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磊
摘要:數(shù)學充滿理性的光輝,但學習數(shù)學不能缺失感性的體驗。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存在一些認識誤區(qū)。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體驗知識產(chǎn)生的過程,主動構(gòu)建新知;加強體驗方式指導,引導學生真切體驗;體驗后通過反思提升經(jīng)驗,糾正學生錯誤先知;尊重學生的個性體驗,激發(fā)求異思維,通過教學實踐,解決學生體驗低效的問題。
關(guān)鍵詞:小學數(shù)學;有效;體驗性學習;高效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 2018)01-0025-03
體驗性數(shù)學學習是指學生個體在數(shù)學活動中,通過行為、認知和情感的參與,獲得對數(shù)學事實與經(jīng)驗的理性認知和隋感態(tài)度??墒牵趯嶋H的課堂教學中由于理論上的不完整及實際操作的缺失,被動體驗、形式化體驗等問題屢見不鮮,體驗只停留在感性層面。而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導致了體驗教學的低效?;谏鲜龅脑颍Y(jié)合教學實踐針對體驗性學習談談個人的想法。
一、追求“高效”,忽視“主動”
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fā)現(xiàn)。因為這種發(fā)現(xiàn)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nèi)在規(guī)律、性質(zhì)和聯(lián)系。因此,新課改要求教師向?qū)W生提供充分從事數(shù)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主動構(gòu)建知識。
課例一:“三角形邊的關(guān)系(北師大版第八冊)”教學片斷
師:五根小棒,隨便選取其中的三根,首尾相連,能圍成三角形嗎?(學生思考后匯報猜想)
讓學生操作、記錄并匯報。
師:能找到不能圍成的嗎?它們又有什么關(guān)系?
生舉例。不是任意兩條線段都大于第三邊的。
師:通過同學們的研究,你們認為三條邊之間存在什么關(guān)系呢?
生: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板書出示)
接著通過交流引導學生爭論達成共識: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最后在驗證中修正、確定規(guī)律。
上述教學中教師通過操作、交流引出三角形邊的關(guān)系,然而,在教師高效課堂理念的追求下,學生為了迎合教師不得不苦思冥想,最后只能在教師的例說下完成。而在這樣的體驗下,學生探究意識低下,教師牽引痕跡明顯,這種“精心設計的體驗”從表面看可以很快得出教師所要的“結(jié)論”。但對學生而言這種體驗是不深刻的,這樣的知識是被動接受的,因此,在整個體驗中得到的僅僅只是教師所需要的“結(jié)論”,而不是學生自己體驗得到的真正“結(jié)果”。假如教師能通過質(zhì)疑激趣,提問學生:任意給你三根小棒,你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并在猜測中讓學生試著把一根小棒任意剪成三段,發(fā)現(xiàn)有的能圍成,有的不能圍成。進而引導學生思考:是什么原因?qū)е掠行┩瑢W的小棒圍不成三角形的呢?引發(fā)“怎樣的三根小棒才能圍成三角形?”的思考。讓學生自己對猜測進行驗證并得出結(jié)論。這樣的提問誘發(fā)了學生強烈的體驗欲望,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
二、追求“形式”,忽視“本質(zhì)”
體驗是指“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通過教師的組織、引導與合作,讓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但由于教師對體驗性的片面理解,造成了往往只追求“形式”的完美,卻忽視了“本質(zhì)”的體現(xiàn)。
課例二:“分的認識(北師大版第四冊)”教學片斷
(1)初步感受1分鐘:①播放1分鐘《貓和老鼠》的動畫片;②做1分鐘木頭人游戲;
師:你能說說對這兩個1分鐘有什么感受?
生:說明看動畫片做喜歡的事感覺時間過得快。木頭人一動不動感覺時間長。
(2)估計1分鐘的策略:
師:怎樣才能正確估計1分鐘有多長呢?
生:1秒1秒數(shù)……
師:請同學們看一下鐘表一分鐘大約有多長?
師:記牢了嗎?
接著教師讓學生閉上眼睛數(shù)60下。
教學中教師極力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體驗1分鐘有多長?可學生的感受卻只是:做喜歡的事感覺時間過得快。教學效果適得其反,這種“形式化”的體驗對于學生來說只是“走過場”而已。教學初先讓學生感受1分鐘到底能做什么,體驗1分鐘有多么的寶貴,在這樣的體驗前提下,提問1分鐘到底有多長呢?誰估計的最準確,我們來比賽一下。通過在1分鐘能干什么的體驗,學生才能深刻理解1分鐘有多長,而且在估計的過程中,學生采用的方法各式各樣,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對體驗性學習的主動性。通過第一次估計不準確,第二次估計較準確,第三、四次估計非常準確的這一體驗過程,讓學生充分感受到1分鐘到底有多長,這種體驗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必要且深刻的。通過合理的體驗方式指導,學生才能估準了1分鐘有多長,這樣的體驗才算是真實有效的,才不流于形式。
三、追求“雙基”,忽視“反思”
思考是認知活動的核心,沒有思考活動的體驗不是真正的體驗,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數(shù)學學習。
課例三:“乘法分配律(北師大版第七冊)”教學片斷
(時值學校給教師做校服,就以校服的問題舉例)
師:上衣每件201元,褲子每條125元,8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錢?
