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尚曉
摘 要: 微時代以網絡技術革新和移動終端高端化、智能化開拓知識時代新紀元,促發(fā)社會結構變動,變換政治溝通路徑。微時代政治環(huán)境變遷影響著大學生群體政治態(tài)度生成及演化軌跡,一方面,大學生碎片化時間的有效利用、政治參與意識增強、群體行為政治化等因素積極推動其政治態(tài)度的正向發(fā)展,另一方面,政治素養(yǎng)缺失、政治信仰危機、政治認同弱化等因素則阻礙此進程。因此,通過創(chuàng)設健康政治生態(tài)“微環(huán)境”,使大學生群體從關注政治到參與政治,從政治認知表象到政治實踐,從傳播政治話語到政治話語創(chuàng)生進行多維轉向,進而培育其理性的政治態(tài)度。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 1009-4474(2017)02-0011-07
關鍵詞: 微時代;政治參與;政治話語;政治態(tài)度;培育路徑
2016年春節(jié)期間,百度、阿里、新浪、騰訊借助百度錢包、支付寶、微博、微信和QQ平臺展開紅包大戰(zhàn),發(fā)放紅包不僅烘托了春節(jié)氣氛,還吸引著眾多用戶關注客戶端中發(fā)布的各種文字、圖片、視頻信息,進而達到其產品銷售、新聞宣傳和思想傳播等目的。其中,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微媒介改變了傳統(tǒng)媒體的傳播模式,將“微內容”“微話語”“微工具”“微視野”等新符號融入到了大眾日常生活中。
當今社會,媒介借助于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實現了質的飛躍,大眾借助“低門檻”華麗變身為“自媒體人”,參與到信息文本的生成、編譯和傳播鏈條中。大學生群體作為微時代中“微工具”的重要使用者、“微內容”的重要創(chuàng)生者和傳播者,他們以“微視野”來觀察和體悟社會變遷,以“微話語”來宣告對各種社會景觀的態(tài)度認知,這種“微”變化反過來又引起現實政治環(huán)境的變化。微時代政治環(huán)境的變化引致大學生群體政治參與方式發(fā)生變動,他們的政治態(tài)度生成及呈現也隨之發(fā)生變化。
一、“微時代”界定論爭及言說
微時代是一種依賴于技術革新而出現的新生事物。學界關于微時代中心命題、發(fā)展取向、核心元素等議題設置仍存在著論爭,可概述為以下四種言說:
其一,“未定說”。學者對于微時代的相關界定還未達成一致,甚至對于“微時代”這一概念的提法還存在著爭議。如“什么是‘微時代?學界還沒有形成權威界定,但是‘微時代信息傳播的快捷性與裂變化、輿論信息豐富化與多樣化、話語表達的交互性與個性化、人際交往的平等性與虛擬化等特征被廣為認可?!薄?〕“未定說”表明人們雖能切身體會到微時代的到來,但卻無法清晰認知微時代的運行軌跡及規(guī)律,也無力對其范疇及結構特征進行科學化界定。
其二,“微博說”。該觀點將微博視為微時代的標識性符號,如“‘微時代,即以微博這種近幾年新興的網絡傳播平臺作為傳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煉作為文化傳播特征的時代”〔2〕。微博的問世將快餐文化中的碎片化、去中心化、淺俗化推向極致,網絡平臺在短時間內聚集了大量網絡用戶,在網絡用戶的迅猛增長中,微博的功能得以拓展與延伸,將大眾引入微博時代。“2010年是‘微博元年,2011年是政務‘微博元年,2012年是反腐‘微博元年,2013年將是政治思想多元化的‘微博元年?!薄?〕微博發(fā)展至今,開創(chuàng)了一個新的紀元,它在微時代中占據重要地位,推動了網絡問政方式變更,催生大量官方微博,拓寬和深化了公眾政治參與途徑,促進了精英政治向大眾政治轉化,使政治參與從階梯化走向平面化。
其三,“載體說”。微時代是“以移動互聯網技術為基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便攜式移動終端為核心媒介,以微博、微信等應用軟件為基本載體,以微內容、微傳播、微公益等為表現形式的新傳播時代,充分體現了移動互聯網技術、意義和文化的高度融合,它是互聯網發(fā)展的最新時代”〔4〕。微時代依賴于某種載體進行信息傳播,載體的傳播平臺的功能及結構、議題設置至關重要,直接影響和制約著信息的傳播速度和發(fā)展程度,相關技術的革新能夠繼續(xù)推動載體衍生與深化,使其在迎合大眾的多樣化品味中得以繁盛。
