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孟局長,您好!2016年6月,您的兩部教育專著《用生長定義教育》《從原點到遠點》正式出版,兩本書里都聚焦“生長”這個關鍵詞。孟局長,您是怎么想到提出“生長課堂”這一語文教育新主張的呢?
孟曉東:首先從我個人的成長背景來說。工作剛開始,對語文的理解主要是憑著在師范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老教師的“傳幫帶”以及大量的課堂教學實踐所悟得的;后來,經過了大學的繼續(xù)教育,尤其是華東師大、遼寧師大碩士研究生的兩度在職學習,使我有了“只顧攀登不看高”的內動力;調入教育局任職的那年,恰逢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啟動的一年,錫山區(qū)成為國家首批課改實驗區(qū),我便理所當然地成了新課程改革的區(qū)域組織者、設計者和實驗者。與新課改一路同行,既是見證者又是踐行者,既做“教練員”又做“運動員”,聽課、評課、上課成了我的“主業(yè)”……從那時起,我便認真地審視和思考起“課程、課題、課堂”等基本問題,認真地研究“課標、課文、課堂”的內容、本質,規(guī)劃其實施路徑。隨著實驗的不斷深化、學習的不斷內化、專家的不斷點化,以及對中外教育大家思想和理論的學習、審視、借鑒與發(fā)展,我的視界逐漸開闊,我的視線不斷清晰,也產生了我自己的“視角”——用生長定義教育。于是,我在自己的教學生命里也默默地種下了一棵樹,精心而又堅決地踐行著我的語文生長課堂,期待著我心中的那棵樹伴隨著學生的生長慢慢地長大。
其次從學理的背景而言,“生長課堂”有教育理論淵源。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大力倡導兒童中心說,從而使得教育的中心逐漸向兒童轉移。他提出:教育的出發(fā)點是兒童,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自然人”,教育的內容和方法要使“人的生長”成為序列。盧梭的自然教育生長論,對于現(xiàn)代教育實踐也有著深刻的啟示,那就是要遵循學生的自然天性,實施自由的教育,即所謂順其天性;要關注學生的個體特征和發(fā)展水平,因材施教,揚其個性;要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主張學生全面發(fā)展,啟其智性;要注重弘揚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激其能動性。后來,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發(fā)展了盧梭的理論,他言簡意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義,“教育即生長”。他認為:兒童在生活中生長,兒童的生長在教育與生活的關聯(lián)中實現(xiàn)。兒童在經驗改造中生長。在他看來,經驗是一切有價值的訓練的源泉,是教育的靈魂和支柱;離開了經驗就沒有生長,也就談不上教育。他還認為兒童在活動中生長,并深層次、多方面地闡釋了“從做中學”的意義。這都為我提出“生長課堂”的語文教育主張?zhí)峁┝藦娪辛Φ闹巍?/p>
當然,“生長課堂”的提出,也得益于陶行知先生“教育應當培植生活力,使學生向上長”的行動。陶先生以愛滿天下的情懷,以兒童生長為本的教育觀念,踐行著“教學做合一”,成為“萬世師表”。新課程改革汲取了杜威以兒童為中心、以經驗的重組為教學本質、以活動和練習為基本教學組織方式等實用主義教學觀,汲取了人類教育發(fā)展的最新成果,是從“兒童發(fā)展”的核心理念出發(fā)的。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實踐與深入,作為國家首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qū),我們錫山區(qū)在設計與實施區(qū)域教育改革時,從浩繁的理念中關注到了陶行知先生,也就關注到了生長。從生長的角度尋找著陶行知思想對新課程改革的啟示。如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這與陶先生的“愛滿天下”“生活教育”“六大解放”等思想是吻合的;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這和陶先生的“教學做合一”又是相承的。新課程改革的主要策略與陶行知教育思想是“相存”的。如改革教學內容的策略涵蓋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钡拿}中;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策略呼應“教學做合一”;陶行知提出的“六大解放”及“處處是創(chuàng)造之地,天天是創(chuàng)造之時,人人是創(chuàng)造之人”的科學論斷,是新課程開發(fā)課程資源、注重社會實踐的重要依據(jù);新課程強調變革教學評價又與陶行知大聲疾呼的“停止那毀滅生活力之文字的會考,發(fā)動那培養(yǎng)生活力之創(chuàng)造的考成……”意義相似。這又啟示我們:新課程改革的深入要確立一個課改立場,即扎根于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血脈之中;要營造合作、對話、探究的課程文化;要創(chuàng)生一種管理制度賦予學生主動“生長”的能力;要聚焦教室里的變革;等等。
記者:如此看來,您的“生長課堂”語文教育主張,既扎根于中外教育學的土壤,又孕育在豐富的本土教育實踐中,有著強大的生命力。那它一般包括哪幾個方面的要素?
