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曉東
“教育即生長”,美國教育家杜威的論述言簡意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義,揭示了一種新的兒童發(fā)展觀和教育觀。兒童的最大特性是“生長中”。多年來,我堅定地踐行著我的語文生長課堂教學觀,遵循兒童的生長方式和規(guī)律,改善課堂生活各方面的關系和因素,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和生長力,使兒童不斷地自我生成與建構,得到符合其個性的、合適的、連續(xù)的生長;期望自己不僅能教給學生豐富的知識,更能在學生的生命里種下一棵樹,讓他們未來的生命歷程踏踏實實、蓬蓬勃勃,既扎根沃土,又伸向天穹……
一、對兒童“生長”的理解
“生長”本是一個生物學概念。用“生長”來定義教育,不僅因為“人”具有生物生長的特征,更在于一種教育觀的改變,即教育從“教師中心”轉到了“兒童立場”,而且賦予了兒童生長過程中生命意義的建構。
1.“生長”具有個體性
生長既是個體生命的基本特征,也是個體生命的本能反應。由于先天的遺傳和后天形成的不同個性,造就了生命的不同個體,其生長模式、成熟序列的差異性,決定了生命具有個體獨特性以及在后天發(fā)展中的體質、認識結構、文化背景等的差異。
2.“生長”具有生成性
兒童是未完成的存在,也是非特定化的存在?!拔赐瓿伞币馕吨鴥和纳幱诓煌O⒌淖兓?。“非特定化”意味著兒童具有無限發(fā)展的可能性,意味著生命是一個歷程,生命是一種有意義的、非確定的過程,兒童的發(fā)展永遠具有創(chuàng)造性和超越性,永遠處在生成之中。
3.“生長”具有自主性
生命本身具有自主性,外界因素可以影響它,但無法取代它。兒童“天生”具有認識外部世界、求知于外部世界的本性,表現(xiàn)出自主的態(tài)度和自主的行為,自動完成一些生命活動。對世界充滿好奇遐想、樂于追根究底、敢于嘗試探索,并在追問、探尋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展現(xiàn)自己的生命力量,獲得生命的意義。
“學校教育的價值,它的標準,就看它創(chuàng)造繼續(xù)生長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實現(xiàn)這種愿望提供的方法到什么程度。”尊重兒童時期,尊重生長的需要和時機,不斷地改造學生的生活經驗,不時地滿足學生的生長需要,不停息地實現(xiàn)學生的生命意義,就成為語文生長課堂的出發(fā)點和核心命題。
二、語文生長課堂的核心理念
在語文生長課堂中,教師與學生彼此“精神敞亮”“相互悅納”,注重性情的培養(yǎng),著重思維的訓練,看重語言的生長;課堂既著力于生長的“原點”,更著眼于發(fā)展的“遠點”,成為學生學習探究的源頭,讓學生獲得不斷學習的動力、持續(xù)學習的能力。
1.從原點到遠點
原點,即事物發(fā)展的邏輯起點,是具有生命力的最核心的要素。黑格爾說,前進就是回溯到原始的、真正的東西。教學的原點亦即教學的本質,從教學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屬性來考量教學從哪兒出發(fā),將走向哪里。課堂教學從本質上看是以“知識建構”為核心,是為“知識建構”提供良好環(huán)境和支撐的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通過新知識與原有的舊知識和經驗相互作用、改造、充實,來建構新的理解的過程。
(1)教學的本質是“教學相長”?!敖虒W相長”是《禮記·學記》奉獻給我們的智慧,意思是“教”和“學”兩方面互相影響和促進,都得到提高?!敖虒W相長”旨在實現(xiàn)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自主和諧共生,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跋嚅L”的過程就是“交往”的過程?!八緹o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乃成靈光?!苯煌幕緦傩允腔有院突セ菪?,所以,交往的前提必須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理解和悅納,教學過程中的碰撞和交融。交往的目的和價值不僅是為了學會知識和培養(yǎng)能力,更在于“體驗”生命成長的過程。所以,教學應該是親身的經歷、生活的積累、生命的驗證,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也是師生生命中有意義的構成,在這樣的“相長”中彼此獲得精神的成長和生命的發(fā)展。
