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趙小麗
隨班就讀是我國特殊教育的重要辦學形式,國家曾頒布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來推動這一工作的順利實施。2017年7月由教育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民政部等七部委聯(lián)合出臺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更為明確地提出: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則要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為主體、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干、以送教上門和遠程教育為補充,全面推進融合教育。近年來,隨著隨班就讀兒童人數(shù)的增加和開展隨班就讀工作的學校數(shù)量的增多,逐漸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出現(xiàn)了“隨班就‘坐’”“隨班‘混’讀”等現(xiàn)象,這些問題掣肘了隨班就讀的質(zhì)量。筆者認為,提高隨班就讀工作的質(zhì)量和有效性,需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要讓每位教育工作者改變“教育特殊兒童是特殊學校的事”的錯誤認識,明白廣義的“特殊兒童”既指在智力、感官、情緒、肢體、行為或言語等方面低于正常的兒童,也包括高于正常發(fā)展的兒童以及有輕微違法犯罪的兒童。
要讓每位教育工作者樹立“全納教育”觀。要從人權(quán)、民主、平等和價值等角度出發(fā),明確每個學生都很重要,都是鮮活的生命個體,都是教育的工作對象。從差異出發(fā)的兒童觀認為每個兒童具有不同的特征,但不能把“特征”“特點”當成“特殊”并且將其無限放大,進而實行隔離的教育。特殊兒童是無辜的,他們猶如折翼的天使,作為教育工作者,有責任和義務從根本上縮小特殊兒童與其他兒童的差距,改善他們的適應能力和技能,使他們共享社會發(fā)展的成果。
要讓每位教育工作者樹立“包容教育”觀。因為教育的本質(zhì)是在尊重生命的存在與差異前提下培養(yǎng)人,所以要求教育工作者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努力發(fā)現(xiàn)每個特殊學生生命的價值與潛能,讓其充分享受成長的幸福和尊嚴。
要讓每位教育工作者明白“隨班就讀”是融合教育在中國實踐的獨特方式,隨著其廣度和深度的不斷擴展,未來的普通學校都將發(fā)展成為融合學校,這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
1.資源教室的建立。臺灣學者林素貞指出,臺灣從國小到大專院校皆設有資源教室(資源班),它是實現(xiàn)融合教育理念的最有效措施,因為它可以讓身心障礙學生得以同時在普通班級就讀,又可以得到特殊教育的個別化教學服務。教育部2016年出臺的《普通學校特殊教育資源教室建設指南》對資源教室的總體要求、功能作用、基本布局、場地及環(huán)境區(qū)域設置等都作了詳細的規(guī)定。
2.教師的專業(yè)成長。資源教師是資源教室的核心和靈魂,也是隨班就讀工作的中堅力量,資源教師的基本素養(yǎng)和專業(yè)能力決定資源教室的功能和質(zhì)量。擔任這項工作的教師不僅要有極強的責任心,熱愛學生,能對特殊兒童付出更多的耐心與愛心,還要求具備發(fā)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心理輔導咨詢、特殊教育等方面扎實的基礎知識,具有一般教育教學能力、學科補救教學能力、特殊教育專業(yè)能力、組織合作能力、溝通咨詢能力、計劃與實施能力、自我發(fā)展能力等。
3.課程的差異設計。我國《殘疾人教育條例》中規(guī)定:“制定符合殘疾學生身心特性和需要的個別化教育計劃,實施個別教學?!薄兜诙谔厥饨逃嵘媱潱?017-2020年)》主要措施中也指出:“落實‘一人一案’,做好教育安置?!蔽覀兛梢酝ㄟ^開展“對每一個新安置隨班就讀學生的多元評估、解讀評估信息、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設計個別化教育課程”這一工作流程來為每一位特殊兒童確立學習的總目標、階段目標、個性化課程設置與安排以及相關(guān)支持與服務等,從而體現(xiàn)“隨班就讀”個別化教育的科學評估、精準施教的特點。
1.家庭與學校的融合。過去,多數(shù)特殊兒童的家長有“教養(yǎng)分離”等錯誤觀念,導致家長在高層次的參與活動如為班級或?qū)W校提建議、服務、參與學校運作等方面都比較欠缺。我們建議家庭與學校要積極合作,形成教育融合力。學校方面要以開放熱情的姿態(tài)迎接家長,主動加強與家長的聯(lián)系,通過“走出去”(以“送教上門”等形式進行家訪,為家長提供各種教育資源)、“請進來”(舉辦家長學校、家長開放日、家長研討班、家長意見箱、家長咨詢委員會,印發(fā)宣傳冊等方式對家長進行一定的培訓),實現(xiàn)家長與學?;ネ?,共同參與班級活動,共同制定學生個人發(fā)展計劃,并且注意激發(fā)家長的責任心和主動性,為其提供長期的指導和咨詢。
2.特教與普教的融合。隨班就讀促成了“特普融合,追求雙贏”的良好局面。在“特普融合”的教育環(huán)境中殘疾學生形成了不自卑、健康的心理,陽光的心態(tài),為他們長大后回歸主流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普教的學生從小養(yǎng)成了關(guān)愛他人、關(guān)心殘障兒童、關(guān)注社會弱勢群體的好品質(zhì)。通過真誠互動,普通兒童和特殊兒童都能夠在彼此相遇、彼此交融中接受人類文化中“平等、尊重、包容、理解、扶助、友愛”等核心價值。
3.學校與社會的融合。促進隨班就讀工作不僅要提供適合于每個特殊兒童的教育教學方法,還應挖掘和利用社會教育資源,營造融洽社區(qū),有效地滿足特殊兒童不同的教育需求。學校與社會融合,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可以使學校教育從“封閉式”走向“開放式”,給特殊兒童提供優(yōu)質(zhì)的教育資源環(huán)境,給社會提供一個傳遞愛心的平臺,共同關(guān)注和促進特殊兒童快樂和諧發(fā)展。
平時學校要合理安排情景教學,讓特殊兒童體驗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參觀菊花展、博物館,進行剪紙、手工編織,學習油畫、舞蹈、體育運動等活動可以陶冶情操,感悟生命,培養(yǎng)藝術(shù)的美感,增強特殊兒童適應社會的自信心;種蔬果、做烘焙、超市購物、郵局寄信、過馬路走斑馬線等活動可以鍛煉特殊兒童的觀察力、語言表達力、溝通力及社交力。這些情景化的活動能增加特殊兒童的生活知識,鍛煉他們的生存能力,更有利于他們早日融入社會,獨立生活。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辦好特殊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zhì)量的教育”,同時明確宣示:在幼有所育……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這讓我們深切感受到民生連著黨心,特殊兒童將會從中獲益,體會到政策的溫暖。教育部印發(fā)的《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將“隨班就讀”列入了第一部分“保障學生平等權(quán)益”重點提出。國家對特殊兒童教育的宏偉藍圖已經(jīng)繪就,讓我們深入推進隨班就讀工作,為特殊兒童撐起一片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