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家斌,宋浪浪
(秭歸縣屈原紀(jì)念館,湖北 秭歸 443600)
屈賦即單指屈原的詩作,屈原的詩歌是在楚國民歌基礎(chǔ)上發(fā)展創(chuàng)造的一種新型文學(xué)樣式,其語言具有地域性。漢代班固《漢書·藝文志》載:“屈原賦二十五篇?!盵1]雖只載明篇數(shù)而未載明篇目,但自漢至今多認(rèn)為這二十五篇是:《離騷》、《天問》、《九歌》(十篇。有說十一篇,實則尾篇《禮魂》是前十篇共用的“亂辭”)、《九章》(九篇)、《招瑰》、《遠(yuǎn)游》、《卜居》、《漁父》。宋代黃伯思《東觀余論·校定楚辭序》稱以屈賦為主的《楚辭》“皆書楚語、作楚聲、紀(jì)楚地、名楚物”[2],所言楚語、楚聲,即指楚地的方言詞語和楚地的方言讀音。
湖北秭歸于戰(zhàn)國時期屬楚地歸鄉(xiāng),楚宣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39年),“屈原誕生于楚國歸鄉(xiāng)樂平里”[3],即今秭歸縣屈原鎮(zhèn)屈原村??脊艑W(xué)者依據(jù)考古發(fā)掘成果和古籍文獻(xiàn)記載認(rèn)為“秭歸一帶有較多的文獻(xiàn)記載為楚人早期活動的中心地區(qū)”,并說“這一地區(qū)內(nèi)發(fā)現(xiàn)的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存較多”[4]。秭歸作為古楚地,至今,秭歸方言中尚遺存有屈賦中的楚語、楚聲。吳郁芳先生否認(rèn)屈原誕生于秭歸的《屈原是江陵人不是秭歸人》一文說:“屈賦使用的楚方言,80%是郢都所在的南楚、江湘地區(qū)的方言。至于秭歸一帶的方言,……則一例不見。”[5]此“一例不見”過于武斷。至今,秭歸一帶的方言仍可在屈賦中檢索多例。
東漢王逸《楚辭章句》明確標(biāo)注《楚辭》中的“楚語”共21例。王氏為楚地宜城人,曾任校書郎于宮中藏書處校勘典籍,其生于楚地又博覽群書,自然熟悉楚語。其所作十七卷本的《楚辭章句》是現(xiàn)存《楚辭》最早的完整注本,且于任校書郎官職期間著述,頗為后世所重視。自王逸之后,經(jīng)過歷代特別是當(dāng)代學(xué)者對《楚辭》中楚語的研究與考證,成果進(jìn)一步豐富。例如《楚辭學(xué)通典》專設(shè)《楚語》部分,收錄《楚辭》中的楚語詞條共217例[6]156-196。其中,涉及屈賦里的“楚語”大致有152例。本文通過考察,將秭歸方言與古今文獻(xiàn)明示之“楚語”,并結(jié)合屈賦楚語與秭歸方言中字形、字音、字義相同的字或詞語進(jìn)行比較研究,發(fā)現(xiàn)屈賦里遺存有14例秭歸方言,從而揭開了屈賦里蘊涵秭歸方言的幽深玄妙之面紗。
吳(wú)。屈賦中的“吳”字有七見,按其涵義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形容詞,涵義為“大”者有三見。《九章·涉江》:“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睗h代王逸《楚辭章句》釋“吳榜”為“大棹”[7],即指大船槳,以“吳榜”為“大棹”,說明“吳”有“大”之義。漢代揚雄《方言》云:“吳,大也?!盵8]《九歌·國殤》“操吳戈兮披犀甲”,袁慶述考證“吳戈”為大的兵器,釋“吳”為“大”,并認(rèn)為《招魂》“陳吳羮些”也為“大”義解,同時說:“‘吳’作‘大’解,是楚方言中所特有的詞義?!盵9]“吳”為“大”之義在今秭歸方言中仍然存在,如言:“這家伙吳高八高的?!币馑际侵阜Q人或物高大,“吳高”即大、高,兩字同義連用;“八”為數(shù)詞,表多數(shù),也引申為“大”義。值得關(guān)注的是,檢索《詩經(jīng)》、《左傳》等先秦兩漢典籍及已發(fā)現(xiàn)的帛書、竹簡、木牘中,雖然“吳”字多見,但無一例能釋為“大”意,惟屈賦中之“吳”字能作“大”解。第二類是名詞,指代國名或國王者有四見?!短靻枴贰皡枪鉅巼敝皡恰?,王逸注指春秋時期吳王闔閭,因其名光,故稱“吳光”;《九章·惜往日》“吳信讒而弗味兮”之“吳”,多注指吳國末代囯王夫差,即闔閭之子。如明代汪瑗《《楚辭集解》》注云:“吳,指吳王夫差也?!盵10]《天問》“吳獲迄古”和《招魂》“吳歈蔡謳”之“吳”,王逸均注指吳國。
