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聞天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102488)
中國古代開展海洋外交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據(jù)班固《漢書·地理志》,早在西漢時期,就有派遣使節(jié)進行海洋外交的記載①參閱班固:《漢書》卷28《地理志》,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671頁。,三國時期,孫權派遣宣化從事朱應和中郎康秦訪問海南諸國。繼孫權之后,隋煬帝于大業(yè)三年(607)派遣屯田主事常駿、虞部主事王君政等出使位于馬來半島的赤土國,元代的海洋外交較前代更為活躍,元世祖忽必烈曾遣亦黑迷失、楊廷壁、周達觀、勃羅等出使南洋與印度洋沿岸諸國,積極進行招引貿(mào)易活動。明代以前,中國的海洋外交規(guī)模都不算大,沒有持續(xù)進行,活動范圍多在東南亞地區(qū),最遠一般到斯里蘭卡后即返回。從現(xiàn)存史料來看,這些海洋外交或是進行貿(mào)易活動,或為了滿足統(tǒng)治者對海外國家奇風異俗的好奇心,及獲取海外珍奇的需要,其海洋外交在海外缺乏一定的社會基礎,因而也沒有豐富的活動內容,獲得的成果也相當有限。這種情況,到鄭和航海時期才發(fā)生改變。鄭和航海時代,西洋諸國,尤其是東南亞和南亞沿海各國,社會環(huán)境有著鄭和航海發(fā)展海洋外交的廣大空間,一是地區(qū)沖突不斷,被欺凌一方渴望得到中國的幫助,結束沖突,有一個和平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二是海外諸國人民與以鄭和船隊成員為代表的中國人,存在文化認同與共同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三是與鄭和船隊廣泛開展海洋貿(mào)易成為海外諸國全社會共同的需求。所有這些,構成鄭和航海大力開展海洋外交的海外社會基礎。
15世紀初,即鄭和航海時期,東南亞和南亞沿海國家普遍存在強國侵略和欺凌相鄰弱國的情況,改變這種狀況,抑制強國的霸凌行為,實現(xiàn)各國和睦相處,是被欺凌國家共同的需求。
其一,安南(當時的安南在今越南北部地區(qū))與占城(在今越南的中南部)之間的沖突,這是由于安南對占城屢次大規(guī)模入侵而造成的。永樂元年八月癸丑(初八),明成祖朱棣因安南對占城“屢興兵,侵其土地,掠其人民,剽掠財物,占城之人,困爾荼毒”,遣使切責安南黎氏政權不得“恃強逾越”,“宜保境安民,息兵修好”①《 明太宗實錄》卷22,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年版,第408頁。下引《明實錄》各部版本皆同此。。黎氏政權表面上服罪,向明朝政府表示“自今以往,謹當息兵安民,以仰副圣訓。”②《 明太宗實錄》卷26,第488頁。而在實際上更加緊了吞并占城的步伐。永樂二年八月庚午(初一)朔,占城又就安南大舉進犯,遣使向明朝政府告急:“前奏安南攻擾城方,殺人掠畜,仰蒙降敕,諭使息兵。而其國王胡奎不遵圣訓,今年四月,又以舟師侵入臣境,民受其害。近朝貢人回,所赍賜物,皆被拘奪,又逼與臣冠服印章,使為臣屬,且已占據(jù)臣沙離牙等處之地,今復攻劫未已。臣恐不能自存,愿納國土,請吏治之?!雹邸?明太宗實錄》卷33,第583頁。當時,安南存有吞并占城的野心,造成中南半島地區(qū)沖突不斷,社會動蕩。
其二,滿剌加(今馬來西亞馬六甲)與暹羅(今泰國)之間的沖突。滿剌加舊不稱國,名五嶼,“無國王,止有頭目掌管”,一向受暹羅控制、欺凌,“令其歲輸金四十兩,否則差人征伐?!雹荞R 歡:《瀛涯勝覽·滿剌加國》,馮承鈞校注:《瀛涯勝覽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版,第22頁。這是滿剌加所不堪忍受的,亟盼能夠擺脫暹羅的欺掠。永樂元年(1403)十月,明成祖朱棣遣中官尹慶出使?jié)M剌加,“賜以織金文綺、銷金帳幔諸物”,“宣示威德及招徠之意”。這就使?jié)M剌加有可能在中國幫助下免受暹羅的控制,因此“其酋拜里迷蘇剌大喜,遣使隨慶入朝,貢方物?!雹輳?廷玉等撰:《明史》卷325《滿剌加傳》?!栋亳谋久魇贰?第6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年版,第3584頁。永樂三年九月,明成祖朱棣趁滿剌加使者來京之機,詔封拜里迷蘇剌為滿剌加國王,賜以誥印,使其取得與暹羅同等的地位。“暹羅強暴,發(fā)兵奪其受朝廷印誥,國人驚駭,不能安生?!雹蕖?明太宗實錄》卷72,第1009頁。對滿剌加尋求明王朝的庇護,以爭取獨立的意向,暹羅大為不滿,置明帝國于不顧,竟進行武裝干涉,企圖繼續(xù)控制滿剌加,這使?jié)M剌加爭取獨立的愿望愈加迫切。
其三,爪哇(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與三佛齊(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東南部,即今之巨港[Palembang]一帶)之間的沖突。當時,在南洋諸國中,“爪哇強,已威服三佛齊而役屬之”。但三佛齊不甘心受爪哇奴役,遣使來中國,尋求明王朝庇護,以擺脫爪哇的控制,爭取獨立。明王朝于是封三佛齊酋長為國王,使三佛齊與爪哇處于平等地位。爪哇聞明朝封三佛齊酋長“為國王,與己埒,則大怒,遣入誘朝使邀殺之?!雹邚?廷玉等:《明史》卷324《爪哇傳》?!栋亳谋久魇贰?第6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年版,第3580頁。這樣,三佛齊與爪哇舊有的矛盾沒有解決,反而變得更加尖銳了。
