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新時代人民立憲觀九論

2018-03-05 04:08:35江國華
關鍵詞:依憲依法治國協(xié)商

所謂人民立憲主義就是對“以人民為主體,并以人民為宗旨”之立憲思想和主張的總稱。其內在地包含四項基本命題:一則人民是制憲權主體——人民立憲的權力源自于人民本身;制憲權既不是天賦的,也不是人賦的,而是人民群眾在創(chuàng)造性實踐中獲得的。二則人民是制憲的主體——人民立憲的本質就是人民為政府立法,人民立憲的過程就是人民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的過程;立憲活動及其過程只能由人民來主持和主導。三則人民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民立憲以保障人民當家作主、實現人民權益最優(yōu)為根本宗旨。四則忠于憲法、實施憲法是人民通過立憲賦予政府的基本義務——人民立憲為信,賦權于政府;政府當不負憲法信托,恪盡職守,自覺尊奉憲法,保證憲法實施。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在一系列重要講話或論著中,多次論及憲法議題,比如“人民主體論”“人民中心論”“人民當家作主論”“協(xié)商民主論”“依憲治國論”“依憲執(zhí)政論”“憲法實施論”“憲法監(jiān)督論”“憲法法律至上論”,等等。就其內在邏輯而言,這些論斷不僅契合了人民立憲的精神原旨,而且進一步豐富和拓展了人民立憲的理論意涵,并對新時代憲法政治和憲法實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在這個意義上,筆者將其概稱為新時代人民立憲觀。

一、人民主體論

在法理上,人民立憲主義是以人民主體論為邏輯起點的立憲主張——立基于“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的唯物史觀”,人民立憲主義有兩個邏輯暗設:一是制憲過程中的人民主體性,二是立憲政治中的人民主體性。制憲過程中的人民主體性意在強調憲法的人民性;立憲政治中的人民主體性意在強調政治的民主性。

在哲學上,人民主體論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認識論的基本內核。在馬克思看來,主客體關系是社會主體同進入社會領域的其他物質存在形式的關系,因而主客體間是一種社會關系,它包括實踐關系、認識關系和價值關系。

在實踐中,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發(fā)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其中包含諸多關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重要論述[1](P19)。這些論述的突出特點是,將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與依法治國結合起來。習近平指出:“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必須堅持法治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盵2](P4)作為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觀與中國新時代偉大實踐相結合的產物,習近平人民主體思想是中國特色人民主體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具有豐富內涵和鮮明特點。

(一)“民上”法治觀

“民上”即“人民至上”的簡稱。它既是習近平“法治為了人民”論斷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立憲主義”的內在價值取向和根本遵循。在“人民立憲主義”語境中,“人民至上”具有功能性與價值性雙重屬性,其功能性強調人民在憲法法治建設中的主體性作用,其價值性強調人民之于憲法法治建設的主體性價值。其要義有三:

其一,以良法促善治。堅持良法善治是我們黨和國家的不懈追求。但良法和善治并不是并列關系,而是因果關系——只有種下了良法的因,才會結出善治的果。王安石曾言:“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盵3](P678)習近平指出:“人民群眾對立法的期盼,已經不是有沒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國,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好國;越是強調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質量。”[4](P43)由此,必須不斷提升立法質量,讓每一部法律都符合憲法精神、契合人民意志、獲得人民支持;推動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革新?lián)Q代,盡快形成以完備的法律規(guī)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jiān)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以及完善的黨內法規(guī)體系為內容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

其二,讓人民監(jiān)督權力。進入新時代以來,為了更加有力地扎緊公權力行使的制度籠子,維護人民利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持續(xù)推動黨和國家監(jiān)督體系改革。在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指出:“讓人民監(jiān)督權力?!背税l(fā)揮人民群眾本身的監(jiān)督主體作用外,在深化國家監(jiān)察體制改革中注重體現和維護人民意志也是新時代黨的重要部署。作為一項重大的政治體制改革,國家監(jiān)察體制改革屬于憲法保留的事項,需要通過修改憲法予以實現。黨的十九屆二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修改憲法部分內容的建議》即將國家監(jiān)察體制改革作為修憲的重要內容??梢?,在立憲國家、政治改革本質上屬于憲制改革。通過憲制改革實現的政治改革,不僅能保證改革的穩(wěn)定性和有序性,而且有助于充分體現和實現人民的意志。

其三,人民是最終的裁判者。健全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前提。但誠如西方法諺所言:“法律在制定出來的那一刻,便落后于世間萬物。”囿于人類的有限理性和客觀世界的發(fā)展變遷,只有及時評估既有法律的實施效果,并在評估的基礎上,適時進行法的立、改、廢、釋工作,才能保持法的科學性和生命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問題決定》(以下簡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即明確提出要“建立科學的法治建設指標體系和考核標準”。而法治的效果與功能好不好,不是由立法者說了算,而應交由人民群眾來評判。正如習近平指出的,“黨的執(zhí)政水平和執(zhí)政成效不能由自己說了算,必須而且只能由人民來評判,人民是執(zhí)政黨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5];黨的工作“決不能用自我感覺代替群眾評價”[6]。在這些論述中,習近平明確了價值的評價主體是人民群眾,評價客體是黨的執(zhí)政水平和執(zhí)政成效,評價標準主要有人民群眾“生活美好、得到實惠、權益保障、獲得感”等[7](P69)。

(二)“三共”治理觀

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繪制的全面深化改革藍圖中,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被確立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之一。為了實現這一總目標,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fā)揮群眾首創(chuàng)精神”。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于如何發(fā)揮人民群眾的主體價值作了高度概括,即正式提出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的“三共”治理觀。從“三共主義”的內容來看,共建共治共享的共同點是“共”,即共同,亦即社會治理應當共同參與,其區(qū)分點則是共建、共治還是共享,體現了社會治理中不同方面,亦即制度層面的共同建設、行動層面的共同治理以及成果層面的共同享有。具體而言:

其一,共同推進制度建設。共同進行建設之領域并非工程建設,也非經濟建設,而是特指社會治理領域內的制度建設。所以,共同進行建設的主體必須是具有制度建設能力的各類社會主體,包括各級黨委、政府、企事業(yè)單位、行業(yè)協(xié)會、社會組織等。制度建設的形式包括了制定黨內法規(guī)、國家法律法規(guī)和規(guī)章、企業(yè)章程、行業(yè)規(guī)范、村規(guī)民約等。這些性質不同、位階不同的各類組織規(guī)范,是社會治理能力形成和社會治理體系建設的關鍵所在。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些規(guī)范的支持,社會治理就寸步難行、無法維持。此外,從其實質來看,由各類社會主體共同參與的制度建設也完成了對社會治理方式和治理體制的革新,以國家成文法為主導,黨內法規(guī)為引領,各類社會組織規(guī)范為基礎的制度體系是社會治理法治保障的實現形式,也是我國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基本載體和重要表現。

其二,共同承擔社會治理。根據社會治理的內容和對象可知,社會治理屬于公共治理范疇。因此,公共性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屬性,這就意味著所有共同體成員都應參與社會治理,否則其治理的正當性就無從依靠、無法實現。換言之,在新時代的社會治理行動中,各級黨委和國家公權機關不得壟斷治理主體資格,以大眾參與為基礎的全社會聯(lián)動治理將成為治理的主要方式。而共同治理的關鍵所在是治理資源的配置以及社會主體之間治理邊界的劃分。為此,明確各類主體在新時代社會治理中的具體角色就成為必需。具體而言,就是應當發(fā)揮好各級黨委在治理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和政府的統(tǒng)籌協(xié)調作用,充分利用好社會組織多樣的治理手段以及公眾治理熱情和自我治理的優(yōu)勢。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和行動之下,推動社會進入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共建共治、協(xié)同推進的社會治理新時期。

其三,共同分享治理成果。共享不僅是共建共治的最終目標,即分享社會治理的成果和紅利,也在很大程度上提供了社會治理的特殊手段,即通過共享社會公共資源、公共產品,實現各類主體在治理能力和治理手段上的提高。所以,共享的概念其實與共建和共治一脈相承,都意味著多元主體在社會治理中的共同參與,但其獨特之處在于對社會成員的共建共治提出了共享的具體要求,即意味著要首先通過共建共治凝聚起社會各界的智識與資源,再根據各自治理權限的大小合理分享相關的資源,由此實現資源的集約使用和有效利用,實現治理效果的最大化??梢姡窒聿粌H是對治理要素和治理成果的簡單分配,也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哲學基礎。當然,就現實意義而言,“三共主義”的共享要求主要是以民本主義為基點的政治傳統(tǒng)的延續(xù),其以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為目標,要求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來推動社會的良好治理。

(三)民心政治觀

所謂民心政治觀是指將人民群眾在特定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共同心理趨向、價值追求以及情感好惡作為國家政治活動判斷標準的基本立場、基本觀點和總的看法。習近平對民心政治觀的精神實質作了高度概括,提出了“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這一重要論斷。在這一論斷的指導下,我黨將察民情、行民主、得民心的執(zhí)政理念貫徹到國家政治生活中,賦予了民心政治觀以全新的內涵。

其一,察民情是基礎。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了解民意、體察民情,是堅持民心政治觀的基本前提。為此,樹立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我黨開展工作的一項最為基本的方法論。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繼續(xù)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勇于向脫離群眾、不了解民情民意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亮劍。習近平指出:“有的(黨員干部)下基層調研走馬觀花,下去就是為了出鏡頭,露露臉?!盵8](P369)進入新時代以來,為了讓國家的政治運轉和政治改革符合民意、體現民情,黨中央在出臺相關決策前,都會深入基層調研,了解人民群眾最真實的聲音。在了解到人民群眾對于官員的腐敗行為深惡痛絕后,黨中央將反腐敗活動擺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要“蒼蠅老虎一起打”。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習近平同志提出了“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義是最強的力量”這一重要論斷。

其三,得民心是宗旨。既然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那么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察民情、行民主的最終落腳點就應該是獲得民心。習近平指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擁護和支持是黨執(zhí)政的最牢固的根基?!盵9](P257)然而,雖然民心與民意、民主互相關聯(lián),但三者各有其獨特氣質,絕不能互相混同。質言之,即使在工作中注意到了體察民情、發(fā)揚民主,也并不意味著就獲得了民心。對此,習近平在西柏坡調研時指出:百姓生活水平正在不斷提高,為什么感覺和我們的距離并沒有拉近,甚至感覺越來越遠,這就涉及民心的問題,就是要將施政政策落到人民的心坎里。而為了獲得民心,新時期黨中央在調查民情的基礎上,提出了“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蒼蠅老虎一起打”等政策措施,回應了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正如國家統(tǒng)計局2015年在22個省區(qū)市開展的全國黨風廉政建設民意調查所顯示的,人民群眾普遍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成效表示滿意、充滿信心[10]。

二、人民中心論

在法理上,“人民立憲主義”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憲制安排和理論體系——如果說人民主體論是“人民立憲主義”的邏輯原點,那么人民中心論則是“人民立憲主義”總體原則和基本立場。這一總體原則和基本立場,規(guī)定了人民憲法和人民共和國基本制度的立足點和歸宿點。

