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學”是一個“由教到學”的轉化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不斷地轉化成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教師的少講,并不是單純地削減語言的數量,而是要提高語言的質量,減少無意義的重復。教師的語言只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重在引導、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和方法,讓學生對數學有著良好的情感體驗。學生的“多學”并不是數量上的多,應該看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了多少。教師的教必須和學生的學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吧俳獭迸c“多學”要從師生兩個方面來促成。
數學教學中學生的認識始終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發(fā)現(xiàn)新的數學關系或對已知數學關系重新理解的過程。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穩(wěn)固的舊知,在較短的時間內讓學生明白所講的內容。筆者認為課堂上要講練結合:教師先將每個部分的精華知識講清楚,講得越簡單熟練,越有利于學生的理解掌握,越有利于知識的遷移。
教師是引導,學生是主體。筆者認為學生的主體作用應體現(xiàn)在思維主體上。思維發(fā)生在充滿疑難、困惑和懸而未決的情境中,能喚起學生最大興趣的事物是知與未知的“混合物”。在教學過程中,自然少不了教師提問,教師提出的問題要少而精,注重質量而不是數量,讓學生有種“跳一跳,夠得著”的感覺。提問一定要具體,切入點小。盡量避免“這節(jié)課你有哪些收獲”這樣的籠統(tǒng)提問,對于次要的或者大部分學生都會的內容不要再提問。因此,教師要了解學生現(xiàn)有的水平和可能的發(fā)展水平之間的差異,在學生內在條件的基礎上,實現(xiàn)新的發(fā)展。
學習過程是個需要反復的過程,認識是逐步發(fā)展螺旋上升的。高錯誤率的習題能暴露出學生的學習問題,教師如果從中選擇中檔題講解,將有利于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基本知識。講解時要詳略得當,可以點撥,絕不可面面俱到,否則學生就不會主動思考。
教學中很多教師怕學生不理解某一知識點,就不斷重復地進行講解。這種語言的重復,不僅浪費了有限的課堂時間,而且破壞了教學語言的連貫性和流暢性,其實并不利于學生掌握知識和理解知識間的關系,更不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另外,教師不要在學生獨立思考時提示,板書時也不需要把板書的內容全部讀出來,有時直接呈現(xiàn)給學生即可。這樣不僅符合“語言精練”的原則,而且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安靜的思考環(huán)境。
認識是個動態(tài)的螺旋上升的過程,學生的認識是逐步發(fā)展的,他們大部分情況下并不能一下子就把基本知識理解地非常透徹。糾結于基本知識或將基本知識牢牢地記住,必然會束縛思維的發(fā)展。所以,在初步理解基本知識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選做基礎的中檔題,為后來的綜合提升做好鋪墊。選擇合適的中檔問題,一是要選擇能反映核心知識的;二是要有一定的橫向或縱向聯(lián)系;三是要注意選擇的中檔問題要盡可能小,因為無邊際的問題是不好研究的。所以,教師應積極地引導學生不要拘泥于基本知識,應該向前進或者試著去運用它。
學習能力的強弱取決于學習效率的高低。要提高學習效率,一是學習時不要糾結某個點,否則很容易鉆牛角尖。這不僅不是創(chuàng)新,而且會浪費很多時間,還會讓學生產生嚴重的挫敗感,影響學習的情緒。當學生掌握了知識的百分之八十時就要繼續(xù)向前推進,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可以引導學生適當的時候放一放。二是我們所學內容的重要性并不完全相同,所以要區(qū)分重要的內容和次要的內容,然后下功夫學好重要的內容,這才是學習之道。什么都想學,必將導致什么也學不好。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習能力就是集中精力攻克重點的能力。重點內容來源于基本知識,又不拘泥于基本知識。它是基本知識的提煉和升華,是基本知識的精髓。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相關點整體理解,先理解主要意思,然后在這個整體把握下研究局部,弄清楚各個相關點的關系,提高學習效率。理解知識的過程就是由清楚到模糊再到清楚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