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崔曉敏
〔摘要〕作為一名心理學專業(yè)出身的班主任,如何在班級管理工作中融入心理輔導的技術,形成自己的班級管理風格?本文結合典型案例,深入淺出地闡述了班級管理中如何滲透心理學味道,應用心理學技術進行班委選拔、團隊建設以及輔助家庭親子溝通,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心理技術;班級管理;班主任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8)03-0072-03
作為心理學專業(yè)的老師,我常常在想,自己作為班主任和其他專業(yè)背景的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上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剛開始我也是在模仿、學習老教師的經驗和方法。在經過了不斷模仿、嘗試、反思之后,我漸漸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方法,也積極嘗試著將各種心理技術應用到工作中,讓自己的班級管理更有“心”的味道。
一、運用團體游戲選拔班委
班委是班級力量的最強核心,是班級建設的中流砥柱,是班級管理的重要資源。班委強,則班強。班干部的培養(yǎng)和任用對于班級的未來尤為重要。
在班干部的任用上,常見的做法是學生自薦、班級競選、民主投票,最終選出班委成員。此舉有一定的局限性。班級成立之初,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彼此都不了解,選出的班委大多基于現場表現的口才。誠然,這種語言表達能力也是一種能力,但是這還不夠,我們需要的班委是那種品行端正、樂于奉獻、能踏踏實實為班級服務的人。認識到這一點,我決定通過心理技術選拔班委。
我選擇了沙盤游戲這一個技術,讓班委候選人通過沙盤展示自己的真性情。按照沙盤團體輔導的流程,每位候選人由抽簽或猜拳決定順序,每人每次只能放一個玩具或完全相同的幾個玩具,不許拿走他人已擺放的玩具,但可以挪動,成員之間不能進行任何形式交流。
這個活動學生參與度很高,他們很享受游戲的過程,在輕松、愉悅的游戲中,他們的處事方法、做事態(tài)度以及和他人相處的模式等都在無意識中展示出來,或許連他們自己也沒有想到自己居然是這樣的。這就是沙盤游戲的魅力所在。
我還讓班委候選人做過一個團體游戲“解手鏈”。規(guī)則很簡單,就是他們圍成一個同心圈。 先舉起右手,握住對面那個人的手;再舉起左手,握住另外一個人的手;在不松開的情況下,想辦法把這張亂網解開 。要求相鄰的兩只手不能斷開。
剛開始的時候學生很積極地想辦法,慢慢地,可能手鏈會越解越亂,這些候選人多數是學優(yōu)生,性格中都有不服輸的好勝心。面對錯綜復雜的問題,他們多數會選擇繼續(xù)堅持、積極面對,也有一些學生表現出不耐煩、想放棄等。
通過這個活動,一個團隊的領導者、服從者、執(zhí)行者等角色慢慢都呈現出來,一個班委的名單就在他們的表現中應運而生了。而且,通過這種團隊活動選出的班委更加真實,對于班委的任用也更有針對性,能夠人盡其用、各顯所長,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每位班干部的潛力。
二、運用繪畫技術促進團隊建設
團隊活動運用到班級團隊建設的案例數不勝數,大多是團隊合作、競爭之類的主題,比如同舟共濟、舉案齊眉、無敵風火輪、沖出包圍圈等。這類活動我之前也組織過很多,后來發(fā)現這些都是一些有聲合作,在交流和討論中形成合作方案,然后團隊共同解決問題,完成任務。我想探索新的模式。在不斷的嘗試中,我發(fā)現曼陀羅繪畫技術其實也可以很好地幫助團隊建設。
我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曼陀羅涂色工作。要求成員之間不溝通、不交流,只靜靜地感受自己的內心,通過無聲合作,共同完成曼陀羅圖案的涂色。完成后給自己的作品命名并講述作品的故事。
曼陀羅繪畫治療的原理是心理分析榮格學派的自性理論。原本,曼陀羅繪畫在個體心理咨詢中運用得比較多,它具有表達和轉化情緒的作用,可以提高個體的積極心理品質,緩解焦慮。然而Mardy等人研究發(fā)現曼陀羅團體繪畫有助于提高成員之間的親密感和認同感。被試在繪畫曼陀羅后,其自我覺察及主觀幸福感顯著提高,原因是曼陀羅繪畫能夠喚醒內在自性的整合功能。
我試著把曼陀羅繪畫技術引入團隊建設中,沒想到收到不錯的效果。這種無聲合作對于小組之間的默契度要求更高。曼陀羅繪畫以心理投射為基礎,可以通過象征的方式展現繪畫者的無意識沖突,并借助曼陀羅特有的整合功能,整合內心的矛盾,獲得內在的和諧與穩(wěn)定。學生們在完成共同涂色的過程中學會了配合、包容、接納,強化了對小組的感情,增強了集體合力,實現了團隊成長。
班上一位平時內向、沉默寡言的女生課下拿著一幅作品找到我,說:“老師,這是我們自己設計的曼陀羅圖案。我們約定每位同學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來涂色。輪到我的時候,我發(fā)現前面同學主要涂的藍色和綠色,為了不破壞這幅畫的和諧,我放下喜歡的紅色,涂上了綠色,沒想到的是,我后面涂色的同學也選了和藍色、綠色相同或相近的顏色。雖然和其他小組相比,我們的作品顏色很暗淡,但是它是獨一無二的。我們都涂得很開心。老師,我平時很內向,沒什么朋友,但是這次我真的很高興,我感覺我被小組接納了,老師,真的,我真的覺得他們把我當作朋友了……”說到最后,她熱淚盈眶。
