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泉
(西北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陜西 西安 710127)
從前,《延安〈解放日報〉史》這樣描述該報因為國民黨軍隊進攻延安的緣故所經歷的最后一段歷史:“從1946年11月起,《解放日報》社開始疏散工作。該報于1946年11月20日開始由每期四版改為兩版,星期日增刊仍為四版。在中央撤離延安后,曾于史家畔一帶堅持出版了短暫時間,由于軍情緊急,環(huán)境惡化,于1947年3月27日終刊?!盵1]96具體的歷史事實是:
黨中央曾明確指示,在戰(zhàn)爭情況下,新華社文字宣傳、口頭廣播不能中斷……根據(jù)黨中央的部署,制定了“狡兔三窟”的應變方針,確定了延安、陜北瓦窯堡和晉冀魯豫解放區(qū)的涉縣為三個點,依次接替。這樣,使報社、通訊社的工作完成了由平時狀態(tài)向戰(zhàn)時狀態(tài)體制的轉變。
1946年11月下旬,《解放日報》將老弱婦孺進行了第一次疏散,撤退時隊伍的代號為“文化供應社”。疏散地點是延安東北子長縣的史家畔一帶。后來情況略有緩和,春節(jié)之后有一部分人又調回延安。同時,在這次疏散中,中央印刷廠已把一部分印刷器材從延安移到馮家岔,為后來出版報紙奠定了基礎。
入冬,寂靜的清涼山之夜,顯得嚴肅而又緊張,窯洞中閃耀著點點燈火。文字電訊照常發(fā)布,口語廣播按時播音,留在清涼山的同志們依然有條不紊地工作著。[1]99
3月13日,《解放日報》(延安)照常按時出版了,這是《解放日報》在延安出版的最后一期。黨中央已作出主動撤離延安的決定,出版、廣播任務由子長縣的工作點負責接替。[1]100
3月15日新的工作點開始接替延安繼續(xù)出版報紙。在史家畔編輯的第一張報紙(2118號)與延安編輯的不同之處是由對開兩個版變?yōu)榘碎_兩個版的小報。[1]102
在史家畔、馮家岔開始編輯出版的小報,由于稿源減少,人力不足,取消了副刊。國際消息只保留了一個專欄“國際一周”。版面上集中報道自衛(wèi)戰(zhàn)爭的戰(zhàn)況,揭露蔣介石、胡宗南反動派的罪行。從3月15日到27日,共出版了13期,其中有12期頭版頭條都是反映戰(zhàn)況和我軍的捷報……
3月27日,進犯的蔣軍距離報社電臺駐地不到20公里。軍情緊急,報紙已無繼續(xù)出版的條件。這一天的報紙為出版近6年的延安解放日報的尾聲畫上了一個休止符。[ 1]103
在這種認知秩序中,延安時期的《解放日報》,歷經清涼山、史家畔兩個出版地點的變換,但始終是一份完整的報紙。
時間到了2012年,老延安《解放日報》人黎辛,借一篇懷人的文章,提到了一條有解構/重構相關認知秩序的歷史信息——除了從清涼山搬遷過來的《解放日報》,史家畔還存在一種專門滿足“中央后委”人員閱讀的《解放日報》。黎辛的原話這樣說:
我認識安子文是在1947年初,那時他任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兼中央后方機關黨委書記。此時,國民黨重點向陜北與山東解放區(qū)進攻,延安中共中央機關先撤退一部分工作人員,住在瓦窯堡;一部分人留在延安工作,報社與新華社由一個編委會領導。撤退到瓦窯堡的人員駐在史家畔與閆家坪,準備在敵人進攻延安時,新華社代表中央發(fā)出聲音。我們在瓦窯堡出版了四開三日刊的《解放日報》臨時版(現(xiàn)在已經找不到了)。我與10多家的病人和帶孩子的女同志住在閆家坪。我編臨時版的副刊,又兼支部書記。這時大家都是分散在老百姓家騰出的窯洞中住。[2]
這段文字所交代的信息很豐富:(1)特定的歷史語境——1946年10月,國民黨開始進攻延安,11月,中共中央機關開始歷史性的“搬遷”準備;(2)最基本的相關信息——作為戰(zhàn)略大轉移的一個部分,已經“報-社合一”的黨的紅色新聞兵的一部分成員,先行撤退到瓦窯堡,并根據(jù)實際需要編輯出版了一份《解放日報》“臨時版”;(3)遺憾的是,這個被稱作《解放日報》“臨時版”的報紙,“現(xiàn)在已經找不到了!”(4)黎辛本人當時就在“現(xiàn)場”,負責“編臨時版的副刊”,同時兼任黨支部書記。
因為黎辛挑起的這個話題在相關的資料如《延安〈解放日報〉大事記》《延安〈解放日報〉史》,以及有高度歷史關系的《楊尚昆回憶錄》、趙棣生的《〈解放日報〉撤離延安前后》、高揚文的《我在清涼山的新聞工作》,乃至黎辛自己的《親歷延安歲月》等,都無只字佐證材料,有關延安《解放日報》的歷史敘述,并未受到直接影響。
歷史進入2014年4月,陜西人民出版社聯(lián)合紅色收藏家張協(xié)和后代、延安新聞紀念館,隆重推出當年紅色延安人、“九溝臺18號”張協(xié)和收藏的《解放日報·臨時刊》影印版,延安時期《解放日報》既有認知結構,遭遇一系列的挑戰(zhàn)。以最為顯在的問題而論,“臨時刊”可否屬于整全的延安時期《解放日報》的一部分?為什么當年(1954年)人民出版社根據(jù)張協(xié)和保留下的資料影印出版了2 130期清涼山版的《解放日報》,卻以“少量缺失”為由,“未匯編出版”《解放日報·臨時刊》[3]?當下出版人“盡快讓這份歷經戰(zhàn)火、歲月滄桑的珍貴文物資料公開面世,以廣傳聞,與已經出版的影印件合璧匹配為整套,發(fā)揮其應有的歷史文獻價值”[4]的心愿,是否只是一種私人之見,“合璧”之說,可否根本成立?就內部世界而言,“臨時刊”的出現(xiàn),是否意味著“解放日報話語”已經相當成熟并可以比較完全地加以復制?是否意味著“完全的黨報”的另一翼日漸朗然,和今日媒介劇場中整全性的黨報結構、面相完全吻合?是否意味著當年黨報的“阿萊夫”已經成形,每一英寸的傳媒空間里應有的“Meme”已經無所不在?是否意味著“延安解放日報道路”已經邁開了第一步,最起碼,《邊區(qū)群眾報》之外,另一個報紙已然存在?
