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銘莉
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明確提出“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是黨在新的歷史階段對我國教育事業(yè)提出的砥礪前行的新要求和新坐標。性別平等和性別公正問題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具有重要戰(zhàn)略意義,它不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的地位不可或缺,而且在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作用也至關重要。
但是不可否認,性別平等教育一直以來并未正式納入我國學校教育體制中,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年輕一代性別關系認知匱乏,公民素質和人格修養(yǎng)欠缺,進而影響到其后來的婚戀以及家庭生活問題處理和平衡,不利于和諧社會構建。在整個學校教育體制中,大學階段是青年的“準社會”時期,是青年道德人格塑造的關鍵階段。2017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中長期青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6-2025年)》。規(guī)劃涉及思想道德、教育等十個領域的發(fā)展目標。可以說,高校德育承載著青年道德品德教育的重要使命,性別平等教育是培養(yǎng)大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重要途徑。高校德育是貫徹落實性別平等和性別公正;普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以及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教育途徑和手段。把性別平等教育納入高校德育課,融入到現(xiàn)有的課程體系和內容當中去,不僅有利于大學生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提升,而且有利于推動當代中國高校德育課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性別平等教育為中國特色的高校德育開啟了新的思維,開辟了新的途徑。
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曾經(jīng)說過,“每一時代都有一個需要透徹思考的問題”。當今社會缺乏平等和公正成為國際社會一個普遍性的社會問題,其中包括性別、種族和階級等方面的平等和公正,這也是不同文化不同國家都需要探索和解決的重要問題,中國也不例外。雖然從新中國建立以來,男女平等就成為我國的基本國策,早已寫進我國的婦女權益保障法,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納入中國婦女發(fā)展綱要,參與到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當中,國家通過法律和制度,通過行政手段來保障和推進女性的權益和平等地位實現(xiàn),成效顯著。但是,要使性別公平公正的理念深入人心,讓公民從內心認同和踐行,就必須通過教育尤其是高校德育,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質,促進公民性別意識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24個字中,平等和公正赫然在列,這也體現(xiàn)了我們這個時代需要透徹思考的問題之一就是追求平等和公正。追求性別平等和性別公正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題中應有之義,同時也是在小康社會決勝時期,通往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重要路徑。
在高校德育中開展性別平等教育,為當代中國高校德育開啟新思維,尋求新途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化到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之中,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馬克思、恩格斯并沒有專門關于婦女問題的系統(tǒng)的著作或文章,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說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女性解放思想是指馬克思和恩格斯等幾位經(jīng)典作家在他們一些經(jīng)典著作中有關女性解放和發(fā)展問題的重要論述、總結和概括。其中關于家庭問題和女性問題的著作當中的經(jīng)典和權威的,要數(shù)恩格斯1844年發(fā)表的《家庭、私有制與國家的起源》。馬克思和恩格斯女性解放的思想在后來的社會主義國家女性解放實踐中得以豐富和發(fā)展,逐步形成了系統(tǒng)的關于馬克思主義女性解放的理論和學說,對整個世界的女性理論和實踐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主要內容有:
女性問題是一個歷史范疇,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私有制。女性受壓迫的根源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女性解放理論研究中的焦點問題。馬克思、恩格斯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fā),在考察女性社會地位演變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性別不平等并不是階級社會獨有的,而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男女兩性不平等的根源就在于私有制。在最初原始社會部落里,男女兩性是平等的,但是由于后來社會分工逐步發(fā)展,私有財產(chǎn)的逐步出現(xiàn),原來占主導地位的女性被排除在了社會生產(chǎn)之外,喪失了原有的對生產(chǎn)資料的所有權和部落事務主導權,于是母權制就逐漸向父權制過渡。恩格斯指出:“母權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失敗。”[1]54私有制在社會中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就決定了兩性中女性必然要遭受男性的歧視、壓迫和奴役。女性受壓迫受奴役的歷史是世界性的,女性受壓迫的實質是階級壓迫。所以,女性要想從這種被壓迫被奴役的社會地位中擺脫出來,就必須消滅產(chǎn)生女性受壓迫受奴役的基礎——私有制。恩格斯指出,私有制的消失,將使“男子的地位無論如何要發(fā)生很大的變化。而婦女的地位,一切婦女的地位也要發(fā)生很大的轉變”[1]74。
恩格斯指出:“女性解放的第一個先決條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勞動中去”[1]72。第二個先決條件是“女性的解放,只有女性可以大量地、社會規(guī)模地參加生產(chǎn),而家務勞動只占她們極少的工夫的時候,才有可能,而這只有依靠現(xiàn)代大工業(yè)才能辦到”[1]162。第三個先決條件是“只有在廢除了資本對男女雙方的剝削并把私人的家務勞動變成一種公共的行業(yè)以后,男女的真正平等才能實現(xiàn)”[1]672。恩格斯概括的女性解放三個先決條件: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勞動中去;依靠現(xiàn)代大工業(yè);家務勞動的社會化。恩格斯對于女性走出家門參與社會勞動高度重視。他認為,正是由于兩性當中男性奪得了主導權,壟斷了社會公共生產(chǎn)領域的事務和勞動,而女性淪為第二性,被男性排擠,喪失了在社會公共事務中的作用,在家庭這一狹小范圍內從事家務勞動。相對于社會公共領域來說,家庭屬于私人領域,家務勞動也被視為附屬勞動。女性淪為家庭的奴隸也就是男性的奴隸。沒有女性的就業(yè)也就沒有女性經(jīng)濟上的獨立,女性也就無法實現(xiàn)自身的解放和發(fā)展。恩格斯不僅指出了女性解放的先決條件,而且指出了實現(xiàn)女性解放先決條件的途徑——家務勞動社會化。家務勞動社會化的實質是社會生產(chǎn)力的高度發(fā)達。只有滿足生產(chǎn)的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的條件,家務勞動才能變成社會勞動的組成部分,二者僅僅因為分工不同的階段,女性的解放才能徹底實現(xiàn)。恩格斯總結的關于女性解放的條件,在世界各國被作為女性解放的先決條件結合本國實際進行運用和發(fā)展,為世界范圍內的女性解放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尤其是在社會主義國家女性的解放實踐中發(fā)揮了重大作用。
馬克思和恩格斯高度評價了廣大女性在社會發(fā)展進程中所起到的不可或缺的作用。馬克思在給路德維?!旄衤┦康男胖袑懙溃骸懊總€了解一點歷史的人也都知道,沒有婦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偉大的社會變革。社會的進步可以用女性的社會地位來精確地衡量”[2]。革命導師考察總結了女性在社會變革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是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只是在長期的男權統(tǒng)治中,被忽略被淹沒了。人類解放包括男女兩性的解放,女性的解放和發(fā)展不但依賴人類的解放和發(fā)展,而且女性的解放和發(fā)展進程也影響著人類的解放和發(fā)展進程。女性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
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高度贊同傅立葉的觀點是“婦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標準”[3]。馬克思指出,女性解放是包含在人類解放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全人類普遍解放來說,女性解放的進程影響著全人類解放的進程,是一個重要的衡量尺度,二者是相輔相成、不可割裂的關系,如果女性不能解放,那么整個人類的解放和發(fā)展都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和制約。人類是由男女兩性共同組成的,女性占人類人數(shù)的一半,女性的解放事業(yè)和人類的解放事業(yè)是不可割裂、相輔相成的。女性的解放發(fā)展既是女性自身要解決的問題,同時也是男性的不可規(guī)避的責任,關系到由男女兩性共同組成的整個人類的解放事業(yè)。兩性中女性的解放和發(fā)展程度是整個人類歷史中社會文明的再現(xiàn),是衡量人類普遍解放的尺度。