其四,蘇祿(今菲律賓的蘇祿[Sulu]群島)與勃尼(今文萊)的沖突。勃尼在海外諸國中,是一個地處偏遠的弱小國家,不時受較強鄰國的侵擾,卻無抵御之力。在洪武時期,當明帝國尚未與之建立邦交之時,曾被“蘇祿起兵來侵,子女玉帛盡為所掠”,又“把房子燒了,百姓每都吃害了?!边€有“阇婆(今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來人,誅索每無厭?!雹嗝?宋濂:《勃尼國入貢記》,《宋學士文集》卷55《芝園后集》卷第5?!端牟繀部?集部),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年版,第1-3頁。自從其“稱藩”于中國,尤其是鄭和船隊以強大的實力作后盾,訪問了勃尼等弱小東南亞國家,在海外貫徹了明初的和平外交方針與睦鄰政策之后,勃尼國王親自率團來中國訪問,加強了與中國的友好關系,勃尼國始獲寧日,得享太平之福。
其五,錫蘭國(今斯里蘭卡[Sri Lanka])與諸鄰國之間的沖突。當時,錫蘭為東南亞和南亞的強國之一,國王阿烈苦奈兒“暴虐兇悖,縻恤國人”⑨明 末嘉興府楞嚴寺刊本玄奘《大唐西域記》卷11《僧伽羅國》,江蘇省立圖書館藏本。,“又不輯睦鄰國,屢邀劫其往來使臣,諸番皆苦之?!雹鈬缽暮喼?,余思黎點校:《殊域周咨錄》卷9《錫蘭傳》,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312頁。成為南亞及東南亞地區(qū)海道不靖、局勢緊張的禍源之一。
這些弱國都不愿受強國欺凌,希望擺脫困境,結束地區(qū)沖突,實現(xiàn)社會的安定。鄭和航海開展的海洋外交,正適應了這一需要,這是鄭和航海的國外社會基礎之一。鄭和開展海洋外交,對各國之間的爭端,主要以和平調解的方式來解決,通過“敕諭四方海外諸番王及頭目人等,……循理安分,毋得違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幾共享太平之?!雹佟多嵑图易V·明成祖敕諭海外諸番國》,李士厚著:《影印原本鄭和家譜校注》,昆明:晨光出版社,2005年版,第6頁。,先后協(xié)調解決了占城、滿剌加等國的問題。當采取和平手段無效,反而遭到對方武裝襲擊時,則被迫自衛(wèi)反擊予以解決。如錫蘭國國王阿烈苦奈兒對鄭和“不可欺寡,不可凌弱”的忠告不僅置若罔聞,反而發(fā)兵劫掠鄭和船隊,在鄭和官兵反擊中被俘,其后明成祖朱棣對阿烈苦奈兒等被俘人員采取了寬大優(yōu)待政策,讓他們暫時住在中國。同時,“命禮部議擇其屬之賢者立為王,以承國祀”②《明太宗實錄》卷116,第1478頁。。“有邪把乃那者,諸俘囚咸稱其賢,乃遣使赍印誥封為王,其舊王亦遣歸。”③張廷玉等撰:《明史》卷326《錫蘭山傳》,《百衲本明史》(第6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年版,第3598頁,第3598頁。永樂十年(1412)耶巴乃那奉詔為錫蘭國王,到英宗天順六年(1462)去世,在位長達50年,國內政局穩(wěn)定,與鄰國和睦相處。在位期間,于永樂十四年(1416)、永樂十九年(1421)、永樂二十一年(1423)、宣德八年(1430)、正統(tǒng)十年(1445)、天順三年(1459)多次遣使來中國朝貢,使中國與錫蘭的友好關系,獲得空前的發(fā)展。
當時,海盜猖獗,特別是盤踞舊港(即巨港[Palembang])的陳祖義海盜集團,成為海洋上的一大公害。洪武年間,廣東人陳祖義等因犯事全家逃亡海外,占據(jù)通往西洋諸國海上交通孔道的舊港,接著不斷有“廣東漳泉州人逃居此地”,陳祖義“充為頭目,甚是豪橫,凡有經(jīng)過客人船只,輒便劫奪財物?!标愖媪x“為盜海上”,不僅掠奪商旅,阻斷中外海洋貿(mào)易,而且劫持西洋諸國來華使節(jié),“梗我聲教”,“貢使往來者苦之?!雹軓?廷玉等撰:《明史》卷324《三佛齊傳》,《百衲本明史》(第6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年版,第3581頁。清除陳祖義海盜集團對海上航行安全的危害,是海外諸國共同的愿望。鄭和官兵在反擊陳祖義海盜集團的襲擊時將其殲滅,明朝廷封受到當?shù)厝A人擁戴的華僑首領施進卿為舊港宣慰司宣慰使,不僅舊港居民得以安居樂業(yè),而且使中國與舊港的關系空前密切,馬六甲海峽航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免受海盜的侵擾。
在鄭和航海前夕,由于海外諸國皆渴望有一個和平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當鄭和航海開展的海洋外交使這個愿望得以實現(xiàn),各國自然感激中國,明帝國在海外各國中的威望得到空前的提升,史稱“自是海外諸蕃,益服天子威德”⑤張廷玉等撰:《明史》卷326《錫蘭山傳》,《百衲本明史》(第6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年版,第3598頁,第3598頁。,“諸邦益震詟,來者日多。”⑥張廷玉等撰:《明史》卷304《鄭和傳》,《百衲本明史》(第6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年版,第3270頁。