本文期望由此出發(fā),透過《解放日報·臨時刊》的存在,在《解放日報》與《解放日報·臨時刊》、延安新聞傳播文化與根據(jù)地新聞傳播文化的“對話之間”,開掘更加多樣和深刻的信息,為歷史書寫貢獻顯性認知之外的緘默信息。
根據(jù)張協(xié)和收藏報紙的影印版,《解放日報·臨時刊》是一份“獨立”的報紙,與史家畔“3月15日到27日,共出版了13期”的《解放日報》并非同一張報紙。
該報創(chuàng)刊于1946年12月5日,終刊于1947年2月10日,編號發(fā)行61號,其中第二十六號有號無報,故實際發(fā)行60號。報紙采用“中華民國”并農歷紀年,第十七號、第二十四號、第二十九號、第三十五號、第三十六號、第四十八號等6期為4版,稱為“一中張”,其余時候的報紙體量均為2版,稱為“一小張”。
盡管“九溝臺18號”張協(xié)和收藏的報紙僅有52期,缺存四、七、八、九、十、十一、四十、四十二等8期。但是,看出《解放日報·臨時刊》的基本風貌并不困難。
《〈解放日報·臨時刊〉》的服務對象是“后方工作的同志們”。根據(jù)黎辛回答劉妮采訪時的說辭:
1946年10月國民黨開始向陜甘寧邊區(qū)局部進攻。11月,中央機關包括解放日報社、新華社等在內的機關就撤退到瓦窯堡(今延安子長縣)史家畔,成立了中央后方黨委會(時任中央組織部副部長的安子文擔任黨委書記)。瓦窯堡距離延安步行得三天路程,而當時在瓦窯堡工作的中央機關人員、部隊人員居多,當天看不到在延安出版的《解放日報》,為了便于交流工作,于是就萌生了為這里工作的“后方同志”出版臨時刊的想法。[4]
《臨時刊》的刊頭區(qū)別于《解放日報》,不再是居中橫排,改為豎排格式。
《臨時刊》第一號左下角有《發(fā)刊詞》,最后一號則于第一版中下方刊發(fā)《本刊??瘑⑹隆贰氨究悦魅?十一日)起,停止出版,謹希讀者注意?!?/p>
《〈解放日報·臨時刊〉發(fā)刊詞》完全為史家畔的這份“工作參考”而寫:
解放日報臨時刊和讀者見面了。后方工作的同志們,早就需要有一種報紙,來傳布世界人民民主運動高漲及中國人民反對蔣介石賣國、內戰(zhàn)、獨裁的斗爭消息,宣傳解放區(qū)人民自衛(wèi)戰(zhàn)爭的政策方針,交換后方工作經驗和推進工作效率,以便配合前線的自衛(wèi)戰(zhàn)爭,粉碎蔣介石、胡宗南進攻延安進攻陜甘寧邊區(qū)的陰謀。臨時刊的出版,便是為著滿足這種需要。
……
目前后方的工作必須加強起來,后方的各機關、學校、部隊以及地方黨政同志,必須解決如何有計劃地堅持工作,如何進行疏散,如何加強群眾工作,如何進行自衛(wèi)防奸,如何調劑物質生活等等問題。只有正確地解決這些問題,才能保證配合前線取得勝利。而要圓滿解決這些問題,還需要后方的同志們作一番艱苦的努力。
為著完成這些任務,本報將與后方各機關、學校、部隊以及地方黨政同志們站在一起,擔負起一部分宣傳和組織的工作。希望各方面的工作同志們,多多幫助寫稿,幫助反映情況,提出意見,提出問題,使我們的報紙能夠改進,使我們的報紙反過來又能幫助各方面工作的推進。我們的報紙是全黨的,也是群眾的,大家都有責任來關心它,把它辦好。[5]
《臨時刊》在第一期二版左下角刊登了它的《征稿啟事》:
本報采通部、副刊部,征求各地地方消息、通訊、報告、短論、短詩、短篇小說、短劇、雜文以及其他各種形式的作品,內容以反映自衛(wèi)戰(zhàn)爭、軍民關系、后方勤務、生產建設以及介紹工作經驗、改進思想作風為主。讀者如有什么問題或要求,可向本報副刊部提出,本報當盡力為讀者服務。來稿最好用稿紙繕寫清楚,并望注明地址及真實姓名,經所在機關負責同志審閱簽字,徑寄“解放日報臨時刊”采通部或副刊部即可。[ 6]
因為資料的闕如,這個刊物的編輯生產過程,已經難以詳述。通過刊登在第一期的《征稿啟事》可知,《解放日報·臨時刊》有一定的組織建制,最起碼,就像《征稿啟事》所宣示的那樣,設計有采通部、副刊部等業(yè)務部門。現(xiàn)在,明確可知的是:“黎辛同志擔任這份報紙的執(zhí)行編輯,每日發(fā)稿由他閱審后刊印。”[4]其他諸如編輯部由誰組成,具體分工又是什么,如何印刷與發(fā)行,何人閱讀,閱讀效果如何,如何與中央保持一致并始終扮演“完全黨報”的光榮角色等,都成了歷史留下的懸念,等待著開掘者的努力與用心。
文本會說話。從現(xiàn)有的報紙來看,這份“獨立”的面向“后方工作的同志們”的報紙在版面、內容、元素,結構,氣質、美學,已經呈現(xiàn)出成形的黨報“版面政治學”——“新聞編輯不僅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政治。一則新聞放在報紙的頭條還是內頁、版面的上方還是下方?占多大的空間、做多大的標題?標題凸現(xiàn)什么重點、淡化什么情節(jié)?使用什么字樣?搭配什么圖片?都反映新聞編輯的價值判斷和利害考量?!盵7]。版面分配上,一版“要聞”,二版“地方”,三版“國內”,四版“副刊”;內容取向上,都是“以我為主”的“完全的”黨的報紙。