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佳貝
●新史料
《袁京卿日記傳抄本》箋注(上)
董佳貝
袁昶(1846-1900),字爽秋,號重黎,又號浙西村人。浙江桐廬縣人,晚清政壇、詩壇著名人物。①袁昶生平可見其子袁允橚等撰:《太常袁公行略》,商務(wù)印書館,光緒三十一年(1905)鉛印本。同治六年(1867)浙江鄉(xiāng)試舉人,其鄉(xiāng)試副主考為張之洞,與張結(jié)下師生情誼。光緒二年(1876)中進士,分發(fā)戶部,任學習主事。光緒九年(1883),考取總理各國事務(wù)衙門章京,旋獲傳補。此后兼在總理衙門與戶部兩處辦事。因通曉洋務(wù)、辦事明練,獲總理衙門大臣賞識,保舉記名海關(guān)道,并于光緒十八年(1892)外任安徽徽寧池太廣道,管理該地中外交涉與關(guān)稅征收事宜。在任期間,興利除弊,處置中外教案適當,又曾上遞中肯的改革條陳,在1898年前后,被前后任安徽巡撫福潤、鄧華熙,浙江巡撫廖壽豐、山西巡撫胡聘之保舉,入京任總理衙門大臣、太常寺卿,成為主持外交的重要官員。1900年,因反對利用義和團攻擊外國人,遭處死,后追謚“忠節(jié)”。
與當時許多士人一樣,袁昶作有日記多冊,題為《毗邪臺山散人日記》,一名《浙西村人日記》,底稿本72冊,今不知藏所。其子袁允橚此前據(jù)已殘的底本抄出24冊,起自清同治六年(1876),迄光緒二十三年(1897),與底本起訖時間相同。該抄本24冊藏于國家圖書館,且已影印出版。②李德龍、俞冰編:《歷代日記叢鈔》第68-74冊,學苑出版社,2006年。由于袁昶在政事、學術(shù)、詩文等方面的才華彰彰于世人耳目,頗為當時的士大夫如李慈銘、沈曾植等人所稱道,其日記所記學術(shù)、政事,透露晚清諸多面相,具較大史料價值。觀現(xiàn)有抄本日記,袁昶日記似止于光緒二十三年;然袁昶子袁允橚所刊刻《太常袁公行略》收錄《亂中日記殘稿》(以下簡稱《殘稿》),有袁在庚子年(1900)五月、六月間共11天斷斷續(xù)續(xù)的日記。《殘稿》經(jīng)標點后,收入中國史學會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義和團》,成為義和團研究的重要史料,被學界廣為征引。
據(jù)國家圖書館善本圖書目錄,筆者發(fā)現(xiàn),袁昶在庚子年另有日記傳世,題為《袁爽秋京卿日記》(抄本),現(xiàn)影印出版,收入《歷代日記叢鈔》第159冊,記載時間從光緒二十六年(1900,庚子)五月二十八日至六月二十二日,除六月十四日內(nèi)容佚失外,其余各天均有內(nèi)容。(封面及首頁信息見下圖)③李德龍、俞冰編:《歷代日記叢鈔》第159冊,學苑出版社,2006年。
庚子年間,張之洞幕僚黃紹箕利用身份便利,抄錄袁昶寄給張庚子年五月二十八日至六月二十二日日記。該抄本后經(jīng)黃紹箕的同鄉(xiāng)楊紹廉過錄。國家圖書館藏《袁京卿日記傳抄本》,即為楊的過錄本。④該過程可參見本文末段楊紹廉之小識。
與《殘稿》相比,楊紹廉《袁京卿日記傳抄本》篇幅較多。顧廷龍稱,《殘稿》前后跨度雖長,然內(nèi)容較略;而楊紹廉抄本則內(nèi)容較為詳實。事實則不僅如此:《殘稿》日期斷續(xù),而楊抄本記載天數(shù)連續(xù),具體如下:《殘稿》記五月十八日、二十日、二十一日、二十二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六月初八日、初九日、十二日、二十一日、二十二日;另有數(shù)段記五月末之事?!对┣淙沼泜鞒尽酚浳逶仑グ巳?、廿九日、三十日;六月初一日、初二日、初三日、初四日、初五日、初六日、初七日、初八日、初九日、初十日、十一日、十二日、十三日、十五日、十六日、十七日、十八日、十九日、二十日、二十一日、二十二日事。
可見,楊紹廉傳抄本除六月十四日內(nèi)容佚失外,自五月廿八日起至六月二十二日,大致完整。比對兩日記的具體內(nèi)容,還可發(fā)現(xiàn),《殘稿》的日期編排混亂,其五月底的內(nèi)容皆未系日,六月初十、十一日日記系于初九日條;十三日日記系于十二日條;二十日日記系于二十一日條。這似可說明,傳抄本與《殘稿》是兩個來源不同的獨立抄本,且傳抄本的連貫性比《殘稿》高出很多。從篇幅上看,《殘稿》約7000字,而傳抄本則逾萬,其內(nèi)容更為豐贍。就兩日記重合記載的天數(shù)而言,《殘稿》多有遺漏,傳抄本則更顯完整。①兩抄本的比較研究,另擬詳文論述。
因傳抄本透露出庚子義和團運動期間清朝上層的具體爭論、主和派內(nèi)部分歧、袁昶政治主張及袁昶、許景澄等人在被殺前一月內(nèi)的活動等多項重大史實,為此前材料不曾披露。故本文在此嘗試對國家圖書館藏《袁京卿日記傳抄本》進行整理、校讀,并依檔案史料作簡單箋注,為晚清史增添一方便利用的重要史料,也為人們了解庚子事變的復雜面向提供一手的材料。
