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山山
·自律和克制
建筑師王澍說他當年去同濟大學讀博士,是因為覺得生活需要更自律。“你像學生一樣更加井井有條,會整理,你的心會更平靜?!?/p>
·按自然的節(jié)律生活
不要熬夜,像古人那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按自然的節(jié)律生活,比如吃應(yīng)時的食物、什么季節(jié)做什么事。這樣,你自然就慢下來了。
·做大時代邊上的淺唱者
李健自謙為“在大時代邊上自唱的歌手”,很多人喜歡他的理由,就在于他的“慢”,他的“清澈”,他的“自在”,他的“講究”,他的“堅持”。
·腹有詩書氣自華
進行大量、有益的閱讀。“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意思是,你讀過的東西,會化成養(yǎng)分,充實你的內(nèi)心,塑造你的三觀,升華你的氣質(zhì)。
·不讀死書
檢驗一個人是不是真讀書,就看他對書中篇章段落、細節(jié)能否信手拈來。作家亦舒說自己當年和金庸諸才子聚會,談及《紅樓夢》時總會互相考校一些刁鉆問題,如“梨香園十二個女伶分別叫什么名字”“寶玉是二爺,那么誰是大爺”,等等。
·懂一點版本學
亦舒甚至推崇“戚本大字版《石頭記》”,即乾隆年間由戚蓼生收藏并作序的版本,雖然今人看到的多是影印版,但仍能從其版式、字體中體味質(zhì)感。最好也懂一些關(guān)于線裝書、毛邊書的知識,可以買一點毛邊書,體會自己慢慢裁開書頁的樂趣。
·做一個知道分子
讀過《詩經(jīng)》,就知道屠呦呦的名字來自“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木婉清的名字則來自“有美一人,婉如清揚”;讀過兩漢樂府詩,就知道瓊瑤奶奶在《還珠格格》里把“山無陵”寫成“山無棱”是個可怕的錯誤。
·讀一點詩
古今中外的詩歌都行,比如卞之琳的“友人帶來了雪意和五點鐘”,佩索阿的“我的心略大于整個宇宙”。海靈格爾說,“詩意是棲居的根本”,有了詩意,人就有了性靈。
·參加一個讀書會
也可以是小型的攝影分享會、文藝沙龍之類的,那種找到同道者的喜悅,以及開誠布公的討論所帶來的久違的溫暖和密切之感,會讓人感覺幸福。
·不妨寫寫信
正如詩人翟永明的詩句——“在古代,我只能這樣/給你寫信,并不知道/我們下一次/會在哪里見面”,不妨學一學古人,提筆寫一封信。哪怕像電影《情書》中的藤井樹一樣,問候一句“很久不見,你還好嗎”也行啊。
·像魯迅那樣講講情趣
魯迅先生生前寫信時喜歡用精心收集來的箋紙,以示對通信這件事的鄭重其事和對收信人的尊重。他還和鄭振鐸合作,編了一本《北平箋譜》。學者王得后評價說,這是“一種穩(wěn)定的情趣與文化涵養(yǎng)”。
·寫一手好字
把字寫好沒有秘訣,熟能生巧而已,據(jù)說書法大家趙孟頫每天要寫一萬字以上,所以他把書法寫成了藝術(shù)。今天我們肯定做不到,但至少也要抽時間練字,不然手就生了。
·擁有至少一支鋼筆
如果說馬克筆、圓珠筆是筆具中的休閑裝,那么鋼筆就是正裝,總得備著。用鋼筆(什么牌子其實無所謂)寫字,會有一種自然而然就認真起來的姿態(tài)。
·聽古典音樂
《三聯(lián)生活周刊》前主編朱偉酷愛古典音樂,雖然他沒有學過專業(yè)的樂理知識,不會樂器,亦無耐心學譜,但聽的念頭多了,從一個作品知道另一個作品,從一個作曲家知道另一個作曲家,天長日久,也就成了“資深”愛樂者。
·看歌劇
語言并不是問題,事先做好功課了解情節(jié),歌詞有字幕呢;著裝也并不是問題,英國國家歌劇院就表示,歌劇院的大門向所有人敞開,既歡迎盛裝禮服,也歡迎牛仔褲運動鞋。
·學古琴
上世紀60年代,當時還是瑞典學生的林西莉成為北京古琴研究會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學員。通過學習古琴,她打開了通向神秘的中國文化的大門。今天學習古琴、古箏等樂器,最好有點文化底子,這樣學得會更快。
·看英劇
在影視劇鄙視鏈中,制作嚴謹?shù)挠∫恢碧幱诒容^高的地位?!短祁D樂園》能播到第六季,就說明英倫古典范兒有多受追捧。
·不為外物所役
你擁有物質(zhì)的方式?jīng)Q定了你是什么樣的人。那種一件大衣穿了20年(看得出歲月的痕跡,但保養(yǎng)上佳,極其熨帖)、有一個樸實無華但舒適的家的人,才是難得的老牌紳士。
·學習如何做紳士
一兩百年前的歐洲人把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的《論責任》視為紳士教育教科書,因為它告訴他們,生而為人,應(yīng)當承擔哪些責任;要成為紳士,又該如何追求高尚。
·衣著中的古意
日本生活家松浦彌太郎說,要想讓衣服契合自己的身體,至少要穿兩年。到了第三年的某一天,你會突然覺得這件衣服好像吸附在身體上一樣貼合?!百|(zhì)量上乘的衣服穿舊了之后,自然而然生出一種盎然古意”。
·保持有型
在漲鼓鼓的羽絨外套和輕、暖、款式經(jīng)典、做工扎實的羊毛大衣之間,當然選后者。松浦彌太郎甚至說,只要生活在都市,就不需要能抵抗冰點以下氣候的衣服,所以他無論如何都不喜歡羽絨外套那種東西。
·向古人學習精致地生活
《紅樓夢》第八回之中,描述薛寶釵長穿著“蜜合色棉襖,玫瑰紫二色金銀鼠比肩褂,蔥黃綾棉裙”,“一色半新不舊,看去不覺奢華”;第四十回,賈母看到瀟湘館的窗紗舊了,讓鳳姐兒找銀紅色“軟煙羅”來換上——這都是古人生活的精致之處。
·隨身帶手帕
隨身帶一條干凈的、熨燙平整的、優(yōu)美的手帕,就像電影《實習生》中羅伯特·德尼羅扮演的老派紳士所說:“使用它的最好理由就是把它借出去。女人會哭啊,你就可以把手帕借給她們。這是僅存的紳士風度之一了?!?
