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少賓
摘要:電視晚間新聞面對的競爭環(huán)境非常嚴酷,安徽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的《夜線60分》以深度和溫度見長,長期穩(wěn)居黃金時段晚間八點檔,省市雙網年平均收視率均在1個點之上,靠的是從群眾利益出發(fā),傳播社會正能量;變單向傳播為共同解讀,彰顯核心競爭力;融合助力,全媒體行動主打“親情牌”?!兑咕€60分》打造核心競爭力的經驗告訴我們,打敗傳統(tǒng)媒體的,并不是所謂的“新媒體”,而是傳統(tǒng)媒體人固步自封的思維方式,以及部分傳統(tǒng)媒體客觀存在的僵化體制。
關鍵詞:晚間新聞? 收視群體? 核心競爭力
CSM媒介研究最新發(fā)布了這樣一組數(shù)據(jù):2018年上半年,全國平均每人每天收看電視132分鐘,比2017年上半年少了12分鐘,下降幅度為8.33%,是五年來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與2014年上半年相比,下降幅度達到19.02%,減少了31分鐘。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是:2018年上半年,65歲及以上的老年觀眾人均收視277分鐘,是唯一與2017年同期保持等量收視的群體,其他各年齡段群體的收視量都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中青年群體尤為明顯。毋庸置疑,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已經成為最主要的收視群體。當開機率逐步下滑,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成為最主要的收視群體時,電視人不得不正視一個現(xiàn)實問題,即該如何有效組織節(jié)目生產,從而在激烈的市場上分得一杯羹,最大限度地留住這部分收視群體。
《夜線60分》欄目是安徽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自辦的一檔晚間新聞雜志類節(jié)目,播出時間為每天20:00—21:00。晚間八點檔,是黃金劇場以及各類綜藝節(jié)目的播出時間,面對這片血腥的“紅?!保兑咕€60分》秉藍海思維逆勢而上,在差異中尋求突破,尋求潛在的收視份額。經過多年堅持、努力與實踐,尤其是最近五年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夜線60分》不僅成為安徽本土電視頻道第一檔在晚間八點直播的新聞節(jié)目,還以差異化的節(jié)目內容以及大小屏聯(lián)動的融合傳播方式,改變了部分觀眾尤其是老年觀眾的收視行為。
從群眾利益出發(fā),傳播社會正能量
晚間八點播什么?如果播資訊,時效性太差,況且晚八點之前,安徽本土還有兩檔老牌的民生新聞欄目,該釋放的都釋放過了。如果播家長里短的民生新聞,雖然貼近老百姓的生活,但表達方式陳舊,內容碎片化甚至低俗化,觀眾已經審美疲勞了。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勢下,欲與電視劇、綜藝節(jié)目搶市場的《夜線60分》欄目,最終定位于主打本土深度調查以及真情故事。欄目為此開辟了兩個固定的子板塊:一是以“探服務態(tài)度,訪辦事效率”為宗旨的調查報道《熱線1+1探窗口》,二是以傳播社會正能量為訴求的人物故事類節(jié)目《涓涓行動》。
《熱線1+1探窗口》以記者陪新聞當事人探訪窗口單位的形式,同步記錄工作人員的服務態(tài)度、窗口單位的辦事效率,新聞播出之后,窗口單位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節(jié)目輔以個性化的主持、音樂以及紀錄片式的表現(xiàn)手法,生動、鮮活、可視性強,深受觀眾尤其是老年觀眾的喜愛。老年觀眾閱歷豐富,對“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現(xiàn)象多有切身體會,《熱線1+1探窗口》既傳遞了他們的心聲,也表達了他們的訴求。實踐證明,凡是為群眾利益著想、從群眾利益出發(fā)的節(jié)目,都能贏得群眾的支持?!稛峋€1+1探窗口》的主角是新聞當事人,當事人不僅全程參與探訪窗口單位,同時還針對探訪給工作人員的服務態(tài)度以及窗口單位的辦事效率打分。節(jié)目第一次讓群眾走上前臺,記者則退居幕后,成為群眾利益的代言人。角色的改變贏來良好的傳播效果,由于貼近群眾需求,符合傳播規(guī)律,節(jié)目已成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
《涓涓行動》是另一檔以普通群眾為主角的新聞子板塊。節(jié)目以遭遇困境而自身又無力解決的人物命運為主線,通過講述他們或苦難或勵志或溫暖的故事,聯(lián)合社會力量、公益組織、網絡平臺等,激發(fā)社會關注,煥發(fā)愛心共鳴,幫助觀眾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朵镐感袆印纷蚤_播以來,共募集善款1500余萬元,幫助全省各地600多個家庭或個人走出困境,達成心愿,改變命運,甚至獲得第二次生命。四年多的公益行動不僅傳遞了社會正能量,提升了欄目的影響力與美譽度,更重要的是,還黏合了一大批長期處于“空巢”狀態(tài)的中老年人。毋庸諱言,部分電視頻道為了收視率,不惜犧牲新聞品質,以庸俗乃至低俗的節(jié)目迎合觀眾,忘卻了媒體肩負的社會責任,中老年觀眾對此深惡痛絕。而以傳播社會正能量為訴求的人物故事類節(jié)目《涓涓行動》極具公益特色,既容易激發(fā)大眾的情感共鳴,也契合中老年觀眾的收視心理。