在哲學上,所謂“中心”,就是指人們觀察、認識和處理問題的立足點。這個立足點,從根本上決定了國家憲制的哲學黨性和價值取向。對于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共產黨而言,以人民為中心的哲學思想是代代相傳的。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人民中心就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11](P283),在毛澤東看來,人民中心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12](P285)。進入新時代以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更是被賦予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基本內涵的重要地位。

在實踐中,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本內涵之一,并認為這是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他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偉業(yè)?!?/p>

(一)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觀

以人民為中心的法治觀是“人民立憲主義”的基本內核。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必須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其要義有三:

其一,法治為了人民。落實全面依法治國,就是要保障人權,保證人民享有廣泛的權利;保障人民參與政治生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權利的實現。強調全面依法治國,一方面是要求黨員領導干部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真正做到一切為了人民;另一方面是要求在法治建設中,讓人民群眾充分感受到法律的公正、司法的民主,真正體現“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決不能讓不公正的審判傷害人民群眾感情、損害人民群眾權益”[13]。

其二,法治依靠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國中強調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既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要求,也是發(fā)展社會主義法治事業(yè)的必然呼喚。原因在于,中國共產黨是依法治國的領導核心,人民群眾則是依法治國的主體。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缺少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擁護和智力支持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具體而言:一則越是強調依法治國,越要提高立法質量[14](P33)。而立法質量的提高需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只有擴大人民群眾有序參與、只有充分體現人民群眾訴求,才能提高立法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二則越是強調依法治國,越要注重嚴格執(zhí)法。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人民群眾的參與和監(jiān)督是落實嚴格執(zhí)法的最優(yōu)機制,只有積極推進公開執(zhí)法,讓執(zhí)法的全過程置于人民群眾的監(jiān)督之下,才能避免執(zhí)法環(huán)節(jié)的“腐敗變質”;三則越是強調依法治國,越要重視公正司法。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公正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公正司法的實現同樣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只有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只有充分發(fā)揮人民群眾監(jiān)督力,才能促進司法的公正、樹立法律的公信力;四則越是強調依法治國,越是離不開法律的權威。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內心的擁護和真誠的信仰,只有人民群眾從自己做起增強法律觀念、只有人民群眾從小事做起遵守法律規(guī)定,才能樹立和維護法律的權威。

其三,法治造福人民。如果說“法治為了人民”是對法治的應然定位,那么“法治造福人民”就是對法治的實然要求。誠如前文所述,良法是產生善治的前提,但確立了良法,并不必然意味著善治就會應運而生。如果把法治看作是一種公共產品,由于“生產”環(huán)境和“生產”環(huán)節(jié)的錯綜復雜,這種公共產品產出的可能為正向的效果,可能無實際效果,也可能是負向的效果。因此,為了人民的法治必須是能夠產生實效的法治,是能夠在實際生活中落地生根、造福于人民的法治。進入新時期以來,黨中央深刻認識到應然之法與實然之法的根本區(qū)別,在十八屆四中全會的決定中即指出,法治建設要“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承擔應盡的義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

經過醫(yī)生的檢查,有的寶寶的只是小腳丫脂肪較多,看起來像扁平足而非真正的扁平足,那媽媽們大可放心。很多小腳平時顯得是“平足”,不過當小朋友翹起腳跟站立是,你就會發(fā)現足弓出現了。

(二)以人民為中心的權力觀

所謂權力觀,就是關于如何規(guī)范和控制國家權力配置及其運行的理論與觀點。憲法是控權之法,因此“人民立憲主義”內在地包含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權力控制觀”。其要義有三:

其一,權力屬于人民。依據憲法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因此,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要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權力控制觀,就是要讓人民代表大會對人民負責、接受人民監(jiān)督,并在此基礎上發(fā)揮好人民代表大會對其他國家機關的監(jiān)督權。對此,習近平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指出:“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是無所不在的監(jiān)督力量……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重要原則和制度設計的基本要求,就是任何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權力都要受到制約和監(jiān)督。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要擔負起憲法法律賦予的監(jiān)督職責……確保行政權、審判權、檢察權得到正確行使?!?/p>

其二,權力服務人民。依據憲法規(guī)定,中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公職人員是人民的公仆,通過依法行使權力,為人民提供優(yōu)質的公共服務是其使命所在。掌握公權力的人應當保持謙卑,牢固樹立公仆意識,放下自身架子,以低姿態(tài)出現在人民群眾面前。公仆意識的內在要求就是放低姿態(tài),接受人民群眾的監(jiān)督。習近平再三強調黨員干部應樹立公仆意識,反對任何形式的官架子。他多次向黨員干部申明:“各級干部無論職位高低都是人民公仆、必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15]而對于一些黨員干部的官架子,習近平則明確指出,那是“徒有其表,而且是群眾不歡迎的形象”[9](P267)。

其三,權力受人民監(jiān)督。公權力之行使要接受人民監(jiān)督,不僅是立憲國家重要的指導思想,而且也是各國憲法中明確規(guī)定的一項基本原則。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根本大法,我國《憲法》亦賦予了人民監(jiān)督公權力的權利。無論是《憲法》第3條關于民主集中制原則的規(guī)定,還是第41條關于公民享有批評、建議、申訴、控告、檢舉權利的規(guī)定,都是對人民監(jiān)督權的明確。對于發(fā)揮人民群眾監(jiān)督權的重要意義,習近平曾指出:“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是無所不在的監(jiān)督力量。只有讓人民來監(jiān)督政府,政府才不會懈?。恢挥腥巳似饋碡撠?,才不會人亡政息?!盵16](P57)

(三)以人民為中心的權利觀

憲法是保權之法,因此“人民立憲主義”內嵌“以人民為中心的權利保障觀”。“人民”是國家法律制度和政治決策的元點和焦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權利保障觀,就是要求在政治決策和法律制度實施中關注民生,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國家人權事業(yè)發(fā)展。

其一,民生觀。民生問題關乎黨運國運,一直是我黨執(zhí)政的核心議題。邁入新時代后,從黨的十九大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扶貧、教育、收入、健康、住房、養(yǎng)老、環(huán)境、安全等八個方面對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新的部署,為找準發(fā)展與保障民生的平衡點、改革與改善民生的交匯點,讓百姓感受到實實在在的民生福祉,指明了方向。

其二,公平正義觀。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造福于人民,讓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確保人民共享改革發(fā)展紅利,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實現人民幸福安康是改革的終極目標。習近平認為,改善人民生活,讓人民得到真正的實惠是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是黨和人民事業(yè)不斷發(fā)展的重要保證,也是衡量一切工作成效的終極尺度。檢驗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習近平強調:“我們要依法公正對待人民群眾的訴求。”他要求“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到公平正義”[17]。

其三,人權事業(yè)觀。在人權的保障體系中,憲法保障是首要的,也是最富有成效的,因為憲法是一個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權威和最高的法律效力。無論是人權原則、內容還是其實現途徑,都要依據憲法作出規(guī)定。2004年,“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被寫入《憲法》,為中國人權事業(yè)的發(fā)展奠定了根本法基礎。新一屆領導集體將加強人權法治保障提升到了新的高度。2015年,習近平在向“2015·北京人權論壇”發(fā)送的賀信中提到,“中國堅持把人權的普遍性原則同中國實際相結合,不斷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增進人民福祉,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加強人權法治保障”[18]。

三、人民當家作主論

在法理上,作為“人民立憲主義”的基本前提,“人民當家作主論”在我國立憲政治中的地位是提綱挈領性的。我國《憲法》序言中即明確規(guī)定“中國人民掌握了國家的權力,成為國家的主人”。此外,《憲法》第1條有關我國國體,第2條有關我國政體的規(guī)定亦是對“人民當家作主論”的強調。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

在哲學上,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在政治生活中的具體貫徹和體現,人民當家作主這一社會主義根本原則關涉唯物史觀的兩大基本議題:一則,社會發(fā)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是什么?二則,誰是真正的歷史創(chuàng)造者?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才是這兩大問題的答案。因此,作為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思想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國應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突出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堅持“人民當家作主”,而非“為民作主”。

在實踐中,“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是關于“人民當家作主”最為經典的表述。在“三統(tǒng)一論”的框架中,人民當家作主有其獨特意義,在十九大報告中其被闡述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而為了將人民當家作主從理論推向實踐,我國憲法確立了一系列基本制度,其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地位最為特殊和重要。為此,十八大以來,新一屆領導集體為了在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基礎上保障人民當家作主,并深入推進其與黨的領導、依法治國的有機統(tǒng)一,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和新舉措。在此過程中,“人民當家作主論”也被不斷賦予著新的理論內涵和實踐特色。

(一)“三統(tǒng)一論”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強調:“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統(tǒng)一于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偉大實踐?!庇纱丝梢姡鳛榻∪嗣癞敿易髦髦贫润w系的“牛鼻子”以及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主要抓手,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三統(tǒng)一”在新時代黨的執(zhí)政藍圖中繼續(xù)扮演著重要角色,并被賦予了新的內涵。

其一,“保證論”:黨的領導。作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中也居于領導地位。在新時期,堅持黨的領導不是抽象的政治口號,在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的政治實踐中,黨的領導一直以來都發(fā)揮著重要且具體的作用。具體而言:一則,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作為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始終將實現人民當家作主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因此,堅持黨的領導就是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堅持黨的領導才能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實踐中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才能找到正確的政治方向,才能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民主發(fā)展道路;二則,黨的領導是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在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過程中,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讓我國的法治建設符合國情、貼合民意,才能保證我國所實現的法治是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實質法治,而非資本主義性質的形式法治。

其二,“目的論”:人民當家作主。作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根本出發(fā)點和歸宿”[19](P27)。因此,在“三統(tǒng)一論”中,人民當家作主是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一切行動的目的所在。具體而言,一則,堅持黨的領導,歸根結底是為了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力和利益。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掌握執(zhí)政權只是中國共產黨的形式目的,通過執(zhí)政,幫助人民群眾實現當家作主的愿望才是其實質目的。本次憲法修改就深刻地體現了這一點。在《憲法》第1條增加“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這一規(guī)定,就在原有內容的基礎上形成了“性質—特征”的結構。其中,性質是指我國的國體,其落腳點就是人民民主專政。特征則是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性質—特征”的結構中,特征的原點是性質,性質的體現形式是特征;特征為性質服務,性質規(guī)定特征;二則,人民當家作主是依法治國的要求和目的?!拔覈婪ㄖ螄倪^程,實際上就是在黨的領導下維護人民主人翁地位的過程,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過程?!盵19](P27)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戰(zhàn)略中,人民不僅是法治成果的享有者,還是法治建設的主體。

其三,“方略論”:依法治國。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過程中,必須借助一定的方式方略。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時代背景下,最為基本的方略就是依法治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早已為我國憲法所明確。在此基礎上,黨中央將依法治國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繼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之后,黨的十九大報告又明確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作為黨領導人民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國一方面要求黨必須改進領導方式和執(zhí)政方式,要善于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治國理政中的各項問題;另一方面要求人民當家作主必須借助法治的途徑和措施實現,要擴大人民有序政治參與,加強人權法治保障,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jiān)督權。

(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論

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根本屬性和存在的根據,正是人民當家作主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區(qū)別于其他社會形態(tài)。為此,黨中央將人民當家作主確立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并將其與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現代化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聯(lián)系起來[16](P54-55)。