臚列第一號報紙的內容構成很有必要,透過《呂梁我軍解放隰縣之役/生擒閻軍二千五百/閻軍晉西北總指揮亦被活捉》《羅隆基氏發(fā)表聲明/民盟堅決抵制》《一切決議當然無效——滬三團體反對“國大”》《津大公報著論/反對新秦始皇》《渝廿一團體號召國人抵制》《蘇官方輿論表示/一黨國大不能解決問題/只預示了反動派將有新策動》《渝三民主義聯(lián)合會宣稱/該會國大代表/不參加“國大”》《蔣介石的上策/厥為解散“國大”——多數(shù)美報表示不捧場》《蔣記國大召開后/京滬物價狂漲》《朱總司令壽辰/本報與居民/舉行聯(lián)歡會》《晉南同蒲沿線/地方武裝活躍》《蔣艦騷擾東海海面》《聯(lián)大討論蘇裁軍建議/蘇強調應減裁技術軍備/并建立檢查與管制制度》《發(fā)刊詞》(以上一版);《蘇美經濟專家預測/美即將面臨經濟危機》《駐華府各使節(jié)均奉令注視發(fā)展/紐約股票狂跌是危機到來信號》《美五十萬礦工大罷工/杜魯門政府窘迫萬狀》《烏拉圭選舉中/烏共重大勝利》《蔣幫特務不容正義/朱學范氏在港遇刺/朱氏遇刺前曾揭露蔣政府罪惡/解放區(qū)勞工團體聯(lián)電慰問》《在朱總司令祝壽會上/總司令說:定能戰(zhàn)勝獨裁賣國者/林主席說:必將粉碎蔣介石進攻》《在全國民主黨派唾棄下/蔣“國大”丑態(tài)百出/青年黨為獨裁憲章捧冷場》《蔣記“國大”深刻諷刺/延安觀察家評朱學范被刺》《陜甘寧邊區(qū)政府發(fā)出指示信/堅決執(zhí)行堅壁清野/延安各機關已完成此項工作》《一二·九將屆/延安籌備紀念》《我要去參加戰(zhàn)斗——記李宗煥同志》《遼寧各縣區(qū)/召開農民代表大會/各代表提出參軍競賽》《征稿啟事》(以上二版)等等構成,不難感受到黨報的基本特色與取向;擴大到其他“黼黻文章”——在通常情況下,“黼黻文章”泛指禮服上所繡的華美的花紋,本文借此指稱圍拱在報刊主旨周圍的各種自由的書寫形式,它們在事實上,和社論、消息、通訊等文體形式、基本的版面美學氣象一道,構成了《解放日報·臨時刊》共同的話語書寫風景——也聚攏成像,儼然譜系性構成:
“詩歌”——詩歌是中共黨報常見的書寫形態(tài),透過文學的魅力,發(fā)揮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功能。《解放日報·臨時刊》最早發(fā)表的那首詩歌,是鄧汝綸所寫、刊登于第一期第二版的《我要去參加戰(zhàn)斗——記李宗煥同志》:“看了解放日報/不由得我心中的怒火燃燒/國民黨的罪我是受夠嘍/慘痛多少,恥辱多少/在我的身上全有它的記號……”“有血性,有志氣/勇敢的男兒,應該奮勇上前線/讓我以十年內戰(zhàn)中紅軍的/英勇精神前去殺敵吧!”“同樣的信他寫了三份,李宗煥同志簽著三種誓詞/‘讓我為保衛(wèi)黨中央,保衛(wèi)毛主席’/‘保衛(wèi)延安,保衛(wèi)邊區(qū)’/‘保衛(wèi)家,而戰(zhàn)斗吧’——/‘我愿意將最后一滴血/流到光榮的自衛(wèi)戰(zhàn)場上’”“‘我是一名機槍射手/光打蔣家軍負傷四次/三六年跟志丹東征/打斷了我這只手’/他揚起他的右手/‘這回,驢肏的/可要給他點厲害/馬利(快)點,我要去參加戰(zhàn)斗,我還能使輕機槍……’”第二次發(fā)表詩歌,則要等到第十七號的第四版。在這個“豪華的版面”上,柯藍的《回頭見》,喊出了“我要上前線”的決心;沈蘊敏的《這是咱的家》,刻畫了六十歲革命軍屬的子弟兵情;轉引的署名“阿彌陀”的《獨角戲》,劍鋒指向,則是國民黨的“偽國大”——“自己是老板/自己是伙計/自己耍戲法/自己做看客/自己捧自己的場/自己喝自己的彩/自己聽自己的說話/自己嗅自己的臭屁/一杯水換一個花巧/仍舊是這一杯水/帽子里掉二百個槍花/變不出二個花樣?!薄白兺炅税褢?他喊道/‘豁蔡豁蔡’[注]注:“豁蔡豁蔡”是南方土語,玩把戲者向觀眾討錢時,常這樣叫喊著。/這叫做民意,民意。”第三次的詩歌刊發(fā),在1947年1月10日,第三十五期,第三、四版,主要圍繞徐特立的祝壽活動展開,唱和者中,除了徐特立自壽詩《七十客綏/哀呂梁災民并自壽》外,并有林伯渠的《特立同志七十大壽》、吳玉章的《徐特立七十大壽》、黃炎培的《特立先生七十初度》、田漢的《懋師七十大壽》、續(xù)范亭的《壽徐老》,張弛之間,儼然和平世界。
“啟事”——《解放日報·臨時刊》刊發(fā)啟事共8次,均為公共服務性質的啟事類型。其中5條是報社自身所發(fā)“啟事”:刊發(fā)于第一期二版右下部的《征稿啟事》,除了交代采通部、副刊部征求各種信息的基本態(tài)度外,甚至涉及最基本的寫作、投稿要求——“來稿最好用稿紙繕寫清楚,并望注明地址及真實姓名,經所在機關負責同志審閱簽字,遙寄《解放日報臨時刊》采通部或副刊部即可。”第十七號版心位置再次刊出略顯突兀的一句話——“歡迎投稿”。第廿八號報紙出版時間適逢1947年1月1日,二版的《本報啟事》自然涉及“休刊”的問題——“本報新年休刊三天,十二月卅一日、元月二日三日三天無報,四日起照常出版,希讀者注意。”第五十號二版右下角《啟事》發(fā)布通知:“本報每周增刊及參考消息自即日起均暫停出版。”第六一號也就是最后一期第一版中下部刊發(fā)“最后一條啟事”——《本刊??瘑⑹隆罚婀鈽s退出——“本刊自明日(十一日)起,停止出版,僅希讀者注意?!绷?條清一色為醫(yī)療服務信息:第廿四號刊發(fā)《第一保育院啟事》,告知家長為預防兒童傳染病而制定的若干新規(guī)定。第廿九號四版刊出《中央醫(yī)院啟事》,詳細交代不同科室的診療時間以及各種規(guī)章制度。第卅六號刊出《總衛(wèi)門診部啟事》,具體陳述工作制度與實際服務的時間安排——“(一)本部診治疾病,無論軍民概不收費。(二)本部門診時間:內、外、小兒科為每天上午十一時至下午四時。婦產科每逢陰歷單日上午十一時至下午四時。(三)本部于每禮拜日整天在各處進行衛(wèi)生工作,停止門診。”