孟曉東:生長課堂,是一種將“生長”作為課堂教學宗旨和核心思想的課堂。生長具有個體性,獨一無二,個性鮮明;生長具有生成性,永不停息,持續(xù)發(fā)展;生長具有自主性,由內而外,自發(fā)自主。因此,語文生長課堂,應該是生命在場的課堂,主張教學要順天致性,尊重學生主體,基于學生經驗,順應學生認知規(guī)律,發(fā)展學生潛能,實現(xiàn)言語和生命的同生共長。
生長課堂有兩個核心理念:第一,是從原點到遠點。即從教學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屬性來考量教學從哪兒出發(fā),將走向哪兒。我一直認為,教學的本質是教學“相長”,語文學科的本質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相融”,而學習的本質則是讓學生與課程知識“相遇”。第二,是從應試到應世。即基于“人”的發(fā)展的核心理念,培養(yǎng)每個人長遠發(fā)展、持續(xù)生長、適應社會,豐厚生命所必需的基本素養(yǎng)、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為此,提出語文生長課堂,我有如下基本主張:第一,要培育自然的生長環(huán)境。語文課堂應該如“家”般舒適,師生彼此悅納,形成安全的對話場。第二,要把握自發(fā)的生長原點。面對作品,教師要自覺扮演三重身份:“我是讀者”,以文學的視角品讀,逼近作者本意;“我是兒童”,以學生的視角閱讀,找準“生長點”;“我是教師”,以教學的視角解讀,整體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第三,要遵循自主的生長方式。在課堂中找準生長支點,讓兒童或體驗,或質疑,或思考,或頓悟……第四,要指向自由的生長遠點。讓學生在課堂中興致勃勃地閱讀,喜出望外地發(fā)現(xiàn),樂此不疲地探索,卓有成效地吸收,富有主見地表達,發(fā)展語言、拔節(jié)思維、成長精神,為他們的終身發(fā)展endprint
奠基。
記者:任何理論都要通過實踐來體現(xiàn)。那么,您是如何在實踐中具體呈現(xiàn)“生長課堂”
的呢?
孟曉東:首先,要確立兒童在課程中央的課程觀。要從兒童的眼睛望去,教學的原點和設計遵循“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尊重兒童立場、兒童需要、兒童權益;要以兒童的方式學習,解碼童心,營造適合兒童的學習環(huán)境,不斷地滿足兒童的學習需要;要陪伴兒童生長,陪伴兒童解讀語言文字的密碼,漸至文本深處。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素養(yǎng)不是教師講解分析出來的,而是學生在不斷參與語言實踐中發(fā)展起來的。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方式應該是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語文生長課堂重視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學習,以組織學生“出乎其外”的言語活動為載體,以追求學生“入乎其內”的深刻體驗為目標,實現(xiàn)有意義學習、個性化學習、創(chuàng)造性學習,使教學“有意思”“有意義”。比如《珍珠鳥》一課的教學重點“珍珠鳥是怎樣逐步信賴‘我的”,一般教師的教學處理方式大致為提出問題“珍珠鳥是怎樣一點一點親近‘我的”之后,引導學生圍繞不同的時間點,圈畫描寫珍珠鳥活動地點和活動行為的變化的詞句。這樣的教學其實只抓了文本的淺層表達,沒有從兒童的閱讀立場出發(fā),真正找到教學的生長點。我工作室有位教師在教學這一自然段時是這樣操作的,這位教師說:“默讀第四自然段,看看小珍珠鳥的活動,有什么發(fā)現(xiàn)?”學生紛紛說:“距離挨近了,膽子變大了,動作親昵了……”教師順勢而問:“為什么會發(fā)生這些變化呢?你們就是小珍珠鳥,我想問問你們,小家伙,起先你為什么只在籠子四周活動?漸漸地,沒想到你落到了我的小桌上,你怎么敢這樣做?你是怎么‘一點點挨近我的?后來,你‘嗒嗒啄我的筆尖,在說什么呀?我撫一撫你細膩的絨毛,‘嗒嗒,你就啄起我的手來,又在說什么?”這樣的教學,就準確地抓住了文本的教學生長點,即創(chuàng)設了一種“探索性”“再創(chuàng)造”的言語活動情境,吸引學生身心俱醉,情動而辭發(fā),在揣摩小珍珠鳥內心的同時“與作者一起體驗,一起創(chuàng)作”。