其一,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習近平作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的論斷是由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決定的。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作為上層建筑的政治制度,是社會主義區(qū)別于資本主義的重要標志。而堅持大多數人的民主,是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質的規(guī)定性。因此,堅持社會主義就必須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就要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正是基于這一原因,《憲法》第1條在對我國國體的描述中指出,我國的社會主義是堅持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如果喪失了人民民主專政這一屬性,也就不能稱我國為社會主義國家。

其二,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根據我國《憲法》序言之規(guī)定,“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我國的根本任務。而至于何謂社會主義現代化,《憲法》序言也作出了解釋,即要“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tài)文明協(xié)調發(fā)展,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由此可見,在“五位一體”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布局中,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tài)文明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個方面都無法實現真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而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一極,推動政治文明的發(fā)展,就是要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治?;谝陨侠碛桑暯街赋?,“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

其三,沒有民主就沒有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新時代黨中央提出的莊嚴宣誓和奮斗目標。在本次修憲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正式被確立為國家的根本任務,從而獲得了至高無上的法律效力??梢哉f,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另一種表達——其中,前者立足的是中華民族輝煌的歷史,后者展望的是社會主義強國璀璨的未來。為此,推動“五位一體”布局的協(xié)調發(fā)展,同樣構成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核心意涵。易言之,發(fā)展社會主義民主,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對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言也是必要前提。一旦缺少這一關鍵項,民族的偉大復興也就難以完整。

(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完善論

在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所有形式中,除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以外的其他一切形式都存在一定限制[20](P187)。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則無限制地、全面地、全權地保障人民實現當家作主的權力[21](P215)。為此,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就成為新時代黨中央落實人民當家作主制度的重要舉措。

其一,支持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行使各項權力。作為國家的權力機關,人大及其常委會享有憲法賦予的立法權、監(jiān)督權、決定權和任免權。對于如何支持人大及其常委會充分行使這些權力,尤其是立法權和監(jiān)督權,習近平作了系統(tǒng)論述。其中,對于立法權的完善而言,習總書記指出,“要加強重要領域立法,確保國家發(fā)展、重大改革于法有據,把發(fā)展改革決策同立法決策更好結合起來”[22]。對于監(jiān)督權的完善而言,習總書記要求,“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要擔負起憲法法律賦予的監(jiān)督職責,維護國家法制統(tǒng)一、尊嚴、權威”[22]。而對于人大及其常委會所享有的決定權和任免權,在新時期,黨也給予了充分的支持與尊重。比如,在推進國家監(jiān)察體制改革中,就是先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出臺了開展試點工作的決定,黨中央的改革設計才正式推開。同時,在監(jiān)察委員會組成人員的任免上,人大的任免程序也被擺在了突出的位置。

其二,健全人大組織制度和工作制度。人大的組織制度和工作制度屬于自身內部建設問題,完善的組織制度和工作制度是人大發(fā)揮立法權、監(jiān)督權、決定權以及任免權的制度基礎。根據黨中央相關文件和習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在新時期加強人大組織制度和工作制度建設的著力點主要涵蓋如下幾個層面:一是完善人大專門委員會設置,其核心是要設立時代發(fā)展和法治建設所必須的專委會;二是優(yōu)化成員結構,其核心是要優(yōu)化常委會、專委會組成人員知識和年齡結構;三是完善議事程序,其核心是要構建起系統(tǒng)的議案制度、質詢制度、罷免制度等;四是完善同人大代表和人民群眾的聯(lián)系制度,其核心是要健全人大常委會與本級人大代表的聯(lián)系機制,要加強各級國家機關同人大代表的聯(lián)系制度,要健全人大代表與選民的聯(lián)系制度。

其三,優(yōu)化人大代表結構。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會的細胞[21](P219),人大代表的構成會直接影響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行使職權的效果和能力。根據我國《憲法》第1條之規(guī)定,我國的國體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據此,維護以工人、農民為代表的基層人民的利益就成為人民立憲主義對各項憲法基本制度提出的根本要求。正是基于這一理由,黨的十八大報告對人大代表來源結構的優(yōu)化作出了部署——要提高基層人大代表特別是一線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代表比例,降低黨政領導干部代表比例。

四、協(xié)商民主論

在法理上,“協(xié)商民主”的概念和理論最早是由西方學者提出的,他們的初衷在于修正自由主義民主長期占據主導地位所導致的政治參與度低、政治效能感差等消極現象。大部分外國學者都是從這個角度來定義協(xié)商民主的[23](P19)[24](P50)。這一概念被借鑒到中國之后,在同中國國情和改革實踐結合的過程中被賦予了新的內涵[25](P11)??傮w而言,西方學者多側重于協(xié)商民主的程序和形式,而我國學者更加注重協(xié)商民主的制度前提和實際效用。

在哲學上,“協(xié)商民主”理論的興起背景是現代西方哲學的語言學轉向,以及從主體哲學或意識哲學向主體間性哲學和交往哲學的轉向。馬克思在批判吸收西方協(xié)商民主哲學思想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交往實踐理論。

在實踐中,“協(xié)商民主”思想貫穿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展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整個過程。在所有的協(xié)商民主實踐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1949年9月召開的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在普選產生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并制定正式憲法之前,該會議上通過的《共同綱領》起到了臨時憲法的作用,而且《共同綱領》包含的很多基本原則也得到了1954年憲法的確認和發(fā)展。十八大后,黨中央圍繞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的特殊地位、獨特優(yōu)勢以及實現方略等內容形成了一系列新理論、新思想、新成果,它們構成了今后一個時期引領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發(fā)展的指導思想與行動綱領。

(一)“特有形式論”

作為“獨特的、獨有的、獨到的民主形式”[26],協(xié)商民主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礎、理論基礎、實踐基礎、制度基礎,是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在政治領域的重要體現,豐富和發(fā)展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實現形式。

其一,協(xié)商民主“基礎論”。任何制度的生成和發(fā)展都要根植于一定基礎。習近平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即對協(xié)商民主深厚的基礎進行了剖析。習近平指出,我國獨特的文化,特殊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孕育出了協(xié)商民主這一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具體而言:一是文化基礎,即協(xié)商民主源自中華民族長期形成的天下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異等優(yōu)秀政治文化;二是理論基礎,即協(xié)商民主源自近代以后中國政治發(fā)展的現實進程;三是實踐基礎,即協(xié)商民主源自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實踐;四是制度基礎,即協(xié)商民主源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政治體制上的不斷創(chuàng)新。

其二,協(xié)商民主“定性論”。制度的定性是制度最基本的屬性,正是定性上的獨特性,才造就了協(xié)商民主外在表現上的獨特氣質。根據《憲法》第1條之規(guī)定,“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為此作為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組成單元的協(xié)商民主也要體現黨的領導這一屬性。正是基于這一理由,習近平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即指出:“我們要深刻把握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是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在政治領域的重要體現這一基本定性?!绷暱倳涍@一論斷實質上深刻揭示出了協(xié)商民主的本質意涵——黨領導人民開展協(xié)商民主活動的過程,就是黨在自己的工作中實行群眾路線,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過程;就是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聯(lián)系,傾聽人民的意見和建議,接受人民的監(jiān)督,努力為人民服務的過程。

其三,協(xié)商民主“定位論”。自從民主理念形成以來,人們就如何通過制度建構實現民主進行了不懈探索。雖然選舉民主的地位不可取代,但其弊病亦顯而易見。協(xié)商民主正是為了彌補選舉民主之不足而產生的。但一直以來,西方國家鼓吹和倡導的都是選舉民主,協(xié)商民主一直未能得到充分重視,只是作為選舉民主的補充而存在。而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實踐中,深刻認識到了協(xié)商民主的獨特價值,認為其并非僅是選舉民主的補充,而是與選舉民主具有同等地位,都是實現民主不可或缺的模式。對此,習近平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即指出:中國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豐富了民主的形式、拓展了民主的渠道、加深了民主的內涵。其與選舉民主不是相互替代、相互否定的,而是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的,共同構成了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特點和優(yōu)勢。

(二)“獨特優(yōu)勢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獨特優(yōu)勢。這可以看作是對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獨特作用和內在價值的高度概括。至于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獨特優(yōu)勢的展現形式,習近平將其概括為“五個可以”。這“五個可以”集中說明了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在中國的價值和生命力,是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的基本功能所在。

其一,可以達成決策工作共識。協(xié)商民主在我國政黨制度上的體現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xié)商制度。通過開展政黨協(xié)商,搞好合作共事,可以貫徹和堅持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間長期共存、互相監(jiān)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關系,可以有效克服黨派和利益集團為自己的利益相互競爭甚至相互傾軋的弊端。新時期,為了繼續(xù)推進政黨協(xié)商制度的深入發(fā)展,黨中央圍繞探索規(guī)范政黨協(xié)商形式,完善民主黨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議制度以及加強政黨協(xié)商保障機制建設等方面作出了部署。

其二,可以暢通利益訴求渠道。利益主體多元、訴求多樣,是當代社會的基本寫照。成功的國家和社會治理結構不僅能夠容納多元的利益格局,而且還會保障多元利益訴求的實現。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作為全天候、全方位、全過程的制度模式,可以有效彌補選舉民主之不足,廣泛暢通各種利益要求和訴求進入決策程序的渠道,有效克服不同政治力量為了維護和爭取自己的利益固執(zhí)己見、排斥異己的弊端。對此,習近平同志即指出,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下,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找到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是人民民主的真諦[26]。

其三,可以形成錯誤改正機制。開展重大決策是黨和國家機關履行職責的重要職能。因為決策事項重要,涉及對象廣泛,牽扯利益錯綜復雜,在充分掌握相關信息,全面了解各方情況的基礎上,及時發(fā)現并改正問題和錯誤,就成為正確決策的前提。為此,在新時期,加強重大決策程序機制建設,完善黨委、人大、政府在重大決策中的信息公開、溝通協(xié)商、結果反饋等民主協(xié)商程序機制,就成為黨中央的重點改革方向。對此,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即要求,要“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機制。建立暢通有序的訴求表達、心理干預、矛盾調處、權益保障機制,使群眾問題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權益有保障”。

其四,可以拓寬治理參與機制。完善國家和社會治理體制,一直以來都是黨治國理政的重要議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更是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立為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根據治理理論,現代化的國家和社會治理體系應該是國家與社會良性互動的治理;應該是政府與公民充分協(xié)商的治理;應該是各種主體廣泛參與的治理;應該是人民群眾利益充分實現的治理。由此可見,推進國家和社會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過程,也是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充分發(fā)揮功能的過程。正如習總書記的重要論斷,借助協(xié)商民主,可以廣泛形成人民群眾參與各層次管理和治理的機制,有效克服人民群眾在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治理中無法表達、難以參與的弊端。

其五,可以凝聚改革推進力量。推動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的深化改革是新時期黨中央作出的重要戰(zhàn)略部署。改革是一項持久戰(zhàn),非有人民群眾的力量不能成功;改革是一項攻堅戰(zhàn),非有人民群眾的智慧不能勝利;改革是一場自我革命,非有人民群眾的支持不能順利進行。亦如習近平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式上作出的重要論斷:“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團結精神的人民……只要13億多中國人民始終發(fā)揚這種偉大團結精神,我們就一定能夠形成勇往直前、無堅不摧的強大力量!”因此,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的制度優(yōu)勢,廣泛凝聚全社會推進改革發(fā)展的智慧和力量,有效克服各項政策和工作共識不高、無以落實的弊端,就成為推進改革重要的著力點。

