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東,鄭彥軍
(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 文學與新聞系;藝術系,云南 麗江 674199)
試析《圣教序》的書法藝術及臨習難點
劉曉東,鄭彥軍
(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 文學與新聞系;藝術系,云南 麗江 674199)
臨懷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首先應從魏晉的思想文化背景把握王羲之書法“中和美”之境及蕭散之韻。同時克服以下難點:難在瘦勁,應觀察精良拓本,把握其瘦硬通神的用筆;難在精細,應結合墨跡,觀察其豐富變化;難在圓,臨習者易重方輕圓,流于生硬,而缺少圓轉、蘊藉;難在氣脈貫通和章法。
《圣教序》;臨習;難點;瘦硬;圓
唐·懷仁《集王羲之圣教序》較豐富、完善地保留了王羲之書法的原貌、風神和精細筆法,成為后世歷代習書者學習行書的經(jīng)典入門法帖。關于王羲之書法,歷代書論多有著述,針對《圣教序》的臨習,現(xiàn)當代書家胡問遂、孫曉云、張榮慶、劉彥湖、張錫庚等也在公開刊物中提出了全面、系統(tǒng)的精辟見解,對廣大臨習者有較強指導意義。但在具體實踐臨習中,作者們遇到各種難點,其中很多是共性的,有待探討和解決。因此,本文結合實踐,有針對性地把這些難點進行梳理、歸納、分析,旨在進一步具體、清晰地總結《圣教序》藝術特點,并對癥下藥,供廣大臨習者參考、交流、批評,解決遇到的困惑。
臨習《圣教系》,應對王羲之書法尤其是行書體系的法帖有全面了解,要多結合墨跡。王羲之書法概括起來有兩個最顯著特點:一是諸體皆善,并有機融合,入古出新,在古質和今妍的書風轉變時代,順應藝術潮流,把今妍的書風推向巔峰,又不失古質,既是一位集大成者,又是一位開創(chuàng)者,達到了文質兼?zhèn)?、至高的“中和美”。后世用“不激不勵,風規(guī)自遠”“盡善盡美”評價王羲之書法可謂精準到位,一語中的;二是“中和美”之中又流露出一種瀟灑、自然、風流、簡遠的晉韻。這種晉韻和王羲之所處時代的思想、文藝風氣又是緊密相連的。王羲之是東晉人,魏晉南北朝是亂世,也是思想解放、老莊哲學盛行的時代,文人的生活、處世、作品等,受道家哲學和當時的玄學風氣影響較大。早在三國后期的曹魏正始年間,實際掌權的司馬氏以“名教”為幌子對正直的文人、大夫進行殘酷殺戮,面對黑暗統(tǒng)治,何宴、王弼和以嵇康、阮籍為代表的“竹林七賢”等人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崇尚老莊哲學,并選擇放蕩不羈、甚至荒誕的行為方式來對抗。他們的行為、態(tài)度、思想等被稱為“魏晉風度”,玄學也隨之興起,并延續(xù)、擴散。在政權更迭頻繁、戰(zhàn)亂不斷、內爭外斗、門閥制度根深蒂固的時代,讀書人壯志難酬,甚至過著性命擔憂、朝不保夕的生活,便從老莊哲學中尋求心靈歸宿,并效仿阮、嵇等人魏晉風度來尋求自我超脫。王羲之也是這樣,雖瑯琊王氏出身,身世顯貴,但天性風流不羈,《世說新語》記有其“東床坦腹”一事,亦見其魏晉風度。他的仕途也不算順利,官不過右軍,“放浪形骸”,游弋于宇宙之間,向往自然,大概也是他的人生哲學,他的書法亦流露出風流、自然、蕭散的特性。從這個意義上說,誠如沈鵬先生所言:“人們常說學書法須入魏晉,鉆研魏晉筆法,尋求楷書與行草源頭,自然是不錯的。但擴大來說,學習魏晉不要忘記魏晉文人風范,個性解脫,瀟灑出俗,正是魏晉精神的堂奧。*沈鵬:《碑趣—謝無量書法研究序言》,摘自李林:《謝無量書法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也就是說,體味王羲之書法的晉韻,需要字外功,不妨結合王羲之時代的思想哲學、詩文、文藝理論等。
《圣教序》對王羲之書法“中和”的特點,保留的較好,但對于晉韻,則欠佳。因為唐人在集字刻帖中,對王字潤色加工,“字形的選擇上用唐人的標準把王羲之書法龍騰虎躍的變化和灑脫性情過濾掉,而顯得優(yōu)雅典正,大概是為了符合《圣教序》莊嚴的內容要求。*劉彥湖:《學習<懷仁集王書圣教序>的體會》,《中國書法》,1999年第8期,第75-76頁。”因此,王羲之書法流露的晉韻,還需要從唐人勾摹的王書墨跡中體味。和《圣教序》聯(lián)系最緊密的墨跡自然是《蘭亭序》,可反復對照二者的異同,尤其從《蘭亭序》中借鑒行氣、章法,其次則是王羲之的信札作品。
