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廣峰
[摘 要]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思維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激發(fā),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貼合社會發(fā)展需求. 基于現階段我國大力推廣素質教育的大環(huán)境,教師應透徹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在課堂上營造符合教學的情境,使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被調動起來,并日漸形成積極的學習意識以及堅定的學習態(tài)度.
[關鍵詞] 初中數學;自主學習;學習能力;培養(yǎng)策略
新課程改革對初中數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高效的學習數學的方式不僅僅是單一純粹地依靠記憶,同學們學習數學最有效的方法應該是親自實踐,運用自主探究的方式或小組合作學習.”新課改主要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變更,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將學生的發(fā)展作為根本目標. 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不但要使學生學會知識,更要使學生學會掌握知識的方法. 怎樣才能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構建初中數學課堂上和諧的師
生關系
在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是保障課堂能夠有效進行的關鍵,也是教學是否成功的根本. 所謂教學,并不是教師一味地進行知識傳播,同學們光顧著自己獨立學習,而應該是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學習共同組成的結果. 同時也是教師和同學之間語言交流、溝通情感、共享知識的一個過程. 傳統(tǒng)理念中,課堂只注重老師的教,使老師與學生的關系逐漸地演變成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學生對老師充滿了畏懼心理,即使在學習中遇到困難也不敢提出來,使其自主學習能力受到了抑制. 新課改主張理想的師生關系應該表現出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師生平等. 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關系應該是平等的,教師并不是至高無上的,不是學生所仰望的權威. 教師應該讓自身的架子被放下,融入學生,和學生公平交流,逐漸形成學習的共體,彼此之間共同感受知識學習過程.
第二,師生民主. 課堂教學不是教師一個人的舞臺,學生才是主要的人物,學生也有對知識理解并發(fā)言的權利. 學生應該勇于對教材中不理解的部分提出疑問,將自己的見解提出來.
第三,師生和諧. 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就是愛,教師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和學生心靈溝通,掌握學生的日常愛好,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讓學生在和諧的環(huán)境中學習.
營造符合教學內容的教學情境,
帶動學生自主學習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由于數學知識源于實際生活又將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生活實踐,營造出符合實際情況的情境,在課堂上提出符合生活實際的問題,使學生把數學思維與現實中的問題相結合,讓數學貼合實際,將生活中的現象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使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能夠解決實際問題. 這種教學方法的運用,能夠很好地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也可以提升其自主學習的有效性.
例如,講解“三角函數”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以在課堂進行中提出這樣的問題:“你們有誰知道如何測量一棵大樹的高度?”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方法的討論. 經過一段時間的考慮,學生會提出很多種辦法,比如不是太高的樹可以直接采用竹竿測量的方法進行高度測量;有太陽的時候,可以使用樹高與其影子之間的關系進行計算……當然,由于學生剛剛學會三角函數知識,自然會選擇運用勾股定理來測量大樹的高度. 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不斷地引導學生思維,以防話題跑偏. 在這種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了充分發(fā)揮,學生在想辦法解決問題的同時,其自主學習以及思維創(chuàng)新都能得到發(fā)展. 在此過程中,學生經歷了教學的積極參與、主動思考以及最終困難的克服,他們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的,這就不但激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也使其數學學習能力得到了提升.
合理地運用較為開放的問題進
行教學
對于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而言,無論運用哪一種教學方法,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都是在生活實踐中總結的經驗. 因此,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應讓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為學生的自主學習營造良好的條件. 無論是“2+4=4+2”這類最簡單的題,還是對于測量大樹高度這類貼合生活實際的問題,學生只有對數學產生興趣,才會解放自身的思維,逐漸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例如,講解“等腰三角形”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每人準備一張半透明的紙,用手剪成等腰三角形的形狀. 之后,教師讓學生將三角形紙片進行對折,使兩邊重合,然后教師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通過等腰三角形的對折能夠得出什么樣的結論?”并讓學生盡可能將得出的結論總結出來. 這時,學生通過觀察與思考會得出以下結論:(1)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2)等腰三角形是一個軸對稱圖形;(3)底邊中點到兩腰的距離相等;(4)底邊中線平分頂角;(5)底邊中線垂直于底邊.
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
想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逐漸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思想以及探究能力,最關鍵的就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到新問題,通過不斷思考使其得到解決. 在此過程中,將發(fā)掘的問題提出來是最根本的. 對于相同的問題,不同的學生個體會產生不同的理解,每當學生提出值得大家繼續(xù)研究的問題時,教師就應該及時給予必要的鼓舞. 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更有勇氣將自己的建議提出來,也能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其他的學生. 但是,如果學生提出與知識相差很多的意見,教師也不要馬上阻止,而應讓其表明想法后,再加以正確引導,讓其對此類問題的印象更加深刻.
對于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而言,教師采用鼓勵式的方法進行教學,對高效課堂的達成有著非常巨大的積極影響. 面對問題時,只要是學生通過長時間思考才提出的觀點或意見,教師都不應該對其進行即刻否認,因為這樣很容易導致學生提出問題的勇氣被打擊,從而產生消極的影響.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利用課后作業(yè),盡可能地觀察生活,進而使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意識以及能力.
綜上所述,教育存在于生活中,而社會就相當于一個大的校園. 教師可以引領學生運用生活實踐中的事物來論證教學中的方法以及思維.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師生關系的和諧,適當地營造教學情境,并運用較為開放式的問題開展教學活動,以此培養(yǎng)學生產生一定的數學意識,帶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教師應在反復的實踐中加深學生知識與方法的印象,使其思維得到發(fā)散的同時,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