(2)學科的本質是讓工具性與人文性“相融”。 語文是一種以言語形式為教學內容的特殊學科。語文又是一種文化,是和人的生命、心靈、生活密不可分的文化。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載體,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靈魂。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的關系。學生在接觸課文時,接受的不僅是文章的形式——語言文字,同時也接受它的內容——思想感情。讓人文性與工具性“相融”,就需要用人文主義和科學主義融合的共同的思想武器來改革語文教育,把人文性寓于語言文字的實踐之中。這種實踐不僅要著力于培養(yǎng)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也要著眼于語文課程對于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讓學生在語言成長的同時,人文素養(yǎng)也同步生長。
(3)學習的本質是讓學生與課程知識“相遇”?!罢n程知識”強調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學生與課程知識“相遇”的可能情境。好的課程能給人的理解創(chuàng)造盡可能大的空間,它總能吸引人,并在人與知識的每一次“相遇”中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期遇”。如果說知識的獲得是一個“教化”的過程(知識與人“相遇”并最終實現(xiàn)知識與個體精神創(chuàng)造性轉化的過程),那么,課程就是人們事先設計的知識與人“相遇”的可能情境,其實質是一種“知識環(huán)境”,只有這樣的知識,才能較好地參與人的精神生活,與人建立起意義關系,使知識增值,讓課堂生長。
2.從應試到應世
當前,課堂教學最大的問題是課程價值觀的扭曲,主要表現(xiàn)為選拔與發(fā)展的尖銳對立。從“三維目標”到“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旨在培養(yǎng)每個人發(fā)展與完善自我、融入社會及勝任工作所必需的基礎性素養(yǎng),以造就適應個人終生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語文生長課堂,正是基于“人”的發(fā)展的核心理念而提出的。就教育目標而言,從功利的“應試”轉向終身的“應世”;就教學內容而言,從單一的“學會”轉向綜合的“會學”;就教學方法而言,從傳統(tǒng)的“解惑”轉向現(xiàn)代意義的“解放”。
(1)從應試轉向應世。生長課堂著重追求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科學價值和人文價值的統(tǒng)一、人類價值和自然價值的統(tǒng)一。蔣夢麟先生早年就認為,教育要培養(yǎng)的是“活潑潑的、能改良社會的、能生產的個人”。課堂教學要從應試轉向應世,就是要改變陳舊的教育觀念、狹隘的教育目標、功利的應試模式、機械的教學方法和單一的教育手段等。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是學習的結果,而知識掌握的過程和能力形成的過程才是學習的本身。課堂教學具有生成性的特點,是師生共同學習、共同建構的教學發(fā)展過程,是一種開放的、互動的、動態(tài)的、多元的教學形式。要形成多元化的教學評價觀,關注學生的性格差異、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讓評價更有針對性。評價不是為了甄別、排隊、控制和打壓,而是為了改進、完善、激勵和提升,從而有時間和空間成就學生的生長、發(fā)育和人格完善。endprint
