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廷 柱
(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教育與美好生活的關系是教育基本理論界長期關注的一個話題。黨的十九大報告多處提到“美好生活”,既提出“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也指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梢灶A期,以“教育與美好生活”為主題的研究,將會更受重視、更加深入和更為全面。討論“面向2035年的中國高等教育”,如何回應“美好生活”之奮斗目標應成為我們反思、發(fā)展與改革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支點。
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成就有目共睹,當前發(fā)展勢頭更為強勁,然而問題與弊端也有很多。特別是項目化的發(fā)展策略、指標化的評價方式以及表格化的管理趨勢等,將多數(shù)高校的多數(shù)教師置于一種非常令人糾結的境地。此種境遇中的邊緣人,既要忙于應對這些事務,卻又所獲甚少,難免產生失落、焦慮乃至怨恨等消極情緒。而此種境遇中的弄潮者,雖所獲較多但又很難在各種誘惑面前止住繼續(xù)拼搏的腳步,因為太忙太累也容易產生猶豫、抗拒和倦怠等負面心理。網絡或微信中有許多諸如“復旦教授:中國教師的日子為什么那么難?”、大學教師“從不加班,因為從不下班”之類的帖子,可以作為佐證。更為糟糕的情況是,項目增多了,指標好看了,管理精細了,而學校的辦學質量和社會服務能力未必顯著提升,大學之精神卻備受蠶食。眾多高校在可比的、有助于提升排名位次的方面用足了功夫,但在隱性的、有助于提升師生精神境界與幸福感的方面無所建樹。即便是師德先進評選等,也流行網絡投票等可計量的手段,使原本頗為純潔崇高的事情亦變成可人為運作的對象。急功近利的思想與行為在普遍蔓延,高校作為精神家園的傳統(tǒng)形象越來越模糊。究其根源,可以說是特定政策環(huán)境中教師們?yōu)樯媾c生活所迫所致,也與教師群體對美好生活的漠視密切相關。高校用于教師工資福利支出的經費比重普遍偏低,而教師通過項目、獎勵等渠道獲得的經費資助或現(xiàn)金收入相當可觀,這就容易導致多數(shù)教師為了爭取項目或獎勵而不辭辛勞,乃至采取非正當?shù)母偁幨侄巍:芏嘟處熞巡辉倭晳T于清貧樂道的教學科研生活,或看重教學科研成果所帶來的榮譽,或看重教學科研成果所帶來的實際收益,難以靜下心來認真考慮各自究竟需要或適合一種什么樣的生活,部分教師甚至將享受美好生活的愿望寄托于退休以后。易于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外部教育政策與過于在意多方面獲得感的教師生活態(tài)度所產生的疊加效應與連鎖反應,勢必會沖擊教師生活質量,也必然波及教育質量與學術質量。若教師群體喪失對美好生活的信仰與堅守,并在特定環(huán)境、政策與措施刺激之下,教學科研淪為謀生手段的情況就很難避免。這或許是制約我國高等教育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關鍵因素,也是諸多弊端的根源所在。
黨的十九大報告簡明扼要地描述了2035年我們國家應達到的整體發(fā)展狀態(tài),其中很多內容與“美好生活”密切相關。高等教育發(fā)展既要為之作出貢獻,也要與之適應并作出相應調整,前提則是需要深入剖析“美好生活”之于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豐富內涵。從高校教師群體來說:(1)美好生活應是較有尊嚴的生活。有尊嚴的生活與教師群體的工資收入有關,也與公平公正的競爭環(huán)境相關。面向2035年,我國需要繼續(xù)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力度,高校教師群體的實際收入要達到較高水平,應在國際學術勞動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對于競爭性的項目經費,必須加大項目監(jiān)管與社會問責力度,減少不必要的中間篩選環(huán)節(jié),通過優(yōu)化項目評選流程與技術輔助平臺建設,切實將影響公平公正的各種人為因素控制在最低限度。(2)美好生活應是較高追求的生活。美好生活需要物質條件作為基本保障,需要良好政策環(huán)境加以呵護,更需要有較高的精神追求以超越外在條件的局限。