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 駿 季德春
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不僅受教育水平較高的專業(yè)人士對科技知識有一定的需求,普通大眾對科技相關的資訊也有了更多的需求,而一個國家的大眾傳媒科技傳播水平直接反映了國家的國民素質與文明程度。大眾更多地通過電視、報紙、雜志等傳統(tǒng)媒體和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去了解與其自身相關的科技知識。可見,媒介越來越成為人們了解科學、了解世界的一個窗口,個體在不同程度上已然接受了“媒介科普”這一事實,大眾傳媒在科技傳播中正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互聯(lián)網時代來臨之后,科技傳播的變革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不斷推進,從傳統(tǒng)的電視、報紙、廣播、期刊向門戶網站、社交平臺、移動直播等新媒體傳播方式發(fā)展。新媒體的發(fā)展一次次催生了傳播方式的迭代,并不斷推動著各類媒體的融合發(fā)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國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及政策性文件支持科技傳播向縱深發(fā)展,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通過改版、融合新媒體傳播手段等方式推動科技傳播穩(wěn)步發(fā)展,新媒體作為新興力量在大眾媒體的科技傳播方面有更大的優(yōu)勢,正日益成為科技傳播的中堅力量??傮w來講,大眾媒體科技傳播呈穩(wěn)步發(fā)展態(tài)勢,但仍存在很多不足。如今媒體的發(fā)展日新月異,公眾越來越依賴媒介,但科技傳播相關的研究工作卻落后于媒介發(fā)展的步伐。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對大眾傳媒進行研究的文章很多,但是對大眾傳媒科技傳播的研究卻極為少見,且散見文章較多,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研究嚴重缺乏。由武丹、鐘琦著,科學出版社于2017年6月出版的《媒介·科技·傳播:大眾傳媒科技傳播現(xiàn)狀研究》一書,系統(tǒng)總結了國內外大眾傳媒科技傳播的現(xiàn)狀,重點分析了電視、報紙、網絡、期刊的科技傳播特點,并針對我國的現(xiàn)狀提出提升大眾傳媒科技傳播的建議和對策。該書內容豐富,研究方法多樣,數據翔實,結論精準,問題客觀,對現(xiàn)階段我國大眾傳媒科技傳播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補白意義,對改善我國當下大眾傳媒科技傳播現(xiàn)狀大有裨益。
龐大的樣本量和數據是本書的一大特色。量化研究離不開大量的樣本和數據,本書選取的樣本和監(jiān)測的數據信息,時間跨越2011-2013年,包括作者選取的電視、網絡、報紙、期刊類型中的樣本,樣本數量多、數據廣、工程量大。作者將龐雜的數據化為一張張圖表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可見作者研究功力之深厚。
書名:媒介·科技·傳播:大眾傳媒科技傳播現(xiàn)狀研究
作者:武丹 鐘琦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年6月
定價:98.00元
量化的研究方法是本書最大的亮點,也是本書內容和所得結論的重要技術支撐。本書運用大量的定量分析,輔之以一定的定性研究方法,具體來講主要有文獻分析法、內容分析法、比較研究、個案分析法等。在對互聯(lián)網科技傳播能力的分析中,作者運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定量指標主要從流量、搜索引擎、谷歌收錄數、百度收錄數、社交網站提及率幾方面來測量。定性指標從內容、形式、用戶體驗、互動、信息傳播和信息影響六個方面綜合考量科技傳播類網絡媒體的影響力,具體測量方法采用了網站流量和內容的監(jiān)測以及問卷調查,最后將大量的數據統(tǒng)計分析,用圖表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定量和定性的方法相結合可以讓兩種方法優(yōu)勢互補,保證測量的精確性和結論的客觀性。而對報紙科技傳播的研究,作者用了文獻研究和內容分析的方法,選取典型報紙案例,收集整合多方研究資料,對報紙的科技傳播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定性和定量研究。作者從受眾和報紙定位兩個角度選出黨報、都市報、未成年人報和涉農報四類共169種樣本報紙,其科技傳播評價指標主要從傳播數量、傳播內容和傳播形式三方面來衡量,首先對四類報紙科技傳播的報道數量、版面數量、開設欄目、報道位置等進行統(tǒng)計,對四類報紙科技傳播的各項指標進行對比分析。整體來看,在四類報紙中,黨報和涉農報科技報道的總量和版面占比都較多,所以黨報和涉農報在科技報道中的傳播能力較強。在對電視、網絡、報紙、期刊這四類科技傳媒統(tǒng)計分析之后,作者結合之前的分析路徑做了個案研究,使研究內容更加豐富充實。