(一)難在瘦勁
《圣教序》線條瘦勁剛健,以骨為主但又骨肉兼?zhèn)洹S^原碑,刻工精良,線條較為瘦硬、通神。而《圣教序》拓本亦多,王壯弘等先生對此專有論述,恕筆者不一一評價孰優(yōu)孰劣,一般來說,年代較早的(如北宋初拓)自然精良,更加貼近原碑,它們的共同點是筆畫清瘦,而年代晚的則略顯得“肥”,也不夠清晰,供收藏把玩合適,練習似乎不佳。因此,在選擇版本時要精挑細選,可選擇多個版本對比賞析,臨習時當以北宋初拓本為佳。王羲之書法風清骨峻,用筆清健、爽利,素有“錐畫沙”之譽。相對鋪毫、遲澀的“屋漏痕”筆意而言,習王書則要多筆鋒裹住,下筆凝聚有力,果斷不拖泥帶水,也不急率、輕浮,尤其注意腕力的運用和控制。祝嘉先生在《書學論集》中說到: “唐以前人書,沒有運指的,都是運腕力,運全身之力達到筆端,所以畫象鋼鐵,只見其筆力驚絕。*祝嘉:《書學論集》,金陵書畫社,1982年版,第159頁。”此外,線條要寫的瘦勁、有力,就要把握住用筆的發(fā)力點,做到力無虛發(fā)。毛筆在運行過程中,并不是從頭到尾用力均衡,速度均衡,因此在行筆過程中要準確把握何時、何處發(fā)力,這就是所謂的發(fā)力點,即哪個地方該蓄勢,把力量集中起來,然后像拉弓一樣行筆,再到哪個位置力用盡了,就該收住,然后再蓄勢發(fā)力,這樣的線條方能勁健爽利(如圖1、2、3解析)。若一味慢、勻用力,則線條呆滯;一味快,則筆畫無力,流于輕浮。這樣的原理即王羲之《題衛(wèi)夫人<筆陣圖>后》所說的“一波三折*華東師大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27頁?!?,也如唐·孫過庭《書譜》所言:“一點之內,變起伏于峰杪;一畫之間,殊衄挫于毫芒。*華東師大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130頁。”
圖1
圖2
圖3
(二)難在精細
王羲之書法用筆、結構都極為講究,精致細膩,并且“《圣教序》因為是集王字,字跡大小完全是按墨跡的原尺寸,多為一寸之內,也是當時晉代指的‘八分’書大小*孫曉云.《<懷仁集王羲之圣教序>臨習要領點滴》,《書法》,2006年第3期?!?。為了做到精確,初臨《圣教序》時字的大小要合適,以接近原帖或在原帖的字大小兩倍范圍之內為佳,之后當逐漸放大。因為二王書法本身不太適合原樣放大,放大后不僅氣勢不足,韻味也有所減色,細節(jié)、精致處更是難以把握。初學時,寫大字似乎不宜把握字形、筆畫的精確度,再次,能把用刀刻出的“王”字寫精到已不容易,再通過刀鋒看筆鋒,彌補刻字的缺陷和謬誤,就更有一定難度 ?!妒ソ绦颉繁M管集字時忠實于二王原帖,刻工也精良,但畢竟和墨跡有差異,不少字細微之處走失:如“群”“或”“仰”“趣”(圖四)等字盡管很明顯的出自《蘭亭序》,但細看則牽絲映帶和筆勢不足,無《蘭亭序》中的生動;部分“色”字誤為“包”,“般”字誤為“股”。因此,學習《圣教序》,還離不開《蘭亭序》及其他右軍的尺牘做參照。
王羲之書法不易把握和掌控的精細處有三:一是起筆講究,露和藏之間轉換自然、有機,且角度、輕重多變,王羲之《書論》也提到要“十藏五出”,還具體指出:“須存筋藏鋒,滅跡隱端,用尖筆須落鋒混成,無使毫露浮怯*華東師大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28-29頁?!?圖5);二是轉折處的若斷若連,極為巧妙、細膩而含蓄,因而顯得婀娜多姿,筆態(tài)豐富(圖6);三是結構變化多端而又恰到好處,每個字的正奇、疏密、收放融合得很有度,“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真正做到了過猶未及。
圖4
圖5 圖6
因此,在臨習中對字帖的觀察與分析是尤為重要的,甚至讀帖比臨寫更重要,這考驗臨習者的眼力,除了對字帖做到整體上的觀察外,還應仔細尋找被忽略的細節(jié)處,不宜被觀察到的地方,以上只是其中幾點,還有更多細節(jié)有待發(fā)現(xiàn)和總結。