鄭和航海所訪問的國家,有些是社會發(fā)展程度較高的文明古國,易于與中華文明相互溝通。例如古里(今印度喀拉拉邦北岸卡利卡特[Calicut],又譯科澤科德)這個國家,自宋、元以來,即號稱“西洋大國”,為世界上有名的文明古國,又是國際上著名的貿(mào)易商港,人民生活優(yōu)裕,物質條件很好,易受外來文化的影響,社會文明程度較高;加以從國王到人民都具有虔誠的宗教信仰,人們一般都循規(guī)蹈矩,行止彬彬有禮,給鄭和使團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鄭和使團重要成員費信在《星槎勝覽》一書中贊美古里國“風俗甚厚,行者讓路,道不拾遺。法無刑杖,惟以石灰劃地乃為禁令?!雹哔M信:《星槎勝覽》前集《古里國》,馮承鈞校注:《星槎勝覽校注》,北京:商務印書館,1938年版,第34頁。諸如此類,都表現(xiàn)出古里國的國情民俗是很淳樸的。鄭和使團有不少成員具有很高的文化修養(yǎng),對古里國人民的宗教信仰和風俗非常尊重。他們注意到:古里國“王有大頭目二人,掌管國事,俱是回回人,國中大半皆奉回回教門,禮拜寺有二三十處,七日一次行禮拜。至日,舉家齋浴,諸事不干,已午時,大小男子到寺禮拜,至未時方散回家,才做買賣,干理家事。”⑧馬歡:《瀛涯勝覽·古里國》,馮承鈞校注:《瀛涯勝覽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版,第44-45頁。費信曾這樣歌頌道:“古里通西域,山青景色奇,路遺他不拾,家富自無欺。酋長施仁恕,人民重禮儀,將書夷俗事,風化得相宜?!雹儋M信:《星槎勝覽》前集《古里國》,馮承鈞校注:《星槎勝覽校注》,北京:商務印書館,1938年版,第35頁。
鄭和使團在海外諸國訪問時,以與各國人民“共享太平之?!睘樽谥?,胸懷中外人民向往“天下大同”的崇高理想。古里國民情的淳樸,風俗的優(yōu)良,以鄭和航海成員當時所能達到的認識水平看來,是與他們那種樸素的“天下大同”的理想合拍的。何況鄭和航海的使命在“修太平之業(yè)”②朱棣:《〈古今烈女傳〉序》,《明太宗實錄》卷34,第601頁。,就要使自己的政治理想在亞非國家中引起共鳴,讓各國之間和睦相處,不欺寡,不凌弱,“庶幾共享太平之?!雹邸多嵑图易V·明成祖敕諭海外諸番國》,李士厚著:《影印原本鄭和家譜校注》,昆明:晨光出版社,2005年版,第6頁。。當他們看到古里國“風化得相宜”,不啻海外逢知音,更增加了他們與海外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和互信。所以,鄭和使團極力崇揚古里國優(yōu)良的風俗,永樂五年(1407)在古里國起建碑庭,立石其國,題詞說:
“其國去中國十萬余里,民物咸若,熙皞大同風俗,刻石于茲,永示萬世?!雹荞R 歡:《瀛涯勝覽·古里國》,馮承鈞校注:《瀛涯勝覽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版,第43頁。按:查繼佐著《罪惟錄》古俚國傳中記載的題詞為:“去中國十萬余里,民物熙嗥,大同風俗,刻石于茲,永樂萬世?!币姟蹲镂╀洝肪?6傳·外國列傳·古俚國傳,浙江出版聯(lián)合集團、浙江古籍出版社:《罪惟錄》第八冊,2012年版,第2876頁。
題詞言簡意賅,顯示了鄭和使團那種“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的博大胸懷。鄭和使團為崇揚古里國古樸淳厚的風俗,所表現(xiàn)出的中國愿與亞非國家人民“永樂萬世”的崇高情操,充分體現(xiàn)了對人類的正義和良知的認同,義薄云天,具有一種震撼人心、感天動地的感召力。其所包涵的豐富而深刻的內容,正是由中華數(shù)千年燦爛的精神文明和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陶冶而成。中國與古里這種文化包容與共享價值觀和道德觀,在鄭和航海中并不是一種孤立的現(xiàn)象,當時的柯枝國(今印度西南海岸柯欽[Cochin])“老者慈幼,少者敬長,熙熙然而樂,凌厲爭競之習無有也。”明成祖朱棣認為這是柯枝國認同中華文化,受中華文明影響的結果:“柯枝國遠在西南巨海之濱,出諸番國之外,慕中華而歆王化久矣。命令之至,拳跽鼓舞,順附如歸,咸仰天而拜曰:‘何幸中國圣人之教沾及于我?!雹荨睹魈趯嶄洝肪?83,第1970頁。使國家有此祥和的社會環(huán)境。這種共享“中國圣人之教”的文化認同,是“敷宣教化于海外諸番國”⑥朱 棣:《御制南京弘仁普濟天妃宮碑》,胡廷武、夏代忠主編:《鄭和史詩》,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美術出版社、晨光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頁。得以踐行的基礎,也是鄭和航海重要的海外社會基礎之一。
自各國之間海路開通以來,通過海路發(fā)展貿(mào)易獲取經(jīng)濟利益,是各沿海國家人民共同的需求。在鄭和航海時期,隨著海路大開,更是激發(fā)了海外國家與中國開展海洋貿(mào)易的愿望。中國的絲綢瓷器等產(chǎn)品,深受海外各國的喜愛。據(jù)鄭和船隊人員親眼目睹,其時無論大小遠近的亞非國家,對中國的出口物資,都希望能夠普遍地得到供應。例如,占城國“買賣交易,使用七成淡金或銀,中國青磁盤碗等品,紵絲、綾絹,燒珠等物,甚愛之,則將淡金換易?!雹唏R歡:《瀛涯勝覽·占城國》,馮承鈞校注:《瀛涯勝覽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版,第6頁。爪哇國“買賣交易行使中國歷代銅錢……最喜中國青花磁器,并麝香、銷金、紵絲、燒珠之類?!雹囫R歡:《瀛涯勝覽·爪哇國》,馮承鈞校注:《瀛涯勝覽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版,第14-15頁。錫蘭山國對“中國麝香、紵絲、色絹、青磁盤碗、銅錢、樟腦甚喜,則將寶石、珍珠換易?!雹狁R歡:《瀛涯勝覽·錫蘭國》,馮承鈞校注:《瀛涯勝覽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版,第37頁。各國貴族喜愛這些中國特產(chǎn),尚可以通過來中國進行“朝貢貿(mào)易”獲得一些,至于廣大民眾,則只有依賴鄭和船隊來訪時,與之買賣換易,獲取這些為他們最喜愛的中國舶來品了。所以,海外國家的民眾都盼望鄭和船隊來訪,好借此機會與鄭和船隊交易,獲得他們喜愛的中國絲綢瓷器等特產(chǎn),或轉手他人賺取利潤,或用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如在爪哇,人們傳統(tǒng)習慣于用椰子葉盛食,在獲得鄭和船隊帶來的大量瓷器后,就改用中國青花瓷碗瓷盤盛食,不僅方便了許多,生活質量也由此得到顯著提高,他們自然“最喜中國青花磁器”了。