其四,“內容說”?!皟热菡f”認為微時代是“以微博、微信為載體的‘微內容是隱藏著復雜價值判斷和行為取向的話語傳播,在‘內容為王的網絡空間,需要通過對傳播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處理,才能獲得點擊和閱讀,即能夠獲得傳播的優(yōu)勢,從而在話語傳播中掌握話語控制權和價值觀的評判權”〔5〕?!皟热菡f”未忽視微時代的載體性,但更重視的是“微內容”,即認為內容的言說形式與價值意蘊決定其在大眾中的傳播速度與接受程度,決定和支配著話語權力,在某種程度上,嘩眾取寵式、荒誕不經式、劍走偏鋒式等內容議題的設置更易成為微時代的主流模式。
簡言之,微時代根植于網絡時代,是網絡深化發(fā)展的新階段,是與當前社會變革與文化變遷交融互動過程中出現的一種“小時代”,它未必是網絡時代發(fā)展的最佳模式和終點,但卻以其“微”之要義,借助技術革新推動大眾日常生活模式的深度變革,從大眾文化到日常習慣,從話語言說到行為交往模式,無不雕刻著屬于微時代自身的精神烙印。
微時代大學生群體的交流、言說、關注方式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具體而言,微博或微信的圍觀量依賴于話題制造或網絡推手的推動,對大學生而言,則只需在自己的朋友圈進行轉載與評論就能以“手手相傳”替代“口口相傳”,使信息的傳播具有瞬時性與不可逆性;微時代的網民們借助于段子或順口溜的形式對原初文本進行分解,經過編碼,形成新的瑯瑯上口、易于傳播的文本,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對政治文本進行新的話語編碼。如對習大大、彭麻麻的稱謂,在尊敬莊重之余顯得俏皮可親;國家領導人的漫畫、動漫卡通形象在網絡中走紅;四個全面、五大創(chuàng)新理念等以傳唱形式承載著原初文本的意義,在新的媒介間進行信息傳播和意義傳遞。復雜、枯燥的政治知識與信息在這種輕松、愉悅甚至是略帶幽默、俏皮的話語風格中被大學生群體所接納與消化。微時代的政治生活信息編碼、傳播方式與大學生群體的跳躍式思維形成無縫隙對接,間接改造著傳統(tǒng)政治溝通路徑,形成以平等、扁平化為特征的交流與對話模式。
二、微時代大學生群體政治態(tài)度生成的“雙重”因素
(一)微時代政治環(huán)境的變遷
大學生群體是國家穩(wěn)定與發(fā)展的重要參與者和建設者,他們政治態(tài)度的取向影響和制約著政治價值觀認同。不同時期大學生群體的政治態(tài)度不同,影響政治態(tài)度的社會因素和自我因素共同決定著這種變化取向。在以五四運動為代表的傳統(tǒng)街頭政治運動中,大學生群體顯現出強烈的政治參與情感,他們的愛國情感中充滿了激情與狂熱;在以汶川地震、北京奧運火炬?zhèn)鬟f等為代表的現實事件中,大學生群體的愛國情感以一種理性的、帶有濃厚責任感與歷史使命的形式展現出來,也改變了公眾對“80后”的看法。微時代的政治環(huán)境與過去相比,帶有明顯的“微”之要義。一方面,政治話題、政治事件不只局限于宏大敘事,而是更加微觀化、碎片化,逐漸形成網格化的“微格局”;另一方面,政治話題、政治事件的傳播路徑不只局限于大的政治環(huán)境,而是走向“微環(huán)境”。以一名網絡大V的微博為例,他對自己關注的政治話題、政治事件的言說和態(tài)度會在對他微博進行關注的“粉絲群”中進行傳播,并自成一個獨立的“微環(huán)境”。
總之,微時代的政治環(huán)境變得更加“微”觀化,在這個環(huán)境中,政府部門政策方針的制定、發(fā)布及政治人物的言談舉止等都被眾多網民所圍觀、評論和言說,網民的政治參與熱情高漲。政府部門對于這種政治環(huán)境的變化也采取了應對措施,它們主動開通政務微博、官方微信等信息平臺,實施信息公開,對網民關注的政治問題進行及時回復,及時解決突發(fā)的網絡輿情事件,與網民之間逐漸形成良性互動。這種網絡“面對面”的對話模式與傳統(tǒng)嚴肅、規(guī)范的政治交流形式形成鮮明對比,自然也影響著身處其中的眾多網民的政治態(tài)度。對大學生群體而言,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還處于形成時期,政治態(tài)度還處于變動過程中,他們對于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對于微時代的政治環(huán)境的變化感受明顯,他們不再作為被動的受眾而是借助于網絡、手機等媒介積極地參與其中。