蜷(juān)。《離騷》:“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彼未榕d祖《楚辭補注》釋“蜷”為“蟲形詰屈”[7]47,“詰屈”亦即“彎曲”之意。清代徐煥龍《屈辭洗髓》曰:“蜷局,以身蹲曲也?!盵11]494周秉高《楚辭解析》認(rèn)為“蜷局”之意“即彎曲身子?!盵12]王逸《九思·憫上》:“蜷跼兮寒局?jǐn)?shù)?!必ⅲ骸膀?,傴僂也?!盵10]1340傴僂,指腰背彎曲者。湯炳正《楚辭今注》曰:“蜷跼,縮屈貌?!盵13]388今秭歸方言中,如果從空間不夠身高的物體下通行,通常說:“這地方太矮了,只好蜷著身子走?!奔粗荒軓澢眢w行走,也即以彎腰屈背的形式行走。再如:“請你蜷下去。”如同前述徐煥龍所言“以身蹲曲也”,意即蹲曲著身體。
扈(hù)?!峨x騷》:“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蓖跻菰唬骸办?,被也。楚人名被為扈?!宄荚疲红?,披也?!盵7]4此“被(pī)”即“披”,為動詞,作“覆蓋”、“披著”之意義解,只見于屈原作品,是楚地方言。揚雄《方言》四“帍裱謂之被巾”,清代王念孫《廣雅疏證》云:“帍,猶扈也?!庇址Q:“《楚辭·離騷》‘扈江離與辟芷兮’,王逸注云:‘扈,被也?!唤硭造桀I(lǐng),故有帍裱之稱?!盵6]161孫氏所言“帍裱(hù biǎo)”,即指古代婦女的披巾。至今秭歸方言曰:“把圍巾扈到。”意即“把圍巾披到”。再如睡覺時說:“把被子扈到?!币饧础鞍驯蛔由w到身上”。
汩(gǔ)。《九章·懷沙》:“亂曰:浩浩沅湘,分流汩兮?!蓖跻葑⒃疲骸般?,流也。言浩浩廣大乎沅、湘之水,分汩而流,將歸乎海?!焙榕d祖補注云:“汩,音骨者,水聲也;音鶻者,涌波也?!盵7]145宋代朱熹《楚辭集注》亦云:“汩,音骨。水流聲。又音鶻,涌波也?!?,流貌?!盵14]115清代蔣驥《山帶閣注楚辭》明確注“汩”的讀音為“骨”,同時注云:“汩,疾流貌。言沅湘之水分流入湖,其行迅疾也?!盵15]由此看出,此“汩”是形容詞并非象聲詞,主要形容水流迅急的樣子,而且如今的“骨”與“鶻”都讀為gǔ音。今秭歸方言“這里的水汩汩地流”,即指水的流速很快。另外,屈賦中還有四見的“汩”與上述“汩”字比較,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字形、字音都相同,字義卻不同。《天問》“不任汩鴻”之“汩”,雖然讀音為gǔ,但其涵意應(yīng)訓(xùn)為“治理”、“疏通”;二是字形相同,字音和字義卻不同?!毒耪隆焉场贰皞麘延腊з?,汩徂南土”、《離騷》“汩余若將不及兮”、《招魂》“獻(xiàn)歲發(fā)春兮,汩吾南征”之“汩”,這三處雖然字形都相同,讀音又都為yù,但各自涵義有異。至于汨羅江之“汨”,字音為mì,字形從“水”從“日”,上述“汩”字則從“水”從“曰”?!般椤薄般琛比菀谆煜般椤弊植粌H多音多義,而且與“汨”字之音、義、形均不同。
搴(qiān)?!峨x騷》:“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洪興祖《楚辭補注》釋“搴”曰:“拔取也,南楚語。”[7]6《廣韻》:“搴,取也。”揚雄《方言》云:“攓,取也。楚謂之?dāng)q。”又曰:“攓,取也。南楚曰攓?!盵9]15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云:“扌寒,拔取也,南楚語。……《楚詞》曰:‘朝扌寒阰之木蘭’?!盵16]255由此可見,“搴”、“扌寒”、“攓”是同一語詞的不同寫法,均為動詞。今秭歸有方言云:“搴秧母草。”意即春季播種時拔取稻谷苗圃中的雜草,“秧母”專指稻谷苗圃?!毒鸥琛は婢酚小安赊道筚馑?,搴芙蓉兮木末”、《九歌·湘夫人》有“搴汀洲兮杜若,將以遺兮遠(yuǎn)者”、《九章·思美人》有“攬大薄之芳茝兮,搴長洲之宿莽”,從這些詩句中可以看出,“搴”不僅都具有動詞“拔取”之意義,而且拔取的對象也都是花草。