在一些有著經(jīng)商傳統(tǒng)和商貿(mào)環(huán)境較好的國家,其國王還能體恤民眾的這種需求,當鄭和船隊來訪時,不失時機地向全國發(fā)布相關信息,使國民能夠實現(xiàn)與鄭和船隊交易的愿望。例如,馬歡曾記述鄭和第六次下西洋寶船到達祖法兒國(今阿拉伯半島阿曼西部沿岸的多法爾[Dhufar])時情景說:“中國寶船到彼,開讀賞賜畢,其王差頭目遍諭國人,皆將乳香、血竭、蘆薈、沒藥、安息香、蘇合油、木別子之類,來換易紵絲、磁器等物?!雹亳R歡:《瀛涯勝覽·祖法兒國》,馮承鈞校注:《瀛涯勝覽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版,第53-54頁。又如,當鄭和船隊來到阿丹國(今南也門的首府亞?。跘den])時,“國王即諭其國人,但有珍寶許令賣易?!雹隈R歡:《瀛涯勝覽·阿丹國》,馮承鈞校注:《瀛涯勝覽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版,第55頁。我們從“遍諭”“即諭”“皆將”這幾個用詞上,可以想見這些海外國家當年舉國上下熱烈迎接鄭和船隊來訪時的情景。鄭和航海能夠給海外國家?guī)斫?jīng)濟利益,能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滿足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愿望,因而在海外國家各社會階層受到廣泛的歡迎,這是鄭和航海重要的海外社會基礎之一。另一方面,鄭和航海的外交活動與外貿(mào)活動往往是交織在一起進行的,并且互相促進,就是說,外貿(mào)活動的社會基礎越好,開展的外交活動的社會基礎相應也越能得到優(yōu)化,越有成效,反之亦然。
鄭和船隊在海外采取多種形式進行貿(mào)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特別是在一些商貿(mào)大國,如古里國、阿丹國、祖法兒國等,鄭和船隊都是在其國王和頭目的大力支持下,與該國社會各階層人士廣泛接觸并開展貿(mào)易活動。在柯枝國(今印度西南海岸柯欽[Cochin]),鄭和船隊直接與當?shù)氐摹柏斨鳌边M行自由貿(mào)易。據(jù)馬歡記載,其國“名稱哲地者,皆是財主,專一收買下寶石、珍珠、香貨之類,候中國寶石船或別國番船客人來買?!雹垴R歡:《瀛涯勝覽·柯枝國》,馮承鈞校注:《瀛涯勝覽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版,第41頁,第39頁。該國富商有經(jīng)營頭腦,所以商業(yè)較為發(fā)達,馬歡指出“其經(jīng)商買賣與中國漢人一般?!雹荞R歡:《瀛涯勝覽·柯枝國》,馮承鈞校注:《瀛涯勝覽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版,第41頁,第39頁。這在當時的國際貿(mào)易中已屬于發(fā)達國家之列了,說明鄭和船隊之能在海外廣泛而有成效地開展貿(mào)易活動,是有其一定的社會基礎的。另外,鄭和船隊在遠航的程途中,不拘一格,也同各小島上的土著居民進行貿(mào)易。據(jù)費信記載;“宣德七年壬子(1432)十月二十三日,風雨水不順,偶至此山(指翠蘭嶼,即今印度洋東北部尼科巴群島中之大尼科巴[Great Nicobar]島——引者注)泊系三日夜,山中之人駕獨木舟來貨椰實?!雹葙M信:《星槎勝覽》前集《翠蘭嶼》,馮承鈞校注:《星槎勝覽校注》,北京:商務印書館,1938年版,第28頁。這種交易顯然有別于鄭和船隊在古里、柯枝等國進行的貿(mào)易活動。不過,鄭和船隊為了滿足翠蘭嶼土著居民的要求,在他們沒有特殊物產(chǎn)也沒有金錢的情況下,對這種比較原始的貿(mào)易方式也并不擯棄,對在翠蘭嶼隨地可采的椰實也予以接受,尤可見鄭和船隊是抱著與各國人民增進友誼的愿望,來與亞非各國發(fā)展海洋貿(mào)易事業(yè)的。從這個事例也可以看出,即使是一個小島上的土著居民,也有同鄭和船隊進行貿(mào)易的需求;哪怕他們只有自然摘取的椰子,也不肯放過與鄭和船隊交易的機會??梢哉f,在海外各國各地區(qū),全社會都有與鄭和船隊進行交易的愿望,這使鄭和航海開展海洋外交在海外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
鄭和航海開展海洋外交,始終貫徹了中國人的“懷柔遠人”天下觀,在“懷柔遠人”天下觀的指導下,發(fā)揮中國作為當時世界先進大國的優(yōu)勢,注重海外國家的利益,實現(xiàn)利益共享,為中國在海外贏得了聲譽。“懷柔遠人”天下觀的由來,據(jù)《禮記》上說:“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jīng)”,其中用于外交關系上的第八經(jīng)“柔遠人”、第九經(jīng)“懷諸侯”,就是懷柔政策或“懷柔遠人”天下觀的根據(jù)⑥⑦《禮記·中庸第三十一》,楊天宇譯注:《禮記譯注》(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858頁,第859頁。。所謂“懷諸侯”,主要執(zhí)行“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的方針⑦,體現(xiàn)了中央政府與諸侯國之間在政治上的依附關系與在經(jīng)濟方面的臣屬關系。所謂“柔遠人”,主要表現(xiàn)為“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①《禮記·中庸第三十一》,楊天宇譯注:《禮記譯注》(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859頁。