“信函”——《解放日報·臨時刊》走群眾辦報路線,注重透過信函方式開發(fā)各類讀者資源,五花八門的信息并陳一體,或與此有多元聯(lián)系。
第一種形式是“簡覆”,共兩期三篇。第十七號刊出的“簡覆”“回答”了“樹昌同志”所提出的問題,第廿四號四版的“簡覆”則分別回答了“章衍同志”如何鑒別壞雞蛋、“王立同志”美國有何進步雜志的問題。這類簡覆針對性很強,文字簡潔明快,以第十七號右下角位置刊出的“簡覆”為例:
樹昌同志:你所提出的問題,茲分別答復如下:(一)蔣介石政府駐蘇聯(lián)大使是傅秉常;駐美國大使顧維鈞;駐英國大使鄭天賜;駐法國大使錢泰。(二)四強駐華大使:蘇聯(lián)為彼得洛夫;美國為司徒雷登;英國為斯蒂文生;法國為梅里靄。(三)除了陜甘寧邊區(qū)外,我們還有晉冀魯豫解放區(qū),晉綏解放區(qū),晉冀察解放區(qū),蘇皖解放區(qū),山東解放區(qū),冀熱遼解放區(qū),及東北九省的民主政府等。(四)塔斯是譯音,它的意思是國家通訊社,這個通訊社是蘇聯(lián)政府辦的,消息正確,解放日報每天登載的國際新聞,很多是采用塔斯社的。(五)蘇聯(lián)的真理報是蘇共黨中央辦的,消息報是政府的機關報,工人報是職工會辦的,紅星報是軍事機關辦的。
另一種形式的信函,則以第卅六號四版刊登的《給通訊員的一封信》為代表,以公開信的形式,從事實際工作的開展:
通訊員同志們:
為了配合和加強當前的神圣的自衛(wèi)戰(zhàn)爭,為了充實本報邊區(qū)地方新聞的內容,我們需要五百字左右,包括下列范圍的稿件:
(一)各縣配合自衛(wèi)戰(zhàn)爭生動事實的報道(群眾參戰(zhàn),民兵整訓,勞軍擁軍,防奸防特,交納公糧,生產節(jié)約,土地改革,文教工作等)。
(二)新解放區(qū)人民翻身運動的報道(如橫山、鎮(zhèn)川新解放區(qū)民主政權建立后的群眾翻身,減租減息,土地改革,清算惡霸等)。
(三)中央直屬各機關和當?shù)鼐用耜P系的報道(如居民工作,春節(jié)活動等)。
為了愛護這人民的報紙,為更好地反映邊區(qū)各個方面活動的情況,也是為了增進通訊員自己的寫作,我們切望同志們踴躍投稿,希望你們鼓勵和組織別的同志多為報紙寫稿,同時,我們歡迎你們的批評和建議,這是我們熱烈期待著的。
此致
敬禮!
采通部
一月六日
“服務信息”——《解放日報·臨時刊》重視讀者服務,在寶貴的版面中間,時常開辟空間,刊出篇幅不一的各種服務的資訊內容。
以“資料”、“文化常識”名義出場者有《“一二·九”運動》(第五號)、《“令人發(fā)指”》(第十七號)、《西北袍澤,與有榮焉》(第廿四號)。
以“讀者服務”、“社會服務”等名義出場者有《怎樣預防感冒》(第五號)、《防毒知識》(第十七號)、《蘿卜、洋蔥、大蒜又養(yǎng)人又治病》(第十七號)、《怎樣燒炕》(第廿四號)、《煙草有害》(第廿四號)、《鑒別壞雞蛋的方法》(第廿四號)、《春聯(lián)選錄》(第四一號)、《春聯(lián)選錄》(第四三號)。
“國際一周”專欄——《解放日報·臨時刊》重視國際新聞,第一期報紙中,頭版正下方即刊登有《聯(lián)大討論蘇裁軍建議》,二版上方更是以醒目標題刊出《蘇美經濟專家預測/美即將面臨經濟危機》《美五十萬礦工大罷工》。此后,《解放日報·臨時刊》專設“國際一周”專欄,以相對固定的設計,集錦的形式,強化問題閱讀指向。以現(xiàn)存報紙情形論,“國際一周”周期并不固定,首次出現(xiàn)是在第十二號二版,第二次出場在第十九號二版,第三次出場,則要等到廿八號二版,隨后出場的時間分別為卅一號二版、卅八號二版、四八號二版、五六號二版。一般都在二版,具體位置,通常在二版右上部,少數(shù)也出現(xiàn)在二版的左中部或右下部。
“祝壽專刊”——《解放日報·臨時刊》第卅五號可謂“慶祝徐特立同志七十大壽??薄_@一天報紙的頭版中間位置,刊登了“新華社延安九日電”——《德高望重,一代師表/徐老七秩大壽/黨內諸老及解放區(qū)紛紛電賀》,緊接著,三、四兩版全面征用,以飽滿的熱情,刊登賀詩、賀文、賀信、題詞等,儼然慶賀的田地。放目四望,這里既有劉少奇、彭德懷、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的書法題詞,徐特立本人的《自壽詩》,田漢的《懋師七十大壽》、續(xù)范亭的《壽徐老》、林伯渠的《特立同志七十大壽》、吳玉章的《徐特立七十大壽》、黃炎培的《特立先生七十初度》等賀詩,也有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謝覺哉的賀信,熊瑾玎、陸定一的賀文,不見戰(zhàn)爭時期的匆匆與忙亂,詩文唱和間,全然桃花源的和平景象。
很顯然,《解放日報·臨時刊》本身法相森然,自成一格,借助60期報紙,制作獨立的傳媒世界。