(2)從學會轉向會學。學習有兩種方式:一是維持性學習或適應性學習,其功能在于掌握已有的知識、經驗,提高解決當前已經發(fā)生的問題的能力,即“學會”;二是自主性學習或創(chuàng)新性學習,其功能在于通過學習提高發(fā)現(xiàn)、吸收新知識新信息和提出新問題的能力,迎接和處理未來社會發(fā)生的變化,即“會學”。從學會到會學,其核心是擺正教與學的關系,教師的“教”是條件,學生的“學”才是根本和目的,且教與學必須置于同一“頻道”,使教學成為在教師的指導下的學生進行自主創(chuàng)新學習的活動和過程。要使學生“會學”,就要著力培養(yǎng)學生“好學”“善學”“自學”的習慣和能力,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習得學習的方法。我們常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但是“授人以漁”就夠了嗎?從關注每個學生未來與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學習的終極目標既非“魚”也非“漁”,而是在授“魚”和“漁”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做人”和“自學”,從而真正學會自我平衡、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
(3)從解惑轉向解放。自唐代韓愈在《師說》中提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以來,“傳道授業(yè)解惑”一直是人們認同的教師職業(yè)的標準。然而,從現(xiàn)實的課堂現(xiàn)狀考量,教學僅為“解惑”是遠遠不夠的,而需要進行一場“哥白尼式的革命”,即應從以知識傳授為起點走向以問題解決為起點。這場革命力圖使教育從成人為學生設定的生活回到學生的真實生活,從作為認知結果的知識體系回到認識起點的問題解決,從過去與未來回到現(xiàn)在。那究竟“解放”什么呢?梁恕儉在《教育的終極目標到底是什么》一文中說得好:解放學生的地位,由聽從到自主,由被動到主動,由應付到牽引;解放學生的思維,由單一到多元,由僵化到靈動,由守舊到創(chuàng)新;解放學生的課堂,由灌輸?shù)教骄?,由獨學到合作,由聽記到思考;解放考試的壓制,由選拔到督評,由頻繁到簡約,由單調到展示;解放教師的苦累,由弄虛到務實,由作假到求真,由硬塞到盤索;解放學校的壓力,由牢籠到樂園,由教室到舞臺,由壓抑到放飛;解放所謂的目標,由縹緲到實際,由群育到獨生,由漠視到尊重。
三、語文生長課堂的基本
主張
語文生長課堂尊重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學生語言素養(yǎng)發(fā)展的規(guī)律,以語文課程本身的魅力滋養(yǎng)學生,帶給學生積極的變化,實現(xiàn)學生生命的成長。語文生長課堂既關注學生當下的生長狀態(tài)——課堂的深處充盈蓬蓬勃勃的生命律動,學生的語言、思維、精神在活潑潑地生長;又“指向遠方”——課堂為未來的語文學習和生活積蓄了生長的力量,學生萌發(fā)了生長的向往,擁有了良好的生長態(tài)勢和持續(xù)生長的能力。
1.培育自然的生長環(huán)境
語文生長課堂要著力培育符合學生本性的、適合言語活動的課堂環(huán)境,讓學生、教師、文本的平等對話過程能夠充分地、創(chuàng)造性地展開。
(1)舒適的心理氛圍。語文課堂應該是一個讓學生覺得舒適的“家”。這里允許出錯,允許改正,允許保留不同的意見,甚至允許自由爭論、辯論;這里不存在害怕,不存在戒備,不存在威脅,有的只是相互信任和彼此支持。只有學生感受到心理安全與精神舒展,才能充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表述自己的思想,表露自己的情感。
形成這樣一種舒適的心理氛圍的關鍵在于師生之間建立真誠的教學關系。首先,教師要做走向兒童世界的使者,從心靈深處平視學生,和學生展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互相影響、討論、激勵、了解、鼓舞。其次,教師課堂話語要由指令式話語向商討式話語轉變,由評判式話語向建議式話語轉變,由灌輸式話語向引導式話語轉變,由單一式話語向開放式話語轉變,從而啟導學生自悟、自得、自我建構。第三,師生并非冷靜的局外人、理性的分析者,而應帶著自己的前經驗,成為“文本中的一員”,真情投入,真誠交流。對教師來說,課堂話語并非僅僅為了傳遞知識,而是從內心深處流溢出來的切膚之感;對學生而言,說的也并非是教師想要的答案,而是自己思考的產物和內心真實的想法。
(2)充裕的生長時空。很多語文課,環(huán)節(jié)多,內容滿,雖然環(huán)環(huán)緊扣,不失精致,但總讓人感覺課堂依然被教師控制和主宰,課堂承載了太多的目標與任務,問題太多,節(jié)奏太快,學生沒有潛心閱讀的時間,沒有自由思考的空間,沒有咀嚼回味的機會,學生身處課堂產生緊迫感,進入不了舒展自如的狀態(tài),思想的翅膀沒有辦法張開,何以實現(xiàn)語言、思維、精神的“拔節(jié)”生長呢?