·好東西不怕等
愛馬仕總裁克里斯蒂安·布朗卡特講過一個玫瑰色鱷魚皮手袋的故事:多年來,它一直待在貨架上無人問津,直到有一天,一位女士看中了它,說要“找回我的夢”。有價值的東西不怕等待。
·一個人時也要講究
有一部記錄芭蕾舞者生活狀態(tài)的紀錄片,片中的舞者,哪怕粗茶淡飯,用餐時仍然堅持桌布整潔、裝盤考究,完全像坐在高級餐廳里一樣端莊、優(yōu)雅地享用。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也要花心思,這種姿態(tài)既超脫又美好。
·為當下而活
日本作家淺井了意如此描述頹廢派“為當下而活”的生活哲學:“賞月,賞雪,賞櫻,賞楓,唱歌,飲酒,恍恍惚惚,解悶作樂,不在乎前途茫茫,貧窮近眼前。逍遙自在而無憂無慮,猶如一只隨波逐流的葫蘆?!?/p>
·像谷崎潤一郎那樣復(fù)古
在《陰翳禮贊》中,谷崎潤一郎將東西文化進行比較、玩味之后,最終捍衛(wèi)了日本的老派作風。他告別西化的東西,搬到古舊的大阪,還穿起了和服。他喜歡“泛著古色古香的光澤,帶著晦濁光芒”的古物,一如他捍衛(wèi)的老日本。
·像彼得拉克那樣沉迷于“古典”
14世紀意大利詩人、文藝復(fù)興先驅(qū)彼特拉克沉迷古典的表現(xiàn)在于:搜羅羅馬古錢,四處探訪古代遺跡,寫信給久已作古的古典偶像如西塞羅、塞內(nèi)卡等。
·掌握一些歷史冷知識
比如,路易十四把傳統(tǒng)的“皇家起床式”演繹成長達一個半小時、有逾百人圍觀的浮夸個人表演。也應(yīng)該聽得懂一些中世紀冷笑話,具體請參考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伊麗莎白·阿奇柏德的《餐桌上的中世紀冷笑話》一書。
·不是在博物館,就是在去博物館的路上
可以去博物館與古人對話,見識他們的智慧與可愛。而且博物館要求你屏息靜氣,不可高聲喧嘩,讓你的舉止不由得優(yōu)雅起來。
·去看月光下的斗獸場
歌德于1787年造訪古羅馬斗獸場,他寫道:“在羅馬月下散步之美,未曾親眼目睹的人無從想象。”“月光下的斗獸場”一直是文人墨客闡發(fā)的意象,亨利·詹姆斯在小說《黛西·米勒》中讓女主人公如此說道:“嗯,我看過月光下的斗獸場了!這是一件好事呀!”
·掌握清談的藝術(shù)
古希臘學者阿忒納烏斯著有《晚宴清談家》,記錄三世紀初期的桌邊談話。文藝復(fù)興時期,意大利人重拾希臘人的傳統(tǒng),出于《禮節(jié)》一書,推崇談話的藝術(shù)。風雅清談的最大禁忌,就是一言不發(fā)。
·在飲茶中體味儀式感
生活中需要儀式感。就像《小王子》中小狐貍對小王子說,如果約了下午4點見面,那從3點開始就會感覺很快樂;但“如果你隨便什么時候來,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時候準備好迎接你的心情了”,所以,“要有一定的儀式”。
·不用社交媒體
有限的時間應(yīng)該用在更有意義的事物上,而不是頻頻被朋友圈消息還有紅包打亂你的節(jié)奏。其實不用手機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學者葛劍雄就是至今不用手機的人。
·不使用網(wǎng)絡(luò)詞匯
對于有語言“潔癖”的人來說,“小鮮肉”“傻B”“草泥馬”這類網(wǎng)絡(luò)詞匯,并不代表與時俱進,而是一種對語言的冒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