(三)難在“圓”
王羲之用筆方圓并用,似“折股釵”,較一味的方筆直露,顯得含蓄而遒潤,他在《記白云先生書訣》中指出了圓筆的重要作用:“力圓則潤。*華東師大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38頁?!碧啤だ钏谜妗稌泛蟆芬嘣u其:“既離方以遁圓,亦非絲而異帛,趣長筆短,差難縷陳。*華東師大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135頁?!鄙踔镣豸酥糠痔詧A筆為主,蘊藉雄渾,倒像是顏魯公,如《快雪時晴帖》?!妒ソ绦颉方?jīng)鐫刻,整體上顯得比王羲之墨跡要方的多,許多筆畫方峻爽健,“削金如泥”,但切不可忽視其“圓”。細察《圣教序》的筆畫,有許多豐富的圓筆存在,即便是方筆為主的字,也有圓意輔之的(圖7)。
圖7
書法的線條,無論是方筆還是圓筆,其“質”、其“骨”都是圓的,篆書就已經(jīng)奠定了中鋒用筆、線條圓勁的基礎,之后的字體,是在圓基礎之上,才有的方,是在中鋒基礎上,才有的側鋒。晉人作書,不一定是“筆筆中鋒”,但今天一些學書者對這一觀點似乎也曲解了,認為晉人作書不用中鋒,晉人追求的是飄逸散淡而非厚重,這是片面的。細看晉人的真跡《伯遠帖》《平復帖》,雖沒有刻意的中鋒用筆痕跡,但線條卻不失圓勁。好的方筆,其質感應是“方而厚、方而通”,忽略圓的基礎去追求方,其線條容易扁薄或者僵硬。因此,在臨習《圣教序》中,應當方圓有機結合:在側鋒起筆后要注意中鋒的轉換(圖8),不可用側鋒“橫掃”。寫豎筆畫時,忌一味的方和直,行筆至中段要提起筆鋒,圓筆使轉后再逐漸鋪毫,“曲中求直”。寫“戈”畫時,忌斜直劃過,應當像拉弓一樣,屈鐵盤絲,一波三折。在轉折處,應注意“方折”和“圓轉”的有機結合,尤其在牽絲映帶處,應注意筆畫輕靈飄逸,婉轉圓通而不失勁道(圖9)。
圖8
圖9
從現(xiàn)存歷代名家臨《圣教序》墨跡看,對王羲之筆法圓轉、流美,豐富多變這一點把握的最好的,應是清·査昇(圖10),而沈尹默先生所臨(圖11)雖精,但似乎和刻的接近,方有余而圓不足,相比較書寫味不是很足,略帶刻板。
圖10 清·査昇臨《圣教序》(局部)
圖11 沈尹默臨《圣教序》(局部)
(四)難在貫通
寫《圣教序》最難的當屬章法,要求通篇既要和諧一氣,又要“字字意別*華東師大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第28頁?!?王羲之《書論》),這恰是集字的最大不足。但是,懷仁在集字時,并非忽視章法,只不過限于內容,有所缺陷罷了。因此,在臨習圣教序時,先取其好再補其不足,可先選數(shù)頁整體章法較好,字形多變而又搭配和諧的練習。以圖12、13兩頁(西安碑林博物館藏本)為例,我們可以看出:在圖12中,大小錯落、輕重互補、行草相雜的搭配就較為明顯,如最上方三個“之”字并排,中間兩個“于”并排,末尾“夏、文、爰”三個捺畫的字并排,這些都變化搭配的很好。其次,“波”“文”“六”“百”等字大膽鋪毫,勇取橫勢,厚重較大,顯得突出,反而給全頁增色。而“口”、“田”等字較小且隱藏在中間,“宣”字、“凡”字、“妙”字等映帶生動、輕靈活潑,又起到很好的點綴作用。在圖13中,字與字的正奇、俯仰、向背變化搭配較好,時而左傾右斜,時而聚合離散,但又不大起大落,仿佛平波起舞。
圖12
然而同樣在頂端有三個“之”并排,卻搭配的不夠好,有兩個“之”字很類似,因此在臨習時可否變通下,借鑒圖12中那三個“之”的搭配。當然,《圣教序》的章法也需要借鑒《蘭亭序》和手札,怎樣使通篇保持《圣教序》原貌,即字字獨立而又呼應貫通是一個擺在我們面前的難題,在這方面,王鐸臨的《圣教序》值得我們借鑒,他在章法方面即忠實原帖,又增加了筆勢的連貫和字形的錯落,加以墨色對比,使得通篇和諧生動,他“批判性的繼承古人”的方法值得我們探討、學習。
圖13
總之,本文對《圣教序》臨習中的難點進行梳理、歸納有四:難在瘦勁,難在精細,難在圓,難在氣脈貫通,均已逐一闡釋、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克服??朔陨想y點,最重要的是對王羲之書法做到準確、全面的認識和理解,把握其藝術本質,才能透過字形、表象去領悟筆意、神韻等,在出發(fā)點和大的方向做到明確,不至于走偏走彎路。同時要對字帖做到精確、細致的觀察,去反復推敲、對比,針對以上主要難點,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