政府機構作為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主導者無法獨占輿論陣地,不能以俯視姿態(tài)掌控信息的傳輸路徑與共享面,而是逐漸以平等姿態(tài)來看待大眾尤其是青年知識群體在信息生成與傳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作為權威型的政府在網絡時代從無所適從到逐步適應,直至主動創(chuàng)新與眾多網民的對話和交流模式,以政務微博、官方微信公眾號等代表性“微”平臺的搭建,將原有的“間隔化”政治對話模式推向“無距化”,這種政治環(huán)境的變遷為大學生群體的網絡政治參與提供了便利,更有效地促動了其政治態(tài)度的健康發(fā)展與理性定位。
(二)微時代大學生群體政治態(tài)度生成的有利因素
1.大學生碎片化時間的有效利用
微時代是網絡時代深化發(fā)展的新階段,它給大學生群體的日常生活帶來重要變革。它依賴于短小、獨具特色的話語闡釋模式,多維度的信息傳播平臺和創(chuàng)新性的娛樂模式,將具有強烈獵奇心理的大學生群體吸納到一個新穎化、扁平化、碎裂化和虛擬化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大學生群體通過對碎片化時間的有效利用,找尋到屬于自己的特殊休閑方式。這種休閑方式是指大學生群體通過對“微媒介”的使用,去關注喜歡的“微內容”,生成與傳播“微話語”,對“微環(huán)境”中的政治話題和政治事件進行評說,逐漸生成其政治態(tài)度。
網絡技術革新為大學生日常生活及學業(yè)帶來的便利性和愉悅感已成共識。大學生群體作為“網絡土著”,他們通過對碎片化時間的有效利用,不僅擺脫了網絡中存在的各種誘惑,而且還為日常生活及學業(yè)賦予了“休閑”意義,并在這種“休閑”生活中享受到政治參與帶來的愉悅感?!皬膰H化和跨文化的視角來看,能使生活更有意義、提升生活質量的途徑或機制包括:(1)從休閑生活中體驗到積極的心態(tài)和康樂;(2)從休閑活動中獲得積極的認同和尊重;(3)休閑產生的社會、文化聯系與和諧;(4)休閑在人的一生中對學習和人類發(fā)展的貢獻;(5)休閑作為背景,實現和利用人的力量和韌勁。”〔6〕“休閑”功能的多樣化使大學生群體更愿意去有效利用碎片化時間,從中體味生活真諦,享受政治參與帶來的愉悅感。微時代的政治參與擺脫了枯燥、無味,變得精彩多樣,大學生群體政治參與的積極性獲得提高,更加愿意主動去熟悉“微工具”的功能,使用“微話語”來表達對“微內容”的認知和喜好傾向,積極地探索政治參與的“微”路徑。
2.政治參與意識增強
微時代中大學生群體碎片化時間的有效利用及網絡行為空間的延伸為他們參與政治提供了時空上的便利,他們利用這個便利來關注政治話題和政治事件,并通過話語言說、評論和傳播等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態(tài)度。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政治參與意識逐漸增強。
一方面,在政治參與過程中,大學生群體通過對碎片化時間的有效利用,學會并熟練使用微時代中各種“微工具”,借助“微工具”來發(fā)布或傳播“微內容”,并對“微內容”表達他們的政治態(tài)度與政治意愿。具體表現為他們不僅能夠及時關注到各種“微媒介”平臺上發(fā)布的短小精悍、風格迥異和內容豐富的政治訊息,而且還能熟練應用在碎片化時間習得的技能主動參與到信息的生成、傳播和互動過程中,將他們的政治熱情進行適度釋放。
另一方面,網絡空間的延伸拓展了政治參與的空間。大學生群體能借助“微媒介”與官方媒介進行網絡“面對面”的交流與互動,網絡空間的延伸拓展了政治參與的空間。政府對網絡問政報以寬容態(tài)度,并通過開通政務微博、官方微信公眾平臺等積極回應眾多網民對政治話題與政治事件的關注,對突出的網絡輿情事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及時處理,同時主動將政府相關信息通過“微媒介”進行公開發(fā)布,使政務逐漸透明化。政府的這種平等對話、寬容態(tài)度及陣地建設進一步推進了大學生群體政治參與意識的培育與增強。
3.群體行為政治化
