)和Skinner(1978)的理論實際上支持了這一觀點,他們都認為“行為受環(huán)境可變因素控制”。著名小說家沈從文的人生經歷不失為典型一例。沈從文出身貧寒,從小為了生計而掙扎,16歲被迫從軍,在社會底層的長期生活使他對民俗、民情和鮮活的民眾語言十分熟悉,這成為他日后從事小說創(chuàng)作的良好條件。他20歲旁聽北京大學課程,次年便開始寫小說。樸訥而又傳神的語言及濃郁的地方色彩使他的《邊城》、《長河》等共500多萬字的小說大受歡迎,曾兩度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候選人。正當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如日中天之際,他的作品在解放初期的歷次政治運動中受到嚴厲批判,他自殺未遂,后被安排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及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從此他告別文學創(chuàng)作的生涯,走上歷史研究的道路。沈從文的歷史研究同樣成果斐然,他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填補了我國服飾研究的空白。可以說,由客觀環(huán)境所造就的沈從文的人生旅程決定了他的學術道路。

我的觀點也許是上述兩種觀點的折中調和,而稍稍傾向于后者。我認為,一位學者的學術與人生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人的一生都在個人自由意志與客觀環(huán)境中尋找一個最佳平衡點。人不可能具有完全脫離客觀環(huán)境的絕對自由意志,即便趙元任揮灑自如的個人意志實際上也是在他的家庭教養(yǎng)和在美國求學的特定環(huán)境中形成的。學者也要吃飯穿衣,必須兼顧職業(yè)與事業(yè)。在特定的生存環(huán)境下,他首先必須適應環(huán)境,然后才能在應變中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學術道路。但學術又離不開個人的自由意志,即使是在應變中選擇的學術方向也是如此。如果沒有個人的自由意志,學術研究就不可能由興趣開端,逐漸轉化為因初步成功而產生的樂趣,最終成為穩(wěn)定的、終身為之奮斗的志趣而有所成效。

2.做人、做事、做學問三者的關系

“學問”也是“事”,“做學問”本可歸入“做事”項,但因本文重點探討“學術”,所以把“做學問”也單列一項。做人、做事、做學問三者的關系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句話,但因四句話的含義有交叉重疊之處,我重點探討前兩句,后兩句只作簡述。

2.1 做人是根本,做事要有目標,做學問要超越功利

國內外很多哲學家和教育家都強調做人是根本這一道理。儒家學者把“齊家、治國、平天下”視為人生的最高目標,而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基礎是“修身”。英國哲學家 John Locke(1693/1985:72)認為,“德行愈高的人其它一切成就的獲得也愈容易”。俄國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1980:159)也有相似的論述:“道德是照亮一個人身心全面發(fā)展的光源?!北彼握渭宜抉R光在《資治通鑒》中把“德”與“才”的關系,也即我們所探討的“做人”與“做學問”的關系,說得很透辟:“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一個擁有一定知識的人,如果突破了做人的底線,那么,他的學問做得愈深,就愈有可能淪落為危害社會的“小人”。

人生的長度無法預測,但人生的寬度和深度可以自我把握,而自我把握主要表現(xiàn)為做事要有目標。有目標,就會產生強大的動力和切實的行動,就能做好每件該做的事,從而拓寬和加深生命的維度;沒有目標,則隨波逐流,虛擲時光,做事不可能獲得良好的結果。成功人士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在做事之前就確定目標,然后排除干擾,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去實現(xiàn)既定的目標。人們在生活中往往會遇到四類事情:重要而又緊急的;重要但不緊急的;緊急但不重要的;既不重要也不緊急的。因而,在實現(xiàn)目標的過程中要善于安排好處理四類事情的順序,不可本末倒置,尤其要注意排除第四類事情(既不重要也不緊急)的沖擊和干擾。