,著重于提高邊遠落后的諸侯國的文明程度與技能,體現(xiàn)了文明程度較高的宗主國在文化和生產(chǎn)技術上對諸侯國的影響。這種“懷諸侯”“柔遠人”的觀念,本是我國先秦時代的產(chǎn)物,其后逐漸演化成為用以處理對外關系的懷柔政策——著重在友邦或藩屬國面臨亂局和危難之際,向他們施以援手,“治亂扶?!?,渡過難關,恢復安定;在外邦或藩屬國來華訪問時,對他們貢獻的禮品給予豐厚的回報,“厚往而薄來”,顯示大國風度。這種懷柔政策給那些需要中國支援和幫助的國家?guī)韺崒嵲谠诘睦妫朔H靠自身力量難以擺脫的困境,使他們真切地感受到中國的實力、誠意和友善。其意義就在于,這使得中國在域外遠近的國家中享有崇高威望,使諸國對中國心懷敬畏而向往之,影響所及普天之下臣民歸心,對維持國內外的長治久安發(fā)揮出重要作用。
鄭和航海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履行新的使命,其開展海洋外交的范圍涉及海外遠近數(shù)十個國家和地區(qū),持續(xù)近30年,其范圍之廣大,持續(xù)時間之長,為歷代所未有。不同于與陸地毗鄰的國家開展外交,針對所至“諸蠻夷小國,阻山越海,僻在一隅”的境況②《明太祖實錄》卷68,第1275頁。,對之施加影響有相當?shù)碾y度,必須在“宣德化”之外,加大實施懷柔政策的力度,并將“宣德化”和懷柔政策結合起來,以“宣德化”和“柔遠人”共為鄭和下西洋的宗旨。鄭和在《天妃之神靈應記》碑文中說:“若海外諸番,實為遐壤,皆捧琛執(zhí)贄,重譯來朝。皇上嘉其忠誠,命和等統(tǒng)率官校旗軍數(shù)萬人,乘巨舶百余艘,赍幣往賚之;所以宣德化而柔遠人也。”③胡廷武,夏代忠主編:《鄭和史詩》,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美術出版社、晨光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3頁。鄭和航海在發(fā)展海洋外交過程中對中國人懷柔遠人天下觀的繼承與發(fā)揚,集中體現(xiàn)在“宣德化”與“柔遠人”的相互配合之上。這樣以“宣德化”與“柔遠人”的綜合優(yōu)勢開展海洋外交,其“宣德化”就是貫徹明初外交政策,致力于與海外諸國“共享太平之福”,以此來和諧萬邦;其“柔遠人”就是踐行中國人懷柔遠人的天下觀,以此來實現(xiàn)利益共享,維護中外國家共同取得的外交成果。兩方面的互補與配合,使中國人的“懷柔遠人”天下觀不僅僅具有理論上的意義,而且進一步落實到外交實踐,作為一種軟實力發(fā)揮作用在古代海洋外交中得以體現(xiàn)。
“宣德化”是以德為本敷宣教化的意思,主要精神是文明發(fā)展程度較低的海外國家和民族與中國共享先進的中華文明成果。朱棣在提及他遣使海外的指導思想時說:“恒遣使敷宣教化于海外諸番國,導以禮儀,變其夷習?!雹苤?棣:《御制弘仁普濟天妃宮之碑》,胡廷武、夏代忠主編:《鄭和史詩》,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美術出版社、晨光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頁。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禮儀是文明與野蠻的分界標志,如《曲禮》中講:“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雹荨抖Y記·曲禮上第一》,楊天宇譯注:《禮記譯注》(上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3頁?!豆诹x》中講:“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雹蕖抖Y記·冠義第四十三》,楊天宇譯注:《禮記譯注》(下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987頁。這里所講人與禽獸的分界線,也是文明與野蠻的分界線。人如果一直保持自己出世之時的自然狀態(tài)和天性,不知禮也不懂義,雖然能言語、會說話,但也無異于鸚鵡、猩猩一類禽獸,必須通過教化,使人懂得禮義和規(guī)矩,才脫離了原始的自然狀態(tài)和天性,才能有別于禽獸。而一個注重禮儀、經(jīng)過各種不同程度的文明及道德規(guī)范教化改造的社會,就形成為一個與原始形態(tài)相對立的教化社會,即文明社會。中國歷代賢明的統(tǒng)治者都倡導詩書之教、禮義之習,非常重視以詩書禮義進行教化的作用,所以中國能以“禮儀之邦”享譽世界之林。十五世紀初期的中國,成熟、發(fā)達的文教禮儀,正是中華文明高度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標志。而那些遠離世界文明發(fā)源地的海外小國,不少地方還處于未開化的部落狀態(tài),“非有詩書之教,禮義之習,好則人,怒則獸,其氣習素然”①《明宣宗實錄》卷38,第950頁。,所以說,在鄭和航海過程中,中國與一些實際處于部落狀態(tài)的國家和地區(qū)之間,在人類文明發(fā)展程度上,存在顯著的差異。