(三)“建設方略論”

鑒于協(xié)商民主的特殊價值,如何讓其從應然地位變成實然狀態(tài),就成為新時代黨中央的工作重點。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黨中央出臺了《關于加強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建設的意見》。該意見不僅明確了加強協(xié)商民主建設的重要意義和指導思想,對于加強協(xié)商民主建設時應堅持的基本原則、應完善的協(xié)商渠道以及應健全的協(xié)商程序等建設方略也作了系統(tǒng)闡述。

其一,基本原則。俗話說,無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通過確立一系列基本原則,為協(xié)商民主建規(guī)立矩,是保障協(xié)商民主制度順利發(fā)展的必要策略。根據黨中央出臺的《關于加強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建設的意見》,在新時期加強協(xié)商民主建設需要堅持的基本原則可以歸結為“六個堅持”。具體而言:一則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貫徹民主集中制,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二則必須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促進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三則必須堅持依法有序、積極穩(wěn)妥,確保協(xié)商民主有制可依、有規(guī)可守、有章可循、有序可遵;四則必須堅持協(xié)商于決策之前和決策實施之中,增強決策的科學性和實效性;五則必須堅持廣泛參與、多元多層,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jiān)督權;六則必須堅持求同存異、理性包容,切實提高協(xié)商質量和效率。

其二,協(xié)商渠道。所謂協(xié)商渠道,是指協(xié)商民主制度運行的場域和制度空間。就新時期如何完善和暢通協(xié)商民主渠道,黨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建設的意見》也提供了基本思路:一則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作用于“七大渠道”,即政黨協(xié)商、政府協(xié)商、政協(xié)協(xié)商、人大協(xié)商、人民團體協(xié)商、基層協(xié)商以及社會組織協(xié)商;二則對于這七大渠道,要結合其發(fā)展現狀和制度功能制定完善策略,其中,對于政黨協(xié)商、政府協(xié)商、政協(xié)協(xié)商的策略是要繼續(xù)重點加強,對于人大協(xié)商、人民團體協(xié)商、基層協(xié)商的策略是要積極開展,對于社會組織協(xié)商的策略是要逐步探索,各類協(xié)商要根據自身特點和實際需要,合理確定協(xié)商內容和方式;三則要在充分發(fā)揮各協(xié)商渠道自身優(yōu)勢的基礎上,作好渠道間的銜接配合,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的制度體系。

其三,協(xié)商程序。協(xié)商程序是協(xié)商民主運行的步驟、方式和規(guī)則。程序正義有助于實現實體正義,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協(xié)商程序,協(xié)商民主的獨特優(yōu)勢和非凡價值才能彰顯出來。對于新時期應如何推進協(xié)商程序的型塑和完善,黨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建設的意見》繪制了總體藍圖。具體而言有三:一則制定協(xié)商民主程序要從實際出發(fā),按照科學合理、規(guī)范有序、簡便易行、民主集中的要求進行;二則協(xié)商民主的基本程序可以劃分為“五大步驟”,即制定協(xié)商計劃、明確協(xié)商議題和內容、確定協(xié)商人員、開展協(xié)商活動、注重協(xié)商成果運用反饋;三則不同協(xié)商渠道有不同情況,因此應該在確保協(xié)商活動有序務實高效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謀設和調適程序機制。

五、依憲治國論

在法理上,有關依憲治國的具體涵義,劉茂林、姜明安、馬嶺等學者都給出了各自的界定[27](P1)[28](P18)[29](P10-13)。本文認為,依憲治國具有兩重涵義:一則,依憲治國就是要依據憲法所確立的原則精神、制度規(guī)則,由中央政府對國家事務進行治理;二則,全國各族人民、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yè)事業(yè)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活動準則,并且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

在哲學上,依憲治國的核心是憲法,而憲法主要是指對最高統(tǒng)治權力進行規(guī)范、限制以保障公民基本權利這樣一種觀念。從邏輯秩序上看,規(guī)范和限制最高統(tǒng)治權力是第一位的,對公民權利進行宣告是第二位的。憲法是最高統(tǒng)治權的“權力結構圖”,它對不同機關的權限和權力運作程序進行了明確。而就憲法的價值排位而言,規(guī)范和限制最高統(tǒng)治權力只是其直接目的,保障公民權利方是其終極目的。

在實踐中,2004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50周年大會上正式提出了依憲治國的概念,這是黨的正式文件第一次肯定“依憲治國”一詞的價值[30]。進入新時代以來,“依憲治國”的地位越來越突出。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zhí)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zhí)政”。從而在肯定依憲治國對于依法治國所具有的重要意義的基礎上,提出了繼續(xù)“堅持”的要求。由此可見,作為“人民立憲主義”的著力點和基本要求,在新時代的憲制實踐中,依憲治國被賦予了更加豐富的內涵和特點。

(一)依法治國基礎論

“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的論斷說明,對于依法治國而言,依憲治國具有基礎性地位。依憲治國這一基礎性地位的獲得,除了由于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之外,憲法本身所具有的屬性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目標也是決定因素。具體而言:

其一,依憲治國是依法治國之基石。“法治是現代社會政治文明的重要標志。依法治國的實質和起點就是依憲治國?!盵27](P1)由此,依憲治國之于依法治國而言,具有基石性地位。其具體意涵有二:一則依憲治國是依法治國的政治基石。正如美國思想家潘恩所言:“憲法是一種先于政府的東西,而政府只是憲法的產物。一國的憲法不是其政府的決議,而是建立其政府的人民的決議。”[31](P146)基于發(fā)生學分析,憲法是人們經由博弈、妥協(xié)而達成的最根本的國家共識。而政府乃至國家正是在這一共識的基礎上成立的。因此,國家最基本的制度都是由憲法厘定,國家治理也要在憲法厘定的基礎上展開。具體到我國依憲治國與依法治國的關系,“我國憲法以國家基本法的形式,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發(fā)展成果”[17],這不僅為全面依法治國的順利開展奠定了政治基礎,也指明了政治方向;二則依憲治國是依法治國的法制基石。推進依法治國的前提是形成健全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而憲法作為眾法之母,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本源和中心。憲法不僅為法律體系的形成提供了規(guī)范支撐和價值導引,還規(guī)定了解決法律體系內部沖突的基本機制。由此,通過堅持依憲治國,依法治國制度體系的生成、運行和發(fā)展都有了存在根基。

其二,依憲治國是依法治國之根據?!耙婪ㄖ螄币辉~的核心在于“法”字,即法律;“依憲治國”一詞突出的是“憲”字,即憲法。而憲法是法律的根據,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由此不難得出依憲治國是依法治國之根據的結論。對此,根據《憲法》第5條之規(guī)定,該結論的具體意涵有三:一則憲法是“法律之法”,一切法律、行政法規(guī)和地方性法規(guī)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依法治國的最終法律依據應該是憲法;二則憲法是權力配置法,其對國家機關的性質、地位、權責等內容作了集中規(guī)定。由此,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監(jiān)察機關等這些依法治國參與主體的權限、職能等內容,都需要根據憲法來確定;三則憲法是執(zhí)政黨執(zhí)政合法性的確認之法,在依法治國戰(zhàn)略中執(zhí)政黨要根據憲法獲得領導地位。憲法在明確“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的基礎上,強調各政黨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正是在依憲治國的基礎上,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以及堅持黨的領導之間的關系才得以理順。

其三,依憲治國是依法治國之靈魂?!耙婪ㄖ螄鴱娬{的是一種治國方略,即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依照法律治理國家,但如果將法律僅僅作為治理的手段和工具,就難免走入歧路?!盵32]為此,必須回歸憲法文本,尋找依法治國的精神、理念、原則和目標等內容。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依憲治國是依法治國的靈魂所在。具體而言:一則憲法是限權之法,因此,依憲治國為依法治國提供了思想觀念上的“定海神針”,徹底解決了人治與法治的爭論,消除了權大與法大的疑惑,這有助于廓清社會上有關法治的各種錯誤思潮;二則憲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因此,依憲治國為依法治國注入了新的內涵,讓依法治國囊括了執(zhí)政、行政、國家制度建設、社會建設等各個方面,使得依法治國的內容更加豐富;三則憲法蘊含著更高的價值追求,因此依憲治國賦予了依法治國新的意義,“依憲治國為依法治國提供了整體性框架和根本性準繩,依法治國是通向依憲治國的具體路徑和必要步驟,相對依法治國而言,依憲治國層次更高”[33]。

(二)依憲治國本質論

“依憲治國本質上就是依據一種建構或確認國家組織和權力、保障公民權利和自由的憲法而展開國家的治理。”[34](P23)為此,就其本質而言,依憲治國就是通過憲法的國家治理,堅持依憲治國的過程就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過程。

其一,依憲治國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內在需要。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依憲治國理念的提出,“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被確立為依法治國新的“十六字”方針。而根據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此,可以說,依憲治國理念的提出,不僅讓依法治國的內涵更加豐富,也讓以“善治”為價值皈依的國家治理現代化成為新的戰(zhàn)略目標。而至于依憲治國促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生成的內在機理,可以分述如下:一則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憲法精神相一致。根據我國憲法序言對于國家根本任務的規(guī)定,求發(fā)展、謀改革是憲法的基本精神。與之相適應,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提出正是在全面深化改革階段貫徹憲法精神的體現。二則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憲法原則相適應。人民主權、基本人權、法治、權力制約是我國憲法確立的基本原則。而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國家治理現代化在民主政治領域的表現就是對憲法幾項原則的貫徹和細化。三則國家治理現代化與憲法規(guī)定相吻合。“不斷完善社會主義的各項制度”是我國憲法提出的明確要求。而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完整表述就是在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上,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轉型[35](P10-11)。

其二,依憲治國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本保障?!巴七M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確立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則是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主題。毋庸置疑的是,這兩大改革主題之間的關系遠非時間先后那么簡單。事實上,保障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總目標的順利實現,正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zhàn)略的著力點之一。對此,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在開篇處即指出:依法治國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而正如前文所述,依法治國的基礎是依憲治國,依法治國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保障的基礎力量也必然是依憲治國。其原因在于,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推進過程牽涉面廣,關聯(lián)者重,只有具有根本法地位的憲法才能提供制度保障。

其三,依憲治國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根本指引。如前文所述,就其本質而言,依憲治國就是通過憲法的國家治理,就是把憲法規(guī)范轉化為憲制事實的過程。反而言之,依憲治國在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提供保駕護航的過程,也是設定戰(zhàn)略目標的過程。經由依憲治國催生并保障的國家治理現代化,必然將維護憲法秩序,實現憲制目標作為戰(zhàn)略導向。而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有關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制度設計,就是對這一論斷最好的注解。根據該決定,國家治理現代化這一總目標包含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tài)文明五大具體目標。這五大目標分別對應著憲法經濟秩序、憲法政治秩序、憲法文化秩序、憲法社會秩序和憲法生態(tài)秩序。為此,國家治理的“五位一體”建設也就是如何統(tǒng)籌各個具體憲法秩序,形成一個協(xié)調統(tǒng)一、運作優(yōu)良的憲法秩序[35](P12)。