做學問也必須有目標自不必說,我在這里所強調的是要超越功利。所謂“功利”,指眼前或近期的功效或利益。如果為了職稱晉升而寫文章,著眼點是字數(shù)多少、何時發(fā)表、刊物級別等,這是上面所述應變環(huán)境的謀生需要,當然也無可厚非。但這是職業(yè)所需而非事業(yè)所愛,還不是真正的做學問。真正做學問的目的是求真,要講求深度和新意,要給人以啟迪,要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就必須超越“五斗米”的功利。產出的作品可能沒有直接的市場價值,但也許具有傳世的價值。美國哈佛大學貝一明(Emanuel Pastreich)用中文寫了一本書《跨海求真》,他跨越茫茫太平洋,到中國來尋求為多數(shù)中國人所遺忘的真理。他說,“加入留學移民大軍的中國青年們,可曾意識到他們的黃土地下埋藏著多少燦爛的文化瑰寶?”(貝一明2014)這一求真的反詰何其振聾發(fā)聵!

2.2 做人要低調若水,做事要高昂如山,做學問似滄海一粟

此句是一組比喻,生動而又貼切。

水是低調的,它總是往低處流,但水流到哪里,就把生命的希望播灑到哪里;水滋潤萬物而無驕矜之氣,東面受堵就往西面流,北邊有壩就向南邊行,最終注入大海,擁有了海納百川的氣度。老子說“上善若水”,并贊譽“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道德經》第8章),“江海之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道德經》第66章),是很有見地的。學者就要像水那樣,低調、謙虛、善良、大度,才能做出學問的大氣象。

山,高聳入云,基底寬厚,逶迤險峻,松柏繞坡;山,時而鬼斧神工,時而又平淡自然。做事就要像山那樣,既有高昂的精神,又有堅實的基礎;既有剛強的性格,又有平和的心境。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做事不可能時時通暢,但只要具備了山的巍然而凝重的品格,就能最終迎來青松翠柏般的成果。自古以來,詩人常以山比擬人的崇高品格和輝煌成就,李白《贈孟浩然》便是一例:“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具備了若水的低調與如山的高昂,做好學問應該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結果,但我另加“似滄海一粟”一喻,是為了強調做學問的人永遠不能自視太高,永遠不要自我滿足?!爸R是海洋”這句話,我們在孩提之年就常說,但在如今知識爆炸的大數(shù)據(jù)時代,這知識海洋之宏大,已如天文數(shù)字般超乎人們想象,且不斷呈幾何級數(shù)膨脹的態(tài)勢。據(jù)IBM的研究,整個人類文明所獲得的全部數(shù)據(jù)中,90%是在過去兩年內所產生,而到了2020年,全世界所產生的數(shù)據(jù)規(guī)模將達到今天的近50倍。巨量的大數(shù)據(jù),及其獲取、儲存、搜索、共享、分析,乃至可視化地呈現(xiàn),都成為當前重要的研究課題。一位學者畢生的研究成果,在人類知識的汪洋中是微不足道的一滴,沒有任何值得夸耀之處。當然,我這么說并非為了讓人望洋興嘆而停止做學問的腳步,而是為了防止自滿。我喜歡這句話:“我猶如滄海一粟,雖渺小,卻存在著,且快樂著?!?/p>

2.3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不知足,做學問要知不足

此句文字簡潔,筆調活潑,把三者關系概括得雋永傳神而又非常到位,但其內涵與上述第二句雷同,在此不再贅述。

2.4 做人要不怕吃虧,做事要不怕吃苦,做學問要不怕寂寞

此句中前兩個分句引用了北京大學第26任校長王恩哥的講話,我加上了第三個分句。這句話樸實無華,言簡意賅,其含義不言自明,無須多加闡釋,我只想在“做學問要不怕寂寞”這一點上再言幾句。法國科學家彭加勒(1985:222)指出,“學者一般都是逐漸接近真理的,充分正確性的取得依賴于長時期的躊躇、不斷反復的探索?!弊鰧W問的“躊躇”和“探索”是難免的、長時期的、寂寞的,而守得住寂寞,耐得住凄涼,用通俗的話來說,坐得住冷板凳,是做學問的必要條件。英國文學家喬叟(1979:641)認為,“一個人信念和知識的高低深淺,取決于他的忍耐能力”。功利之心人皆有之,但急功近利就守不住寂寞了,其做學問的結果只能是雕蟲小技,而不可能有大氣象。耐得住,就可能出彩,甚至出眾;耐不住,也許會出岔,甚至出局。老子說:“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道德經》第23章)??鬃釉唬骸暗虏还拢赜朽彙保ā墩撜Z·里仁》)。真正做學問的人,一旦悟了道修了德,不但守得住寂寞,更能欣賞寂寞,這才是做學問的至高境界。