“敷宣教化于海外諸番國”,是基于這樣一種文化理念,即應以中國先進的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影響一些還處于部落狀態(tài)的海外國家,改變其原始落后的野蠻風氣及舊習俗,令海內外共享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成果。在歷代的海洋外交中,從未有像鄭和航海這樣的壯舉,致力于人類文明的共享。鄭和航海開展海洋外交,不因中國與海外一些還處于未開化部落狀態(tài)的各族存在顯著的文明差異而對之歧視、欺凌,而是以此為動力,力求與海外諸國共享中華文明發(fā)展成果,這種理念,成為當時中國致力于協(xié)和萬邦的一種思想基礎。在懷柔遠人、和諧萬邦的天下觀指引下,鄭和航海開展海洋外交沒有預先設置的一定地域;而是“南極溟海,東西抵日出沒之處,凡舟車可至者,無所不屆”②張 廷玉等撰:《明史》卷332·西域四·坤城傳,《百衲本明史》(第6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年版,第3685頁。。這樣全球性地開展海洋外交,將中國人懷柔遠人、和諧萬邦的天下觀在海外廣為踐行,具有促進人類先進文明全球化的積極意義。
在海外諸國“導以禮儀,變其夷習”的一個實例,可見于滿剌加國建立的事件當中。滿剌加舊不稱國,名五嶼,“無國王,止有頭目掌管”③馬歡:《瀛涯勝覽·滿剌加國》,馮承鈞校注:《瀛涯勝覽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版,第22頁,第22頁。。無國王,自然也沒有王城,還處在原始部落狀態(tài),不具備一個國家的形態(tài),當然也沒有制定國家禮儀。改變這種落后狀態(tài),正是鄭和航海的使命之一。于是“永樂七年己丑(1409),上命正使太監(jiān)鄭和等統(tǒng)赍詔敕,賜頭目雙臺銀印冠帶袍服,建碑封城,遂名滿剌加國”④馬歡:《瀛涯勝覽·滿剌加國》,馮承鈞校注:《瀛涯勝覽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版,第22頁,第22頁。。這之后,其頭目拜里迷蘇剌由一個部落的酋長,正式成為一個國家的國王。冠服之制如中國,就改變了從前那種“科頭裸足語侏亻離,不習衣冠疏禮義”的原始部落狀態(tài)⑤馬歡:《紀行詩》,馮承鈞校注:《瀛涯勝覽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版,第1頁。,而具有了文明社會的形態(tài)。對這類國家而言,接受明王朝贈與冠帶袍服的意義,成為該國實現(xiàn)社會轉型的標志。
在“懷柔遠人”方面,鄭和航海在開展海洋外交中著重于提高海外國家的生活水平與生產(chǎn)技能,圍繞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為當?shù)厝嗣褡隽舜罅亢檬?,有不少善舉。當時一些海外國家,特別是那些南洋島國,尚沒有建筑城市,也不懂筑城居住。鄭和官兵如要在此建立航?;兀托枰嵌?,以保安全,滿足生活和公務的需要。如鄭和船隊在滿剌加建有航海基地,筑城而居。據(jù)馬歡記載:“中國寶船到彼,則立排柵,如城垣。”⑥馬歡:《瀛涯勝覽·滿剌加國》,馮承鈞校注:《瀛涯勝覽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版,第25頁,第23頁。該城分外城和內城,設有4個城門,并有更鼓樓,規(guī)模不算小。內城用于存放全部錢糧貨物,外城供鄭和官兵居住,同時起到拱衛(wèi)內城存放的錢糧貨物的作用。該城遺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日本入侵馬來亞半島之前,尚可見到。據(jù)許云樵于1933年發(fā)表的《三寶公在南洋的傳說》記載:“滿剌加到現(xiàn)在還有三寶城和三寶井的遺址。三寶城便是鄭和下西洋所建立的根據(jù)地。三寶井正在城的旁邊,據(jù)說滿剌加人是從鄭和那里學會建筑城市……的本領?!雹咴S云樵:《三寶公在南洋的傳說》,1933年7月《珊瑚》第3卷第2期。
當時東南亞一些國家尚沒有用磚瓦建房,而是搭建簡易的茅草房。如占城國“民居房屋用茅草覆蓋,檐高不得過三尺”⑧馬歡:《瀛涯勝覽》·占城國傳,馮承鈞校注:《瀛涯勝覽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版,第2頁。;爪哇國“國人住屋以茅草蓋之”,“屋上用硬木板為瓦”⑨馬歡:《瀛涯勝覽》·爪哇國傳,馮承鈞校注:《瀛涯勝覽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版,第7頁。;滿剌加國“房屋如樓閣之制,上不鋪板,但高四尺許之際,以椰子樹劈成片條,稀布于上,用藤縛定,如羊棚樣”⑩馬歡:《瀛涯勝覽·滿剌加國》,馮承鈞校注:《瀛涯勝覽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版,第25頁,第23頁。,如此等等,居住條件十分簡陋。鄭和一行來到這些國家,將中國的房屋建筑技術傳授給他們,棄茅草木板而用磚瓦建房,使他們的居住條件大為改善,其遺跡曾保存了很長時間。據(jù)記載,在滿剌加“王居前屋用瓦,乃永樂中太監(jiān)鄭和所遺者?!雹冱S 衷:《海語》卷上·滿剌加傳,紀昀等:《欽定四庫全書》史部十一·地理類十外紀之屬,乾隆四十六年(1781),第5頁。鄭和一行頒給海外各國的歷法及歷注中,記載有“興造動土豎柱上梁”“破屋坯垣”“繕城郭”等方面的事項②明申時行等:《明會典》卷223·欽天監(jiān)。王云五主編《萬有文庫》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通過鄭和使團中的有關技術人員幫助他們付諸實施,為中國城市和房屋建筑技術傳入這些海外國家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當時南洋一些土著居民地區(qū)的交通狀況極為落后,既不知道可以按需要修建比較寬闊、結實、定向而便捷的道路,又不懂得如何建筑這樣的道路。他們的飲水,如附近有河流溪澗的,就是水源;如不靠河流溪澗,就用芭蕉葉接雨水,儲存?zhèn)溆?。鄭和船隊來到這種歷來未曾開發(fā)的地方,沒有正規(guī)的大道可供人數(shù)眾多的官兵通行,官兵們就需要伐林筑路、甚至鑿山開路,才可向目的地前進。在鄭和一行頒給海外各國的歷法及歷注中,記載有“平治道途”“開渠穿井”等事項③明申時行等:《明會典》卷223·欽天監(jiān)。