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以鋒 張生
摘 要: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是教學的主體,教學內容的安排和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實施都以教師為中心展開,學生處于學習的叢屬地位,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本文試以我校在實施課改中,就如何發(fā)揮教師的主體地位,還學生以學習自主權,讓學生“動”起來,培養(yǎng)學生動口、動手、動腦能力進行探討,與大家分享經(jīng)驗,以求共同提高。
關鍵詞:高效課堂;教育功能;“動”起來
盡管課改實踐了十幾年了,但受諸多因素的影響,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還是很難徹底根除,教師在講臺上講得口干舌燥,學生聽得昏昏欲睡,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收效甚微。
實踐證明,如果教師轉變思想,改變做法,由單純地講變?yōu)榻處熢O疑,鼓勵學生進行嘗試探索,讓學生大膽參與,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讓學生去想、去說、去寫、去畫、去操作,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嘗試創(chuàng)新能力。簡言之,就是讓學生“動”起來。這并不是說教師沒事干了,相反,教師的主導作用更不可忽視。下面就我校的做法,談談個人的認識。
一、無限放大教師教的功能是違反教育目的的
學習即經(jīng)歷,學習即游戲,學習即合作、共享,唯有這樣才可以把學習上升為一種“情感活動”。從天性上講,每個學生都有強烈的表現(xiàn)欲,更依賴于“群體生活”,更愿意和同伴交流,因此教師應該放大“分享”這一環(huán)節(jié),而不是一遍又一遍地“教”。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是立足于教師“如何教”,而高效課堂是在導學案的基礎上立足于學生“如何學”,要做到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一個好教師的作用就像《學記》中所說的“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也”。
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追問、點撥、引導、啟發(fā)和評價上,而不是講解和講授上,這充分體現(xiàn)了高效課堂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師給予組織和指導。正像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如果理解了這個定位,那么課堂就多了一份“自助餐”,學生各取所需;課堂就多了一所“自選超市”,學生自主選擇的意愿和目的便是開放的。
二、適當放大學生主動學習的作用
教師要由單純地講變?yōu)榻處熢O疑,鼓勵學生進行嘗試探索,讓學生大膽參與,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讓學生去想、去說、去寫、去畫、去操作,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嘗試創(chuàng)新能力。為此,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jù)教材內容,遵循“低起點、小坡度、密臺階”的原則,設計一系列的“問”題,課堂上加以妙“問”善“導”。簡單問題提問基礎較差的學生,較難問題提問基礎較好的學生;“啟而不發(fā)”就讓其他學生補充,都回答不出來就展開討論;討論不出來的問題使本節(jié)課的難點脫穎而出,暴露無遺,成為本節(jié)課的焦點問題,學生翹首以待,此時教師予以精講點撥,則畫龍點睛,學生茅塞頓開。這樣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緊跟,讓學生在“問”中想,“答”中學,“討論”中長見識,結論、結果大都是學生自己獨立思考或討論得出來的,從而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學習目標。
通過每一堂課的教學,教師都得到積極的情緒體驗,感到很有意義而且充滿樂趣和激情。學生在討論中才智得到充分的展現(xiàn),身心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三、給學生表現(xiàn)自我創(chuàng)造機會
每節(jié)課提問的學生越多越好,爭取根據(jù)問題的難易程度讓每位學生都有表現(xiàn)的機會,對回答不對的學生也應給予肯定,可用“先聽聽其他同學的回答”“再想想”等話語,調動學生敢于回答問題的積極性,不能動輒就諷刺、挖苦、嘲笑學生,打擊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較難問題如果回答得好,可用“老師還沒想起來,你就想起來了”“真了不起”等話語激勵學生。教師要在課堂上給學生創(chuàng)造積極思維、暢所欲言的學習氛圍,多表揚,多鼓勵,多啟發(fā),多誘導,讓學生從教師的每一句話語、每一種表情、每一個手勢上得到暗示,得到信任,受到鼓勵,這樣學生才愿意回答問題,愿意上這門課,愿意學這門課。
總之,一堂優(yōu)質的課應當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暢所欲言,師生配合默契,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一堂課結束后,教師和學生都應當是愉悅的、寬松的、和諧的,師生都應當有所收獲,有所提高,共同進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