《袁京卿日記傳抄本》封面(右)與首頁(左)
庚子五月廿八日戊辰 大母忌日,設(shè)忌。早,嚴風作,冷。午甚熱。?!稘h書》。未正入署,聞東撫袁慰亭電奏,山東土匪不靖,奉召未敢來京,只能派孫提督金彪率三千人入衛(wèi)。粵督李中堂電奏奉召,只好單身來京,以赴急難。惟海程阻塞,且須待后命。豈知端邸、徐相、崇公、溥良、溥興一意主借拳剿洋,迎合慈意,并專仗董軍助團剿仇洋,不顧巨患在后乎?乞敕董軍萬弗妄動,力任保護使館,若使館糜爛,鴻章雖只身赴難,毫無補益云云。裕祿函云:廿一至廿五日鏖戰(zhàn)五天,兩獲勝仗,大沽口外各國兵船四十余號猛攻,炮臺被陷。黼廷侍郎亦云然。宋祝三宮保慶四營駐扎齊化門外,聞有二日犒賞諸軍,又有嚴禁搶掠之諭。神機營、虎神營、義和團各十萬兩,董軍先給過四萬兩,再賞六萬兩。
入署,即入總理衙門辦公?!皷|撫袁慰亭”,即山東巡撫袁世凱(1859-1916),字慰亭,號容庵,河南項城人,時任山東巡撫。孫金彪,字紹襄,江蘇元和人,早年為張曜部將,參加鎮(zhèn)壓太平天國戰(zhàn)爭、平定西北回民戰(zhàn)爭,歷任陜西、湖南等地總兵、煙臺??诜罓I統(tǒng)領(lǐng)等武職。光緒二十六年(1900),統(tǒng)帶3000人北上天津,任武毅右軍先鋒隊右翼長。②《宮中檔奏折及軍機處檔折件》,408000697、408000697-B、408000697-A、146630,臺北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館藏。“粵督李中堂”,即李鴻章(1823-1901),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長期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并經(jīng)手清朝對外事務(wù)。甲午戰(zhàn)爭后去職,后入京任總理衙門大臣。光緒二十五年(1899)由文華殿大學士南下署理兩廣總督,旋實授?!岸僳?、徐相、崇公、溥良、溥興”,分別為端郡王載漪(道光帝五子奕誴次子)、大學士徐桐、翰林院掌院學士崇綺、戶部右侍郎溥良、工部右侍郎兼總理衙門大臣溥興。他們屬統(tǒng)治集團中保守派,多擁立載漪子溥儁為大阿哥,仇視外洋及新事物,主張利用義和團排外。裕祿,喜塔臘氏,字壽山,滿洲正白旗人,時任直隸總督。黼廷侍郎,即鄭炳麟,字紱庭、黻廷,山東萊陽人,光緒九年(1883)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曾任軍機章京,時任江西道監(jiān)察御史。宋祝三宮保慶,即宋慶(1820-1902),字祝三,山東蓬萊人,曾參與鎮(zhèn)壓捻軍,“毅軍”統(tǒng)帥,賜太子少保。光緒二十四年(1898),宋慶“毅軍”改名“武衛(wèi)左軍”,駐旅順。二十六年,奉命在天津抵抗聯(lián)軍。齊化門,元大都城門,明清稱朝陽門,位于北京城東部。神機營,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之后建立的武裝,由旗人組成,使用西式武器。虎神營,是義和團運動期間,載漪等人招募的攻擊外人的武裝,多為義和團成員。董軍,即董福祥(1839-1908)部。董字星五,甘肅固原人,早年參與鎮(zhèn)壓西北回民,并入疆收復邊地,后任甘肅提督。光緒二十三年(1897),奉調(diào)拱衛(wèi)京師,所部甘軍編為“武衛(wèi)后軍”。董軍多有加入義和團者。
廿九日己巳 晴。昨□夜收軍,今晨攻打至酉,仍未獲勝。與竹篔兄詣大司馬徐公,并往北池,仍歸。檢點篋書,?!稁佈芗芬郧踩?。
此段所謂“攻打”,即清政府武裝進攻東交民巷使館區(qū)。竹篔兄,即許景澄(1845-1900),字竹篔,浙江嘉興人,同治七年(1868)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編修。歷任清駐法、駐德、駐俄公使。光緒二十四年回國后,入京任總理衙門大臣兼吏部侍郎,他是當時任駐外公使時間最長的官員,富有豐富的交涉經(jīng)驗。大司馬徐,即徐用儀(1826-1900),字筱云,浙江海鹽人,咸豐九年(1859)舉人,由刑部主事、軍機處章京累遷至吏部侍郎、軍機大臣、總理衙門大臣,甲午戰(zhàn)爭后失勢。1898年戊戌政變后,再次進入總理衙門,并升兵部尚書。徐用儀曾保舉袁昶入京任職,他們與許景澄皆為浙籍,政見相似,在總理衙門互相援引,反對利用義和團盲目排外。北池,即北池子,在紫禁城東護城河外河沿,出東華門以北?!稁佈芗窞樵圃娂?jù)《太常袁公行略》記載稱:“公詩刊有《浙西村人初集》十三卷、《安般簃詩續(xù)抄》十卷、《春闈雜詠》一卷、《于湖小集》七卷、《水明樓集》一卷。其后在京者曰《朝隱巵衍》,尚待梓?!雹僭蕵茸骸短T新浴罚?0b。