橈?!毒鸥琛は婢罚骸稗道蟀刭廪ゾI,蓀橈兮蘭旌?!蓖跻葆屧唬骸皹铮¢??!盵7]61揚雄《方言》:“楫,謂之橈,或謂之棹?!盵9]110洪興祖《楚辭補注》也有同樣釋意。從古至今,秭歸長江兩岸的人們捕魚或渡江時所使用的小木船上,都配備有專用的特制木片,此木片被稱為“橈”,用其劃水作為動力的工具,故其名又被稱為“橈片子”,操之者被稱為“橈夫子”,操之行為被稱為“推橈”。有趣的是,秭歸人對這種特制木片只稱謂“橈”,而從不稱謂“棹”。
敦?!墩谢辍罚骸岸孛z血拇,逐人駓駓些。”王逸注云:“敦,厚也。”[7]101楚人稱“大”為“敦”。揚雄《方言》:“敦,大也?!盵9]6“厚”與“大”之義互通。由“大”引申為“厚”,如今秭歸人描述體大及特別厚實之物為“厚敦(déng)敦”,以“厚”和疊詞“敦敦”來強調(diào)物體非常厚實的特征。再如:“小伙兒敦實?!币庵改贻p小伙子高大、強壯。
憑(píng)?!峨x騷》:“眾皆竟進(jìn)以貪婪兮,憑不厭乎求索?!蓖跻葑ⅰ皯{”字之義云:“憑,滿也。楚人名滿曰憑?!毖韵轮馐茄浴皯{”包含滿足、充滿、飽滿之義。洪興祖《楚辭補注》注“憑”字之音曰:“憑,皮冰切。”[7]11王逸注《離騷》“依前圣以節(jié)中兮,喟憑心而歷茲”之“憑”也為“滿”之意。秭歸方言:“把這米裝碗里,剛好憑?!奔囱詣偤檬M一碗米。
摶(tuán)?!毒耪隆ら夙灐罚骸霸ω呒瑘A果摶兮?!蓖跻葑ⅲ骸皳唬饕?。楚人名圜為摶?!盵7]154《廣雅·釋詁三》:“圜,圓也。”湯炳正《楚辭今注》曰:“摶,即‘團(tuán)’,圓貌?!盵13]168許慎《說文解字》:“團(tuán),圜也?!盵16]129將“摶”釋同“圜”,“圜(yuán)”音同“圓”,形容物品圓之景狀?!短靻枴酚小班鲃t九重,熟營度之?”洪興祖《楚辭補注》注“圜”曰:“圜,與圓同。《說文》曰:天體也?!盵7]86“圜”即指圓狀天體。秭歸人稱“肉圓子”為“肉摶子”。同時,稱一種竹編圓形盛器為“摶箥”。
側(cè)身?!毒耪隆はдb》:“設(shè)張辟以娛君兮,愿側(cè)身而無所?!蓖舡a《楚辭集解》注:“側(cè)身,斜避也?!盵10]1340黃孝紓《楚詞選》注:“側(cè)身,轉(zhuǎn)過身子避開。”[10]1727《說文解字》云:“側(cè),旁也?!盵16]164明代梅膺祚《字匯》亦曰:“側(cè),不正也?!苯耧鰵w方言仍有“側(cè)身”之語,多指扭轉(zhuǎn)身體從側(cè)面通過狹窄之處時的行為方式。如:“這個通道太窄了,我只能側(cè)身走過?!毖韵轮馐菍⑸眢w扭向一側(cè)才能通行。再如:“我和他說話,他沒理我,側(cè)身就走了?!边@里的“側(cè)身”即言指“扭轉(zhuǎn)身體”。
忽忽(hū hū)。《離騷》:“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王逸釋曰:“日又忽忽去,時將欲暮,年歲且盡,言已衰老也。”[7]27王氏雖未明確注釋“忽忽”一詞,但從其釋意可見,“忽忽”是形容詞,意指歲月或時間過得很快?!昂龊觥睂嵑菜僦x,表示時間很快很短,為南楚方言。姜亮夫《楚辭通故·詞部》云:“忽忽一詞,當(dāng)為南楚方俗習(xí)用語,……北土儒書無用之者?!盵6]193-194姜氏認(rèn)為北方古籍中不用“忽忽”一詞,是南方的方言俗語。今秭歸有“搞事忽忽的”方言,意即動作快、時間短。
啾啾(jiū jiū)。屈賦中有二見,都是象聲詞,屬楚語?!峨x騷》:“揚云霓之晻藹兮,鳴玉鸞之啾啾。”王逸注曰:“啾啾,鳴聲也?!庇覃[,即玉鈴,用玉做成,形狀像鸞鳥。啾啾,指鈴聲。因此,洪興祖補注:“鸞以像鳥之聲?!盵7]43-44《九歌·山鬼》:“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又夜鳴?!薄段倪x》五臣注:“啾啾,猿聲?!苯练颉冻o通故·詞部》言:“漢以前經(jīng)典無用之者,此當(dāng)為楚人語,故惟屈賦用之也?!盵6]194今秭歸方言有“猴子啾啾地叫”,也有“小娃子啾啾地叫”,指小孩連聲叫喚。
