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麗
公共空間因具有開放、共享的基本屬性,很容易被過度開發(fā)和利用。在最新的這起事件中,當籃球少年多次強調(diào)“這是籃球場”時,一名廣場舞老人則稱:“23個小時都是籃球場,就這一個小時不是。” 當個人欲望與公共利益發(fā)生碰撞,尋找解決之道的討論從不會缺少。有人提出徹底取締廣場舞,有人建議靠立法或公約來約束,多數(shù)的建議停留在提高個人素質(zhì)上。為什么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今天,市民的娛樂休閑與休息權益會如此難以平衡? 廣場舞擾民,根源于城市規(guī)劃有短板。在過去,公共空間的支配與使用,一般是政府和商家說了算,市民缺乏話語權,這給廣場舞的沖突留下了隱患。 就城市公共體育場所而言,要從存量和增量兩方面去考慮。從存量來看,目前我國城市絕大多數(shù)體育設施主要分布在學校、機關單位,但較少對社會開放,遠不能夠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這里既有歷史慣性的原因,也與維護成本有關,要開放就需要維護,但這些實行預算編制的單位通常沒有這樣一項維護經(jīng)費列入預算。應該鼓勵單位和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在閑時對外開放,但不僅應該只是停留在口頭上,應該通過資金進行扶持,甚至可以考慮通過立法明確責任和理順關系。從增量來看,公共文化空間與交通、商業(yè)同等重要,需要政府負責任地規(guī)劃、認真地建設。只有真正解決了城市公共空間的供需矛盾,關于廣場舞的爭論才能夠停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