有空間才有生長的可能。還語文課堂以自然輕松、疏疏朗朗、濃淡相間的狀態(tài),少一些提問,少幾個環(huán)節(jié),留一些空白,留幾分空間,讓學生自己直面文本,靜思默想。學生擁有了屬于自己的時空,才能投入地思考、真誠地表達,才會生長出自己的思想,語言才會新鮮水靈、純樸有趣、豐富多彩。有等待才有生長的可能。等待是教師對學生生長差異的尊重和理解,當學生遭遇障礙時,有時只要我們再等待一下,也許就能夠打開學生思維的大門,實現(xiàn)突破性的生長。
(3)感性的交往話語。教學的本質是傾聽和對話,語言是不可缺少的媒介。兒童的話語方式具有生動活潑、詩性熱情、富于想象、感性呈現(xiàn)的特質。語文課堂中,教師要擁有像兒童一樣的心地、品質,懂得尊重兒童的文化,理解兒童的需要,對學生擁有全面而親密的觀察與認識。學習用開放性的、讓人感覺溫暖的接受性的方式耐心聆聽學生的聲音,用學生最容易接受的、最喜歡的和具有兒童屬性的話語方式,與學生展開交流、交往,走向視界融合。要改變告訴、說教、灌輸?shù)脑捳Z形式,要著力體現(xiàn)平等性、情感性、啟發(fā)性、激勵性,著力形成“相互傾聽”的關系和“異向交往”的對話,努力實現(xiàn)四個轉變,即由指令式話語向商討式話語轉變,由評判式話語向建議式話語轉變,由灌輸式話語向引導式話語轉變,由單一式話語向開放式話語轉變,從而啟導學生自悟、自得、自我建構。
2.把握自發(fā)的生長原點
“以學定教”是生長課堂的基本原則,這意味著從尊重教材文本邏輯轉向尊重學生經驗與認知發(fā)展邏輯。教師要把握學生生長的原點,即學生已有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生活實踐。這種把握不僅是去獲得關于學生作為兒童群體的一般屬性,所有學生的大體程度和狀態(tài),還要去關注課堂上每一個具體的活生生的兒童個體,理解他們的已有經驗,理解他們的前期理解,使課堂生活真正從學生的生長原點出發(fā)。endprint
(1)“我是讀者”——以文學的視角品讀。語文教師首先是個讀者,以文學的視角品讀文本。教師要走入文本情境,感受、理解思想內容;要走進作者心靈,緣文探情,獲取人生哲理的感悟和精神意義的啟迪;要沉潛到文本之中,虛心涵泳,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剖析語言風格;要聯(lián)想拓展,鑒賞評判,得到藝術享受,由此最大限度地逼近作者的本意,讀出自己的新意。品讀不可拘泥于文本,要讀讀作者的其他作品,讀讀相關題材、體裁的作品。對于節(jié)選的文章要讀讀原著,閱讀的背景越寬厚,課堂教學的流程生長展開就越得心應手,從容自如。
(2)“我是兒童”——以學生的視角閱讀。教學前要“蹲下去看”,以“我是兒童”的姿態(tài)來閱讀文本,用兒童的眼睛看教材,用兒童的方式來思考,盡量考慮學生的前理解,尋找、預測學生閱讀的原初體驗。學生知道了什么?學生的學習困惑在哪里?學生的學習興趣點是什么?學生的情感生長點在哪里?哪里是學生似乎不會產生疑問卻需要好好品味的地方?學生喜歡用怎樣的方式學習?……這些充分的“兒童本位”的考量和緊貼兒童生長地面的追問,為尋找到既與學生心智水平相吻合又能吸引學生主動探究的教學問題奠定了基礎。
(3)“我是教師”——以教學的視角解讀。教師還要“站起來引”,以“長大的兒童”的身份,以成熟的、深刻的、理性的眼光來解讀文本,不忘記自己已經“長大”,肩負著“平等中的首席”的責任。首先,語文教師該用“尖銳的敏感”和“嚴謹?shù)乃伎肌比プ稣Z文教師該做的事,慎思學生應該理解到何種程度,找準情感生長點、技能訓練點、言意融合的切入點,斟酌如何設計使學生深深卷入的問題,以此為憑借促進學生語言習得與精神的發(fā)展。其次,教學立意要高遠,從整體上去審視,真正把握課文范例的教學價值,找到教學問題的著力點,引領學生進入言語的內部和意蘊的內核。第三,在以主問題架構教學流程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預想學生可能產生的膚淺與片面,可能遇到的障礙與瓶頸。當學生精神不振時使他們振作,當學生困惑無緒時給他們以啟迪,促進學生加深或反思自己對文本的感悟,幫助學生超越自己。
