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勝良
自2009年出版三卷本《稅道蒼黃》之后,姚軒鴿先生的又一部百萬字巨著《稅道德觀》重裝登場。在矢志對稅收意象作深澈的倫理省察并動意創(chuàng)建“稅收倫理學”的概念、原理、框架、方法論的漫漫長路上,他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從一個教授倫理課的大學教師調(diào)入稅務部門,是姚君人生里程中一個標志性轉(zhuǎn)型,稅收與倫理的邊緣對接也便隨著他工作的變化漸趨皈依心靈的宿命。從2001年那年開始,他借助一次北京行旅催生了自己的“鳳凰涅槃”。游學京華,挹注給了他滿滿的人生正能量,洗褪去他在稅官生涯中潛滋暗長的俗情欲火,助他修煉成一個八風不動、執(zhí)一無矢的淡泊智者。從北京歸來的姚君長期駐守在稅務學會秘書處的逼仄營壘中,漸次將一個稅收倫理學者的執(zhí)著形象修煉得爐火純青。
姚君的文字場域風華絕代、風流倜儻、風光旖旎,兼具真、善、美三維立體架構的情趣樹為他撐起了一個互為補充互為滋潤互為借力的精神世界。這樣的知識和心靈趨向讓他特別適合在稅收倫理學空間成長壯大。他的朋友胡驕平說:“他作為機關干事,干過基層稅務,多年來專心致志于優(yōu)良稅制研究,關心中國財稅現(xiàn)實境遇與未來命運。詩歌、稅務、倫理之間似乎毫無關聯(lián),但在軒鴿那里卻統(tǒng)一得天衣無縫。詩歌是美的,映照心靈之清純;稅務是實的,彰顯政法與情理之諧和;倫理是善的,構建其詩歌和稅務之德性前提?!笔堑?,姚君的成名利器恰在于稅收倫理學的自主開創(chuàng),是一種輝映著詩性壯美的傾力掘進。
如果說姚君轉(zhuǎn)進稅務部門后的前兩部倫理學文集《困惑與關照》《拒絕墮落》還流露著從一般倫理學向稅收倫理學嬗變的生硬印痕,則后來的《稅道蒼黃》和當前這部《稅道德觀》則已經(jīng)全然呈現(xiàn)為稅與倫理的學理對接。作為姊妹篇的二者的微妙分別可能在于,上一個大部頭著眼于“稅道”,這一個大部頭目注于“稅德”。他正是從2009年出版《稅道蒼黃》并因而入選《南風窗》2010年度人物,姚君的稅收倫理學功課已經(jīng)趨近開花結(jié)果的盛時。而《稅道德觀》的意義,則無異于對這一功課在內(nèi)涵和外延上的加固。數(shù)道鳴鏑次第呼嘯,“主角”該是出場的時候了。經(jīng)此反復鋪展、鋪陳、鋪墊,一部起承轉(zhuǎn)合、體系謹嚴的《稅收倫理學》已然秋成在望。
姚君自己力主的“制心一處、擇善固執(zhí)”表現(xiàn)在他的行文路向上,便是話題集中、焦點匯聚、語詞繁密。如果再加上自引率強、自創(chuàng)語多這些表現(xiàn),幾乎活脫脫地表現(xiàn)出開辟性、開創(chuàng)性、開拓性研究的特質(zhì):諸多概念、工具、方法甚至定律、定理完全似天外奇想,沒有多少現(xiàn)成、已知、習用的模式可以套用,因而只好從基礎開始一點點解構建構,乘風破浪推陳出新。
檢索《稅道德觀》全書,計出現(xiàn)“稅德”一詞787次,可視為“等義”的“稅收道德”151次、“財稅道德”或“稅道德”78次,“稅收倫理”16次、“稅制倫理”28次、“財稅倫理”10次,以及可視為“關聯(lián)義”的“憲德”152次,類似語匯多達1200處,平均每800字中即會出現(xiàn)一次。另外,“稅痛”一語出現(xiàn)873次,近似語匯“稅不幸”出現(xiàn)576次、“稅負”出現(xiàn)308次?!皟?yōu)良稅制”出現(xiàn)137次??傆嫵霈F(xiàn)1800次以上,平均每500字出現(xiàn)一次。由此可以想見,作者對于“稅收倫理”“稅德”“稅痛”“優(yōu)良稅制”等核心義理的癡迷幾至聚精會神的境界,可謂“朝斯夕斯,念茲在茲”也。