民生新聞如何轉型?筆者認為,民生新聞發(fā)展到今天,“獨家新聞”的概念已經從過去的“新”和“奇”轉換成現(xiàn)在的深度報道與人文關懷,不斷拓寬民生內涵,變“小民生”為“大民生”,正是民生新聞轉型的關鍵。
變單向傳播為共同解讀,彰顯核心競爭力
新聞話題是《夜線60分》欄目的另一個重要特色。在晚間八點檔,《夜線60分》的主要競爭對手是電視劇和綜藝節(jié)目。一項針對北京、廣州、上海、南京、蘭州、開封、杭州等十個城市居民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對于本土新聞,82%的觀眾會在時間許可的情況下“選擇性收看”,這說明觀眾對本土新聞有一定的關注度,但也并非照單全收。今天我們所處的是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觀眾獲得信息的渠道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要多。“分眾”“窄播”“細分市場”的大趨勢日益凸顯,觀眾對本土新聞也有了比過去更深入、更全面、更豐富的收看需求?!兑咕€60分》的播出時間不適合傳播資訊,但利用資訊或熱點事件制造新聞話題,加強與觀眾之間的互動與交流,變單向傳播為共同解讀,卻是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徑。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民主的推進以及網絡媒體的迅猛發(fā)展,中國社會的話語空間正逐步適度開放。而互聯(lián)網正在加速重構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tài),對傳統(tǒng)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夜線60分》欄目推出了官方微博與微信公眾號,讓網民(主要是年輕人)參與節(jié)目討論,對當天的新聞節(jié)目以及其他社會問題發(fā)表看法與見解。但中老年觀眾更習慣于發(fā)送短信,節(jié)目在直播過程中一直開通短信互動通道,便于中老年觀眾在收看節(jié)目的同時,發(fā)祝福、聊話題、談觀點。與此同時,欄目還邀請新華社記者杰文津以及本土多位資深媒體人、學者、律師擔任特約評論員,對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熱點事件發(fā)表評論,如上海“攜程虐童事件”,溫州女孩坐網約車遇害,高鐵“霸座”,昆山“反殺”案,以及上?!疤靸r賬單事件”等。這些全國熱點事件經過“本土落地+新聞鏈接+觀眾互動+特約評論”的組合式報道之后,社會反響強烈,既提升了欄目的新聞品質,也迅速成為街談巷議的百姓話題。
新聞事件是由媒體和觀眾共同完成的,讓觀眾通過各種形式參與到節(jié)目中來,能有效拉近觀眾與節(jié)目之間的距離,進而積攢人氣、增加黏性,提升觀眾的認可度和滿意度。進入海量信息時代,觀眾缺的不是信息,而是思想和觀點,旗幟鮮明的評論恰恰是主流媒體的核心競爭力。需要警惕的是,媒體評論不能武斷,不能說教,不能進行任何形式的道德評判,讓新聞評論去“精英意識”和“法官意識”,這也是一個主流媒體應有的立場和態(tài)度。
融合助力,全媒體行動主打“親情牌”
從某種意義上說,今天我們所處的再也不是傳統(tǒng)新聞時代,便捷的網絡成為市民尤其是年輕一代獲取信息的首選。面對這一趨勢,傳統(tǒng)媒體要想取得突破,贏來轉機,應該順勢而為,借力新媒體,盡快邁開融合轉型的步子。
媒體其實沒有新舊之分,有分別的,只是媒體從業(yè)者的思維方式。以老年觀眾為收視主體的傳統(tǒng)媒體,究竟該如何融合轉型?或者說,什么樣的融合轉型,更容易為老年觀眾所接受?筆者認為,宜圍繞“家庭”促融合,圍繞“親情”做互動。早在2014年,《夜線60分》欄目便開始嘗試融合轉型,欄目微信公眾號(yexian60)主打親情牌,在本土首先發(fā)起以“萌寶”為主題的系列圖片、視頻征集活動,如“萌寶大拜年”“萌寶好聲音”“萌寶時裝秀”“春天在哪里”“小鬼當家”等,七季活動共吸引三萬余人次參與。網民上傳的圖片、視頻經過加工制作之后,通過大屏播出、小屏推送,又在微信朋友圈實現(xiàn)二次傳播,凸顯了融合的特征與效應。除了熱度一直不減的“萌寶”系列活動,《夜線60分》欄目還利用傳統(tǒng)的節(jié)假日,圍繞“家庭”做互動,先后推出了諸如“最美全家?!薄案卸髂赣H節(jié)”“最美夕陽紅”“幫你把愛送回家”等全媒體行動,每一次均廣受歡迎。這些全媒體行動有一個共同點,即子女通過小屏參與,父母通過大屏收看,實現(xiàn)了大屏與小屏的雙方傳播與互動。
“終端隨人走,信息圍人轉”是當前信息傳播的新態(tài)勢。面對這一新態(tài)勢,傳統(tǒng)媒體既要抓思想,也要在深度和溫度上做文章,注重資源整合,深耕信息內容,做到眾說紛紜中引領輿論,眾聲喧嘩中回應民意,最終提高新聞信息的到達率、閱讀率、點贊率和轉發(fā)率,讓主旋律更高昂、好聲音更響亮、正能量更強大。近兩年,唱衰傳統(tǒng)媒體的聲音不絕于耳,筆者認為:打敗傳統(tǒng)媒體的,并不是新媒體,而是傳統(tǒng)媒體人固步自封的思維方式,以及部分傳統(tǒng)媒體客觀存在的僵化體制。
參考文獻:
1.楊明品:《全國媒體融合面臨兩大難題,該以什么為抓手》,國家廣電智庫,2018/09/08。
2.《虞愛華:在深度融合中守好陣地》,《人民日報》,2017/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