五月庚午晦 晴,晡霠。于晦若兄患難中見顧,心感不可言。君言,馬景山軍門玉昆,亳州人,住錫蠟胡同故戶部侍郎續(xù)昌之宅。馬軍本廿四營,欲再募三十六營,湊成六十營。董軍亦欲募足六十營。世亂,諸將挾寇自重,因以為利,全不顧餉項之難籌也,可嘆!馬景山昨先由通州遣剿楊邨一帶洋兵。過篔兄,兄言,昨拳團二十余人,欲焚同文館,勒交學生,有吃教者斃之,王章安在?莊邸、剛相諭令毋亂焚教民房屋,留以入官充餉。團長傲睨不聽命,莊邸、剛相、英年、瀾公,仍不能約束。
于晦若,即于式枚(1853-1915),廣西賀縣人,光緒六年(1880)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后任兵部主事。后經(jīng)李鴻章奏調(diào),發(fā)往北洋差遣,長期任李的幕僚,為其起草奏折、文牘?!榜R景山軍門玉昆”,即馬玉昆,字景山,安徽蒙城人,宋慶部將,當時會辦武衛(wèi)左軍。剛相、英年、瀾公,分別為協(xié)辦大學士、兵部尚書剛毅,字子良,滿洲鑲黃旗人;戶部左侍郎英年,字菊儕,漢軍旗人;載瀾,道光帝五子奕誴第三子。他們皆屬保守派,主張利用義和團排外。
合肥相電:羅稷臣電,英外部多調(diào)陸兵。李木齋電,日本外部聞合肥內(nèi)召,甚喜,皆未知有攻打使館一節(jié)也。
過英菊儕少農(nóng),商先清理內(nèi)城,以安民心為要。現(xiàn)團有三萬人,來城尚不止此數(shù),日久生變,既不能部勒,使受約束,不若勸導,使往析津御洋人,乃兩得之。菊翁云,當與莊、剛、瀾三公商之。天下何思何慮?老僧不見不聞。
合肥相,即李鴻章;羅稷臣,駐英公使羅豐祿;李木齋,駐日公使李盛鐸。內(nèi)城,即北京九門(宣武、正陽、崇文、朝陽、東直、安定、德勝、西直、阜成)之內(nèi)的城區(qū)部分。析津本為遼所置,遼南京析津府相當于后世北京全部及天津大部,這里當指京津之間的地區(qū)?!疤煜潞嗡己螒]”語出《周易·系辭下傳》:“子曰:‘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天下何思何慮?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薄袄仙灰姴宦劇?,語出《宋高僧傳》卷九《唐壽春三峰山道樹傳》:“樹告眾曰:‘野人作多色伎倆?;笥谌?,只消老僧不見不聞,伊伎倆有窮?!雹谫潓幾?,范祥雍點校:《宋高僧傳》上冊,中華書局,1987年,第213頁。
六月長夏辛未朔 晴。諸軍仍猛攻。據(jù)高弁稱:昨晚六下鐘,莊邸、剛相派團長四老爺禮部主事帶義和團三百人保護典屬署,暫住西廳,已設(shè)兩壇。庖人供應素麫,今早俱行。長四云,叫本團來換班。另調(diào)來百名,性稍馴,乃西四牌樓新練者。又云,同文館洋物太多,須毀棄云云。函致總辦,請兩邸示辦理。拳匪欲殺一吃教學生,呼曰“二毛子”,緣長四認系宗室請免。
同文館,即京師同文館,成立于1862年,附屬于總理衙門,開設(shè)英、法、德、日(東)文學堂,負責培養(yǎng)外語及科技人才,由總理衙門派大臣專管,另派總理衙門章京數(shù)人擔任提調(diào),負日常運作之責。袁昶當時為管理同文館大臣。總辦,即總理衙門總辦章京,他們是總理衙門大臣之下的處理日常事務(wù)的司官,也負責在總理衙門大臣之間居間聯(lián)絡(luò)、協(xié)調(diào)意見?!皟邵 保垂芾砜偫硌瞄T的慶親王奕劻、端郡王載漪。
陳小石言,洋人尚占紫竹林,惟官軍打仗連日,尚得手。有曹老師能作法,豈陸法和之流亞耶?
武衛(wèi)軍又在左近搶掠,邀篔兄公啟榮相,派弁嚴行懲禁。篔來札云,署頃接李秉衡及江、鄂、浙、皖、江右督撫公電奏,專主剿團,與各國弗失和。已馳送樞府。然今日槍聲大厲,聞英館將破,斷無及矣。至今未全破。
陳小石,即陳夔龍(1857-1948),字小石,號庸盦,江西崇仁人,光緒十二年(1886)進士,歷任兵部主事、總理衙門章京,升內(nèi)閣侍讀學士,當時任順天府丞。陸法和,南朝時梁人,傳說其能法術(shù),曾大敗侯景叛軍。榮相即榮祿,軍機大臣、文淵閣大學士。李秉衡(1830—1900),字鑒堂,奉天海城人,捐班出身,曾任廣西按察使、山東巡撫等職。膠州灣事件發(fā)生時,在德國壓力下去職。1900年任長江巡閱水師大臣,由江蘇率軍北上勤王,其政治態(tài)度與主和的東南督撫并不一致。“樞府”,軍機處。
“李秉衡及江、鄂、浙、皖、江右督撫公電奏”發(fā)于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四日亥刻,由李秉衡、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江蘇巡撫鹿傳霖、安徽巡撫王之春、江西巡撫松壽、湖北巡撫于蔭霖、湖南巡撫俞廉三會奏,因電線被義和團破壞,電奏只能發(fā)往保定直隸總督署,然后轉(zhuǎn)至北京總理衙門與軍機處。電奏原文為:
各國洋電皆以拳匪妄殺開釁,我不速剿,致動眾怒。日本電謂若肯剿匪,尚有轉(zhuǎn)機。京城危急,北望焦灼。查拳匪符咒惑人,傳教煽亂,實不能避槍炮。嘉慶十三年久經(jīng)諭禁,若真系直隸義民,何以陜西人李來中為首?是為邪教,應剿一也。不遵詔旨解散,京外亂殺,華洋均受其害,且要挾欽使,請殺新城、淶水兩知縣,目無法紀,是為亂民,應剿二也。旗書‘助清滅洋’乃各省會匪故套,若助朝廷,何以抗旨?北自京城,東至天津,西至保定,南至河間,周圍千余里均被滋擾,勒派供糧,其中不盡教民亦濫遭焚殺。畿輔災旱,民不聊生。是為土匪,應剿三也。毀壞國家所設(shè)電線、鐵路,值數(shù)百萬;阻詔奏,誤軍行,又焚毀京外洋房、民房無算。是為劫盜,應剿四也。即不與各國開釁,亦應痛剿,況無故戕害洋人、洋房,殺日本參贊,今??谝驯徽紛Z,都城布滿洋兵,增兵增艦日來日多,禍在眉睫,直不忍言。從古無國內(nèi)亂民橫行慘殺而可以治國者,亦未聞一國無故與六七強國一同開釁而可以自全者。即英、俄強國亦斷不能受各國并力之攻,況官軍彈藥有限,鏖戰(zhàn)日久,我無接濟之械,彼增效倍之兵,江海各口俱封,各國分路攻擾,全局糜爛,如何支持?拳匪無械無紀,在東在直,皆不能敵官兵。近日在落伐被洋兵擊斃無數(shù),在交民巷又被洋兵擊敗,未見其能避槍炮,若謂烏合亂匪能與大隊洋兵拒戰(zhàn),斷無此事。仰懇皇太后、皇上圣斷,念宗社之重,速持定見,勿信妄言,明降諭旨力剿邪壓,嚴禁暴軍,不準滋事,速安慰各使館,力言決無失和之意,告以已召李鴻章,李到當與各國妥商辦法。聞美國在大沽并未開炮,先托美使調(diào)停,勸令停兵息戰(zhàn),我方好專力剿匪。并請速發(fā)電旨述皇太后、皇上之意,飭駐各國使臣令向外部道歉,日本被戕參贊優(yōu)加撫恤,力任以后保護。明諭各省保護洋商、教士,眾怒稍平,庶可徐商挽救。宗社安危所關(guān),間不容發(fā),再過數(shù)日,大局決裂,悔無及矣。焦急惶悚,秉衡等意見相同,謹合詞吁懇圣鑒。請代奏。李秉衡、劉坤一、張之洞、鹿傳霖、王之春、松壽、于蔭霖、俞廉三同肅。敬。①苑書義等編:《張之洞全集》第3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149-2150頁。
在傳抄本該段日記之頁眉,錄有黃紹箕注云:“此電鄂主稿,于中丞代李鑒帥列銜,先發(fā)電,后知蓋于李親家,又彼此以理學相推服,此電壺帥與于反復陳利害,乃以為然。鑒帥知之大怒,北上沿途,逢人大詆壺帥,謂捏名列奏。鮮盦?!庇谥胸┘从谑a霖;李鑒帥即李秉衡。
初二日壬申 晴。早詣篔老,得略園相復,已飭辦。門前徧扎護軍營,乃瀾公爺所帶,事平許以犒賞。往北池子,定用載??撮T。懷寧人,趙次山舊仆,后歸云門薦。
同郡三等侍衛(wèi)王舜津來,居東后院。遂安甲午武進士。
聞英俄館均垂破。實未破。群夷竄入堂子,甘軍仍猛攻。觀橚兒奕(弈),差有蛛絲碧落蜩甲枯枝物外之趣。上壺公師書。夾板四百里遞。
堂子,位于東長安門外、玉河橋東翰林院之東,在東交民巷使館區(qū)以北,是滿人祭祀場所。②王鐘翰:《堂子考釋》,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選編》第9輯,北京出版社,1981年,第230-231頁。橚兒,袁昶長子袁允橚。略園相,榮祿;次山,趙爾巽字;云門,樊增祥字。壺公,張之洞號。袁昶致張之洞函,后由商務(wù)印書館影印出版,收入《袁忠節(jié)公手札》中,其中透露義和團運動期間,清朝高層的意見分歧及袁昶主張等內(nèi)容,較為珍貴,點讀如下:
夫子大人函丈:前月十二接奉鈞文電,次早叩復元電內(nèi)稱:眾口盈廷端邸、蔭相、崇文山師力主助拳攻夷,剛相、展如主招撫拳,目左道為義民,言路附和,致慈意始終以余蠻子待之,堅主撫議?,F(xiàn)拳匪四起,勢甚迫切,絕非剛、趙宣諭勸解可濟。惟匪無槍械,究系因旱饑烏合。及今下詔,飭聶軍痛剿,匪勢自沮,且可折服外人調(diào)兵自衛(wèi),暫紓目前之急,其如事機未轉(zhuǎn)何?峴帥電奏請速剿,師當披瀝自陳,漚叩。元。此電不知達覽否?此事誤于北洋大臣、步軍統(tǒng)領(lǐng)衙門、順天府、五城,揣摩圣意,事前毫無防范,十七日以后拳民在禁城突起滋事,天潢貴胄弘德師保力主借拳滅洋,鉗慶邸、榮相之口,并造謠云:義和拳入禁城,先殺四人通洋者,榮相、慶邸、崇禮、竹篔,于是鉗口結(jié)舌,而宣戰(zhàn)之旨決矣。東交民巷十一國使、洋民只四百十余人,外之西什庫四十名、順治門內(nèi)三十名、孝順胡同各處三十名,則各使館只三百人,自廿三日下午發(fā)照會各使館,限其四點鐘下旗出京,廿四即命甘軍攻打,東長安街一帶化為戰(zhàn)場,連打九天,東交民各館□殺洋人將凈□,所余洋人竄入堂子壇內(nèi)。今日攻壇,未知明日能否了結(jié)也。各公使續(xù)調(diào)之洋兵千四五百人,困于楊村一帶。馬玉昆已往剿。董軍俟東江米巷后竣,亦開往楊村,而莊邸、剛相所督帶之義和團三萬人不止此數(shù)則安然盤踞禁城內(nèi)外城不能計數(shù),且邀賞犒十萬兩矣。
