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珠
新課標強調(diào),語文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tǒng)一。葉圣陶先生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因而對于語文教學來說,最根本的是需要讓學生從中習得表達技巧。對于新課標精神來說,最關(guān)鍵的是要讓學生享受學習。筆者結(jié)合教學實際,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通過“活”用語言文字訓練的方式,最終實現(xiàn)活躍課堂目的。
精選訓練點,強化語用內(nèi)涵
在語文教學中,對于同一文本來說,其語用訓練點有很多,從字詞到語句、再到篇章、結(jié)構(gòu),如果全面鋪開,不僅耗費時間,反而分散課堂精力,導致學生疲于應付。對此最好的方式,則是精心選擇語用訓練點,即抓住一些關(guān)鍵字詞、關(guān)鍵語句進行語用訓練,這不僅可以有效推促學生理解文本主題,而且還能有效提升其表達水平。此外,圍繞特殊標點、文本留白以及矛盾沖突等方面,也可以多進行挖掘進行,以便推促精彩生成。
如《愛如茉莉》這一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提煉出3組6個詞語,即“平淡、無奇;潔白、純凈;樸素、溫馨”有的是課文里的,有的是老師引導學生歸納的,都歸根到底都是描寫茉莉特點的詞語。接著,教師引導學生選擇一兩個詞語來敘述茉莉在學生心中的樣子。這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詞語,而且還能點出學生的個性閱讀,進行活用詞語。學生訓練過程中,這些原本“消極”的詞匯會變得更加活躍,甚至成為學生語言訓練表達的鮮活因子,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表達能力,而且最終還通過學生反饋到課堂,最終提出其精彩生成,從而使得課堂上學生對題目“愛如茉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具體來說,不同的文本,其語用訓練側(cè)重點也不同。教師需要結(jié)合文本,研讀文本,并從中挖掘具有價值的訓練內(nèi)容,以便有效展開語言訓練。具體來說,可以采用以下策略:一是圍繞學段目標與學期乃至單元目標進行選擇,比如同樣是生字詞教學,第一學段是要求學生會認,而第二學段則是會寫會理解,到第三學段則需要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二是結(jié)合學生基礎進行,畢竟對于學生來說,理解運用才是關(guān)鍵;三是需要緊扣重點進行。
設置訓練語境,激活學生興趣
新課標強調(diào),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學習的主人。而要真正做到一點,前提是教師需要放手,敢于讓學生去做。這首要的是教師態(tài)度和藹,主動親近學生,并且愿意與學生做朋友,給課堂營造輕松和諧的氛圍。畢竟對于學生來說,輕松氣氛更容易活躍學生思維,為語用訓練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具體來說,在語用訓練中可以關(guān)注一個場景,或者一幅插圖,甚至是一段音樂等,形式可以多樣,關(guān)鍵是要在語用訓練過程中,讓學生感受美、體驗美。
如《泉城》這一課,在學生了解課文內(nèi)容后,可以讓學生分組練習“泉水”自述,每組選擇一個泉水。對此,教師可以這樣激情渲染:“現(xiàn)在你們就是珍珠泉、五龍?zhí)?,要學會自夸自己,把名字由來、特征都要寫出來,讓人一讀就想去看看。”這種語用練習不是簡單復述,而是帶有童話味道,還有一種廣告的夸張成分,這樣一下子就激活了學生言語表達興趣??梢?,課堂是不斷生成的,而這需要更多的是開放,不僅內(nèi)容的開放,更多是指學生思維的開放。這需要以“活動”為載體,給學生構(gòu)建一個廣闊的語用訓練平臺,如組織學生開展辯論會、朗誦詩詞、表演話劇等,以便讓學生享受語用訓練快樂。
對于學生來說,只有活動起來,才能推促生成精彩。同樣對于語用訓練來說,更需要動,而不僅僅是讓學生做練習。具體來說,可以讓學生說說、畫畫甚至是唱唱和演演,或者組織辯論賽、表演話劇等,形式可以多樣,關(guān)鍵是讓課堂動起來,讓學生動起來。每一節(jié)課堂都是新的,都是充滿藝術(shù)的。教師需要的是灌輸給學生美感,讓學生潛移默化中感受美、體驗美,繼而形成審美習慣,培養(yǎng)審美能力。
優(yōu)化訓練方法,提升綜合素養(yǎng)
對于同一文本來說,其語用訓練是多方面的,聽說讀寫,樣樣都有。如果僅僅依靠寫,或者突出寫,而淡化其他練筆方式,長此下去,對于學生的思維模式的形成,勢必會產(chǎn)生負面影響。我們知道,很多時候,即便是針對同一內(nèi)容,在不同的課堂教學中也需要轉(zhuǎn)換形式,以便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這都需要教師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課堂教學以及學生掌握程度及時調(diào)整教學動態(tài),畢竟對于學生來說,沒有最好的方式,只有最適合的方式。
如《宋慶齡故居的樟樹》這一課,有關(guān)于樟樹外在美的描寫,對此筆者先讓學生進行兩讀描寫:一讀讀出“粗壯”“發(fā)亮”的重音,讓學生感受到樟樹的旺盛的生命力;二讀讓學生想象樟樹一年四季的樣子,想象在萬物凋謝的冬季,而樟樹仍然常青,繼而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其生機勃勃。接著又設計活動,讓學生感知依次寫了樟樹什么,從內(nèi)容來看,分別是枝干、樹葉,最后點出特征。對此,筆者通過訓練遷移的方式,引導學生寫校園景色或者其他景物,分別選擇一兩個代表性特征進行描述。這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表達方式,而且還有利于學生理解樟樹在那種蓬蓬勃勃生命力。
在語用訓練的各種方式中,我們從語言訓練內(nèi)容來看,有字詞的訓練,有語句的訓練,也有篇章結(jié)構(gòu)、表達手法等方面的訓練;從形式來看,主要有書面訓練與口頭語言訓練兩種形式。其中,書面訓練包括默寫、仿寫、聽寫,乃至練筆;口頭言語訓練包括回答、討論,乃至說話訓練等。因而,在語用訓練過程中,我們需要做的是抓住重點,突出難點,分層次、有步驟、有針對性地開展語用訓練,從而最終通過優(yōu)化訓練來優(yōu)化課堂教學。
讓學生借鑒文本并從中習得表達方式,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教師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學生與課堂實際,精心選擇訓練點、巧設訓練境、優(yōu)化訓練法,以便不斷促使學生對文本語言的不斷內(nèi)化,最終實現(xiàn)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全面提升的目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