潭?!毒耪隆こ樗肌罚骸伴L瀨湍流,泝江潭兮?!蓖跻葑ⅲ骸疤?,淵也。楚人名淵曰潭?!焙榕d祖《楚辭補注》有“楚人名深曰潭”之注解[7]140,意即水深的地方稱“潭”。朱熹《楚辭集注》云:“潭,深淵也?!盵14]111吳廣平《白話楚辭》曰:“潭,楚方言,深水。”[17]今秭歸方言:“這個水潭好深。”仍稱深水之處為“潭”。再如“在潭邊洗衣服”,意思是說在深水旁邊洗衣服。
騷。屈原的代表作名《離騷》,自漢至今對“離騷”二字的釋義眾多,于此僅就楚語之“騷”略加考察。《說文解字》云:“騷,擾也?!泵鞔X澄之《莊屈合詁》云:“離為遭,騷為擾動。擾者,屈原以忠被讒,志不忘君,心煩意亂,去住不寧,故曰騷也?!盵11]494郭沬若注曰:“離騷,意思就是舒泄心中不平之氣,與后人所講的‘發(fā)牢騷’差不多?!盵18]宋代項安世《向世家說》稱“離騷”是“楚人之語,自古如此”[11]4,姜亮夫《屈原賦校注》也認(rèn)為“離騷”是“楚之方言”[10]40。秭歸人對他人所做的事不滿就有方言“騷搞”,對他人的話語不滿就有方言“騷說”,此“騷”蘊含“搗亂”、“干擾”之意,帶有貶義性質(zhì)。
從上述各例可以看出,秭歸方言與屈賦存在著淵源關(guān)系,秭歸作為古楚地和屈原故里,今天的秭歸方言中仍然保留有屈賦里的楚語、楚聲,也就是說屈賦里存在秭歸方言,這可能是屈原創(chuàng)作辭賦時吸取故鄉(xiāng)方言所致。
參考文獻(xiàn):
[1] 陳國慶.漢書藝文志注釋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3:166.
[2] 黃伯思.東觀余論·校定楚辭序[M].北京:中華書局,1988:344.
[3] 湖北省秭歸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秭歸縣志·大事記[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6.
[4] 文必貴.商周時期楚文化蹤跡探索[M]//湖北省考古學(xué)會.湖北省考古學(xué)會論文選集(二).江漢考古增刊,1991:122.
[5] 吳郁芳.屈原是江陵人不是秭歸人[J].江漢論壇,1988(2).
[6] 周建忠,湯漳平.楚辭學(xué)通典(楚辭學(xué)文庫第四卷)[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7] 洪興祖.楚辭補注[M].白化文,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2.
[8] 袁慶述.《楚辭》楚語札釋十例[J].求索,1983(1):87.
[9] 揚 雄.方言[M].郭 璞,注.北京:中華書局,2016.
[10] 崔富章,李大明.楚辭集解集釋[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11] 游國恩.離騷纂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2.
[12] 周秉高.楚辭解析[M].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大學(xué)出版社,2003:39.
[13] 湯炳正,李大明,李 誠,等.楚辭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4] 朱 熹.楚辭集注[M].黃靈庚,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15] 蔣 驥.山帶閣注楚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29.
[16] 許 慎.說文解字[M].徐 鉉,校定.北京:中華書局影印,2003.
[17] 吳廣平.白話楚辭[M].長沙:岳麓書社,1996:181.
[18] 屈 原.離騷·九歌[M].郭沫若,譯.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