1944年,訪問延安的《新民報》主筆趙超構發(fā)現(xiàn)了延安的一個大秘密——“個個都是毛主席的發(fā)言人”。這是一個比“兵法社會”更重要的延安秘密,一個堪稱“分形學”的延安生成機制。在這個偉大的生產機制中,分形最本質的自相似性(self-similarity)——“局部放大與整體一樣,整體縮小又與各個部分相同,分形體具有無窮嵌套的層次結構,卻沒有特征尺度指示其幾何形態(tài)”[9]——特征得以充分呈現(xiàn);分形無所不在,就像一塊石頭可以成為有效的“分形元”——“當觀察一塊石頭時,你會發(fā)現(xiàn)它像一座座微縮的山脈。大自然的神工鬼斧,可以把大尺度的山脈微縮成小尺度,在一塊一兩英尺大小的石頭上,你可以找到自然界中各種圖形和構造的變化形態(tài)。石頭上的苔蘚像森林,晶體的顆粒像山石。多數(shù)情況下石頭的表面與天然山脈表面相比,更為引人入勝”(J.Ruskin,現(xiàn)代畫家,1860)[9]——一樣,延安的一草一木、一民一兵,都是偉大力量產生的“分形元”?!胺中卧碑a生的關鍵不是外在的努力,更辯證地說,生成“分形元”的關鍵,在于是否與這種存在的秘密簽訂契約,因為只有簽了名,主體才能在尋喚中進入內外相融的世界,兩個交融的力量才能在一個形式里互相吸收,“一種領會、一種意志、一種精神和一種知性”[10]才能郎然地生成,人們才能充分地掌握一種新的“語言”——“一旦你掌握了這門語言,你就可以像建筑師描述建筑一樣精準地描述云彩的形狀了?!盵11]
就此而言,《解放日報·臨時刊》踐行了一種新的生產機制。這種新的語言輕松自如,例如“臨時刊”內容多來自于《解放日報》正章,“所刊要聞等內容一般晚于延安《解放日報》一至兩天?!盵4]但是,仔細辨證,《解放日報·臨時刊》卻非《解放日報》在史家畔的“印刷遲滯物”。仍以第一期為例。一版中《呂梁我軍解放隰縣之役/生擒閻軍二千五百/閻軍晉西北總指揮亦被活捉》摘自《解放日報》1946年11月30日第三版,《渝廿一團體號召國人抵制》則改寫自1946年11月30日第四版的《渝廿一人民團體聯(lián)合聲明/號召全國人民反對蔣記國大》;二版中《美十五萬礦工大罷工》來自1946年11月23日第二版的《美十五萬煤礦工人罷工/各重要工業(yè)將因此停工》;《朱學范氏在港遇刺》,則來自1946年11月29日第一版的《香港蔣特白日行兇/朱學范氏遇刺重傷》等等。
一旦《解放日報》與史家畔的《解放日報·臨時刊》照面,中共黨報若干玄機自然外泄。例如:
內容的家族相似?!督夥湃請蟆贰罢龔垺迸c“臨時刊”均屬中共黨報序列中最重要的報章,在性質上當然具有充分的黨報特性,有工作報紙的一般構成和生產性取向,訴求內容上自然有邏輯的相似性。1941年,《解放日報》發(fā)刊詞說,“本報之使命為何?團結全國人民戰(zhàn)勝日本帝國主義一語足以盡之”。五年后,《解放日報·臨時刊》借發(fā)刊詞申明宗旨,一言以蔽之,同樣是為了滿足后方工作的同志們革命工作的需要,“宣傳世界人民民主運動高漲及中國人民反對蔣介石賣國、內戰(zhàn)、獨裁的斗爭消息,宣傳解放區(qū)人民自衛(wèi)戰(zhàn)爭的政策方針,交換后方工作經驗和推進工作效率,以便配合前線的自衛(wèi)戰(zhàn)爭,粉碎蔣介石、胡宗南進攻延安進攻陜甘寧邊區(qū)的陰謀”。倘若按照毛澤東起草的《延安〈解放日報〉發(fā)刊詞》的說法,“中國共產黨的總路線,也就是本報的使命”,所謂差異,僅僅以“等價信息變換處理法”的規(guī)律,因應形勢,分別落實而已。以兩報1946年12月5日頭版為例,延安《解放日報》凡有《關中軍民屢創(chuàng)進犯將軍/俘敵百余/鎮(zhèn)原廿民兵擊退敵三百》《緊急通知》《法共社兩黨組閣談判成功/多列士將任法總理/阿里奧爾與杜洛克分任正副議長》《威脅濮陽蔣軍后方與側翼/我軍解放鄆城溫縣/易縣保衛(wèi)戰(zhàn)中殲敵兩千五/綏遠進犯傅軍四百被消滅》《某權威人士評滬攤販慘案/標志蔣宋孔陳統(tǒng)治新危機/蔣介石企圖消滅攤販,維持四大家族/壟斷統(tǒng)治,其結果必得其反》《蔣政府限制采訪毆傷記者/上海新聞界提抗議》《賣國政府斷送全部領空主權/蔣美簽訂航空協(xié)定》《津大公報世界日報評攤販事件/是經濟危機深化表現(xiàn)》《罷戰(zhàn)桂軍一營長稱/桂軍被蔣削弱十倍/宋集戰(zhàn)役該營四百全部潰散》《華中職聯(lián)總會/電慰朱學范氏》《內蒙自運會東盟總分會/抗議蔣軍進攻反對非法國大/提議召開內蒙人民代表會議》《致北大和朝陽同學書》等內容,涉及解放區(qū)保衛(wèi)戰(zhàn)、解放區(qū)建設、法國共產黨、蔣介石政權的反動與無能、各地人民反蔣浪潮等具體事項。查同一天《解放日報·臨時刊》第一版,凡有《呂梁我軍解放隰縣之役/生擒閻軍二千五百/閻軍晉西北總指揮亦被活捉》《羅隆基氏發(fā)表聲明/民盟堅決抵制》《一切決議當然無效——滬三團體反對“國大”》《津大公報著論/反對新秦始皇》《渝廿一團體號召國人抵制》《蘇官方輿論表示/一黨國大不能解決問題/只預示了反動派將有新策動》《渝三民主義聯(lián)合會宣稱/該會國大代表/不參加“國大”》《蔣介石的上策/厥為解散“國大”——多數(shù)美報表示不捧場》《蔣記國大召開后/京滬物價狂漲》《朱總司令壽辰/本報與居民/舉行聯(lián)歡會》《晉南同蒲沿線/地方武裝活躍》《蔣艦騷擾東海海面》《聯(lián)大討論蘇裁軍建議/蘇強調應減裁技術軍備/并建立檢查與管制制度》《發(fā)刊詞》等信息14條,涉及自衛(wèi)戰(zhàn)、反偽國大、解放區(qū)生活、盟友蘇聯(lián)動向、刊物自身主張等內容。二者之間,以性質而論,幾無差別。