第二,教師要努力做平等中的首席,做學生的朋友、知己、榜樣,做學問的雜家、學者、權威,充當學生的醫(yī)生、向導,真正成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在課堂上角色的轉變,還要做到以下幾點:由課程的執(zhí)行者轉變?yōu)檎n程的設計者和開發(fā)者,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育者,由“個人勞動者”轉變?yōu)榇蠼逃摹昂献髡摺?。教師成為“長大的兒童”,才能實現(xiàn)專業(yè)成長和角色重構的華美轉身,陪伴兒童生長。
第三,要確立“兒童在生長中”的學生觀。兒童在生長中,提示我們教育要立足兒童世界;兒童在生長中,啟示我們教育要讓生長真實地發(fā)生;兒童在生長中,警示我們要秉持對教育虔誠的敬畏之感。教育具有獨特性,要尊重不同;教育具有可塑性,要順其天性;教育具有過程性,要遵其序列。因此,生動的教育路徑要創(chuàng)設敞亮的生長場,構建和諧的生長鏈,催生蓬勃的生長力。我們以“生命”的視角觀照兒童的成長,準確把握兒童生長的特性,積極建構生動的教育路徑,讓教育以兒童為起點,通過活潑潑的、欣欣然的教育歷程,真正實現(xiàn)兒童的長大、長成。
第四,要找尋“為兒童生長而教”的方法觀。語文立人,語文教學要從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出發(fā),站在學生生命成長的高度,為學生的語言生長而教。這樣的課堂,要從單一走向多樣,豐富學生的個性化體驗;要從封閉走向開放,喚醒學生的探究意識,學出情感,學出角色,學出個性,學出智慧。比如《水》這一課中有這么一句話:“然后,母親一手從水窖中打起一勺水,從我們頭頂緩緩地傾注下來,一手拿著一把麥稈扇往我們身上扇風?!苯虒W中一般教師往往對此忽略而過了。我在和徒弟備課時關注到這個短語——“緩緩地傾注”,緩緩就談不上傾注,傾注就不是緩緩,兩者是否矛盾?這樣的描寫說明了什么?后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敏銳地發(fā)現(xiàn):緩緩是現(xiàn)實,傾注是感覺。正因為太缺水了,母親才緩緩地倒;也正因為太缺水了,在“我”看來,這小小的一縷水也像瀑布一樣傾注著。語文生長課堂,就是要這樣致力學生學習地位、學習方法、學習環(huán)境的改變,使之從被動走向自主,從單一走向多樣,從封閉走向開放,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他們獲得生動、和諧的發(fā)展。
此外,我們還要確立“回歸研究兒童的學習”的教研觀和“為了學生生長”的評價觀,可詳見我的專著《用生長定義教育》,在此就不一一贅述了。
記者:從您講的這幾點來看,教師是能夠很清晰地把握語文生長課堂,學生也是能夠在語文課堂中實現(xiàn)生長的。那么,在“生長課堂”的推進過程當中,您有沒有碰到一些困惑或者難題呢?
孟曉東:從某種意義上說,“生長課堂”不是一種教學模式,它是一種文化追求。它的核心要義就是:我們在教學中要關注人的存在,關注生命體的存在;眼中不僅僅要有知識,更要看到知識背后是人在發(fā)展,而這種發(fā)展就要從根上去培植。在這個過程中,受到現(xiàn)在某些功利的、短視的認識,尤其面對當今教育發(fā)展現(xiàn)實中的一些困擾與問題,我們必須正視和改變,嘗試去解決,才能朝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哲學上說整個事物都是在矛盾中前進的,語文教學也是這樣。當前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也是不少的,如教師在教學目標設計中的虛無,教學過程中的控制,教學方法中的指令,教學評價中的甄別等。但是如果我們堅守住了教學的根,守住了教學的價值本質,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和教師素質的不斷提升,我想教學也會越來越朝著理想的軌道前行的。
在“生長語文”的課堂中,正是基于“人”的發(fā)展的核心理念,教師的“教”才會變得更有價值,學生的“學”才會變得更有意義。就教育目標而言,它提出了將功利的“應試”轉向終身的“應世”;就教學內容而言,它提出了將單一的“學會”轉向綜合的“會學”;就教學方法而言,它提出了將傳統(tǒng)的“解惑”轉向現(xiàn)代意義的“解放”。這不僅是課堂當下的美好體驗,其“因子”亦會悄然內化在學生的素質結構里,為學生未來的持續(xù)生長奠基,為學生幸福的人生奠基。