3.個人發(fā)展與家國情懷

我曾經上過一次微課程,授課中我向聽課的學生提了一個問題:“你們各人的夢想是什么?”學生的回答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種:

高分、升學、畢業(yè);

車子、房子、票子;

安定、安全、安康;

愛情、友情、親情;

權力、名譽、地位;

高學歷、高學位、高職稱;

穩(wěn)定的工作、溫馨的家庭、他人的尊重。

我沒有否定同學們的回答,而是作了充分肯定的評說。我說,“人們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及不同的生活情境中會有不同的需求,同學們所說的夢想都有一定的合時性和合理性,都可以產生令人積極向上的奮斗動力”。然后,我向同學們展示了古代部分學者、詩人、政治家們的個人夢想:

修己以安百姓。(孔子《論語》)

齊家,治國,平天下。(曾子《禮記·大學》)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章句上》)

閑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曹植《雜詩六首》)

以國家之務為己任。(韓愈《送許潁州序》)

達人無不可,忘己愛蒼生。(王維《贈房盧氏琯》)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位卑未敢忘憂國……讀書本意在元元。(陸游《病起抒懷》《讀書》)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日知錄·正始》)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顧憲成《名聯(lián)談趣》)

看著古代先賢們心中總是裝著“百姓”、“蒼生”、“元元”(民眾),始終把“國家之務”、“天下興亡”視為己任,同學們都很有感觸。有兩位學生表達了大家的感受:“對照了先輩們的個人夢想,我們的夢想里缺了一點家國情懷,少了一點責任擔當”;“我們的夢想雖然有一定的合時性和合理性,但視野不寬,境界不高,應該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視為我們最美麗、最崇高的夢想”。

兩位同學的話語為我的沙龍漫話第三點作了極好的注腳。學術無國界,但從事學術研究的人都有自己的祖國,學者同樣要把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融入自己的個人發(fā)展之中。

本次論壇以“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漢外語言對比與翻譯”作為研討主題,這一主題本身就體現(xiàn)了論壇組織者和參與者的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目前與我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xié)議的國家和國際組織已達一百多個,聯(lián)合國大會、安理會、聯(lián)合國亞太經社會、亞太經合組織、亞歐會議、大湄公河次區(qū)域合作等有關決議或文件都納入或體現(xiàn)了“一帶一路”建設內容。經濟走廊建設穩(wěn)步推進,互聯(lián)互通網(wǎng)絡逐步成型,貿易投資大幅增長,重要項目合作快速實施。共建“一帶一路”是加強國際合作的重要途徑,已經成為各方積極參與推進的重要事業(yè)。這意味著大量外方的工程、技術、管理、法律人員將涌入中國,接受有關中國理念、中國法規(guī)和中國技術的培訓,大量中方的相關人員將走出國門,傳播中國理念、中國法規(guī)和中國技術。這大出大進的情勢必然對于大規(guī)模的語言服務,尤其是翻譯服務有著海量的需求,而且在規(guī)模、速度和質量上要求越來越高。翻譯如同橋和船,起到連接、溝通的中介作用,它使因語言不同、文化背景迥異而無法溝通的兩個人、兩個群體、兩個民族、兩個國家可以進行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交流,因而譯者常常被譽為跨語言、跨文化、跨時空交際的使者。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外語與翻譯工作者的使命光榮而責任重大。