作為班主任,我因她的開心而開心,為她的進步而感動,也為繪畫給她帶來的改變而驚喜。
三、運用薩提亞理論改善親子關系
孩子是父母最好的作品,孩子身上呈現的問題大多是家庭關系的一個縮影,孩子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家長的問題。
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年輕戀人如果想領取結婚證,必須參加政府舉辦的父母學校,培訓合格,才能領到結婚證。而中國卻沒有這樣的父母教育。只要有結婚證,就可以生孩子;默認只要能生孩子,就有能力教育孩子。
高爾基說“單單愛孩子,這是母雞也會做的事情,可是善于教養(yǎng)他們,卻是一樁偉大的公共事業(yè)。”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學校。
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后,家長們面臨的普遍問題就是和孩子溝通困難。輕者親子沖突不斷,嚴重的甚至孩子離家出走。而優(yōu)秀的父母大多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他們善于溝通,他們懂得如何傾聽、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理解問題,如何恰當地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議。endprint
有些父母只會一味地給出建議,卻在傾聽方面做得很差,殊不知,用心傾聽,聽懂孩子話里的真正意思才是更重要的。好家長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學出來的。做父母的,要與孩子一起成長。父母改變,孩子才能改變。父母好好學習,孩子才會天天向上。
利用家長會的平臺,我經常邀請家長參與親子溝通方面的培訓,告訴他們如何真正的愛孩子。例如以“看見自己,看見孩子”為主題的家庭雕塑培訓,我邀請孩子和家長一起參與,分別展示三組雕塑。
第一組:家長一只手叉腰,一只手指著對面的孩子,孩子則雙腿盤坐在地上,低下頭不說話。
第二組:家長雙手交叉于胸前,背對孩子;孩子雙腿盤坐地上,望著家長的后背。
第三組:家長俯下身子,單膝跪地,一只手搭在孩子的肩上;孩子坐在地上,抬頭看著家長的眼睛。
三組動作要求父母和孩子只做動作,不說話,不交流,每組動作持續(xù)三分鐘,三組都完成后,父母和孩子角色互換。
剛開始,大家都抱著好奇的心態(tài)去做,慢慢地越來越認真,不管是孩子還是家長,他們都很用心地去做,去體會,去感受,全身心投入其中,很多家長和孩子甚至痛哭流涕。
在分享感受的時候,一位母親說,她女兒很小的時候自己就離婚了,她一個人又當爹又當媽,辛辛苦苦把孩子撫養(yǎng)長大,但是孩子一點都不體諒自己,現在更是天天和自己吵、鬧,經常很晚才回家,一回家母女倆不是吵就是冷戰(zhàn)。她非常痛苦,不明白問題到底出在哪里。剛才在做第二組動作時,她突然明白了,自己平時陪伴孩子的時間實在是太少了,孩子有時想和自己說說話,自己都沒有心思認真聽,時間一長,孩子心里積累了很多的委屈,再加上到了青春期,情緒一下子就爆發(fā)了。她說這個活動讓她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和女兒的問題,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她非常慶幸來參加這次家長會,讓她學會如何真正地愛孩子,而不是以愛的名義去傷害母女關系。
家庭雕塑(family sculpting)是薩提亞模式常用的一種重要的家庭治療技術,類似于雕塑藝術,即利用空間、姿態(tài)、距離和造型等非言語方式生動形象地重新再現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關系和權力斗爭情況。
薩提亞理論中的另一個探索工具——家庭圖。在我的帶領和指導下,家長和孩子分別繪制自己原生家庭的家庭圖。家庭圖就像一份地圖,讓家長們看到了許多正向資源的源頭,也看到了一些捆綁束縛的來源。通過家長和孩子的家庭圖的對比,家長們看見自己,學會接納自己。同時也反思如何看到孩子,如何接納孩子,如何給孩子積極的影響和指引。
心理輔導可用于班級管理中的內容非常多,這種方式避免了傳統(tǒng)的空洞說教,寓教于樂,便于接受。但是任何方法都不能一勞永逸地解決所有的問題,必須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嘗試,讓班級管理的這種“心”的味道越來越濃。
今天,我們已然在路上,未來就在不遠的前方。
(作者單位:山東淄博高新區(qū)實驗中學,淄博,255000)
編輯/左文萍 衛(wèi) 虹 終校/于 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