記者:謝謝孟局長分享了您的“生長語文”教育理念。您認為教育就是“在學生的生命里種下一棵樹”,用生長的眼光發(fā)現(xiàn)孩子的“生長點”,用期待的眼光等待他們成長開花,十分新穎而深刻。其實,關注您的成長過程會發(fā)現(xiàn),您從一名普通教師到特級教師,從一名校長到教育局副局長,還堅持到一線研究教育,堅持每年到一線去聽差不多100節(jié)課,您甚至還要在百忙之中抽空去指導骨干教師上課、寫論文,尤其是您的名師工作室成立以來,您一直在引領團隊努力奮進,那你們都是怎樣實踐和追求語文“生長課堂”的呢?endprint
孟曉東:我總想做一行,鉆一行,做好一行,既想做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又想做一個稱職的領導,還想做一個研究型學者。于是,我過得很累,經常筋疲力盡。列夫·托爾斯泰說過,“選擇你所喜歡的,愛你所選擇的”。我無法選擇,所以我只有加倍投入,又因為喜歡,于是我樂此不疲。
到了教育局工作之后,我唯一的遺憾是沒有自己的班級,不能經常跟孩子們在一起。一開始我還堅持上課,但后來實在很難平衡了。所以我通過與工作室的一群骨干教師一起研究、實踐,來彌補我接觸學生不多的缺憾。其實已經不僅僅是輔導他們,我也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這是一種共同的成長。我的工作室成員有教研員,但更多的是學校的骨干教師,我就是要把他們培養(yǎng)成學校的中流砥柱、中堅力量。
海明威有句名言,“人的高貴不是優(yōu)于別人,而是優(yōu)于過去的自己”。所以人最難的就是突破自我,這點非常的重要和可貴。在實施過程中,我主要是著力于突破他們的“職業(yè)高原期”。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說,經驗加反思就等于成長。所以一個教師的成長,必須基于原有經驗的習得提煉,再加上不斷地對自己的經驗進行反思重組,產生新的經驗,這樣才能求得自己的成長。關鍵要在本質處、關鍵處、核心處進行反思。人發(fā)展到一定時期就會進入所謂的“高原期”,這種“高原期”一旦突破就是“柳暗花明又一
村”了。
因此,我們工作室的研訓活動主要是“請進來”“走出去”“沉下去”。每次活動都有明確的主題,邀請省內外的特級教師來我們工作室講課,還與周邊的名師工作室開展“同課異構”活動。如我們與武鳳霞、許敏峰的名師工作室以“課堂轉型”為主題開展教研活動,共同執(zhí)教《珍珠鳥》《水》《黃果樹瀑布》等難點課文,對成員們的課堂進行“CT式評課”,并且達成“課堂轉型”的共識:兒童要在學,課堂轉為學堂,關鍵是喚起兒童學習的欲望;教師要在場,引領轉為陪伴,關鍵在于以學定教;學科要在場,訓練轉為養(yǎng)成,關鍵在于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如今,我的工作室所有成員在“生長語文”的引領下,都學有所獲、拔節(jié)生長,呈現(xiàn)出百花齊放、各領風騷的良好局面。
記者:是的,孟局長,怪不得您的工作室有著“夢之隊”的稱號。那么,您覺得作為生命引路人的教師怎樣能更好地陪伴和引導學生成長呢?
孟曉東:對教師來說,讀書應該成為自己的一種生活習慣。欲求教好書,必做讀書人。讀書“深入以見他人,淺出而觀自身”,在讀書中能不斷地發(fā)展自我。當然教師讀書不僅僅是自己讀書,還要引導學生去讀書,讓學生走進書的世界。最近,我們錫山區(qū)在實施“閱讀工程”,出臺了“閱讀基本綱要”,制定了閱讀目標和路徑,規(guī)定了必要的閱讀條件。我們還設立了專門的“讀書節(jié)”,要在課程中拿出每周一到兩節(jié)課作為讀書的推介課,讓學生走進圖書館,走進書的海洋。我們還想研制學生讀書的反饋評價體系,來檢測學生有沒有真正讀書,有沒有讀懂書。關于推進讀書還有很多事要做,對于學校、教師而言,還有很多創(chuàng)造性動作,如讀書交流、圖書漂流與演講,主題閱讀、研究性閱讀等,有待于我們進一步研究。同時,我還以為,教師真正應該讀的一本書叫“學生”,每讀懂一個“學生”就預示著教育的真正進步。教師要真正“懂教育”,要以“兒童之心度兒童之腹”,教師唯有帶著“寬容和愛心”去研讀,帶著“專業(yè)和執(zhí)著”用一生去服務,才能不辜負“人師”的美稱。
記者:如果讓您以一句話來結束這次訪談,您最想說什么?
孟曉東:在學生的生命里種下一棵樹,讓其活潑潑地生長吧!
責任編輯 郝 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