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玲
(鳳陽中學 安徽滁州 239000)
鏡頭一:拼盤音樂課
某教師在教授歌曲《蝸牛與黃鸝鳥》時,花費大量時間運用多媒體展示臺灣地區(qū)的地理位置、風土人情、民間歌舞,播放臺灣民謠,當教師剛帶領學生唱兩遍歌曲后,下課鈴響了。
鏡頭二:語文音樂課
欣賞貝多芬《月光奏鳴曲》時,教師聲情并茂地朗讀語文課本所描寫的場景:“在大海的水天相接處,月亮升起來了。海面上灑滿了銀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縷輕紗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著岸邊涌過來……”教室內一片安靜。教師接著提問:聽了散文詩和音樂,請分析一下《月光奏鳴曲》表達了怎樣一種情感?學生們一臉茫然,有的學生說:“老師,我怎么感覺不到月光,我感覺好像在上語文課。”諸如此類學科綜合,使得本應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音樂課堂變得異常沉悶。這樣的學科綜合不但不能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反而會讓學生應接不暇,無所適從,這是新形勢下音樂課堂出現(xiàn)的較為普遍、具有代表性的突出問題。那么,怎樣體現(xiàn)音樂學科綜合?如何通過綜合將相關文化知識融入音樂教學呢?
從這些課例中不難看出,教師的出發(fā)點是好的,課前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花了大量時間查閱資料、制作課件,圖文并茂的教學也確實吸引了學生的眼球,表面上看資源多了,教學手段豐富了,實際上卻弱化了根本性的東西,那就是音樂。音樂課應突出音樂學科的特點,以音樂為載體,以豐富的內容、形式為音樂教學服務。音樂課要姓“音”,不能姓“雜”。
《音樂課程標準解讀》中有句很重要的話:“音樂課程的綜合,是以音樂為本的綜合?!边@就是說,無論音樂課怎樣與其他學科綜合,音樂課自身的特點必須凸顯,音樂課堂自身的任務必須完成。以音樂為本的學科綜合,必須以音樂為主線,在學生體驗、探究、學習的過程中自然穿插與其相關的文化,不能為了體現(xiàn)綜合而綜合,造成本末倒置。
音樂與其他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文化底蘊是進行藝術探索的基礎,任何音樂作品無不折射著豐富的文學內涵,二者相互詮釋,離開誰都不可能將作品演繹得真摯感人。在音樂課中,適當增加一些文學內容未嘗不可,教師要根據(jù)情況適度把握。過多地把非音樂性教學內容充斥音樂課堂,會削弱音樂課的學科特點,沖淡音樂藝術本身的鮮明個性,從而導致偏離了“音樂為本”的原則。
音樂學科綜合有著自身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音樂與舞蹈、戲劇、影視等姊妹藝術的自然融合,形成視聽結合的魅力課堂,可以豐富音樂表現(xiàn)力,對于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拓展學生視野具有深遠的意義。
《音樂課程標準》研制組副組長吳斌老師針對這一現(xiàn)象提出重要觀點:“你是音樂老師,你所授課的內容、價值、目標不要背離音樂的本體。對于音樂教師來說,音樂是專業(yè),教師是職業(yè),音樂應該是立身之本?!痹谝魳氛n改這股春風中,每位音樂教師只有真正透徹理解新課標理念,在實踐活動中多一些踏實的作風,少一些盲目地跟風,自然適度地綜合才能給我們的音樂課堂注入一股清泉,從而讓學生在提高人文素養(yǎng)的同時感悟音樂藝術的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