生(動手列式計算):( 200+125)×8,200×8+125×8.
教師讓學生解釋算式的意思,進而引出兩個算式是相等的。
師:下面的題目你們會做嗎?(課件出示)辦公桌37I)元,椅子8I)元,5套桌椅一個要多少元?
(生寫式子。)
師:你們認為相等嗎?把想法說給同桌聽聽。
師:像這樣的等式你能寫再幾個嗎?
(生寫等式、匯報。)
師: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
師:你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這個規(guī)律嗎?
(生匯報表示方法。)
師: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內(nèi)容:乘法分配律。
最后進行了大量的練習。
上述教學中教師非常注重“雙基”的落實,可對于怎么落實卻沒有進行深刻的思考,這也是導致課堂體驗差的主要原因。如何讓體驗落到“雙基”處,必須是學生積極參與其中。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反思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這就要抓住課堂中學生學習的落腳點進行教學。不再讓學生在情境、探究過程、習題中“浮光掠影”“走馬觀花”,最后“兩手空空”“一無所得”。因此,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積極反思、仔細觀察每個等式中“:”兩邊有什么聯(lián)系和區(qū)別?并通過讓學生驗證規(guī)律進一步內(nèi)化為自己的知識,內(nèi)化為學生的語言及數(shù)學知識。同時還可以通過練習,讓學生在辨析中進一步確立概念,在錯例中理解概念,并通過用乘法分配率計算再次辨析,確立起概念的“主體”。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在具體的、感性的體驗基礎上,組織學生通過回顧、類比、反思、交流、概括等多種反思方式提升經(jīng)驗,保證經(jīng)驗內(nèi)化的過程扎實進行,促使學生能有效運用已有的活動經(jīng)驗分析原先錯誤的認知并解決新問題。
四、追求“共性”,忽視“個性”
因為每個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基礎知識不同,面對同樣的體驗要求,經(jīng)歷相似的體驗過程,但獲得的體驗結(jié)果是不同的,甚至是大相徑庭的,這就要求教師要尊重并利用學生的個性體驗結(jié)果加以呈現(xiàn)分析,既要達到相應的教學目標,又要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
課例四:“梯形的面積(北師大版第九冊)”教學片斷
師:我們回顧一下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生1:平行四邊形通過剪拼轉(zhuǎn)化成長方形,然后找出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相當于平行四邊形的高,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是底乘高。
生2:三角形通過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對拼法轉(zhuǎn)化成平行四邊形,也可以通過割補法轉(zhuǎn)化成平行四邊形,然后找出這兩種圖形底和高的聯(lián)系,最后推導出公式。
師:不管是哪種方法,共同點是什么?
生:把新圖形轉(zhuǎn)化成已學過的圖形,然后找出新舊圖形的底、高之間的聯(lián)系,最后推導出公式。
師:(出示梯形),對于梯形的面積你能用同樣的方法來解決嗎?
接著教師安排時間讓學生動手操作體驗。
上述教學中教師在復習了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推導之后,讓學生嘗試自己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從實際教學上看教師過于“主導化”,教師“引導”的痕跡過重,學生“個性思考”的筆墨太少。體驗的過程基本由教師設定,故而對學生的思維過程來講,空間感和自由度仍然不足,這是由于教師追求的是知識的“結(jié)果”,用共性來代替學生“個性”的思考,致使學生的思維個性仍然得不到充分發(fā)揮,思維空間還有待拓寬。如果教師能在復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剪一剪、拼一拼、找一找、說一說等數(shù)學體驗活動,呈現(xiàn)學生的個性思考,促進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個體的體驗,在合作交流中學習其他人不同的體驗方法,真正理解和掌握數(shù)學知識,學得主動、扎實,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思維在活動中發(fā)散,培養(yǎng)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因此,在最求“共性”的同時還要講求“個性”,學生才能碰撞出思維的火花,體驗性教學才能真正成功。
總之,面對體驗性學習我們還有很多路要走,一方面要重視聯(lián)系生活,在體驗中學習數(shù)學,教師要盡可能多得組織學生親身體驗知識產(chǎn)生過程,主動構(gòu)建新知,加強體驗方式指導,引導學生真切體驗;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不同的體驗結(jié)果展示交流,針對學生的不同思維,引導體驗后進行反思提升,促進經(jīng)驗內(nèi)化,讓數(shù)學體驗真正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