受業(yè)與竹篔坐困危城之中,典屬昨由莊邸、剛相派拳匪百人保護,已在西所設(shè)紅山老祖壇矣。竹篔昨入署,不得不拈香一拜,團長則四品宗室長四爺,服拳民衣冠,而棄其四品冠服矣。十七至今細情,均詳日記中,今抄呈鈞閱。前文電所詢,政府主見,外廷議論盡具于斯。現(xiàn)事外患群夷報復,內(nèi)困拳會盤踞,聚六州三輔鐵,鑄此一大錯,興獻邸方操十萬橫磨劍,以為得志,文山師亦大稱快事也。千里草不受略園節(jié)制,如西巡,必成李催、郭汜之禍。時事至此,□盼合肥早到,以解□危。江左夷吾,惟仗吾師、次棠先生、鑒堂星使能有急救法□。此叩鈞安,閱畢付丙。受業(yè)漚叩,六月初二夕。①《袁忠節(jié)公手札》,商務(wù)印書館,1940年。
初三日癸酉 上弦,晴。申初,偕篔兄同入署?;浂诫姺Q:李木齋電,前月廿六,日本派第五師團中兩大隊約二千人五月廿六日由廣島啟行赴津,少將福島安正管帶。又云,大沽口之戰(zhàn),英損一艦,日斃一將,俄死傷較多,彼怪我先開炮,不能作為未開釁。日廷聞李中堂入覲方喜此事可了。李秉衡等九督撫公電,義和團以陜西人李來中為首?;浂睫D(zhuǎn)電楊子通電初三到,俄調(diào)陸兵四萬,限三禮拜到華。各國拒俄為東方領(lǐng)袖,摸外部甫定計后暴病故。
蘇撫鹿傳霖、惟李秉衡率張春發(fā)一軍入援,晉撫毓賢、吉將軍長順、湘撫俞廉三、派布政使錫良率二千五百人入援,甘督魏光燾均電奏請率師入衛(wèi)。
以牙牌數(shù)筮來日行藏所宜,其繇曰:“聽罷笙歌樵唱好,看完花籞稻甚香?!鄙袷疽詺w田之兆矣!王府尹培佑恭請鐵牌到京。夜亥初,雷雨可得二鉏許。天心佑順,民氣或可稍蘇乎?
福島安正,曾任日本駐華武官,時任西部都督部參謀長、少將。張春發(fā),時任湖北提督?!袄畋獾染哦綋峁姟?,即上文所引五月二十四日各督撫公電,李秉衡所列之銜為于蔭霖代。摸外部,即俄國外交大臣穆拉維約夫,他曾參與策劃1898年俄國占領(lǐng)旅順的事件,義和團運動時期,他制定政策,建議俄國在聯(lián)軍行動中不起領(lǐng)導作用,以防中國將責任歸于俄國。他于五月二十五日(6月21日)突然病逝。②張蓉初譯:《紅檔雜志有關(guān)中國交涉史料選譯》,三聯(lián)書店,1957年,第221頁。王府尹培佑,順天府尹王培佑,他支持義和團的行動。
初四日甲戌 霠。昨晨有密電今午始抄交,諭各駐洋星使歷敘民教互仇、拳洋交閧,各使紛紛續(xù)調(diào)洋兵,大沽炮臺被踞,以致釁自彼開,并非中國有意與外國開釁,切告外部。現(xiàn)朝廷唯有自剿亂民,力任保護各國使館。該大臣仍安居勿動,照常辦理交涉事宜云云。聞系仁和協(xié)揆主筆也。歸詣筱公,又往北池。申入署。得亞蘧、班侯、梁春、黻廷書。今早有武衛(wèi)后軍穆哨官甘肅人率十余兵露刃索借予馬廄,將劫掠,勢頗洶洶。下午令一兵赍片亦甘肅人向王統(tǒng)領(lǐng)明福請其申禁保衛(wèi)。
仁和協(xié)揆,王文韶;筱公,徐用儀。軍機處寄駐外公使電旨,其原文如下:
電寄出使各國大臣:此次中外開釁,其閑事機紛湊,處處不順,均非意計所及。該大臣等遠隔重洋,無由深悉情形,即不能向各外部切實聲明,達知中國本意,特為該大臣等縷晰言之。先是直東兩省,有一種亂民,各就村落練習拳棒,雜以神怪,地方官失于覺察,遂至相煽成風。旬月之間,幾于徧地皆是。甚至沿及京城,亦皆視若神奇,翕然附和,遂有桀黠之徒,倡為仇教之說。五月中旬,猝然發(fā)難,焚燒教堂,戕殺教民,闔城洶洶,勢不可遏。當風聲初起之時,各國請調(diào)洋兵到京保護使館,朝廷以時勢頗迫,慨然破格許之,各國通計到京洋兵不下五百人,此中國慎重邦交之明證也。各國在京使館,平日與地方尚屬無怨無德,而自洋兵入城以后,未能專事護館。有時上城放槍,致有傷人之事。甚或任意游行,幾欲闌入東華門,被阻始止,于是兵民交憤,異口同聲。匪徒乘隙橫行,燒殺教民,益無忌憚。各國遂添調(diào)洋兵,中途為亂黨截殺,迄不能前。蓋此時直東兩省之亂黨,已镕成一片,不可開交矣。朝廷非不欲將此種亂民下令痛剿,而肘腋之間操之太蹙,深恐各使館保護不及,激成大禍。亦恐直東兩省同時舉事,將兩省教士教民使無遺類,所以不能不躊躇審顧者以此。爾時不得已,乃有令各使臣暫避至津之事,正在彼此商議間,突有德使克林德晨赴總署途中被亂民傷害之案。德使蓋先日函約赴署,該署因途中擾亂,未允如期候晤者也。自出此案,亂民益挾騎虎之勢,并護送使臣赴津之舉,亦不便輕率從事矣。惟有飭保護使館之兵,嚴益加嚴,以防倉卒。不料五月二十日,即有大沽??谘髥T面見守臺提督羅榮光,索讓石滟駁臺之事。謂如不允,便當于明日兩點鐘用力占據(jù)。羅榮光職守所在,豈肯允讓?乃次日果先開石滟駁擊臺,相持竟日,遂至不守。自此兵端已啟,卻非釁自我開。且中國即不自量,亦何至與各國同時開釁?并何至恃亂民以與各國開釁,此意當為各國所深諒。以上委曲情形,及中國萬不得已而作此因應之處,該大臣等各將此旨詳細向各外部切實聲明,達知中國本意?,F(xiàn)仍嚴飭帶兵官,照前保護使館,惟力是視。此種亂民,設(shè)法相機自行懲辦,各該大臣在各國遇有交涉事件仍照常辦理,不得稍存觀望。將此各電諭知之。①《清實錄》第58冊,《德宗實錄》卷四六五,中華書局,1987年,第84-85頁。