面向2035年,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務必重視教師精神家園建設,高校教師也須加強自身修養(yǎng),面對誘惑能守住底線,遇到問題學會從自身找原因,堅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和以德施教,習慣于在教書育人、鉆研學問的過程中體驗學術生活的美好。(3)美好生活應是較為自由的生活。高校教師群體具有特殊性,或因為學術事業(yè),或因為個人喜好,往往需要較寬裕的自由支配時間、較充分的自由探索空間以及較便利的出入境與自由流動政策等。面向2035年,發(fā)展我國高等教育不應回避與教師學術生活相關的自由議題,在不違背國家基本原則和學校整體利益的前提下,積極探索有利于高校教師享有多方面自由的人事、外事、教學與科研管理制度。(4)美好生活應是較多參與的生活。高校教師普遍具備參與民主管理的意愿與能力,能否在各級組織中充分表達自身關切或提出個人建議,與教師群體的高階需要密切相關。關注高校教師的美好生活,必須支持教師參與民主管理,充分發(fā)揮教師在辦學中的主體作用。面向2035年,著力推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建設是國家既定的發(fā)展目標,需要強調的是,建立健全教師參與民主管理的組織與機制,提升教師參與民主管理的能力與效果,應在其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特別是對于基層院系的治理事務,需要有約束力的規(guī)章制度,以保障和規(guī)范高校教師參與各項事務的管理。
發(fā)展與改革密不可分,也各有側重。高校教師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既是發(fā)展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亦是改革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基本尺度。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主要矛盾也可以說是師生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面向2035年,發(fā)展我國高等教育更為需要在“不充分”的論斷上下功夫,改革我國高等教育尤為需要在“不平衡”的問題上做文章?;诖耍覈母叩冉逃母锉仨毟叨汝P注可能進一步加大各方面差距的政策或舉措??傮w來看,首先是省域統(tǒng)籌可能加大區(qū)域差距。強調省域統(tǒng)籌是分權改革的重要舉措,是實現(xiàn)高等教育與地方經濟社會發(fā)展良性互動的必要條件,是需要長期堅持的改革方向。然而,省域統(tǒng)籌同時也是一份責任,若某些省份僅僅依靠自身的統(tǒng)籌資源與能力來發(fā)展地方高等教育,我國高等教育資源分布與發(fā)展水平的區(qū)域差距還會加大。即便是布局在各個省份的國家部委直屬高校,受區(qū)位因素的影響問題也不容忽視。其次是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繼續(xù)實施的重點建設政策可能會加大校際差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基本上一直延續(xù)著重點大學建設政策,加快一流大學與一流學科建設也是新時代國家發(fā)展高等教育的優(yōu)先任務。可見,重點建設不是權宜之計,而是發(fā)展我國高等教育的基本策略,是部分高水平大學所承載的多重特殊使命使然。然而需要看到的是,我國確有眾多高校的辦學資源非常有限,也有一些高校在為按時完成經費預算額度發(fā)愁,不同辦學層次高校之間在生源、師資、經費、權限等方面的較大差距已在社會各界引發(fā)較多負面輿論。再次是“項目依賴”可能加大區(qū)域、學校、學科、學者之間等多方面的差距。依托項目以達到引領發(fā)展、保障重點與宏觀調控等多重目標,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治理的顯著特征。項目范圍之廣,項目經費之多,項目影響之大,自上而下的項目依賴行為已是不爭的事實。絕大多數(shù)項目的目標是扶優(yōu)、扶強、扶特,弱勢地區(qū)、學校、學科與學者獲批各種項目的機會要少很多,故名目繁多的項目也是導致或加大各種差距的重要力量。中國各個階層與社會領域普遍存在“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的社會文化心理,高校教師對美好生活的評價與感受也會受到各方面差距的影響。面向2035年,在繼續(xù)實施以上這些改革政策或舉措之時,需要警惕差距加大的風險,或者做到統(tǒng)籌兼顧,或者在必要的時間節(jié)點將改革的重點轉移到補短板和全面縮小高等教育領域各個方面的差距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