該書可大體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緒論和第一章,在這一部分作者對國內外的大眾傳媒科技傳播現(xiàn)狀進行了綜述,并總結和梳理了以電視、網絡、報紙、期刊為代表的大眾傳媒科技傳播的現(xiàn)狀及相關研究。20世紀90年代,國家制定、頒布了許多大眾傳媒科技傳播的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條例及政策性文件,各部委、各地區(qū)全面落實國家政策,全面提升了我國科技傳播的能力。進入新媒體時代,傳播方式和形態(tài)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數據分析顯示各類大眾媒體的科技傳播呈穩(wěn)定發(fā)展態(tài)勢,新媒體正日益成為科技傳播的中堅力量。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到第五章,該部分為全書的重點,在這一部分,作者對上述四種大眾傳媒的科技傳播分別做了深入的研究和剖析,針對不同傳播媒介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對各類媒體的研究皆從整體到細節(jié)再到具體的案例分析,從傳播內容到傳播力、傳播效果研究,內容豐富,分析深刻透徹,并附有大量數據表格佐證本書所得結論。第二章電視科技傳播主要從傳播內容和傳播效果兩個維度來考量,作者考察我國各地電視科教頻道及相關頻道和欄目的開設、內容、質量等基本情況,接著從傳播力、影響力、公信力三個指標來測量我國電視科技傳播的效果及傳播力,分析結果顯示我國電視科技傳播存在科教節(jié)目總體制作水平略低、數量少、科普創(chuàng)作人才匱乏等問題。第三章網絡科技傳播用定量與定性本結合的研究方法,對全國綜合性網站、綜合門戶網站的科普頻道、地方性科普網站、科普場館網站、單一學科科技網站、學會網站、新銳科普網站7類具有代表性的網站做了傳播能力分析,結合所有量化和定性指標結果來看,新銳科普網站的互動百科和果殼網,及幾個大型綜合門戶網站如新浪網、搜狐網、網易等的科技傳播能力較強,新銳科普網站在內容、形式、互動方面均領先于其他的類型網站,全國綜合性科普網站在用戶體驗和信息影響方面得分較高,但其他指標均偏低??傮w而言,我國網絡科技傳播能力與互聯(lián)網發(fā)展速度并不匹配,網絡科技傳播還存在著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信息更新慢、網站知名度低等亟待解決的問題。第四章為報紙科技傳播,作者選取黨報、都市報、未成年人報、涉農報四類共169家報紙作為樣本,做了科技傳播數量、內容和效果的分析,具體從發(fā)行總量、報道總量、版面數量、欄目數量、報道位置、表現(xiàn)形式,以及內容的科學性、權威性、新聞性、通俗性、原創(chuàng)性等指標來做統(tǒng)計分析,分析得出黨報和涉農報在科技報道中傳播能力較強,但報紙科技傳播存在版面,欄目和報道數量少,報道形式單一,科研宣傳與公眾及媒體需求錯位等問題。第五章期刊科技傳播的分析中,作者主要從科普期刊的傳播內容和傳播渠道,以及傳播效果三個方面進行分析。調查結果與統(tǒng)計分析報告顯示,我國科普期刊的辦刊隊伍結構基本合理,在專題策劃、專家儲備上仍有提高的空間。在傳播渠道上,多數期刊采用多種發(fā)行渠道并用的方式,定期舉辦讀書會、座談會等進行線下互動,同時綜合利用互聯(lián)網,發(fā)行電子期刊,開通微博、微信等服務平臺,促進期刊多渠道傳播。在傳播效果方面,期刊的發(fā)行量、微博和微信的粉絲量均有待提高,新媒體建設成效略顯緩慢。
第三部分為本書的第六章,這一部分主要是針對現(xiàn)狀,作者為提升我國大眾傳媒科技傳播能力所提出的對策和建議。電視科技傳播應加強內容建設和媒介融合,加強傳播力度;科普網站應該加強導航網站的建設,完善用戶體驗,提高用戶參與度,推進形式創(chuàng)新;報紙應提高新聞工作人員的科學素養(yǎng),提高專題策劃報道的能力,加強報紙與新媒體的融合;期刊應當做好專題策劃,改進傳播技巧,根據自身發(fā)展開拓傳播渠道。
不管是從現(xiàn)實意義還是從學術貢獻來說,該書都是一本富有創(chuàng)見性的專著。一方面,本書系統(tǒng)性、理論性地梳理與分析了當下我國大眾傳媒科技傳播的現(xiàn)狀及其面臨的問題,為解決現(xiàn)實問題提供了一定的參考依據和理論支撐,同時為決策層提供了具有實際價值的對策,為提高我國公民的科學素養(yǎng)提供了智力支持。另一方面,本書的研究內容具有一定的補白意義,為媒體科技傳播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文獻資料,也為新聞傳播及其他領域的定量分析提供了一定的方法論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