本書中,《試論國家征稅的道德依據(jù)》應該稱得上是姚君稅收倫理觀念中的“母文”,其他諸篇,大體屬于綱下之目。在這篇文章中,姚君苦口婆心不厭其煩地論述了國家征稅應該遵行的終極道德原則。其終極道德原則包括兩個層次:當征納稅人之間的關系沒有發(fā)生根本性沖突、可以兩全的情況下,這一終極道德原則應該是:不傷害一人地增進所有人的利益;在征納稅人關系發(fā)生根本性沖突、納稅人個體與納稅人全體利益發(fā)生根本性沖突的情況下,選擇“無私利他”原則或者“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利益”的原則。
如果說征稅道德問題是姚君稅收倫理思想的骨干和中樞,對其構成呼應和支撐的兩翼則體現(xiàn)在對“稅痛”“優(yōu)良稅制”的深度關照中?!岸愅础笔桥c“姚軒鴿”這個名字極相匹配的一對相關概念。某種程度上說,是姚君啟動或細化了對“稅痛”問題的縱深認知。他指出:一個稅制的“稅痛”大小,主要取決于稅負的輕重、稅種的直接性與間接性配比、稅制及征納稅人之間權利與義務分配的公正平等與納稅人享有和行使的人道自由程度這“四大要素”。本書中,四萬言長文《“稅痛”基本理論問題初探》不惜作一唱三嘆、百轉(zhuǎn)千回、循環(huán)往復地輾轉(zhuǎn)鋪陳,從內(nèi)涵與本質(zhì)、結(jié)構、性質(zhì)與特征、類型、根源、機理、量之計算、質(zhì)之計算、價值等九個方面切入稅痛問題之骨髓肯綮,力求趨近此一問題的關鍵和細部,是值得讀者做深度閱讀的文獻性論作。
《最優(yōu)稅制基本理論新探》一文則是姚君自覺將稅收倫理思維與優(yōu)良稅制理想加入“最優(yōu)稅制”問題討論中的一篇綱領性論作。他從三個層次介入此一話題。在宏觀界面下,一個最優(yōu)稅制,一定既是最能增進全社會與每個國民福祉總量的稅制,也是遵從人道自由原則,能“把納稅人當人看”,“使納稅人成為人”,即納稅人主導的稅制,是“未經(jīng)納稅人同意不得征稅”的稅制,更是遵從公正平等原則的稅制,即征納稅人之間、征稅人之間、納稅人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以及人類與非人類存在物之間涉稅權利與義務平等交換的稅制。在中觀界面下,最優(yōu)稅制規(guī)范,一定是最符合稅制價值的,一定是經(jīng)由稅制價值判斷獲得的,一定是經(jīng)由社會創(chuàng)建稅制的終極目的獲得的。在微觀界面下,優(yōu)良稅制應該可以被視覺所感知:它能夠最大限度地增進全社會和每個國民福祉總量的稅制;它公正平等;它本于人道自由;它符合自由普遍原則;它符合自由具體原則,諸如政治自由、經(jīng)濟自由與思想自由原則;它符合誠信、便利與最小成本原則;它結(jié)構合理,也就是遵從稅制行為事實如何規(guī)律與稅制終極目的的稅制,是符合稅制價值的稅制,是具體的標準與要素內(nèi)在與外在和諧的稅制。
在姚君文墨履歷中,從倫理學的主基地出發(fā)向各個周邊領域強勢拓展這種脈絡,清晰可見。不惜在幾乎所有論題中本能或自覺運用倫理學工具和理念,放眼現(xiàn)實的復雜性、實踐的可操作性與未來的不確定性,是姚氏學術慣行、通行甚至橫行的氣象,幾達峰值與閾值。
閱罷《稅道蒼黃》,飽覽《稅道德觀》,期待《稅收倫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