(三)依憲治國目的論

憲法的基本內容可以分為兩大塊:國家權力的依法行使和公民權利的有效保障。這兩大塊的地位并非是平行的,在二者之間,公民權利的有效保障具有支配地位[36](P35)。由此可以說,黨領導人民依憲治國的目的是分層次的。其中,通過依憲治國,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屬于直接目的;而通過依憲治國,把人民在憲法上的應然權利轉化為實然權利,則屬于終極目的。

其一,直接目的:約束國家權力。在某種層面上,憲法即“限權之法”,其是對民主事實進行確認和宣告的基本形式?,F代各國憲法一般都將權力制約原則作為立憲的根基之一,并在憲法的具體制度設計中,濃墨重彩地框定權力行使的邊界。比如人類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憲法《美利堅合眾國憲法》在制定之初,并未規(guī)定公民基本權利條款。制憲者認為,“把國會禁錮在授權之內這本身就消除了對基本權利的任何威脅,權利法案的加入反而會導致授權的寬泛解釋,這甚至會是對自由的一種更大的威脅”[36](P37)。作為現代立憲國家的重要成員,權力制約原則同樣為我國憲法之基本原則。對此,我國《憲法》第3條即作了規(guī)定。進入新時代以來,“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是黨中央關于權力制約理念最為簡明有力的論斷。同時,黨中央也深刻認識到憲法在制約國家公權力中的特殊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即指出: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是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的根本之策。而決定中所言的“制度”,最根本的當屬憲法制度,用好憲法制度實質上就是推進依憲治國戰(zhàn)略。

其二,終極目的:保障公民權利。我國作為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保障公民權利是踐行人民當家作主原則,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基本要求。對此,習近平指出:“我們要依法保障全體公民享有廣泛的權利,保障公民的人身權、財產權、基本政治權利等各項權利不受侵犯?!盵17]而至于應該如何為人民權利提供保障,習近平強調: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是憲法的核心內容,憲法是每個公民享有權利、履行義務的根本保證。只要我們切實尊重和有效實施憲法,人民的權利和自由就能得到保證[17]。由此可見,誠如列寧所言:“憲法就是一張寫滿人民權利的紙?!盵37](P50)以限制國家權力為直接目的的憲法,最終目標應該是保障公民權利。在依憲治國進程中,限制國家權力就是要通過嚴格的制度規(guī)范,防止權力突破制度的籠子,侵害人民群眾根本利益[38](P25-26)。

六、依憲執(zhí)政論

在法理上,依憲執(zhí)政主要涉及五大核心議題,即黨與憲法法律關系、各級黨委權力正當性淵源和邊界、執(zhí)政黨與人民代表大會關系、執(zhí)政黨與國家政權機關關系、執(zhí)政黨與各民主黨派關系。以這五個問題為切入點,可以得出依憲執(zhí)政的五重意味,即“黨在憲法法律之中”“黨權法定”“黨在人大之中”“黨在國家政權機關之中”和“國是共商”[39](P123-128)。

在哲學上,依憲執(zhí)政關涉的核心問題有二:一是執(zhí)政黨執(zhí)政的合法性問題。所謂合法性,是指社會公眾對統(tǒng)治權力的一種認可、認同或贊同。合法性范疇,是政治哲學和法哲學的重要范疇之一。根據合法性理論,執(zhí)政黨堅持依憲執(zhí)政,維護憲法權威,是保證執(zhí)政黨的合憲性與合法律性的必然要求[40](P33)。二是執(zhí)政黨的執(zhí)政能力和執(zhí)政理念問題。根據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依憲執(zhí)政的提出,是執(zhí)政黨執(zhí)政能力和執(zhí)政理念歷史變遷的結果,是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應用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偉大創(chuàng)造,其充分體現了唯物史觀中關于人民群眾歷史作用的觀點[41](P164-165)。

在實踐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發(fā)展歷程,是從法制到法治,從以法治國(rule by law)到依法治國(rule of law),從依法治國到依法執(zhí)政、依憲執(zhí)政的提升過程[42](P3)。其中,依法執(zhí)政和依憲執(zhí)政的提出,是我國民主法治建設的重大進展。進入新時代以來,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和十九大報告以及習近平系列講話對依憲執(zhí)政的實現路徑進行了系統(tǒng)闡述。根據這些闡述,依憲執(zhí)政在地位、內容和目標上都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和意義。

(一)依法執(zhí)政關鍵論

“堅持依法執(zhí)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zhí)政”[22]是新時期黨中央關于依憲執(zhí)政之重要地位的權威表述。之于依法執(zhí)政而言,依憲執(zhí)政之所以具有基礎性的地位,是由其特殊作用決定的。具體而言,依憲執(zhí)政不僅是依法執(zhí)政的前提,還是依法執(zhí)政的綱領和精神實質。為此,可以說:“依法執(zhí)政,關鍵是依憲執(zhí)政?!盵17]

其一,依憲執(zhí)政是依法執(zhí)政之前提。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和治國安邦總章程的地位,決定了只有在依憲執(zhí)政的前提下,才能順利推進依法執(zhí)政。其原因有二:一是在立憲國家,能夠規(guī)定黨進入法治系統(tǒng)執(zhí)政和治理的法律只能是憲法。亦即,黨只有承認和遵從憲法才能獲得執(zhí)政黨的身份,才有資格在憲法的架構下依照法律規(guī)定進行施政。為此,可以說,依憲執(zhí)政是黨獲取依法執(zhí)政之身份的前提。二是憲法是國家各項基本制度的總和,包括立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的整個法治體系都屬于憲法的規(guī)制對象。為此,法治的基礎是憲制。只有在依憲執(zhí)政,將憲法規(guī)范充分轉化為社會現實的前提下,依法執(zhí)政制度基礎才得以奠定。由此可見,依憲執(zhí)政是黨進行依法執(zhí)政的制度前提。

其二,依憲執(zhí)政是依法執(zhí)政之綱領。憲法是法律之法,法律是憲法的具體化。因此,堅持依憲執(zhí)政是堅持依法執(zhí)政的綱領。具體而言:一則憲法作為百法之首[43],乃為法律之法。這就決定了依法執(zhí)政所依之“法”必須以憲法為依據,不能與憲法相抵觸,否則依法執(zhí)政就可能流于形式。二則憲法作為萬法之母[43],乃為眾法之源。這就意味著依法執(zhí)政其實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依憲執(zhí)政,因為所有的法律都是憲法的催生物。反過來,依憲執(zhí)政必然是依法執(zhí)政,因為憲法也屬于法的范疇,而且是具有最高正當性的法律。

其三,依憲執(zhí)政是依法執(zhí)政之實質。從執(zhí)政之內涵、外延以及本質這幾個方面切入可以發(fā)現,依憲執(zhí)政是依法執(zhí)政之實質。具體而言:一則從執(zhí)政之內涵來看,共產黨執(zhí)掌全部政權是共產黨執(zhí)政的內涵。而國家政權則是一個典型的憲法概念,與國家政權直接相關的法律主要是憲法。二則從執(zhí)政之外延來看,組織政權、掌控政權以及治理政權是共產黨執(zhí)政的基本外延。然而無論是組織政權、掌控政權還是治理政權,所依之法都只能是憲法。三則從執(zhí)政之本質來看,領導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是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的本質。而憲法是調整黨和人民、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作主關系的主要法律規(guī)范,憲法至上是判斷黨的領導和人民當家作主有機統(tǒng)一的根本標志[44](P53-57)。

(二)依憲執(zhí)政方法論

就其實質而言,依憲執(zhí)政是對黨的領導方式和執(zhí)政方式的變革。作為一種面向實踐的方略性變革,依憲執(zhí)政勢必對黨的執(zhí)政地位、執(zhí)政能力和執(zhí)政理念產生實質影響,并提出新的要求。

其一,在執(zhí)政地位上:堅持“三個善于”。要堅持依憲執(zhí)政,首先就要求黨要嚴格依據憲法規(guī)定擺正自身地位,從而在治國理政中正確發(fā)揮執(zhí)政黨的作用。對此,習近平提出了“三個善于”的重要論斷,即要“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和依法執(zhí)政基本方式,善于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善于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成為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人員,善于通過國家政權機關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17]。進入新時期以來,黨中央關于自身執(zhí)政地位和執(zhí)政方式的論斷表明,在治國理政中,黨發(fā)揮的是總攬全局、協(xié)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其二,在執(zhí)政能力上:提高依憲執(zhí)政能力。根據《憲法》序言及第1條規(guī)定,依憲執(zhí)政必須堅持黨的領導,要在黨的領導下對憲法實施和貫徹作出一系列規(guī)劃和布局。然而,依憲執(zhí)政本身就是對黨的領導方式和執(zhí)政方式提出的要求。因此,要在堅持黨的領導的同時,注重從如下幾個層面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zhí)政方式:一則提升黨領導立法的能力,使黨能不斷推進各項治國理政活動的制度化、法律化。二則提升黨保證執(zhí)法的能力,使黨能領導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監(jiān)察機關正確適用法律,實現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三則提升黨帶頭守法的能力,使黨能嚴格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使各級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干部能帶頭厲行法治。

其三,在執(zhí)政理念上:樹立依憲執(zhí)政思維。執(zhí)政理念是執(zhí)政黨圍繞執(zhí)政目標所確立的基本理論原則和行為準則。任何一個現代政黨都必須有自己的指導思想和執(zhí)政理念,這是執(zhí)政黨的執(zhí)政宗旨和目標是否明確的前提條件[45](P8)。為此,在共產黨將依憲執(zhí)政確立為執(zhí)政目標的背景下,樹立依憲執(zhí)政思維,確保執(zhí)政理念與憲法精神相一致,并將憲法精神貫徹于執(zhí)政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就成為必然要求。對此,習近平指出,“各級領導干部要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fā)展、化解矛盾、維護穩(wěn)定能力”[17],“我們要增強依法執(zhí)政意識,堅持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體制、法治的程序開展工作”[2](P4)。

(三)依憲執(zhí)政目標論

結合黨的性質、宗旨以及憲法之人民權利保障書的定位,依憲執(zhí)政的目標可以分為直接目標、中間目標以及終極目標三個層次。具體而言:

其一,直接目標: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黨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是黨依法執(zhí)政、依憲執(zhí)政的基本要求。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黨的執(zhí)政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從《憲法》序言中可以得知,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地位是歷史和人民賦予的,但“執(zhí)政黨既不能用歷史的選擇來為現實的執(zhí)政合法性辯護,也不能用人民過去的選擇來代替人民永久的認同和信任”[46](P13-14)。因而,執(zhí)政黨的地位的保持,不能僅依賴于憲法的確權,還應通過在實際中遵紀守法、不擁特權、嚴格追責來取得民心。對此,《憲法》序言和第5條明確要求執(zhí)政黨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違反憲法和法律必須追責。此外,作為黨的根本大法的《黨章》在總綱部分也要求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

其二,中間目標:樹立憲法權威。執(zhí)政黨“崇尚憲法精神、敬畏憲法權威”描述的是執(zhí)政黨之于憲法的主觀態(tài)度,是執(zhí)政黨在執(zhí)政思想和執(zhí)政理念上自覺向憲法靠近的表現。為此,如果說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還屬于黨對憲法的被動接受狀態(tài)的話,則崇尚憲法精神、敬畏憲法權威就屬于執(zhí)政黨對于憲法的主動擁護狀態(tài)。顯而易見,相較于前一種狀態(tài),后一種狀態(tài)更難以實現,而且往往以前一狀態(tài)的實現為基礎。對于敬畏憲法權威的重要意義,習近平指出:“法治權威能不能樹立起來,首先要看憲法有沒有權威?!盵47]