王云五主編《萬有文庫》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鄭和官兵會征用當?shù)鼐用駞f(xié)助筑路,同時教給他們筑路的技術。如果當?shù)貨]有河流溪澗可供飲水,又不能坐等雨水,就必須自己掘井取水,同時也教給當?shù)赝林用窬蚓∷募夹g。如在印度尼西亞“距茂物約五里,有一所地方,名叫三寶井,聽說這是中國最有名的古跡?!O(jiān)(指三寶太監(jiān)鄭和——引者注)于閉關時代,交通不便,往來跋涉,……周游南洋群島,所至宣布大明德政,撫慰土人;又所至皆有遺跡,鑿山開路,掘地取泉,至今英荷二屬均有三寶井留存,這種豪舉,殊令人佩服?!雹芰航B文:《南洋旅行漫記·三寶井與噴火山》,上海:上海中華書局,1924年版,第93頁。鄭和一行在各國訪問時,還給當?shù)孛癖娽t(yī)療治病,傳授中國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技術,提高其生產(chǎn)效率和產(chǎn)量。此外,還頒以中國先進的歷法和度量衡規(guī)制,如據(jù)《明實錄》記載:“永樂二年(1404)九月辛亥(十三日),暹羅國王昭祿群膺哆羅諦剌承璽書賜勞,遣使奈必等奉表謝恩……奈必復乞賜量衡,俾國人永遵法式。從之?!边@對促進海外國家天文歷法和度量衡規(guī)制的進步,起到了重大的作用⑤《明太宗實錄》卷34,第601頁。。所有這些,大大改善了東南亞落后地區(qū)的生活條件,使當?shù)孛癖姽蚕碇袊冗M科技帶來的利益,這樣海外諸國就更愿意向中國靠攏。
鄭和航海通過大力發(fā)展國際貿(mào)易,促進了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給亞非沿岸各國帶來更多的實惠,是“柔遠人”觀念在經(jīng)貿(mào)領域的表現(xiàn)。鄭和航海構建的完善的、有效的貿(mào)易網(wǎng)絡是一項創(chuàng)舉,為歷代不可企及。在漫長遼闊的“海上絲綢之路”上,鄭和船隊建立了四大海洋交通中心站——滿剌加、蘇門答剌(為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北部一小國,故地在今蘇門答臘島北端東海岸的薩馬朗加河[Kreueng Samalang]口內的薩馬朗加)、錫蘭和古里。在滿剌加和蘇門答剌都設有航海貿(mào)易基地“官廠”。四大海洋交通中心站成為鄭和船隊及其分支船隊分頭向亞非各個沿海國家和地區(qū)遠航的始發(fā)基地。鄭和船隊又在忽魯謨斯(即今伊朗霍爾木茲海峽中的克歇姆[Qushm]島東部的霍爾木茲[Hormoz]島,原舊港為鶴秣城,鄭和下西洋時期的忽魯謨斯為建于島上的新港)和木骨都束(今索馬里首都摩加迪沙[Mogadishu])建立了地處西亞和東非沿岸的兩大航海貿(mào)易基地,以占城和古里為東西方貿(mào)易的大本營。鄭和航海通過在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這種戰(zhàn)略布局,在較前更大的范圍內適應了海外各國各地區(qū)對經(jīng)濟利益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需求。依托著海洋交通中心站、航海貿(mào)易基地和貿(mào)易大本營所構建的貿(mào)易網(wǎng)絡;鄭和遠航非洲將東非木骨都束、卜剌哇、竹步、麻林、慢八撒等地納入海上絲綢之路的貿(mào)易體系,空前加強了東非沿岸各國在海上絲綢之路中的地位與作用,促進了亞非之間海洋交通運輸和貿(mào)易事業(yè)的發(fā)展,較之歷代更顯示出海上絲綢之路具有極其重要的國際意義。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壯舉,卻是一個孤立的事件,鄭和航海之所以能在28年間持續(xù)進行,是各種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在這種種要素之中,鄭和航海以懷柔遠人、和諧萬邦的天下觀指導海洋外交發(fā)揮了關鍵性的作用。鄭和航海是“懷柔遠人”在海外的表現(xiàn),目的是“和諧萬邦”,實現(xiàn)天下大同的理想,順理成章地得到了明朝統(tǒng)治集團的支持。
永樂十三年(1415)十一月壬子(十九日),當時被視為位于“際天極地”的麻林國(今肯尼亞東岸的馬林迪)遣使來中國貢獻“麒麟”(長頸鹿),被看作是在“敷宣教化于海外諸番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文武群臣向成祖祝賀說:“陛下圣德廣大,被及遠夷,故致此嘉瑞?!雹佟睹魈趯嶄洝肪?70,第1897頁。這里強調“圣德廣大”,突出“圣德”的理念,這種“圣德”理念的價值取向,是向往“東滄海而西昆侖,南雕題而北窮發(fā),無有遠邇,莫不尊親玉帛,會車書同,興太平之禮樂”②《明太宗實錄》卷34,第618頁。。這里所追求的不同國家應共“興太平之禮樂”,其價值觀昭示的是中國與各國之間應該共享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成果,達到“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遠在東非沿岸的國家來進獻“麒麟”,被明朝廷看作是具有符合天下大同理念的象征性意義。正是因為具有這種價值觀,使鄭和航海得到明朝統(tǒng)治集團高層的認同。鄭和第五次下西洋回京后,因西亞、東非遠方之國紛紛來獻珍禽,諸大臣在觀賞這些難得一見的珍禽異獸之后,紛紛吟詩作賦,稱頌鄭和航海德澤遠被。戶部尚書夏原吉撰寫了《圣德瑞應》詩,對鄭和航海持贊揚和肯定的態(tài)度。他贊頌在當日“普天歌至治”的盛世氛圍中,“爰有諸番國,能忘萬里途”,“渺渺來中夏”,獻上麒麟等珍禽異獸,既昭示了“圣德”,“尤足壯神都”③夏元吉:《圣德瑞應詩(并序)》,《夏忠靖公集》,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湘陰縣刻嘉靖間重修本。。在有助于提高明成祖威信的同時,鄭和航海開展的海洋外交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也相應得到鞏固。