這種“統(tǒng)一”“一律”自然與共同的信源——“新華社”有關系。簡單翻閱同一天報紙頭版,延安《解放日報》采用新華社稿件的數(shù)量為8條,《解放日報·臨時刊》的“新華社電”數(shù)值大體接近,為6條。也與中央統(tǒng)一的部署不無關系。例如“徐特立七十大壽”,延安《解放日報》1947年1月10日第一版刊發(fā)《各解放區(qū)賀電紛馳/慶賀徐老古稀大壽/中共中央辦公廳今晚舉行慶?!?,三、四版全面刊發(fā)賀詞、賀電、賀文;《解放日報·臨時刊》同一天第一版刊發(fā)《德高望重,一代師表/徐老七秩大壽/黨內諸老及解放區(qū)紛紛電賀》,三、四版全面刊發(fā)賀詞、賀電、賀文,版面內容完全一致。諸如此類,如此密集的共同信源,使得“正張”與“臨時刊”在一般評論、抗敵報道、反動派兇殘、英雄刻畫、俘虜素描、根據(jù)地巡禮、國際動態(tài)、生活服務、工作改進等方面,有相當?shù)墓餐?,給人以家族相似性的感受。
當然,這種性質的接近并不意味著內容的“標準化”。作為獨立的中共黨報,《解放日報·臨時刊》似乎刻意地保持著自我獨立的生產痕跡。其中的一種做法是,加大獨立生產的比例,例如第一期第一版中,來源為“本報訊”者10條,顯然就為此來。另一種做法是借助改寫等方式,顯示兩報的差異性,例如,延安《解放日報》1946年11月30日第三版刊登《呂梁我軍自衛(wèi)反擊中殲敵兩千/解放蒲縣隰縣萬樓三城》,到了《解放日報·臨時刊》的第一期第一條信息時,則直接變成《呂梁我軍解放隰縣之役/生擒閻軍兩千五百/閻軍晉西北總指揮亦被活捉》;例如,英雄劉胡蘭的信源都來自于“新華社晉綏七日電”,然而,刊發(fā)于延安《解放日報》的標題是《“只要有一口氣活著/就要為人民干到底!”/女共產黨員劉胡蘭慷慨就義》(見延安《解放日報》1947年2月10日),出現(xiàn)在《解放日報·臨時刊》上的標題卻是《十七歲女共產黨員/劉胡蘭慷慨就義》(見《解放日報·臨時刊》第六十號,1947年2月9日)。如此云云,又造成了兩報之間的差異性面貌,在共性之余,造出熟悉之外的陌生感。簡單地說,《解放日報·臨時刊》并非完全獨立的一份黨報,它采納了延安《解放日報》的要聞信息等,又以一定程度的自我努力,保持部分程度的獨立性。
敘述美學的家族相似。基于同樣的根據(jù)與緣故,《解放日報》的“正張”與“臨時刊”在美學與書寫,具體說在信息書寫、版面調性等方面,存在著顯著的家族相似性。
1.相似的版面取向
版面是媒介生產者借以說話的基本語言。然而,盡管人們已經開始注意到了延安時期《解放日報》版面產制的歷史價值與意義——“就版面而言,《解放日報》在版面上和以前的黨報相比,在版面形式上更接近我們當代的報紙。雖然還是采用純直排的排版方式,但是在版面上卻有了很大的進步。新聞標題的字體字號有很多的變化,使得版面呈現(xiàn)出節(jié)奏感和層次感。適當?shù)牧舭滓彩沟冒婷媲逦?,主次分明?!盵12]“《解放日報》的創(chuàng)立,則意味著黨報版面設計的傳統(tǒng)風格已初具雛形。該報在當時的版面編輯工作中形成的一些操作規(guī)范對日后的黨報版式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通過對《解放日報》創(chuàng)刊號版面的觀察分析,這時的黨報版面設計已經具有了完整的報紙形態(tài),版面規(guī)格尺寸正規(guī),版面元素完備;報名設置于報紙的中上區(qū)域;標題和文章豎排,水平分欄;版面整體與單篇稿件均采用從上至下、從右至左的排列和閱讀順序;穿插咬合的版面布局結構特征已經顯現(xiàn);標題采用不同的字體和字號,較為醒目;稿件與稿件之間以直線或花線分隔;設置有簡單的報花、題花裝飾性元素。這些要點基本涵蓋了早期黨報在版式設計上的主要特征?!盵13]9但是,到目前為止,關于延安時期《解放日報》版面的實質性研究,卻并未真正出場,應有的學術成績,當然無從談起。延安時期《解放日報》所取得的黨報版面學成績,包括這些歷史的創(chuàng)新如何順延成長,最終成了黨報版面學的示范與榜樣等,仍然是有待來者的學術遼闊地。
在這個重要的歷史的延宕過程中,《解放日報·臨時刊》顯然扮演著十分隱秘的作用,在“對題”[注]各級黨報一度曾有“對題”制度,即安排專人負責每天向《人民日報》等上級黨報了解新聞稿件的處理情況,包括稿件在版面上的具體位置,所占欄數(shù),標題的字數(shù)和字號大小等。[14]制度還未出場的語境里,扮演起一個理想的“二傳手”的角色,既對延安《解放日報》的版面政治學有了直接的刻寫,也就中共黨報版面學紀律的呈現(xiàn),有了一定的交代。簡單地說,《解放日報·臨時刊》最快地、最直接地將延安《解放日報》推到了“典范報紙”的地步,使它在第一時間里,扮演起中共黨報“正典”的歷史角色。
以文為主的構成。除了卅五號“慶祝徐特立同志七十大壽”偶用“書法”外,《解放日報·臨時刊》幾乎是清一色的“文字報紙”。在延安電影團、吳印咸、沙飛、晉察冀畫報等,早已成為紅色文化建設重要指標的語境里,《解放日報·臨時刊》同延安《解放日報》一樣,規(guī)避了“攝影”這一宣傳的利器,甚至連《解放日報》偶爾使用的地圖、漫畫等,也全不見蹤影。任意翻檢《解放日報》的兩種形態(tài),仿如孿生兄弟似的,兩報的工具箱大體相似,看中的全是社論、時評、短論、消息、通訊、書法、小說、詩歌、場景素描等文字書寫形態(tài),紅色新聞學的作業(yè)手段,基本類似。
