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玫
摘 要: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必須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大學教學方法。目前,存在教學方法單一、教與學互動少,實驗、實訓薄弱,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考試方式單一等問題。應從制度環(huán)境的營造、改革方向的確定、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師角色轉變方面為改革創(chuàng)造條件;探索什么樣的學生在什么樣的條件下采用什么樣的方法教得好。增強教學互動性,合理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強化科研訓練,加強課外學習指導、實踐環(huán)節(jié)和改革考核方式。
關鍵詞:大學;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教學方法改革
大學教學方法的改革必要性及其內涵
1.教學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當今,我國大學的職能是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國際交流與合作。人才培養(yǎng)是大學的本質特征和首要職能。人才培養(yǎng)由確定人才培養(yǎng)目標、設置課程體系和開展教學三個主要環(huán)節(jié)構成,教學是人才培養(yǎng)最重要的途徑,教學方法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構建集知識探究、能力提高和人格塑造為一體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體系,必須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建立與其相適應的新的教學方法體系。美國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在第三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指出,“制約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的主要因素應該是教學方法問題,不同的教學方法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樣?!敝苓h清(2009)也指出,“教學方法問題已成為人才培養(yǎng)特別是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關鍵問題、重要問題……教學方法的大改革,可能是今后深化教學改革、質量大提高的一個切入點和突破口”。[1]
2.教學方法的內涵
關于教學方法的內涵,有學者認為“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教學方法是指為達到教學目的和完成教學任務所采用的途徑和方法的總稱;狹義的教學方法則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如何對學生施加影響、怎樣把科學知識傳授給學生并培養(yǎng)學生能力、發(fā)展智力,形成一定道德品質和素養(yǎng)的具體手段?!盵2]高校的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達到教學目的而共同進行認識和實踐活動的途徑和手段。[3]大學的人才培養(yǎng)職能與其他職能密切相關。筆者認為人才培養(yǎng)方法不同于教學方法,其范圍更廣,它是教學育人方法、科學研究育人方法、社會服務育人方法、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育人方法、國際交流與合作育人方法的總和,教學方法是其主要部分。大學教學由課堂教學、實驗教學、實踐教學、考試、畢業(yè)論文(畢業(yè)設計)等環(huán)節(jié)組成,其均有方法問題,都屬于教學方法的范疇。當然,課堂教學方法是主要的。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學方法要與時俱進,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和高等教育自身的發(fā)展而不斷變化。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幾種:講授法、討論式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項目教學法、情景模擬法、體驗式教學法。
我國大學教學方法存在的主要問題
1.方法單一、教與學互動少
大學的教學方法以課堂講授為主,輔以討論、習題、實驗、實習等?!皾M堂灌”現象基本沒有改變,啟發(fā)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難以推廣。教師“照本宣科”,學生被動接受、質疑少,不利于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忽視個性化教學,如小組討論、研究班、自學活動等;課堂信息量少,效率低;不能將現代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改革有機結合。
2.實驗、實訓薄弱,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
即使有此環(huán)節(jié),有時也是走過場,難以深入,或與專業(yè)相去甚遠,效果不理想。實訓場所和實踐基地利用率低。
3.考試方式單一,束縛了創(chuàng)新思維
閉卷考試以知識考核、結果考核為主,測試學生的記憶能力、技巧運用能力、知識綜合能力等,忽視對學生知識運用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考核和過程考核。
大學教學方法改革的前提條件
1.營造制度改革環(huán)境
大學教學方法改革進程緩慢的主要原因在于“重科研、輕教學”,挫傷了教師研究教學的積極性,迫切需要制度創(chuàng)新。在教師職務晉升制度中應合理劃分教學、科研的比重,使教學成為硬指標。改革課堂評價標準,以學生學習課程的感受、學習效果為目標評價教師。教學效果與教師的考評、津貼的發(fā)放掛鉤。
2.改革方向的確定
大學應該教什么?不同類型的高校應有不同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高素質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也應有學術研究型和應用型之分。應用型人才應立足于本科畢業(yè)就業(yè)或攻讀專業(yè)碩士以及攻讀專業(yè)博士學位,成為工程師、會計師、律師、企業(yè)家等,應注重專業(yè)技能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學術研究型人才,本科階段為深造攻讀學術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打好基礎,成為科學家、教師、研究者等,應注重科學研究能力的訓練。教學的成敗不能再以知識傳授的多少來衡量。學習是從提問、發(fā)問、疑問開始的。最重要的是發(fā)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然后才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4]教師不能只是教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學習和研究的方法,教會學生獨立思考、質疑、批判,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分析、批判思考、溝通、合作等能力。改革的方向是廣泛采用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其自學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教學方法。
3.教學內容的選擇