3.遵循自主的生長方式
兒童是自己的主人,兒童的生長必須通過自我建構完成,沒有人能代替兒童生長;兒童具有生長的可能性和不確定性,等待發(fā)現(xiàn)與發(fā)掘。語文生長課堂立足兒童本位,遵循兒童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以語文的方式在語文實踐中求得每個學生充分地、自由地、和諧地生長。
(1)以開放、自由、富有探索性的問題為生長支點。富有探索性的問題可以使學生始終保持著學習的新鮮感,思維始終處于興奮的狀態(tài),吸引他們好奇地回到具體的語言文字之間,不斷有新的發(fā)現(xiàn),對文本的理解從粗淺單薄走向深刻豐滿。富有探索性的問題應該具有以下一些特點:第一,問題的呈現(xiàn)具有誘惑力,它關注學生的學習需要,指向學生的學習興趣,基于學生的學習基礎,既觸動了學生的已知和經驗,又隱含著這樣一種思考的意向:文本中藏有學生“還不知道”又“可以知道”的很有價值的內容,激起學生試圖突破自己“前理解”的意愿和動力。第二,問題的切入具有穿透力,觸及文本的核心地帶,緊扣文眼,尋找文本中最具語文教學價值的東西,如關鍵字詞、重點語段、人物形象、理趣哲思,以及技能訓練點、情感生發(fā)點,抓住可以“撬動”課堂的“支點”,以此架構整個教學流程。第三,問題的答案具有豐富性,蘊含著多重的分析視野、多樣的解決路徑、異彩紛呈的答案。學生根據(jù)各自的經驗背景、思考方式和價值取向,對問題形成個性化的理解。第四,問題的效果具有推進性,它能激活學生先前的經驗,將學生的思考引向深處,學生在教師合理機智的追問之下,突破先見的狹隘,邁向他們從未到達、從未領略過的視域。
(2)以體驗性言語活動為
生長場域。兒童真正的成長與發(fā)展來自于學習體驗。語文生長的課堂重視兒童學習方式的保留與發(fā)展,通過創(chuàng)設兒童生態(tài)的學習情境,讓學習者“身臨其境”地體驗學習,以組織學生“出乎其外”的言語活動為基本載體,以追求學生學習“入乎其內”的深刻體驗為教學目標,采用多樣的形式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xiàn)學生的有意義學習、個性化學習、創(chuàng)造性學習,讓體驗性言語活動成為言語生命生長的鏈條。
積極的體驗性言語活動應該本著兒童文化的精神,按照兒童游戲的規(guī)則建構而成。富有內涵與沖擊力的情境是體驗性言語活動不可或缺的輔助行為。語文教師要以語言描述、畫面呈現(xiàn)、問題導引等方式來創(chuàng)設生動活潑、具體感性的情境,以典型的場景激起學生熱烈的情緒,使學生“會被吸引”,日益深入地“投入現(xiàn)象”,即與所要學習的內容直接接觸,不知不覺置身其中,心理轉換,物我兩忘,冥思、體認、聯(lián)想、移情、拓展、表達。尤為重要的是,情境不應只是課堂瞬間的即興而為,而應是契合文本的立體之境,是催生學生思維、情感、語言的動力場域,隨著文本語言情思的跌宕起伏與課堂對話的層層深入而不斷延展、推進,逐步走向豐滿、厚重、完整。這樣的言語活動貫通著兒童的個人經驗、當下的生活、周圍的世界,兒童的生長就建立在此時此刻的體驗當中。
(3)以智慧點化為生長助
力。兒童是正在生長過程中的人,有巨大的潛能,但也不完善。兒童正處于語言生長的最佳時期,他們的語言理解與表達充滿童趣和想象,但也存在缺點和錯誤。尊重兒童的生長規(guī)律,遵循兒童的生長方式,絕不是對兒童的遷就和放任。課堂中教師要和兒童“一道生活”,要在流動的教學現(xiàn)場中充滿智慧地機智行動,細致耐心地傾聽學生,尤其要傾聽和捕捉“異向交往”的話語,要善于使用連接性的詢問與追問,巧妙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讓教學中的交往豐富而深刻地展開,為學生生長助力,使生長由可能成為現(xiàn)實。