這一電旨將義和團定性為“亂民”,應不是出自保守派之手;但其中對于約束“亂民”一事的態(tài)度,仍含糊不清。這既反映清朝最高統(tǒng)治集團之間對義和團態(tài)度的矛盾,也能看出諭旨起草者的有意規(guī)避。王為官以圓滑著稱,袁昶稱,該諭旨可能由王文韶所擬,這一傳聞應符合事實。亞蘧,顧瑗字,顧為河南祥符人,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時為翰林院編修;班侯,徐定超字,浙江永嘉人,光緒九年(1883)進士,時任京師大學堂教習;黻廷,御史鄭炳麟字;梁春情況不詳。
初五日乙亥 未時復雨,往北池。入署,上榮中堂略園書:
再密陳者,犬羊異族,罪惡滔天。自道光庚子粵東燒煙土案,直接此次燒夷館,始知懲刱,首尾適一甲子,天道好還,網(wǎng)恢不失,此殆自然之理數(shù),非人力所能為邪。惟目前巨釁起于民教互仇,拳洋交閧,此次決戰(zhàn),宜提開俄日本兩國,而專與行教之各國為仇敵,乃于事理為協(xié)也。日本經(jīng)圣慈柔遠閎謨,前派劉學洵、慶寬聘問,訂有密約,煞費周旋,久欽宮廷妙用。俄自圣祖仁皇帝命內(nèi)大臣索額圖訂尼布楚互市約后,乾隆中特開恰克圖市場,二百六十年,全盛之世,且未嘗失和。丙申年,大學士李鴻章又密承廟謨,與俄君主訂立密約,一決裂則新盟頓寒,前功盡棄。此應分別辦理一也。日本與俄從無一教士教民在我內(nèi)地煽惑生事,不宜無故開釁,師出無名,二也。然此特以情理論之也。若以地勢論之,尤不宜輕開邊釁。俄重兵屯扎在阿穆爾、東海濱兩省、旅大兩口不少,日本自廣島趨對馬島,由之罘薄津沽,不出三日可達,地近而偪,調(diào)陸軍視各國為易,此可與聯(lián)絡(luò)合勢以共拒歐洲各強敵,即不助我亦使守局外,而未可不分皂白,而概屏之為鯨鯉魑魅,而我自措足于孤立無援之地。此兵家形勢所忌,宗社存亡之機,尤當審慎,不宜付諸孤注一擲,自有土崩瓦解之局,三也。準拳仇教,恐大江南北哥老會梟匪皆借仇洋為名,聞風而起,必有甚于十七年之教案,非疆吏所能彈壓。江路一有阻隔,漕糧京餉必難北運,饑軍嘩潰堪虞,尤不能不預計者也。為今之計,必急圖補救之方,似仍宜從先清城內(nèi)入手,以安民心,保物產(chǎn)為主,除拔出俄日二國使臣外,俟東交民巷犁庭掃穴后,移宋董諸軍,會同莊邸、剛相押送義和團開往津沽,俾當前敵而以諸軍鞭笞嚴督,其后勝則勒部編伍,汰弱留強,如曹公收黃巾精銳,編為青州兵之法。敗則付諸蟲沙浩劫,以絕后患,可兩得之,幸天佑宗社,雨澤時降,大半可散而歸農(nóng),勉致盤踞輦轂之下,不久且生變,此患漸去,則中外離合和戰(zhàn)之局可以審機因應,一面兼促合肥使相入都謀之,天若祚圣清,俾社稷危而復安,金甌缺而仍補,則中堂與執(zhí)政諸公斡旋危局之功,永與廟廷丹青河山帶礪剖符無極矣。某自前月召對不稱旨,又上書兩邸,并草一折,坐與朝議相枘鑿,箝口觸網(wǎng),不敢復言事,顧臣子當急君父之難,義不敢默也。敬為門下密陳之,俟采擇,大局幸甚。略園深以為然,遂發(fā)三國電添入英。
此為袁昶上榮祿條陳,其中透露袁昶諸多政治主張:第一,區(qū)別對待列強,將俄國、日本與其他國家分開,拉攏、中立俄日兩國。第二,清理內(nèi)城,維護治安,穩(wěn)定人心;第三,盡快將東交民巷使館區(qū)“犁庭掃穴”,待該地區(qū)平定后,促官軍監(jiān)督義和團開往天津,抵抗列強聯(lián)軍。利用義和團抵抗聯(lián)軍之機,或收編,或淘汰、遣散其主力。第四,促李鴻章來京議和,最終化解此次危機?!暗拦飧踊洊|燒煙土案”,即發(fā)生在道光十九年(1839)的虎門銷煙、及其后因此而起的中英戰(zhàn)事?!皠W洵、慶寬聘問”發(fā)生于光緒二十五年(1899),當時,劉學洵、慶寬奉旨“自備斧資,親歷外洋內(nèi)地考察商務(wù)”,但外間盛傳他們的出訪目的是為謀害在日流亡的康有為、梁啟超。據(jù)劉學洵回國后出版的日記稱,其赴日的真正使命在于謀求對日結(jié)盟。在日期間,他與眾多日本政要會面,甚至覲見天皇。他還宣稱,中日兩國元首有直接通電的電密碼本,該密碼本由其擬名為“虎城”。然劉學洵日記所述,多夸張不可信,中日兩國并未因他的出訪而秘密結(jié)盟。①參見何漢威:《廣東進士賭商劉學詢(1855-1935)》,《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3本第2分(2002年6月),第312-322頁。圣祖仁皇帝,即康熙帝。之罘,即煙臺?!安芄拯S巾精銳,編為青州兵之法”,即東漢末年,曹操在鎮(zhèn)壓黃巾軍的過程中,利用黃巾軍“群輩相隨,軍無輜重”的弱點,趁機對其加以誘,收編為青州軍,為己所用。②陳壽著,裴松之注:《三國志·魏書》卷一《武帝紀》,中華書局,1971年,第9-10頁。