其三,終極目標:保障人民當家作主。領導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是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的本質;憲法是人民權利的保障書。為此,借助依憲執(zhí)政方略,保障人民基本權利,并進而實現人民當家作主之地位,屬于依憲執(zhí)政的終極價值追求。對此,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即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秉h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明確,要“推進全面依法治國,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要“加強憲法實施和監(jiān)督,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維護憲法權威”,要“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由此,可以說,依憲執(zhí)政通過規(guī)范黨的領導,樹立憲法權威,真正地將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

七、憲法實施論

在法理上,“憲法實施論”是依憲治國與依憲執(zhí)政的應然結果,是“人民立憲主義”的路徑選擇。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不是固定在紙張上的文字,而是動態(tài)的、作用于各個領域的基本原則。憲法的實施,是充分實現憲法權威的必要前提,是讓憲法真正地走向人民群眾的心中、使每一位公民樹立起對憲法的信仰、真正構建起憲法的權威地位的必經步驟。

在哲學上,憲法實施屬于上層建筑范疇。對于這一范疇,我們可以通過價值論、本質論和實踐論加以分析。就價值論而言,憲法實施具有發(fā)揮憲法效力,維護憲法權威的內在價值;就本質論而言,憲法是人民根本利益的法律表達,憲法實施的本質屬性就是實現人民根本利益的過程;就實踐論而言,憲法實踐決定憲法認識,憲法認識指導憲法實踐。因此,我們要立足憲法實施這一實踐活動,在總結現有不足的基礎上,樹立正確的憲法認識,進而更好地指導憲法實施的偉大實踐。

在實踐中,習近平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即指出,“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首要任務和基礎性工作。憲法的生命在于實施,憲法的權威也在于實施”[17]。在此基礎上,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為新時期憲法實施大計確定了基本方針和要求,即要“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實施”。黨的十九屆二中全會公報再次強調:“維護憲法權威,就是維護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捍衛(wèi)憲法尊嚴,就是捍衛(wèi)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嚴;保證憲法實施,就是保證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p>

(一)憲法實施價值論

所謂憲法實施的價值,就是指通過憲法實施可以實現的積極意義。習近平指出:“憲法的生命在于實施,憲法的權威也在于實施?!贝思词菍椃▽嵤﹥r值的高度概括。

其一,憲法的生命在于實施。要回答為何憲法的生命在于實施,就要從何為憲法的生命,何為憲法實施以及憲法的生命為何在于實施而非在于立憲幾個方面著手。具體而言:一則何為憲法的生命。所謂憲法的生命即憲法的效力,有生命的憲法就是能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fā)揮實際效力的憲法,是能將法律文本轉化為憲法秩序的憲法。二則何為憲法實施。所謂憲法實施就是將憲法規(guī)范付諸實踐的具體應用過程,是憲法文本與社會現實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及轉換裝置。三則憲法的生命為何在于實施而非在于立憲。按照一般理解,既然是憲法的制定活動即立憲,讓憲法從無到有,那么賦予憲法生命的應該是立憲而非實施。然而事實上,“治國理政的重點和難點都不在于立法,而在于保證法律有效實施”[48](P6)。“法律作為一種行為規(guī)范,在被制定出來后、付諸實施前,只是一種文書,還不真正具有生命,更不具有權威性。法律要激活其生命,在社會生活中樹立權威,必須付諸于實施。”[49](P17)

其二,憲法的權威在于實施。對于為何是憲法的實施樹立了憲法權威這一問題,同樣可以從何為憲法權威,何為憲法實施這兩個方面回答。具體而言:一則所謂憲法權威,就是指憲法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至上效力和最高權威。憲法只有獲得了最高權威,才能作為根本大法發(fā)揮作用,才能讓包括執(zhí)政黨在內的所有組織和個人都必須服從,才能讓違憲者受到法律制裁。否則,一國憲法只能是名義性憲法或者語義性憲法,而非規(guī)范性憲法[21](P50)。二則所謂憲法實施,除了如前文所述,是將憲法規(guī)范付諸實踐的具體應用過程外,其還包含憲法實施的保障、憲法解釋、憲法修改以及合憲性審查等內涵[21](P355-356)。為此,借助憲法實施,不僅可以讓憲法具備有效性,使違憲者必受裁;還賦予了憲法實效性,讓憲法始終能符合國情、符合實際、符合時代發(fā)展要求。由此可見,正是通過憲法實施才讓憲法獲得人民的信仰和擁護,正如習近平的重要論斷:憲法的根基在于人民發(fā)自內心的擁護,憲法的偉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誠的信仰。

(二)憲法實施本質論

習近平指出:“保證憲法實施,就是保證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盵17]這可以看作是對憲法實施本質的權威表述。理由在于,憲法實施的過程就是實現人民權利、堅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以及發(fā)展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過程,而這些過程關乎人民根本利益的具體組成、存在基礎以及未來圖景。

其一,憲法實施是實現人民權利的保證。憲法是“寫著人民權利的紙”,在憲法的兩大塊內容中,保障人民權利屬于第一位的。比如在內容結構上,我國現行《憲法》將《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一章置于《國家機構》一章之前,就突出了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的重要地位[21](P114-115)。為此,只有切實尊重和有效實施憲法,憲法所承載的人民權利才有實現的可能。此外,憲法實施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其不僅是指憲法文本本身的現實化,還意味著在憲法的統(tǒng)攝下,整個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良性運轉。因此,憲法實施的表象是憲法本身具有實效性和權威性,實質上則意味著人民在憲法中的基本權利和其他法律中的各項權利的實現過程。而作為人民根本利益的組成因子,實現人民各項權利也就是實現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二,憲法實施是堅守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的保證。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社會主義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根本制度的集中體現。為此,保證憲法實施,就是保證國家的各項根本制度,就是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根據共產黨《黨章》,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tǒng)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的核心構成。而在“三統(tǒng)一”中,人民當家作主又具有根本地位,屬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為此,究其根本,實施憲法,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就是對人民當家作主原則的堅持。進一步分析,人民當家作主又是人民根本利益的核心所在,也是實現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基礎。為此,在這個意義上說,保證憲法實施,也就是保證了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三,憲法實施是發(fā)展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保證。憲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方案。為此,保證憲法實施,就是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而正如習近平的誓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50],社會主義事業(yè)美好的發(fā)展圖景,也就是人民所期望的未來生活圖景。由此可見,通過憲法實施,保障社會主義事業(yè)順利發(fā)展,也就是對人民美好未來的保障。從這個意義上講,保證憲法實施,本質上就是對人民根本利益的保證。

(三)憲法實施路徑論

在強調憲法實施的價值、本質和所取得成就的同時,習近平也指出了當前憲法實施存在的短板和問題。而就這些問題的破解之路,亦即憲法實施的路徑問題,習近平在講話中也給出了答案,歸結起來主要涉及憲法意識、憲法實施機制、憲法法律體系三個層面。具體而言:

其一,開展憲法教育。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指出,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它形成了國家的真正憲法[51](P70)。因此,憲法要發(fā)揮作用,需要全社會信仰憲法。而憲法信仰的養(yǎng)成,就需要借助憲法教育。而至于開展憲法教育的具體方式,黨中央也作了系統(tǒng)部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如下兩個:一是設立國家憲法日。正如習近平在首個國家憲法日之際作出的指示:“要以設立國家憲法日為契機,深入開展憲法宣傳教育,大力弘揚憲法精神,切實增強憲法意識,推動全面貫徹實施憲法?!盵52]二是確立憲法宣誓制度。該制度的確立充分表明黨中央在治國理政的進程中,維護憲法權威、保證憲法實施的決心[53],其也成為激勵和教育國家工作人員忠于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的有效手段。

其二,完善憲法實施機制。健全的憲法實施機制是保證憲法有效實施的核心環(huán)節(jié)。由于憲法實施具有廣泛性、綜合性、持續(xù)性、多層級性等特點[21](P339-341),這就決定了憲法實施機制是一個包含憲法解釋、立法、執(zhí)法、司法等環(huán)節(jié)在內的綜合體系。與此相適應,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也對這幾大方面的完善作出了部署。具體而言:一則健全憲法解釋程序機制。對此,要從解釋程序入手,明確憲法解釋案的提起主體以及受理、審議、決定、公布等一系列環(huán)節(jié)的操作程序。二則完善立法機制。這就要求人大及其常委會、國務院等立法機關要加強立法,保證憲法的原則和精神得到落實,同時在立法的規(guī)劃、起草、審議等一系列立法程序中均要符合和體現憲法精神。三則改進執(zhí)法機制。這就要求在行政機關作出行政決策和行使行政職權時,要通過法制機構的審查、司法機關的監(jiān)督等來保障其依法行政。四則完善司法機制。即要通過加強對司法人員的監(jiān)督管理,完善司法審判、檢察監(jiān)督等程序和制度,保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司法行為的合憲性。

其三,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為此,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著力加強重點領域立法,就成為推動和加強憲法實施的應然之意。這就意味著要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在認識和把握立法規(guī)律的基礎上,不斷提升立法的科學性、民主性和合憲性,讓立法機關扮演好社會利益的表達、平衡和調整者角色,確保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體現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要堅持以法治的方式推進改革、用改革的方式完善法治,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以良法促進發(fā)展、保證善治,更好地發(fā)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

八、憲法監(jiān)督論

在法理上,憲法監(jiān)督乃是最高效力層級的監(jiān)督,屬于“元監(jiān)督”范疇。憲法監(jiān)督論著重強調在依憲治國、依憲執(zhí)政與憲法實施的過程中,如何防范立法對憲法保留原則的侵蝕。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憲法監(jiān)督是憲法權威的根本保障,亦為“人民立憲主義”實施路徑之根本法則。

在哲學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國家權力來源理論和國家權力關系理論是中國社會主義憲法理論體系的哲學基礎。馬克思認為,國家的主權不是來源于全社會成員天賦人權的讓渡,而是來源于以勞動者為主體的社會成員[54](P5-6)。為此,國家主權具有最高性和不開分性,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反對把分權作為“永恒的規(guī)律”來談論[55](P52-53)。由此,我國憲法作為人民意志的體現,監(jiān)督憲法實施的權力就理應由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所享有。

在實踐中,針對我國憲法監(jiān)督制度尚未完善之現狀,進入新時代以來,黨中央作了系列部署。在此過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法監(jiān)督制度的輪廓也越來越清晰。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要“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jiān)督制度,健全憲法解釋程序機制”。在此基礎上,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強憲法實施和監(jiān)督,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維護憲法權威”。為了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要求,“將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更名為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在繼續(xù)承擔統(tǒng)一審議法律草案工作的基礎上,增加推動憲法實施、開展憲法解釋、推進合憲性審查、加強憲法監(jiān)督、配合憲法宣傳等職責”。

(一)憲法監(jiān)督主體論

根據《憲法》《立法法》的有關規(guī)定,以及中央文件精神,本文認為,可以把憲法監(jiān)督主體類型化為憲法監(jiān)督機關、憲法監(jiān)督機構以及憲法監(jiān)督協(xié)調配合機關三種。具體而言:

其一,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是憲法監(jiān)督機關。所謂憲法監(jiān)督機關,是指依照憲法規(guī)定,通過采取憲法修改、憲法解釋以及合憲性審查等法定措施監(jiān)督憲法實施并作出決定的國家機關。其有如下幾層含義:一則憲法監(jiān)督機關必須享有憲法賦予的憲法監(jiān)督權,這是憲法監(jiān)督機關質的規(guī)定性;二則憲法監(jiān)督機關屬于國家機關,而非任何政黨、個人及其他組織;三則憲法監(jiān)督機關有權以自己的名義作出相關決定,并承擔相應后果。我國作為堅持人民主權原則的社會主義國家,只有代表人民意志和人民主權的國家機關才是承擔憲法監(jiān)督權的最佳載體[56]。為此,《憲法》第62條第(二)項以及第67條第(一)項將“監(jiān)督憲法的實施”的權力賦予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

其二,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是憲法監(jiān)督機構。所謂憲法監(jiān)督機構,是指憲法監(jiān)督機關內部設立的專門負責承擔憲法監(jiān)督工作的機構。根據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憲法》第70條以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第37條之規(guī)定,我國憲法監(jiān)督機構的具體內涵有三:一則我國的憲法監(jiān)督機關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全國人大內設的憲法和法律委員會是具體負責憲法監(jiān)督工作的機構;二則與憲法監(jiān)督機關不同,憲法監(jiān)督機構并不享有憲法賦予的憲法監(jiān)督權,其行使的是憲法監(jiān)督機關的權力,要接受憲法監(jiān)督機關的領導,并向憲法監(jiān)督機關提出報告,而不能以自己名義作出最后決定;三則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并非是專職憲法監(jiān)督的機構,除了履行憲法監(jiān)督職責外,其還承擔統(tǒng)一審議法律草案等工作。

其三,其他有關機關是憲法監(jiān)督的協(xié)調配合機關。憲法監(jiān)督是一項復雜艱巨的工作,除了由憲法監(jiān)督機構在憲法監(jiān)督機關的領導下開展監(jiān)督工作外,還需要其他機關的協(xié)調配合。為此,從廣義上講,這些憲法監(jiān)督中的協(xié)調配合參與機關也屬于憲法監(jiān)督的主體。因為憲法監(jiān)督的方式是多樣的,在不同方式下,所涉及的機關也不同,因此,協(xié)調配合機關的范圍不是固定的。根據《立法法》第99條之規(guī)定,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以及全國人大其他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在法定情形下都可能參與到憲法監(jiān)督工作中來。

(二)憲法監(jiān)督宗旨論

由于憲法的主要目的在于防范國家權力的濫用和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的實現,并且其中又以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為最終目標。而憲法目的實現的前提是憲法的有效實施,憲法有效實施的保障是憲法監(jiān)督。為此,不難推論出,憲法監(jiān)督的宗旨是分層次的,其中保障憲法實施為直接宗旨,保障人民權利為最終宗旨。

其一,保障憲法實施。憲法實施的過程,就是對憲法不斷進行解釋的過程。原因在于,憲法條文具有原則性和概括性,憲法規(guī)范的涵義并不都是不言自明的。為此,在實施憲法過程中,在對憲法進行解釋的基礎上再具體適用就成為常態(tài)?,F行《憲法》將解釋憲法的權力配置給了全國人大常委會,由于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職責任務繁重,《憲法》施行30多年來,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憲法的實踐活動僅10余次[57](P72-80)。憲法解釋的缺失就使得全國人大常委會難以通過解釋憲法的方式進行憲法監(jiān)督促進憲法實施。而“沒有憲法監(jiān)督機關的專門化與程序化,憲法解釋的功能無法得到有效發(fā)揮”[58](P112-113)。為此,通過增加憲法和法律委員會憲法監(jiān)督職責,提升憲法解釋的適用,進而保障憲法實施,就成為新時期憲法監(jiān)督制度改革的宗旨之一。

其二,保障人民權利。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是憲法的核心內容,憲法是每個公民享有權利、履行義務的根本保證。為此,通過憲法監(jiān)督保障憲法實施的最終結果就是人民的權利得到了保障。正如習近平的重要論斷:“保證憲法實施,就是保證人民根本利益的實現?!盵17]因此,憲法監(jiān)督作為憲法實施的保障機制,不僅能夠在立法上保證法律法規(guī)等法律文件落實人權保障的基本原則,而且能夠通過這些法律規(guī)范的實施,將對人權的保障和公民基本權利的維護落實到執(zhí)法與司法層面,使人權保障成為整個社會的基本法則。

(三)憲法監(jiān)督路徑論

所謂憲法監(jiān)督的路徑,就是指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在其他機關的配合下,開展憲法監(jiān)督的方式、程序以及法律效果等的總和。就其展現形式而言,應包括如下三種:

其一,統(tǒng)一審議法律草案。統(tǒng)一審議法律草案這一憲法監(jiān)督方式,針對的是尚未表決通過的法律草案。如果憲法和法律委員會發(fā)現審議的法律草案存在違憲問題,即可依照法定程序作出處理。因此,該方式屬于事前監(jiān)督。根據《立法法》規(guī)定,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議程的法律草案,一般應當經3次常委會會議審議后再交付表決;與之相適應,憲法和法律委員會一般也要對法律草案進行3次統(tǒng)一審議,完成法律草案的逐條審議和重點審議任務[59]。由此可見,在法律草案獲得通過前,憲法和法律委員會有充分的時間和條件對其進行審議,這就使得法律草案中存在的絕大多數違憲問題都能被及時發(fā)現,也就避免了草案獲得通過后產生的實際危害。因此,該方式應作為防止法律違背憲法的主要方式。

其二,憲法解釋。開展憲法監(jiān)督的過程,也是對憲法進行解釋的過程。為此,根據黨的決定,在憲法修訂中,將法律委員會更名為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并通過后續(xù)配套立法賦予憲法和法律委員會憲法解釋之職責的做法,不僅有助于實現憲法解釋的專門化、常態(tài)化和制度化,也保障了憲法監(jiān)督的有效開展。就憲法解釋的事由而言,應該是法律、行政法規(guī)、地方性法規(guī)、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guī)章等規(guī)范性文件可能與憲法相抵觸,需要對憲法進行解釋;就憲法解釋的程序而言,大致應包括憲法解釋請求的提出、憲法解釋請求的處理、憲法解釋案的作出等環(huán)節(jié)[60](P24-25)。

其三,合憲性審查。“在我國,備案審查制度是合憲性審查工作的重要基礎,也是與合憲性審查內在聯(lián)系的制度安排?!盵61](P64)進入新時代后,黨中央在總結借鑒已有制度的基礎上,明確提出要“加強憲法實施和監(jiān)督,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維護憲法權威”,并將合憲性審查職責賦予了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當前,合憲性審查制度的審查對象、審查程序以及其與現有的備案審查制度的關系問題最值得關注。具體而言,一則,就審查對象而言,學者們當前仍未達成一致意見[62](P81)[63](P219-220)。本文認為,在制度初創(chuàng)期,不宜將審查對象無限擴大,應將審查對象限定為特定的法律法規(guī)。二則,就審查程序而言,應包括審查申請的提出、審查申請的處理、審議表決、審查報告作出等環(huán)節(jié)[60](P24-25);三則,就合憲性審查與備案審查的關系而言,可以考慮將備案審查制度與合憲性審查制度進行整合,并將設立于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的法規(guī)備案室轉隸給憲法和法律委員會。這樣,一方面可以避免機構和職能等的冗雜重疊,有助于節(jié)省制度成本;另一方面還可以充實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力量,有助于其憲法監(jiān)督職責的有效履行。

九、憲法法律至上論

在法理上,尊重立憲政治的人民性,就要注重通過憲法、法律來保障人民的權利和主體價值;強調立憲政治的實施性,就要凸顯憲法、法律在國家運行中的權威性和至上性。由此,“憲法法律至上”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遵循,是對國家意識形態(tài)法律化的根本認同,是“人民立憲主義”的終極目標。

在哲學上,憲法法律至上觀念的確立,是我黨認識論不斷發(fā)展的結果。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憲法和法律至上的理念未得到普遍認可。改革開放以來,人們逐步從對馬克思主義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拋棄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在哲學層面上認識到憲法法律對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巨大作用,并將其確立為國家政治生活的最高規(guī)則。

在實踐中,十八大以來,隨著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zhàn)略布局的確立,以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被確立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憲法法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其中標志性事件就是“憲法法律至上”正式載入了十九大報告。作為新時期人民立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憲法法律至上論”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和實踐特色。

(一)憲法法律權威要素論

憲法法律能否獲得權威最終要回歸法治建設實踐。十八大以來,“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十六字方針被寫入黨的報告和決定,并成為指導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重要原則。從這個意義上說,這十六字方針可看作是新時期黨中央對于憲法法律權威之構成要素的權威論斷。

其一,科學立法。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為此,樹立憲法法律權威,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fā)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根據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新時期推動科學立法的具體方略有三:一則完善立法體制。即要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健全有立法權的人大主導立法工作的體制機制,加強和改進政府立法制度建設。二則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即要加強人大對立法工作的組織協(xié)調,健全立法起草、論證、協(xié)調、審議機制。三則加強重點領域立法。即要加強有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文化、國家安全以及生態(tài)文明法律制度的建設。

其二,嚴格執(zhí)法。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為此,樹立憲法法律權威,必須嚴格執(zhí)法責任,建立權責統(tǒng)一、權威高效的依法行政體制。對此,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作了重點闡釋,具體而言:一則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推進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二則健全依法決策的程序、人員、責任機制;三則深化行政執(zhí)法體制改革,推進綜合執(zhí)法制度,嚴格行政執(zhí)法人員管理制度;四則堅持嚴格規(guī)范公正文明執(zhí)法;五則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jiān)督;六則全面推進政務公開。

其三,公正司法。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公正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為此,樹立憲法法律權威,必須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guī)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jiān)督。結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及十九大報告,公正司法的推進路徑如下:一則完善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的制度;二則優(yōu)化司法職權配置;三則推進嚴格司法;四則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五則加強人權司法保障;六則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jiān)督;七則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

其四,全民守法。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為此,樹立憲法法律權威,必須實現全民守法,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此,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如下幾點要求:一則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二則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三則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四則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

(二)黨法關系論

正確理解黨法關系,關乎法治建設興衰[64]。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高度重視這一問題,并作出一系列重要論斷。根據這些論斷可以得知,事實上,憲法法律和黨之間并不存在孰大孰小的問題,在依法治國中堅持黨的領導以及要保證黨在憲法法律內活動都是人民立憲主義的內在要求。

其一,“黨大還是法大”論。在處理黨法關系中需要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黨大還是法大”?當前社會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對此,習近平作出了重要論斷[65],具體而言:一則“黨大還是法大”是個偽命題。黨是一個政治組織,法是一套行為規(guī)則,二者屬于不同的范疇,因此根本不存在“誰大誰小”的問題。二則“權大還是法大”是個真命題。權力是一把雙刃劍,在法治軌道上行使可以造福人民,在法律之外行使則必然禍害國家和人民。三則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習近平指出:“我們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質上是一致的。”[65]四則每個黨組織和黨員都必須服從和遵守法律。習近平指出,之所以說不存在“黨大還是法大”的問題,是把黨作為一個執(zhí)政整體而言的,具體到每個黨政組織、每個領導干部,就必須服從和遵守憲法法律。