傳統(tǒng)的版式設計?!督夥湃請蟆づR時刊》的版面設計組合基本上類似于延安《解放日報》,是傳統(tǒng)黨報版式的重要實踐者。
除了一些因應形勢的調適——延安《解放日報》的報頭居中,故而產生了較為充分的“報眼”空間,用來刊發(fā)重要信息或者廣告文字;《解放日報·臨時刊》將報頭移到了整個報紙的右上部,故而不存在報眼空間,大幅度地弱化廣告信息,并留下整齊劃一的版面刊登所需刊登的信息——外,《解放日報·臨時刊》承續(xù)了延安《解放日報》的版面體例:(1)整體的豎排結構;(2)穿插咬合式的版面布局——“多數(shù)稿件呈多邊形(超過四邊),稿件與稿件之間……相互咬合,穿插排列”[13]15;(3)“斷版”,亦即“版面橫向上的連續(xù)空白”[13]17;(4)“碰題”——“即兩篇稿件的標題處于同一視覺水平線上”[13]17;(5)欄型不規(guī)則;(6)標題的橫豎排布;(7)字體多樣化,亦即“常常出現(xiàn)一個版內同時有黑體、粗黑、細黑、標宋、宋體、楷體……不同字體和各種尺寸大小的新聞標題;或是在不同的版面上,標題采用不同系列的字體;抑或是在某一篇具體稿件中,主題、引題、副題等都選用不同的字體和字號”[13]25。
2.共同的“新華體”書寫
《解放日報·臨時刊》與延安《解放日報》最重要的相似來自于對“新華體”的螺旋式開發(fā)。簡單地說,兩報最深刻的共同性,是它們近似地走著共同的“解放體”/“新華體”道路。
作為一種寬泛的書寫美學,“解放體”/“新華體”呈現(xiàn)出借助多種力量構成的宣傳性,就像研究者指出的那樣,它們鮮明、通俗、直抒胸臆、偏好形容詞:
◎抗戰(zhàn)時期,隨著民族矛盾、階級斗爭日趨激化,新華社作為共產黨一手創(chuàng)建和管理的通訊社,有明確的政治任務,擔負著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使命,對革命地區(qū)的工作,生產以及人民的思想進行指導。基于這些特殊歷史條件,新華社的報道逐漸形成了傾向鮮明,贊成什么,反對什么,從標題到主體,從措辭到句式,態(tài)度明朗,一目了然。
記者在報道中直抒胸臆的報道方式,在抗戰(zhàn)時期,有著積極的作用。首先,群眾認知水平不高,喜歡看更加直觀表達的作品。贊成、反對,一目了然的作品,對認知水平不高的群眾來說,更能起到凝聚民心、鼓舞士氣的作用。[15]28
◎從戰(zhàn)爭時期新華社作品的標題中,我們可見形容詞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標題中作者的傾向性,主觀情感表達的跡象很明顯。如1947年的《英勇的女共產黨員劉胡蘭同志從容就義》中的“英勇的”、“從容”,《射擊英雄魏來國》中的“英雄”,1948年的《托炸藥箱毀敵碉堡 優(yōu)秀共產黨員董存瑞英勇犧牲》中的“優(yōu)秀共產黨員”、“英勇”,1949年的《英雄的十月》中的“英雄”,在這期間,“英雄”、“英勇”、“優(yōu)秀”等主觀情感比較強烈的詞在標題中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用于表達我軍的驍勇善戰(zhàn),以及在對敵戰(zhàn)爭中,涌現(xiàn)出來的一批有著大無畏革命精神的英雄人物。[15]12-13
揆諸具體的歷史文本,這樣的透過鮮明的二分法表意呈現(xiàn)“敵”、“我”的現(xiàn)象大量存在于《解放日報》“正張”、“臨時刊”中,翻看兩報,紛至沓來的竟是《軍民原是一家人/老百姓托駐軍管鑰匙》(見《解放日報·臨時刊》第卅一號,1947年1月6日第二版)、《給蔣飽吃一頓磁饃饃——子長自衛(wèi)軍練武自衛(wèi)》(見《解放日報·臨時刊》第廿二號,1946年12月25日第二版) 、《日暮途窮的叫囂》(見《解放日報·臨時刊》第卅二號,1947年1月7日第三版)這樣的標題與信息。
作為宣傳的寫作樣式,“解放體”/“新華體”當然包括獨立的訴求方式與方法,通常,它們會借集錦式、螺旋式等訴求方式開掘情感空間,累積公共情緒。就像學者研究指出的那樣,“圍繞同一主題多角度報道、宣傳是新華體的主要職責”[15]14。例如,在20世紀40年代,集錦匯聚,顯然很受正在積極適應戰(zhàn)爭語境的中共信息生產者的歡迎:
◎對于動態(tài)的時間報道,從紅中社時期的作品,到1947年新華社的作品主要采取一事一報的報道方式。這種報道方式,一般來說一條消息只報道一個事實,簡潔明快。如果是戰(zhàn)況報道,一個戰(zhàn)斗分幾個戰(zhàn)場,則采取每個戰(zhàn)場一條電訊的方式;如果是一個事件由幾個階段組成,則每個階段配發(fā)一條電訊。這種報道方式,一般只說明“是什么”,不報道“為什么”,記者、編輯在報道中不作任何綜合,沒有所謂導讀的意識,也沒有導語。對于由幾條電訊組成的報道,讀者只有讀完相關的所有報道,才能對事件經過有個大概的了解。像原載在1941年12月8日《解放日報》的報道《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就是采用了14條電訊匯集起來的報道。讀者只有通讀完這14條電訊,才能獲取日寇已經轟炸珍珠港,馬尼拉新加坡等處宣布進入戰(zhàn)爭狀態(tài),美國下令海陸空軍總動員的詳細信息。[15]17-18