習近平總書記說:“講中國故事是時代命題,講好中國故事是時代使命”。誰能講好中國故事,誰就能贏得話語權,誰就能站在國際輿論的制高點,理直氣壯地傳播中國聲音,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增強文化自信。那么,誰最具備對外講好中國故事的條件?毫無疑問,精通雙語言、熟悉雙文化的外語工作者和翻譯工作者最具備這個條件,這就為參加本次論壇及其他的中青年學者們提供了個人發(fā)展與家國情懷的接合點,也就是前文所述的“個人自由意志與客觀環(huán)境中的最佳平衡點”。任何一位有一定外文和翻譯基礎的人,只要有心,都能在某一專題上不同程度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維護積極向上的中國國家形象(李天嬌、左飚2017:11-14)。精通雙語言、熟悉雙文化,并非一蹴而就的能力,需要理論研究者及實踐工作者“長時期的躊躇與不斷反復的探索”。Katan(2004:164)指出:“文化中介人應該充分意識到自己的文化身份,而且必須了解自身的文化如何在影響著自己對事物的感知”。作為文化中介人身份的外語與翻譯工作者,必須在深入研究兩種文化的歷史與現(xiàn)狀的同時,培養(yǎng)自己高度的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盡可能克服自身文化背景的影響。要在對外講故事的同時更新觀念,改進表述,找到更加科學化、大眾化、國際化、通約化的表達方法,做到融通中外,既能準確解讀中國理念,又要為外國受眾所理解、接受并欣賞。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有效地講好中國故事。

莫言(2015)說:“夢想,不是浮躁,而是沉淀和積累,只有拼出來的美麗,沒有等出來的輝煌”。中青年學者只要樹立明確而又堅定的目標,超越功利,不怕寂寞,憑借若水的低調和如山的高昂,不斷沉淀和積累,就一定會迎來學術與人生的美麗和輝煌,即便自己的成果似滄海一粟,這“一粟”也能折射出太陽的光芒。

(左 飚:上海海事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通訊地址:510420廣東外語外貿大學6教302翻譯學研究中心

收稿日期:2018-03-16

通訊地址:200135上海市靈山路730弄20號404室

“第八屆全國應用翻譯研討會”一號通知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推進,我國企業(yè)國際化和文化、學術“走出去”成為時代的主旋律,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已成當務之急。與此相適應,以翻譯和本地化為主體的語言服務呈現(xiàn)多元化、全球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翻譯技術得到大規(guī)模應用,垂直領域的專業(yè)翻譯“附加值”迅速提升,這不僅對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要求,還促使應用翻譯的體系研究向“深水區(qū)”邁進。在此背景下,中國翻譯協(xié)會與上海市科技翻譯學會將于2019年4月20日至21日在天津南開大學舉辦“第八屆全國應用翻譯研討會”。會議由《上海翻譯》編輯部策劃,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承辦,《中國翻譯》編輯部、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和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協(xié)辦。

一、會議中心議題

1、應用翻譯理論如何適應新時期需要;

2、翻譯與知識創(chuàng)造視角下的對外話語體系構建;

3、語言服務的新內容、新形式和新趨勢;

4、人工智能驅動的大數(shù)據(jù)與翻譯;

5、翻譯倫理、翻譯規(guī)范與社會融合;

6、面向譯者訓練的翻譯教學平臺建設;

7、國家語言服務基礎設施建設。

二、會議基本信息

1、會議形式:本次會議設大會主旨發(fā)言和分組發(fā)言等。2、會議時間:2019年4月20-21日(4月19日報到)

3、會議地點: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

4、報到地點:南開大學明珠園一樓大廳

5、會議費用:會務費800元/人(博士生減半)。會議承辦方統(tǒng)一安排食宿;差旅費和住宿費自理。

6、報名及論文提交:請將參會回執(zhí)及論文摘要以附件形式發(fā)至會務組郵箱(nkwyts@126.com),截止日期為2019年2月20日。

7、優(yōu)秀會議論文將推薦給《中國翻譯》,《上海翻譯》將擇優(yōu)錄用。

三、會務聯(lián)系

徐晶:15802212019;田國立:13831199675

通信地址:天津市南開區(qū)衛(wèi)津路94號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 郵編:300071

猜你喜歡
做學問學術人生
學術是公器,不是公地
寫散文從做學問開始
如何理解“Curator”:一個由翻譯引發(fā)的學術思考
對學術造假重拳出擊
人生中的某一天
做學問與搞創(chuàng)作
人生悲喜兩字之間
獨一無二的你
做學問像爬山
創(chuàng)新需要學術爭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