教學內容是教學的載體。目前,存在許多不合理現象,如課程設置不是從構建學生完整的知識體系出發(fā),而是從教師能力及其自身利益出發(fā);各門課程自成體系,概念、基本原理反復講;個別教師大力發(fā)揮個人的長處、回避短處;教學內容陳舊,即使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教學效果亦不會理想。因此,大學必須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課程內容有效銜接,避免遺漏和重復。教師講授完整的知識體系,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和學科的最新進展。
4.教師的角色轉變
一是教學與科研的關系。一名教師最好既是學科領域的學術大師又是教學大師,如果不能同時達到,那么應該先爭取成為學術大師還是教學大師?前蘇聯的學者們研究認為應該先爭取成為教學大師。科研創(chuàng)新、出原創(chuàng)成果是很難的,是少數人的事,多數人就是學習掌握前人和別人創(chuàng)造的知識。教師應根據培養(yǎng)目標和課程的任務要求,利用已有的專業(yè)知識和不斷學習的新知識,將前人或別人的成果用科學的方法傳授并引導學生去自主學習、探索新知識。二是教師的職責重在指導。教是手段,學才是目的,“教是為了不教”。教師被視為權威,這一點正經歷著巨大的挑戰(zhàn)。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學生帶著各具特色的知識進入課堂,教師應勇于接受這種局面,承認學生已有知識的重要性,并利用促進其學習。針對信息泛濫,教師必須教會學生篩選信息、評估信息的相關性和有效性以及利用信息的技巧。探索和采用適合不同學生和專業(yè)特點的教學方法,鼓勵全體學生參與課堂討論,辨析和評判各種觀點,分享各自的知識、經驗和感悟,公平地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需要。endprint
大學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教學方法改革的主要對策
教師明確了教什么?才能談得上研究怎么教,即教學方法改革如何落實。潘懋元先生(1995)認為,“高校教學方法并無絕對優(yōu)劣之分”“高校教學方法改革不是尋求剔除所謂不好的教學方法而采用好的方法,或剔除傳統(tǒng)方法而采用現代的方法,而是尋求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或是思想觀念,熟練地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師自身的個性以及學生情況等來選擇在達到目標時最合適的方法”。[5]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應圍繞學生成才,采用和創(chuàng)新科學的教學方法。
1.靈活采用、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
高校要探索什么樣的學生在什么樣的條件下采用什么樣的方法才能教得好。教學方法要適應人才培養(yǎng)和教學對象,對不同的教學對象應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鼓勵教師根據所教課程的特點和自己個性,靈活運用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教學方法。根據課程特點確定班級規(guī)模,研討性的課程、師生互動多的課程宜小班。
2.增強教學互動性
現代科學起源于西方,當今世界一流大學集中在西方。季羨林先生(2006)認為,東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區(qū)別是思維模式、思維方式不同。西方文化注重分析,一分為二;而東方文化注重綜合,合二為一?!薄皷|方文化注重綜合,綜合出技術;西方文化注重分析,分析出理論?!盵6]我們應在保持思維、注重綜合長處的基礎上向西方學習,借鑒其思維注重分析的優(yōu)點。教學方法改革要著眼于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以問題為基礎,通過討論式、探究式、案例分析、情景教學、角色扮演、學生當教師上講臺等,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學會思考、質疑和判斷。
3.合理運用現代教學手段
學生學習時間有限,每門課程學時不多。教學時間與教學內容的矛盾凸顯,要解決這一矛盾,除精選教學內容外,必須采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擴大課堂教學的信息量。多媒體的廣泛使用改變了課堂教學手段單一的局面,但目前多數課件形式單一,成了電子板書。“照本宣科”變成“照屏宣科”,一旦設備出現故障教學則無法進行,或以現代化的手段掩蓋內容的陳舊,或整堂課播放電教片,嚴重影響教學質量。筆者認為,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只能起輔助作用,主要是豐富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生動性,提高課堂效率。教學不能依賴多媒體設備,應因課制宜使用多媒體,多媒體課件的內容、版面、色彩、字體等要圍繞激發(fā)學生興趣而精心設計。
4.強化科研訓練和課外學習指導
激發(fā)學生學術探究的興趣,加強科研素養(yǎng)培養(yǎng)。讓學生早進課題,由教師指導研究,反復訓練,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科研寫作習慣。論文的寫作嚴格按照學術論文的規(guī)范進行,如格式、摘要、綜述、主體、數據、方法、文字、參考文獻、結論等。我國應借鑒國外大學文科生有寫不完的論文,理工科學生有做不完的實驗和寫不完的實驗報告的經驗,增加課業(yè)負擔,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圖書館,閱讀專業(yè)經典著作、了解教材之外相關領域的知識,以充實、鞏固所學內容。要求學生提前預習,為討論進行準備,提交各種研究性方案和動手實踐。加強課外輔導答疑。給教師配備工作室,要求定期坐班解答學生的疑難問題,指導學生小組研究。完善網絡教學平臺,開展網上輔導答疑、問題討論等。
5.加強實踐環(huán)節(jié)和改革學業(yè)考核方式
大學應堅持互利互惠、產學研結合,提升實驗、實習、實訓質量。應用型人才更要加強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組織學生參加與專業(yè)緊密結合的實習,加強指導,全過程考核,要求撰寫出高質量的調查報告??荚嚦煽冴P系到學生畢業(yè),又與各種評獎、推薦免試深造掛鉤,它具有很大的導向作用。要運用科學的方法評價學生,注重學習過程考核和能力評價。既考核知識,又考核綜合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采用靈活多樣的考核形式,如開卷、口試、寫論文、撰寫調查報告、搞設計等。避免一次期末考試定成績,增加小論文、小設計、小制作、現場操作、抽查實驗、答辯、分組測試等。測試的范圍不應只是課堂講授的內容,也要考教師布置的自學內容,后者應占相當的比重。
參考文獻:
[1]周遠清. 從改革·做大到改革·做強—再論把一個什么樣的高等教育帶入全面小康社會[J].煤炭高等教育,2009,27 (6) :12-14.
[2]潘懋元,王偉廉.高等教育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201.
[3]薛天祥.高等教育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14.
[4]彭道林.大學里我們教什么[J].大學教育科學,2012(5):49-52.
[5]潘懋元.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的理論研究[M].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252.
[6]季羨林.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3.
(作者單位:中央財經大學圖書館)
[責任編輯:翟 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