榮相、慶邸、崇禮、許景澄皆義和團聲言欲殺此通洋之四五人者也。故榮不得不急攻夷館以自解免。溥良等罵立山、聯(lián)元二人議和,請先正法,又謂主和者皆受洋人重賂。
此段雖在正文之中,然低出其他正文兩行,且記載中直呼崇禮、許景澄之名,可能屬傳抄者自注。
初六日丙子 早晚雨,午霠。申入署。莊邸、剛相派拳團三百護署,予題封太上老君《道德經(jīng)》一部,勞其頭目。過竹篔。?!度辶謧鳌?。
《儒林傳》為《漢書·儒林傳》,袁昶在京官任內(nèi),讀書不輟,當年五六月間,點讀書籍為《漢書》諸末篇。
初七日丁丑 大雨三四犁,似已深透。眩暈疾作,往北池。入署,上諭一道。晤篔兄,危城中賴與公日相見,排悶如杜甫“時赴鄭老同襟期”也。晡歸,沐浴齋戒,與橚兒商量處境安心法,不能志伊尹之所志,祗能樂顏子之所樂。飲瓢枕肱,樂也;素患難行乎患難,亦樂也。晴雨窮通,歷諸苦難,凈居、火宅,平等視之,皆不改其樂也。黃文節(jié)謫宣州,棲城角危樓,與廖信中共一榻,足垂檐外,春雨洗之適之然曰,吾生平無此樂也。楊少師景度處五季之亂,與物委虵,而同其波老且壽優(yōu)游至九十余。白香山云,吾富于黔婁,壽于顏回,達于榮啟期,健于衛(wèi)叔寶,達哉樂天也!《大易》不云乎:“樂天知命,胡不憂?”
“時赴鄭老同襟期”,典出杜甫《醉時歌》,鄭老即鄭虔,字若齋,河南滎陽人,天寶年廣文博士,又稱鄭廣文,是杜甫摯友。襟期,襟懷、志趣。凈居、火宅為佛教用語,《舊唐書·高祖紀》:“伽藍之地,本曰凈居。棲心之所,理尚幽寂。”③劉煦:《舊唐書》卷一《本紀·高祖紀》,中華書局,1975年,第16頁?;鹫?,則比喻迷界眾生所居住之三界。黃文節(jié),即宋代黃庭堅,著名詩人;廖信中,應為范寥,字信中。黃庭堅因卷入黨爭而謫守宜州,范寥慕名前往拜謁,此后即陪在黃庭堅身邊。因無居所,兩人同住在宜州城樓狹隘之處,“圍棋誦書,對榻夜語,舉酒浩歌”,引以為樂。④范寥:《〈宜州乙酉家乘〉序》,《宜州乙酉家乘》,上海古書流通處1921年影印本,序第1頁。楊少師景度,即楊凝式(873-954),號虛白,華陰人,生于唐末,卒于五代后周,曾任少傳少師。為自保,多次裝瘋病,歷六朝,官至后周左仆射、加太子太保。白香山即白居易,其原話為:“吾生天地間,才與行不逮于古人遠矣;而富于黔婁,壽于顏回,飽于伯夷,樂于榮啟期,健于衛(wèi)叔寶,幸甚幸甚,余何求哉?”⑤白居易撰,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肪砥摺稹蹲硪飨壬鷤鳌罚?冊,第3783頁。黔婁為戰(zhàn)國時期的賢士,死后家貧如洗,是安貧樂道的典型。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卒年四十。伯夷是商末賢人,本為孤竹國君長子,與其弟叔夷互讓國君之位,最后一起外出流亡,周滅商后,兩人不食周粟最后餓死。榮啟期為春秋時賢人,衣不蔽體,卻怡然自得,認為自己有三樂:為人、為男子、行年九十,是知足常樂的典型。衛(wèi)叔寶,即東晉衛(wèi)玠,據(jù)《世說新語》所載,衛(wèi)玠身體羸弱,因與謝鯤徹夜長談,導致一病不起。①劉義慶著,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文學第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210頁。
初八日戊寅 上弦,霧,微晴。入署,又往北池,晤琴軒、竹篔。篔聞之稚夔云,昨發(fā)俄、日本、英三國之電,措詞亦尚懇到,仁和筆也。又趣召合肥速來陛見略園奏請。開設(shè)督辦軍務(wù)處端慶二邸、徐相、崇公,于禁垣內(nèi)方略館。崇公綺力主借拳剿洋,并謀拆津鐵路,以限戎馬之來,可謂謬極愚極。
稚夔,王文韶子王國楨字。致三國之電,為榮祿在收到袁昶條陳后,于六月初七日向俄國、日本、英國發(fā)出,其內(nèi)容為:
致俄國國書
大清國大皇帝問大俄國大皇帝好。中國與貴國鄰邦接壤,二百數(shù)十年來,敦睦最先,交誼最篤。近因民教相仇,亂民乘機肆擾,各國致疑朝廷袒民嫉教。貴國使臣格爾思曾向總理衙門請速剿亂民,以解各國之疑,而其時京城內(nèi)外亂民蔓延已徧,風聲煽播,自兵民以及王公府第,同聲與洋教為仇,勢不兩立。若操之太蹙,既恐各使館保護不及,激成大禍,又恐各??谕瑫r舉事,益極不可收拾。所以不能不躊躇審顧者以此。乃各國水師不能相諒,致有攻占大沽炮臺之事。于是兵連禍結(jié),時局益形紛擾。因思中外論交,貴國之與中國絕非尋常鄰誼可比。前年曾授李鴻章為全權(quán)專使,立有密約,載在盟府。今中國為時勢所迫,幾致干犯眾怒。排難解紛,不得不惟貴國是賴。為此開誠布臆,肫切致害,惟望大皇帝設(shè)法籌維,執(zhí)牛耳以挽回時局,并?;菔镜乱簦粍偌で新N企之至。