如果男女兩性之間不存在相互間的獨立和平等,那么何談人類的解放呢?馬克思在《共產(chǎn)黨宣言》中指出:未來社會“將是這樣一個聯(lián)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4]。人類解放是一個歷史過程,同樣,人類解放的重要組成部分——女性解放也必然要經(jīng)歷一個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實現(xiàn)女性解放,再實現(xiàn)全人類的解放,最終實現(xiàn)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必將是人類歷史上一項長期而又艱巨的事業(yè)。
這些理論觀點既為在中國社會實現(xiàn)性別平等提供理論指導,也為中國高校德育進行性別平等教育提供指導方針。
社會性別理論,是1976年由美國人類學家蓋爾·盧賓(Gayle Rubin)提出的。社會性別一詞用來指由社會文化形成的對男女差異的理解,以及社會文化中形成的屬于女性或男性的群體特征和行為方式[5]145。
法國女權主義運動創(chuàng)始人之一西蒙娜·德·波伏娃曾經(jīng)有一句經(jīng)典之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造就的”。比如女性是柔弱無助的要維持家庭“主內”,男性是剛強有力的要養(yǎng)家糊口“主外”,這些都是傳統(tǒng)社會性別角色,是人為造就的并不是生理決定的??梢哉f社會性別是在社會化過程中人為賦予的性別。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社會性別分析發(fā)展成為女性主義的一個分析范疇和研究方法,指“任何把社會性別當作分析的關鍵范疇的理論框架或科研方法”[5]145。成為研究人類社會問題的基本分析范疇,實現(xiàn)社會性別主流化的重要工具之一,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社會性別教育是指教育人們更多地用社會性別的視角去看待自然的性別差異和分工中非自然的由社會結構性、文化性和制度性帶來的性別歧視和性別霸權。[6]32
同階級、種族相并列,對不平等提出挑戰(zhàn)并為平等提供理論上的可能。高校德育涵蓋社會性別意識和性別平等觀念,從平等意識、差異意識、協(xié)調意識三個維度去建構包括性別觀念、性別角色定位在內的健康的平等的社會性別意識,通過規(guī)范高校性別教育的內容,構建社會性別教育的文化?!靶詣e分析”方法論發(fā)展到21世紀的今天,已經(jīng)成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乃至人類思維的一種不可或缺的新方式,為構建中國高校德育工作的社會性別平等意識提供了解決思路。
一直以來,高校德育課教學中的說教灌輸、枯燥無味、被動僵化等問題都被人們所詬病。針對這些代表性的問題,高校德育可以探索運用體驗式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同時強調重視老師和學生之間信息和情感的互動交流,構建體現(xiàn)平等尊重、互動對話的關懷型師生關系,將社會性別意識和性別平等觀念融入高校德育課中,增強高校德育課的思想性和趣味性,促進大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男女平等的基本國策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育同性別分析方法論教育相結合,既提高高校德育課教學效果,又加強中國性別平等教育,傳播先進的性別文化。
教師是一切教育手段的執(zhí)行者和監(jiān)督者,建立一種高效精干的教師隊伍是高校德育中對大學生進行性別平等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關鍵。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不自覺地表現(xiàn)出的性別意識傾向,對學生會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目前在高校教師中,有相當一部分缺乏性別的平等意識,要在教學過程中對大學生進行性別平等教育,使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加強宣傳和內化,就必須提高高校教師的社會意識水平,使之具備性別教育和價值觀教育的能力,更新性別觀念,令高校教師建立起正確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性別教育,彌補性別盲點,將社會性別平等教育融入高校德育之中。
作為高校來說,肩負著傳承人類文明和傳播先進文化的時代使命。通過構建大學生的性別平等意識,在高校人才培養(yǎng)中充分滲透性別文化,進而在全社會價值體系中起到引領作用。環(huán)境對人的思想和行為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建立健康良好的校園環(huán)境,是矯正大學生性別和價值觀偏差的重要手段和環(huán)境基礎。首先,通過構建廣播、宣傳欄、數(shù)字媒體等豐富生動的校園文化,掌握校園輿論宣傳工作的方向和主動權,在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同時,提高性別平等意識。其次,開展豐富多彩的具有先進性別意識特色的各類活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是學生進行自我管理和參與社會活動的重要實踐。網(wǎng)絡時代,無論是線上的網(wǎng)絡互動平臺,還是線下的討論、比賽和報告,這些針對大學生生理、心理和性格特色的校園活動,這些潛移默化的隱性教育活動,可以達到開闊視野、啟迪思路、提高修養(yǎng)、傳播性別文化的重要作用。