[1] 沈鵬.碑趣——謝無量書法研究序言[A].李林.謝無量書法研究[C].開封: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
[2] 劉彥湖.學習《懷仁集王書圣教序》的體會[J].中國書法,1999(8).
[3] 祝嘉.書學論集[M].南京:金陵書畫社,1982.
[4] 華東師大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
[5] 孫曉云.《懷仁集王羲之圣教序》臨習要領[J].書法,2006(3).
(責任編輯:張玉秀)
Abstract: Imitation of the ‘WangXizhi’scalligraphynamedShengjiaoxushould First of all,master the neutral beauty and rhyme of Wang Xizhi’s calligraphy and well understood from the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e following difficulties should also be overcome at the same time:Firstly, difficult in the lean, following the excellent rubbings and knowing the thin and hard is indispensable. Secondly, difficult in the fine, combine with ink and observe its changing when analysis. Thirdly, difficult in the round, the copie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alligraphy of square but round, much curter, less round. The last but not the least, smoother text and chapter is not easy.
Keywords:Shengjiaoxu; copy; difficulty; thin and hard; round
AnalysisontheStylesoftheArtandLearningPointsforCalligraphyMasterpieceofShengjiaoxubyWangXizhi
LIU Xiao-dong, ZHENG Yan-jun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and Jourualism;Art Department, Tourism and Cultural college Yunnan University,Lijiang 674199,China)
J292.23
A
1009-9743(2017)03-0001-06
2017-03-06
劉曉東,男,漢族,云南曲靖人。藝術學碩士。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文學與新聞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書法。鄭彥軍,男,漢族,甘肅慶陽人。藝術學碩士。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藝術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書法、美術理論。
10.13803/j.cnki.issn1009-9743.2017.0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