教師要珍視學生富有個性的聲音,不把自己的觀點、思想及意見強加給學生,而要傾聽學生的表白,真心贊賞學生標新立異的大膽創(chuàng)見和言語中靈動的思維火花,真摯地肯定謬誤中蘊含的奇特想象和荒誕中包裹的合理因素。教師也不能失去自己的獨立性,不能對學生的理解放任自流。面對學生的膚淺與片面,要進行語言與思想的引領,促進學生由膚淺走向深刻,由片面走向全面,舊我不斷失落,新我不斷再生。當學生的理解膚淺時,要引導學生向深處長;當學生的理解偏差時,要扶正其生長。endprint
4.指向自由的生長遠點
語文生長課堂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態(tài)課堂,既要著力于學生生長的“原點”,更要著眼于學生發(fā)展的“遠點”。每一節(jié)課都是師生一段新的共同的生命旅程,都要到達一個新的生命驛站;每一個當前目標,都是通往發(fā)展遠點的一個新生的節(jié)點;一個個節(jié)點相連,才能無限接近理想中的發(fā)展遠點。就學科素養(yǎng)來說,建立起前后學科知識與學科技能之間的聯(lián)結,使前后之間既有聯(lián)系照應,又有補充拓展;使前后之間既課課落實,又持續(xù)推進,使能力的培養(yǎng)前后聯(lián)結,螺旋上升;使前后之間既實現(xiàn)經驗對接,又有不斷重組、改造、發(fā)展、豐富的可能。
(1)安靜而生動的生長場
景?!办o能生慧”“靜能開悟”“靜能正道”,語文生長課堂,應該是安靜讀書的空間。靜心、靜氣,對于獲取知識、生長智慧何其重要!語文生長課堂,又是張揚個性的地方。安靜不是刻板、機械,它蘊含著蓬勃、靈動。課堂上,每個學生都應該充滿朝氣,富有生氣,彰顯活力,心境開闊明亮,人性豁達樂觀,處處靈活、生動、自然。
語文生長課堂應該呈現(xiàn)這樣“安靜而生動”的場景:學生安靜地傾聽教師講課,安靜地傾聽同學發(fā)言,安靜地思考問題,安靜地完成作業(yè)。安靜,不是單調、呆板、沉悶。學生積極活躍地進行思考,有理有據(jù)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通過獨立思考與互相啟發(fā)獲得新知,知識與經驗不斷得到豐富與加深,個性與能力不斷得到展示和發(fā)展,生命潛質不斷得以實現(xiàn)和積極變化,學生正在活潑潑地生長。這樣的“生長場景”大體表現(xiàn)為由“一”變成“三”的遷移、再造和生長,“再向前一步”的感知、頓悟和提升,“1個問題有100種答案”的思維、認識和態(tài)度等。
(2)理性而深刻的生長內
蘊。課堂是兒童生長的土壤,語文生長課堂應該具有理性而深刻的“生長內蘊”。理性而深刻的“生長內蘊”,意味著課堂是一塊這樣的土壤:它深厚,以厚重的課堂文化、學科本質為底蘊;它旺盛,激發(fā)兒童自身蓬勃的生命能量;它扎根大地,伸向天空,幫助兒童成為最優(yōu)秀的自己。
對理性而深刻的“生長內蘊”的追尋,意味著我們期待在兒童課堂的田原,兒童要像一顆種子那樣蓬勃生長。首先,要讓這顆種子煥發(fā)與生俱來的生命原動力,使它沖破堅硬的土層,這就要激發(fā)兒童學習的原動力;其次,當種子在自然的風霜雨雪中,它必須獲得生長的能力,去適應,去突破,去拔節(jié),這就要培養(yǎng)兒童優(yōu)質的學習力;第三,教師要成為兒童生命成長中重要的他人,成為“兒童的伙伴”,與兒童“一道成長”,成為“長大的兒童”,童心不泯卻又具備超越兒童的理性和能力,為兒童建構精神力。
語文課堂中,以“生長”為導向,教師的“教”變得更有價值,學生的“學”變得更有意義。學生興致勃勃地閱讀,喜出望外地發(fā)現(xiàn),樂此不疲地探索,卓有成效地吸收,富有個性地表達,語言在發(fā)展,思維在拔節(jié),精神在成長。這不僅是課堂當下的美好體驗,其“因子”亦會悄然內化在學生的素質結構里,為未來的持續(xù)生長奠基,為幸福的人生奠基。我堅信,只要我們在學生的生命里種下一棵樹,這棵樹終究會茁壯成長。
(作者單位:江蘇無錫市錫山區(qū)教育局)
責任編輯 郝 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