翻開《解放日報》“正章”與“臨時刊”,這種做法的確普遍,儼然最尋常的“全景報道”手法。這當然與急促的語境變化有關系,也與特殊時期信息來源稀少有一定的聯(lián)系,但是,如果涉及“敵人”一方,或者還與特殊的情緒聯(lián)系在一起。例如《蔣區(qū)黑影》:
吳國楨通知麥克阿瑟:以后日輪駛華,勿再懸掛日旗。
上海漏稅罰款,已定由法院與稅局四六折分。
十月份,上海停業(yè)工廠四十二家。但銀行則已于勝利后七十三家增至一百一十一家。
津大公報載,各地拘押的漢奸,渴望“國大”早開,以便早日獲釋。
南京警察廳舉行記者招待會,某報刊此消息云:“首都警察廳定昨日午后四時,舉行記者追悼會。”(見《解放時報·臨時刊》第十六號,1946年12月20日第二版)
篇幅巨大者又如《“國大”丑態(tài)》,最是典型:
據(jù)天津益世報稱:國大中有兩個集團,一個以陳立夫為首,一個以陳誠為首。兩者互相為用的控制著“國大”的進行。陳立夫事先在各個代表的單位中,安排下自己系統(tǒng)中的人物。為了便于通訊和指揮,每十個代表分成一組,指定一個無形的小組長。在陳誠的支持下,孔庚等人曾聯(lián)絡四百余人,簽名要求“行憲”。他們的既定策略是:(一)自由制憲;(二)反對“政協(xié)憲章”;(三)制憲同時行憲。
世界日報載:廿九日大會中,左舜生主席,首先提出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名單的報告案,會場立即騷動,有人責問:“秘書處能擔保名單內沒有附逆分子嗎?”某代表說:“如果名單中有漢奸,豈非漢奸尚有審查代表的資格?”噓聲四起中,夾以笑罵。
內蒙古代表要求“內蒙自治”,不滿國民黨未將此列入憲章之舉,內蒙代表稱:今蒙人支持共產黨主張者,已有百分之七十。由于不滿國民黨之故,傾向共產黨者日見增加。
龍云為云南單位推進為主席團候選人,廿一日會中洪蘭友報告時,云南單位僅有盧漢及周中岳兩人,無龍云名字,亦未說明理由。
重慶某“國大”代表搭機赴京前,于珊瑚廬機場量體重時,該代表似乎以過碼有辱身份,乃命其聽差代過,當即與中航公司人員發(fā)生爭執(zhí),該代表稱:“國家大事都馬馬虎虎,這點小事又何必認真?!?/p>
有代表黃紹美者,登臺講話,囑大家要虛心,要協(xié)和,不要噓噓。此言一出,噓噓之聲頓時四起,臺下大呼:“你代表誰?”“你教訓誰?”“下去!”結果,黃只好滾下臺。
四日,“國大”代表五百余人,選某女記者為“國大”記者之花。全場記者趨前詢問,該女記者答稱:“無聊!”
五日,開第九次會,因各代表對發(fā)言已不感興趣,結果,表決停止時論,結束了“疲勞轟炸”。代表們鼓掌歡呼。
“國大”會場中有三青團“職業(yè)代表”席位。世界日報稱:幾乎已成了會場中的“東方火藥庫,經常發(fā)生爆炸性的吵鬧”。
大會每日立心費八百萬元。
會場廁所內有詩一首:“清早簽到,午晚兩跑,會場紛紛,覺睡便了。”(見《解放日報·臨時刊》第廿二號,1946年12月26日第二版)
這種略帶文學化的處理方式,準確地講,借文學造像的方式,勾勒輪廓,生產邊際,累積感覺的信息的做法,其實并非新聞專業(yè)主義的追求,而是中共“工作新聞學”開出的繁碩的果實。
這樣的思考肯定會對辨析《解放日報·臨時刊》有所作為。但是,這樣的辨析不能夠解決一份直接“抄寫”別的報紙的“報紙”是否算是一份獨立的報紙的問題,也不能解釋明知要大量地抄寫/改寫《解放日報》,為何操作者還要專門寫作一篇“發(fā)刊詞”,并作出要滿足“后方工作的同志們”需要的承諾?《解放日報·臨時刊》仍然沒有回到它的“寓居”,我們的工作,還需要新的解放的航線。
在這樣的意義上,回到布伯的“關系哲學”,也就是朱利安所倡導的“之間”——按照這種解釋,“真正的‘關系’奠基于‘之間’。我和你各自看到對方,建立起一種關系;我和你由‘之間’和‘相遇’形成,并在一個空間‘言談’,說同樣的話題?!g’既不見之于‘我’(主體),也不見之于‘它’(客體)”,“你我步入‘之間’而相遇”[16]3——或者是一種可以有的積極的選擇,因為,借助“繞道”“返回”,的確是可行,策略性地從側面切入,往往可以觸及許多未思之思。例如,馬丁·布伯就曾指出,一個真正的團體的形成,不在于團體成員互相有感情,而是取決于如下兩個方面:第一,團體成員與一個活躍的中心有著活躍的相互關系;第二,團體成員之間有著活躍的相互關系。團體依托于活躍的相互關系,活躍的中心才是其建筑師。[ 16]5倘若這樣考量的話,則真實的秘密就在發(fā)刊詞里,它說得很清楚:“后方工作的同志們,早就需要有一種報紙,來傳布世界人民民主運動高漲及中國人民反對蔣介石賣國、內戰(zhàn)、獨裁的斗爭消息,宣傳解放區(qū)人民自衛(wèi)戰(zhàn)爭的政策方針,交換后方工作經驗和推進工作效率,以便配合前線的自衛(wèi)戰(zhàn)爭,粉碎蔣介石、胡宗南進攻延安進攻陜甘寧邊區(qū)的陰謀。臨時刊的出版,便是為著滿足這種需要?!睋Q言之,在“工作新聞學”的世界里,專業(yè)主義強調的獨立、專業(yè)等并非不可超越,否則,我們如何理解毛澤東一篇文章嚇退國民黨十萬兵的新聞傳奇?
這里存在著針對“新聞”的理解的差異?!督夥湃請蟆づR時刊》是一種“迭代”的現(xiàn)象,如果我們回到黨報的巨型鏈條上看,黨報的靈活性、效益性,顯然是值得歷史性關注的根本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