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盛忠
【摘 要】高考政治試題體現時事政治與綜合能力測試的統(tǒng)一,要學生關注社會熱點的習慣,且對時事要有理性的思考,政治課教學寓理論教學于時政教育之中,既要有學科內綜合性的思考,也要有地理、歷史學科的思考。
【關鍵詞】時事政治;綜合能力;理論思考
高考文科綜合試題的設置,以能力考察立意,既注重學科特點,又突出綜合能力測試,體現了時事政治與綜合能力的統(tǒng)一。文科綜合能力,即運用政治、歷史、地理學科的知識對自然或社會現象進行分析。學生在對時事熱點的研習中提高綜合能力,達成學科教學目標。
一、培養(yǎng)學生關注社會熱點的良好習慣
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關注時事熱點和提高綜合能力的意識,進而指導學生掌握關注時事熱點的方法,養(yǎng)成關注時事熱點的習慣。教育學生時時處處關注學習時事熱點,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相結合,全面關注與重點研習相結合,平時積累與集中學習相結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時事熱點,開設時事政治講座。教育學生隨時隨地通過報刊、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介廣采博收。內容上全面學習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各方面的熱點,空間上全面了解國內國際的熱點,時間上關注近兩年,特別是一年內的熱點。重點關注黨和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與之相關的熱點事件。對世界有重大影響的熱點,特別是大國關系。
二、關注熱點,更要有政治學科的理論思考
了解熱點只是感性的東西,更重要的是對其進行理性思考。時事熱點的學習,不能停留在“是什么”階段,更重要的是要明白“為什么”,“有何影響”和“怎么辦”。對某一熱點的關注,首先要在政治學科內,從不同角度進行理論思考,對其進行綜合分析。如“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的熱點問題?!笆藢梦逯腥珪赋?,必須把創(chuàng)新擺在國家發(fā)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科技創(chuàng)新、文化創(chuàng)新等各方面創(chuàng)新?!苯洕鷮W的角度思考,企業(yè)為什么要創(chuàng)新?怎樣創(chuàng)新?國家宏觀調控怎樣促進大眾創(chuàng)新?政治學角度思考,黨和政府為什么要重視大眾創(chuàng)新?涉及黨的性質、地位、宗旨、黨的領導等,國家性質、政府職能、宗旨等;國際競爭的實質。文化生活的角度思考,文化創(chuàng)新的途徑、方法、文化的作用,萬眾創(chuàng)新與民族精神,企業(yè)文化建設對企業(yè)的作用等。哲學的角度思考,創(chuàng)新的哲學依據物質與意識的關系、聯系普遍性、矛盾特殊性、人民群眾的地位、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等。不同年級根據所學過的理論進行思考,高三學生要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哲學的綜合思考。
三、課堂教學中,寓政治學科理論教學于時事教育
新課程理念強調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政治課以時事材料為情境,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理論知識?,F行高中政治教材每一框題內容的編排,都設置了情境材料。但政治教材總是滯后的,情境材料盡管很經典,仍是“過時”的材料。以時事材料設置情境,材料新穎,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體現時事教育與理論教學的有機統(tǒng)一。
如,教授“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歷史和人民的選擇”一框,首先可用PPT展示材料“2016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習總書記在大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強調,我們黨走過了95年的歷程,但我們要保持建黨時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精神,面向未來,面對挑戰(zhàn),全黨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痹O置探究問題:1.為什么中國共產黨能從小到大,由弱變強,能擔起領導國家政權的重任?2.中國共產黨怎樣才能帶領全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學生通過學習教材,探究這兩個問題,學習習總書記的講話,對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的確立、黨的性質和宗旨、黨的執(zhí)政方式等有比較深刻的認識。
又如,教授“創(chuàng)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一框,用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的材料引入,“2016年5月19日《國家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綱要》印發(fā),明確三步走戰(zhàn)略目標,第一步,到2020年進入創(chuàng)新國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國特色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第二步,到2030年躋身創(chuàng)新型國家前列。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chuàng)新強國,成為世界世界主要科技中心和創(chuàng)新高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支撐?!弊寣W生結合教材學習,探究以下問題:1.實現偉大的中國夢,我們要著力哪些方面的創(chuàng)新?怎樣創(chuàng)新?2.制度創(chuàng)新和文化創(chuàng)新有什么意義?3.面對建設創(chuàng)新強國的歷史重任,你有什么樣的人生規(guī)劃?
四、置時事熱點于“歷史”和“地理”之中
對熱點問題作出歷史的比較和分析,理解其地理上的原因和意義。如:“2008年5月以來,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的政治基礎上,兩岸交流合作成果豐碩,大陸已成為臺灣最大貿易伙伴、出口市場和順差來源地,2015年大陸赴臺游客達435萬人次。2016年5月20日,蔡英文就任臺灣地區(qū)領導人——蔡英文不但不承認‘九二共識,且在‘去中國化、‘基礎臺獨上的大膽超出外界的想象。大陸赴臺游客日漸減少,貿易也受到嚴重影響”。把這一熱點置于歷史和地理中進行思考和訓練。從歷史的角度思考,臺灣自古是中國的領土,歷史上大陸與臺灣的關系,特別是明、清時期中央政府與臺灣的關系,新中國成立后,中央政府對臺政策的變化,“九二共識”形成的背景和意義等。從地理的角度思考,臺灣和大陸的地理結構,臺灣的地理、氣候特點,臺灣的農業(yè)特點,臺灣的旅游資源等進行思考。多學科多角度的思考訓練,使時事學習、理論掌握和綜合能力提高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1]《時事》,2016-2017學年度第一期第4頁
[2]《時事》,2016-2017學年第一期第5頁
[3]《時事》,2016-2017學年第一期第18-19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