致日本國書
大清國大皇帝問大日本國大皇帝好。中國與貴國相依唇齒,敦睦無嫌,月前忽有使館書記被戕之事,正深惋惜,一面拿兇懲辦間,而各國因民教尋仇,致疑朝廷袒民嫉教,竟爾攻占大沽炮臺。于是兵釁遂開,大局益形紛擾。因思中外大勢,東西并峙,而東方祇我兩國搘拄其閑,彼稱雄西土,虎就耽耽者,其注意豈獨在中國哉?萬一中國不支,恐貴國亦難獨立,彼此休戚相關(guān),亟應暫置小嫌,共維全局。現(xiàn)在中國籌兵籌餉,應接不暇,排難解紛,不得不惟同洲是賴。為此開誠布臆,肫切致書,惟望大皇帝設(shè)法籌維,執(zhí)牛耳以挽回時局,并?;菔镜乱簟2粍偌で新N企之至。
致英國國書
大清國大皇帝問大英國大君主兼五印度大后帝好。中國與各國通商以來,惟貴國始終以商務(wù)為重,并無覬覦疆土之意。近因民教相仇,亂民乘機肆橫,各國致疑朝廷袒民嫉教,遂有攻占大沽炮臺之事。從此兵連禍結(jié),大局益形紛擾。因思中國商務(wù),貴國實居十之七八,關(guān)稅既輕于各國,例禁亦寬于他邦,是以數(shù)十年來通商各口之于貴國商民最相浹洽,幾于中外一家。今以互相猜疑之故,時勢一變至此,萬一中國竟不能支,恐各國中必有恃其地大物博爭雄逞志于其間者,于貴國以商立國之本意,其得失當可想而知?,F(xiàn)在中國籌兵籌餉,庶接不暇,排難解紛,不得不惟貴國是賴。為此開誠布臆,肫切致書,惟望大君主設(shè)法籌維,執(zhí)牛耳以挽回時局,并?;菔镜乱?,不勝激切翹企之至。②《致俄國國書》《致日本國書》《致英國國書》光緒二十六年六月初七日,《義和團檔案史料》上冊,第227-229頁。
聞南洋等省大變,照會各國領(lǐng)事保通商局,滬、鎮(zhèn)等租界均尚安靜,聶士成一軍萬人聞已潰散。只剩練軍千人,未知塙否?夜為黻兄草奏言,不得不開口遵旨,目前有五不可恃。官軍、義團、津防、葉祖珪水師、軍餉。宜急救之法亦有五,一速殄洋館,以滅口,或仍網(wǎng)開一面,赦各公使,仍保護公使出京歸國,以示特恩;一拔出俄、日本兩使,仍令李鴻章聯(lián)兩國之交,以減敵勢;一飭諸軍督押義和團往津沽當前敵,以除后患;一肅清城內(nèi)余匪,振興市面,以安民業(yè);一厚集各省援軍,屯扎蘆臺至山海關(guān)一帶,以固形勢。久在危城中,神疲氣苶,起草覺甚吃力,疾書梗概,乞黻兄潤色之入告。
黻兄,即御史鄭炳麟。袁昶為鄭麟所草奏疏,經(jīng)鄭炳麟修改后,變?yōu)橐煌耆鲝埮磐獾淖嗾?,該折于次日上遞,其原文為:
江西道監(jiān)察御史臣鄭炳麟跪奏,為事機危迫,請飭城內(nèi)各軍,克期掃蕩,以滅口實而安商民,恭折具陳,仰祈圣鑒事:臣于五月三十日,業(yè)將各軍觀望不前,恣意搶殺情形,陳明在案。乃于月之初五日,復有搶掠王府井轉(zhuǎn)當局之事。是勇是匪,未經(jīng)目睹??滔律藤Z既巳失業(yè),官民各有戒心,紛紛逃避,市面一空。又兼壚房二十四家被焚,餞票銀券不能流通。南漕甫到通一半,封海停運。城內(nèi)官民困頓已極,洋兵縱不再來,已不能支。況各國分調(diào)陸軍,勢將大舉乎!連夜雖槍炮齊施,而東交民巷洋兵盤踞如故,以待外援。請飭城內(nèi)武衛(wèi)各軍,克期迅奏膚功,犁庭掃穴,盡戳之,以滅洋人之口。將來可盡諉之亂兵、亂民所為,非我所能禁御。然后,盡移武衛(wèi)軍,率義和團,均赴津沽,俾當前敵,而以官軍鞭笞督飭,使義和團奮勇殺敵。再集各省援軍,分扎蘆臺至山海關(guān)、喜峯口一帶,以固形勢而壯軍威,庶京城官吏商民可以安堵如常,以靖人心而開市面。臣為補救目前起見,是否有當,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鑒。謹奏。①《韓非子·外儲說左下》。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編:《義和團檔案史料》上冊,中華書局,1978年,第244-245頁。
鄭炳麟將袁昶草稿中部分選項和內(nèi)容,如“網(wǎng)開一面,赦各公使,仍保護公使出京歸國,以示特恩”;“拔出俄、日本兩使,仍令李鴻章聯(lián)兩國之交,以滅敵勢”等刪去,而僅保留“滅洋”內(nèi)容。
(責任編輯:李孝遷)
董佳貝,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講師(郵編20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