其二,黨領導依法治國。中國共產黨是領導核心,而法治強調憲法法律至上,那么黨的領導和法治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對此,習近平指出:“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法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愿的統(tǒng)一體現,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法律,黨領導人民實施憲法法律,黨自身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這就是黨的領導力量的體現。”[66]據此,中國共產黨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領導核心,堅持黨對依法治國工作的領導,不僅是新時期黨治國理政基本方略的明確要求,也是我國《憲法》序言的重要規(guī)定。

其三,黨在法內活動。既然黨領導一切,那是否意味著黨的活動可以不受憲法法律制約呢?事實上,堅持黨在憲法法律的范圍內活動,不僅是黨領導一切的基本要求,也是凸顯憲法法律權威的關鍵所在。原因在于,法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愿的統(tǒng)一,社會主義法治要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也要通過法治實現。對此,習近平要求廣大黨員干部必須牢固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權由法定、權依法使等基本法治理念;必須懂得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jiān)督、違法必追究的道理;必須牢記法紀紅線不可逾越、法紀底線不可觸碰;必須進一步增強堅守法紀的定力、厲行法紀的意志[67]。

(三)改革與法治關系論

全面深化改革往往意味著對既有法律制度的突破,而全面依法治國則要求嚴格依據法律辦事,不能在法外活動。由此,改革與法治的關系就成為值得關注的問題。對此,習近平提出了“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加強對相關立法工作的協(xié)、調”[68]的重要論斷。具體而言:

其一,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根據我國《憲法》序言,堅持改革開放是實現國家根本任務的重要策略,但這并不代表改革就因此獲得了合法性和正當性,其是否合法正當,關鍵要看是否擁有憲法和法律的明確授權,即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該命題的內涵有三:一則改革要有法律依據,即重大改革的開展,都要有法律上的明確規(guī)定,或者得到有權機關授權;二則改革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即要善于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引領和推動改革,讓法治精神貫穿于整個改革過程[69];三則改革結果不能與法治相悖,即要保證改革取得符合法律規(guī)定和法治精神的社會效果。

其二,法治需要借助改革加以完善。法治的完善和發(fā)展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法治改革或者稱為法律改革的作用至關重要。具體理由有三:一則通過法律改革,可以讓法治體系滿足社會經濟政治發(fā)展的需要,而只有符合實際需要的法治才擁有生命力;二則通過法律改革,可以為其他社會改革保駕護航,這就避免了因其他社會改革失敗而對法治造成的破壞;三則通過法律改革,可以讓法治體系自我完善、自我更新和自我發(fā)展,這就確保了法治體系可以及時糾正在價值上、邏輯上、體系上存在的問題[70](P179-181)。

其三,協(xié)調法治與改革關系的關鍵是立法。十八大以來,隨著“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的提出,如何正確協(xié)調法治與改革的關系即成為重中之重。對此,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強調,要“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十九大報告繼續(xù)明確,要“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進發(fā)展、保障善治”。由此可見,在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中,要正確處理法治與改革的關系,立法是關鍵。而就立法在其中應如何正確發(fā)揮作用,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也作出了闡釋,即“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要及時上升為法律。實踐條件還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試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權。對不適應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規(guī),要及時修改和廢止”。

十、結語

憲法是保權(right)之法,是以人民優(yōu)良的生活方式為職旨的學問,因此,在憲制謀設上應以人民為中心,突出人民的主體地位,強調人民當家作主;憲法是控權(power)之法,“是使政府服從規(guī)則控制的事業(yè)”[71](P1),因此,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zhí)政、憲法法律至上即成為憲制建構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憲法是面向實踐之法,是以實效力之發(fā)揮為導向的工程,因此,強調憲法的實施性,并通過型塑憲法監(jiān)督制度對憲法實施加以保障就成為憲制運行的關鍵所在。此外,憲法還是人民立憲主義的思想結晶,是“以人民為主體,并以人民為目的”之立憲主張的凝結與升華。因此,來源于憲制實踐并指導憲制實踐的人民立憲觀即成為一個時期憲法秩序的抽象概括和展現窗口。是故,透過對新時代人民立憲觀的分析、梳理和總結,我們不僅可以充分了解當前憲制運行的真實狀態(tài)和實踐特色,還可以準確把握社會主義憲制的未來走向和發(fā)展趨勢。從這個意義上說,關于新時代人民立憲觀的研究是必要且有意義的。

[1]郭廣銀.習近平關于人民主體地位的思想.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4,(5).

[2]習近平.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求是,2015,(1).

[3]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

[4]習近平關于全面依法治國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5.

[5]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3-12-27.

[6]習近平.堅持用好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武器 提高領導班子解決自身問題能力.人民日報,2013-09-26.

[7]趙智,楊秀蘭.論習近平“人民主體”思想的三個維度.江淮論壇,2016,(3).

[8]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9]習近平.之江新語.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0]新華社評論員.民心是最大政治正義是最強力量——論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在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重要講話精神.[2018-03-10]http://www.xinhuanet.com/2016-01/16/c_1117796236.htm.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毛澤東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3]習近平.全力推進法治中國建設——關于全面依法治國.人民日報,2016-04-27.

[14]鄭淑娜.提高立法質量 實現良法之治.行政管理改革,2014,(12).

[15]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10-09.

[1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17]習近平.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2-12-05.

[18]習近平.致“2015·北京人權論壇”的賀信.[2018-04-12]http://www.gov.cn/xinwen/2015-09/16/content_29329 98.htm.

[19]白鋼,潘迎春.論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tǒng)一.政治學研究,2010,(1).

[20]秦前紅.新憲法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

[21]周葉中.憲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2]習近平.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09-06.

[23]約·埃爾斯特.協(xié)商民主:挑戰(zhàn)與反思.周艷輝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

[24]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協(xié)商民主:論理論性與政治.陳家剛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25]陳家剛.協(xié)商民主與政治發(fā)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26]習近平.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09-22.

[27]劉茂林,楊春磊.依憲治國:法治中國崛起的必由之路.法學雜志,2013,(7).

[28]姜明安.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中國司法,2014,(12).

[29]馬嶺.依憲治國的涵義初探.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13,(5).

[30]莫紀宏.依憲治國寫進公報有何意義.[2018-03-20]http://news.cntv.cn/2014/10/24/ARTI1414143784488204.sht ml.

[31]潘恩選集.馬清槐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32]周葉中.憲法是治國理政的根本依據.民主與法制時報,2014-09-29.

[33]湯維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入新時代.人民政協(xié)報,2017-11-16.

[34]錢錦宇.依憲治國視域下國家權力的建構與控制.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13,(5).

[35]劉茂林.依憲治國與國家治理現代化.改革,2014,(9).

[36]阿奇博爾德·考克斯.憲法與法院.田雷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7]列寧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38]吳建雄,郭太盛,郭烽.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的科學要義.紅旗文稿,2017,(2).

[39]江國華.論依憲執(zhí)政的五重意味.江漢論壇,2015,(3).

[40]龔廷泰.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合法性的法哲學思考.中國法學,2005,(3).

[41]鄧樸,祝小寧.唯物史觀與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理念的演進.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1,(1).

[42]周葉中,伍華軍.依憲執(zhí)政: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戰(zhàn)略舉措.政法論叢,2009,(1).

[43]肖揚.依憲治國是破解中國難題的有效法寶.法制日報,2014-12-04.

[44]鄧聯(lián)繁.依憲執(zhí)政:依法執(zhí)政之實質.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

[45]韓大元.中國共產黨依憲執(zhí)政論析.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4,(6).

[46]李清華.怎樣認識我們黨的執(zhí)政地位.半月談,2004,(21).[47]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人民日報,2014-10-29.

[48]謝鵬程.法律的生命和權威在于實施.中國國情國力,2016,(11).

[49]杜運泉.法律的生命和權威在于實施.探索與爭鳴,2013,(10).

[50]習近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人民日報,2012-11-16.

[51]盧梭.社會契約論.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52]習近平.切實增強憲法意識推動全面貫徹實施憲法.人民日報,2014-12-04.

[53]本報評論員.尊崇憲法的莊嚴宣示.人民日報,2018-03-18.

[54]任喜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法學的哲學基礎及其方法論特色.北方法學,2012,(6).

[5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6]李樹忠.加強憲法監(jiān)督實施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人民政協(xié)報,2018-02-27.

[57]周偉.憲法解釋案例實證問題研究.中國法學,2002,(2).

[58]韓大元.健全憲法解釋程序機制的三個基本問題.中國憲法年刊,2014,(10).

[59]喬曉陽.怎樣做好統(tǒng)一審議工作.法制日報,2016-09-13.

[60]江國華,彭超.中國憲法委員會制度初論.政法論叢,2016,(1).

[61]韓大元.關于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的幾點思考.法律科學,2018,(2).

[62]焦宏昌.我國應該建立法律草案合憲性審查制度.長白學刊,2018,(1).

[63]莫紀宏.論加強合憲性審查工作的機制制度建設.廣東社會科學,2018,(2).

[64]本報記者.法治興衰的核心問題——怎樣理解黨和法治的關系.人民日報,2015-02-04.

[65]習近平.堅持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深化改革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安居樂業(yè).人民日報,2014-01-09.

[66]一撇一捺.黨大還是法大,習近平用憲法回答.[2018-01-23]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205/c1001-2 6513950.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1.

[67]人民日報評論員.任何人都沒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人民日報,2015-06-12.

[68]習近平.把抓落實作為推進改革工作的重點真抓實干蹄疾步穩(wěn)務求實效.人民日報,2014-03-01.

[69]毛磊.讓法治與改革相得益彰.人民日報,2018-03-16.

[70]李龍,汪習根.法理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

[71]江國華.憲法哲學導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猜你喜歡
依憲依法治國協(xié)商
推進依憲治國的目標與途徑
中國司法(2018年6期)2018-02-07 01:43:47
論協(xié)商實效與協(xié)商倫理、協(xié)商能力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Modifed Asphalt
依法治國 法平天下
以政協(xié)參與立法深化協(xié)商民主
“德”“法”辨證與依法治國
法律適用中憲法實施的正當性、合法性與可行性
法律適用中憲法實施的正當性、合法性與可行性
中國檢察官(2016年9期)2016-02-12 02:31:51
論“依憲治國”在依法治國中的核心作用
關于依法治國若干問題
學習月刊(2015年5期)2015-07-09 03:53:00
永春县| 永寿县| 运城市| 夏邑县| 洮南市| 湘潭县| 育儿| 永寿县| 枣强县| 汉源县| 塔城市| 马边| 兴化市| 登封市| 湛江市| 民县| 广饶县| 西畴县| 阜新| 曲阳县| 民丰县| 江津市| 天长市| 油尖旺区| 察雅县| 始兴县| 吉安县| 尉犁县| 连江县| 观塘区| 新民市| 广州市| 塘沽区| 涡阳县| 西安市| 遂昌县| 北流市| 禄丰县| 宁明县| 崇左市| 钦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