鄭和航海開展海洋外交獲得史無前例的成功,不是靠武力,而是靠符合國際道義的“宣德化而柔遠人”,對海外諸國“德化”所致。鄭和航海親歷者更能體會到弘揚這種“德化”的意義。如費信在論及鄭和航海的成就時說:“是以際天所復,極地所在,莫不咸歸于德化之中?!雹苜M信:《星槎勝覽·序》,馮承鈞:《星槎勝覽校注》,北京:商務印書館,1938年版,第9頁,第9-10頁。又說:“洪惟我太祖高皇帝……敷文德以及四方。太宗文皇帝德澤洋溢乎天下,施及蠻夷,舟車所至,人力所通,莫不尊親,……禮樂明備,禎祥畢集。……宣宗章皇帝守成繼統(tǒng),體二帝三王之心,……圣圣相承,紹繼大統(tǒng),豈不謂天地圣人同其致焉?!倍卵蠊俦罢\不敢負圣恩,往賜璽書禮幣,至仁至德,化及蠻夷,萬邦臣服,貢獻之盛歟!”⑤費信:《星槎勝覽·序》,馮承鈞:《星槎勝覽校注》,北京:商務印書館,1938年版,第9頁,第9-10頁。作為鄭和航海的代言人之一,費信用“德化”“文德”“德澤”“至仁至德”來概括鄭和航海的功績,揭示了從明太祖、明成祖以至明宣宗“圣圣相承”,施德于海外,惠及四方,“化及蠻夷”,才獲得萬邦來朝的輝煌成就。“圣圣相承”,正是繼承了儒家先師“尊圣”的思想。荀子曾強調“故尊圣者王,貴賢者霸,敬賢者存,慢賢者亡,古今一也”⑥《荀子·君子篇第二十四》。王先謙著:《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453頁。。鄭和航?!靶禄徇h人”,其源頭來自古代圣人經(jīng)典《禮記》中的有關思想,鄭和航海將這些思想轉化為外交實踐,系“圣圣相承”所致,是將圣人“至仁至德”之教貫徹到海外“際天所復,極地所在”的廣大地域,自是最符合“尊圣”的事業(yè)。鄭和航海開展海洋外交秉持天下大同理念,以中國人懷柔遠人、和諧萬邦的天下觀為指導,既是“尊圣”的表現(xiàn),同時使下西洋事業(yè)占據(jù)了國際道義制高點,獲得國內外輿情的認同,從而得以持續(xù)進行下去。
在鄭和航海時期,也并非所有廷臣都對“萬邦來朝”持肯定態(tài)度。個別人認為眾多國家使節(jié)連年來華朝貢,對中國是一種負擔,所謂“連年四方蠻夷朝貢之使相望于道,實罷中國”⑦《明太宗實錄》卷236,第2264頁。,這便是對下西洋持反對態(tài)度的一種觀點。然而在下西洋符合中華民族歷來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國人懷柔遠人、和諧萬邦的天下觀的事實面前,這種發(fā)聲就不能阻止鄭和航海持續(xù)進行。由此可見,鄭和海洋外交與“懷柔遠人”天下觀之間存在相互為用的關系,即鄭和海洋外交使中國人“懷柔遠人”天下觀得以踐行,使人們看到鄭和航海對彰顯天下大同理念之價值的作用與意義,而鄭和航海又因符合中華民族歷來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成為名正言順的“當代之盛典”①鞏珍:《西洋番國志·自序》,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5頁。,對鄭和首創(chuàng)大洋航?;顒舆@一前無古人的新生事物起到了保護作用。另一方面,明成祖朱棣以“內外有以相成全”②朱棣:《〈古今烈女傳〉序》,《明太宗實錄》卷34,第601頁。的理念為鄭和航海定性,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圍繞鄭和航海的是非功過,鄭和海洋外交踐行中國人“懷柔遠人”天下觀所開創(chuàng)的東南亞及南亞和平安定以及自古未有的中非友好交往新局面,使鄭和航海排除了各種干擾,連續(xù)6次進行,與永樂一朝相始終。
在“宣德化”與“柔遠人”的共同作用下,鄭和航海時期的海洋外交締造了海外諸國與中國之間關系空前密切的輝煌時期。正如明代黃省曾所概括的那樣:“聯(lián)數(shù)十國翕然而歸拱”③黃省曾著,謝方校注:《西洋朝貢典錄·自序》,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8頁。,永樂二十一年(1423)九月,鄭和第六次下西洋歸來,亞非十六個海洋國家同時派遣多達一千二百余人的使節(jié)到訪中國,實為一代之盛事。是年十一月,明成祖朱棣至奉天門朝賀群臣,亞非各國使節(jié)一千數(shù)百人咸集闕下。文武群臣為此盛況所感動,紛紛上表慶賀,成祖亦深有感慨地說:“四夷順則中國寧,……四海萬民家給人足,然后朕與卿等共享治平之福?!雹堋睹魈趯嶄洝肪?65,第2411頁。朱棣這番發(fā)自肺腑的話語,正是對當時將“內外有以相成全”的理念應用到海洋外交中的總結。而明成祖之所以能做出這一總結,正是基于永樂年間鄭和六下西洋的歷史,用事實證明:只有占據(jù)了國際道義制高點,讓海外諸國向中國靠攏,中國才能獲得安寧;只有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都家給人足,中國才能與各國共享治平之福。這樣,給海外諸國贏來共同利益的鄭和航海事業(yè),就能在海外得到廣泛、始終如一的支持和歡迎。馬歡親歷眾多海洋國家時目睹“天書到處多歡聲,蠻魁酋長爭相迎”的局面⑤馬歡:《紀行詩》,馮承鈞校注:《瀛涯勝覽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55年版,第1頁。,正是鄭和航海時期的海洋外交開創(chuàng)了古代海洋外交劃時代新局面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