人性是在人與人之間的個體差別和社會差別之上,作為人的基本的、共同的或普遍的規(guī)定性。教育的基本職責是培養(yǎng)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人性的培養(yǎng)是教育尤其是高校德育最基本和最關鍵的使命。把性別平等教育與更為基礎的人性培養(yǎng)相結合,首先要對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進行反思和審視;其次要培養(yǎng)大學生一種世界公民的意識,人與人之間建立起相互承認和關心的和諧關系;再次培養(yǎng)大學生一種能夠理解認同他人,換位思考,與人為善的品質。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確存在著“女子無才便是德”“夫為妻綱”等男尊女卑的性別秩序以及使婦女處于劣勢地位的封建道德禮教和規(guī)范,束腰纏足和從一而終等這些壓迫女性的封建糟粕積淀成強大勢力,嚴重束縛了廣大女性的身體和精神,使她們備受肉體上的摧殘和精神上的奴役。但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一些思想觀念如儒家的陰陽合和、有教無類、“仁愛”思想和“天下大同”思想;墨家的“兼愛非攻”思想;法家的“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思想都暗含著樸素的男女平等觀,尊重男女差異基礎上的平等和諧理念。雖然傳統(tǒng)文化當中的平等和現(xiàn)代的平等含義不盡相同,但是這些優(yōu)秀的文化精髓無疑是性別平等思想形成和發(fā)展的文化土壤和思想來源。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chuàng)新,讓中華文化展現(xiàn)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這些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平等和諧的思想理念,對于推動男女平等價值觀的形成,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重要啟示意義。
教育培養(yǎng)人在邏輯上有三個層面的理解:培養(yǎng)個人、培養(yǎng)公民和培養(yǎng)人類的成員。尊重學生個性,發(fā)展成為他們自己;按照社會要求使學生成為具有豐富社會性的公民;進而培養(yǎng)人類共同生活所需的共同人性成為社會成員。這三個層面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生成。世界公民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局限于國別的具有責任與道義的公民共同體。世界公民的培養(yǎng),實質是著眼于“世界公民人格”的養(yǎng)成與全球“公共價值”意識的養(yǎng)成。兩性深切關注和認可,相互認可,相互支持,相互關懷,和諧發(fā)展。這種推己及人的生存理念,是新時代高校德育培養(yǎng)大學生的教育目標。
美國哲學家瑪莎·努斯鮑姆認為敘事性想象力(narrative imagination)是公民道德情感教育的核心目標。她指出,“這種敘事性想象力是指想象穿著不屬于自己的鞋子時的感受能力,是有智慧的讀者閱讀別人的故事的能力,是想象別人在他的處境中可能產(chǎn)生的情感、希望和欲望的能力”[7]10-11。敘事想象力通過設身處地地了解和想象他人所處的具體環(huán)境,更好地了解和關心他人。正如男性和女性由于社會文化形成的社會角色和社會期望不同,所處的具體環(huán)境以及行為模式也不同。那么,學會站在他(她)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試著想象從別人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fā),來體驗他人面對棘手問題時所采取的合理解決問題的方法,能使人的視角更公正、更合理、更審慎。培養(yǎng)敘事性想象力有助于培養(yǎng)人們以同情心為主的善良道德品質。在德育課極易被上成枯燥空洞的說教課的高校,通過培養(yǎng)大學生的敘事性想象力來進行道德情感教育這種豐富多彩的方式,無疑是一種必要的補充。比如針對前一陣子網(wǎng)絡上討論激烈的“日本留學生江歌案”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來使學生體察到他人的思想情感、道德選擇,從而做出理性審慎的道德判斷,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其同情心和邏輯思維能力,提高道德教育效果。也可以在新時代高校德育課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孔子的“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來培養(yǎng)推己及人,自我省查的品質,理性地思考和判斷一些引發(fā)社會爭議的道德現(xiàn)象合理性,有效提升學生的道德情感修養(yǎng)。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路德維?!旄衤?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婦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3]馬克思.神圣家族[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譚兢常,信春鷹.英漢婦女與法律詞匯釋義[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5.
[6]王鳳華.賀江平.社會性別文化的歷史與未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7]Martha C.Nussbaum.Cultivating Humanity[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