從微時代政治參與的有效性看,它在議題設置的科學性、內容的豐富性、程序的規(guī)范性及目的達成度等方面與現實政治參與相比還存在著差距,但其網絡特性為大學生群體的政治參與提供了一種新的視角和路徑。網絡政治參與作為政治參與的全新形式,越來越受到公眾的喜愛,網絡政治參與縮短了公眾政治參與的空間距離,給公眾提供了一種公開、平等的問政方式。微時代政治參與是網絡政治參與的進一步延伸,尤其受到大學生群體的喜好,它借助各種“微媒介”為大學生群體提供了一個能夠“面對面”對話、互動及時、公開平等的政治參與平臺。
大學生群體通過各種“微媒介”,構建鐫刻著群體印記、擁有群體自我話語特性的信息發(fā)布源,借助層層相繞、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朋友圈”—“粉絲群”—“公眾號”等發(fā)布、關注、轉發(fā)和評論各種社會現實,他們愛國情感和參與意識的高漲使得群體行為的政治化意蘊日益濃厚?!爱攤€人聚集到一起時,一個群體就誕生了。他們混雜、融合、聚變,獲得一種共有的、窒息自我的本能。他們屈從于集體的意志,而他們的意識則默默無聞?!薄?〕群體行為的集體化在微時代得以進一步的加強與升華,自媒體也以個體(表征)—集群(實質)形態(tài)改變了公眾對大學生群體作為網絡政治參與重要主體的定位和態(tài)度。
(三)微時代大學生群體政治態(tài)度生成的阻礙因素
1.政治文化素養(yǎng)缺失
政治文化教育環(huán)境存在的一些因素制約著大學生群體政治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以某些高校為例,它們在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進行多元化考核、綜合素養(yǎng)提升的改革過程中,采用網絡考核、社會實踐等方式以期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有效性,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群體的政治文化素養(yǎng)。但在實施過程中,因網絡題庫資源的單一、考核難度的降低、綜合評價體系的單向度和社會實踐形式單一等多種原因,導致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效果不佳,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更加疏離,高校對大學生政治文化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路徑更為“窄化”。
這種阻滯大學生群體政治文化素養(yǎng)提升的現象在微時代進一步發(fā)酵,原本歷史中具有正能量、客觀存在的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被充斥于網絡中的各種“微段子”所顛覆或消解。如雷鋒、邱少云等優(yōu)秀政治人物的事跡被少數網絡大V和網民所質疑,并對他們的事跡進行解構、重新編碼,以顛覆的、娛樂的方式予以敘說,大學生群體的“政治記憶”片段被扭曲,政治文化傳承路徑發(fā)生斷裂。在此背景下,大學生群體深陷于去主流化、消費娛樂化的快餐文化之中,社會主流價值引導主體缺失,政治文化素養(yǎng)無法得以有效提升。政治文化素養(yǎng)的欠缺導致大學生群體在解讀話語文本時常發(fā)生歪解,進而引起政治理念的消解和政治信仰的動搖,為其理性的政治態(tài)度的培育和引導設置了多重障礙。
2.政治信仰危機
信仰不僅是一種信任,更是一種對權威的尊重,是一種對未來的希冀和展望,微時代大學生群體的政治信仰正遭遇危機。
一方面,微時代政治參與的方式發(fā)生變化,客觀地消解著傳統(tǒng)政治領域中的政府權威。各種“微媒介”為大學生群體的政治參與提供了公開化、平等化、信息“面對面”的交流互動平臺,大學生群體能夠及時關注、表達自己的政治意愿,政府部門也愿意采取網絡“面對面”方式及時發(fā)布信息,及時發(fā)現并解決網絡輿情事件。但是,政治參與方式的變化并不會帶來大學生群體政治文化素養(yǎng)的自動提升,從實際情況看,大學生群體政治文化素養(yǎng)還有待提升,他們在享受“微媒介”帶來的政治參與便利之際,常忽略了自身責任感、認同感和榮譽感的培育,也缺乏對政治權威的敬畏之情,政治信仰容易發(fā)生動搖。
另一方面,微時代網絡資源的共享更加便利,信息源更加多元化,其中裹挾著的西方價值觀念和各種社會思潮的言論、觀點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主流話語造成一定沖擊,而大學生群體政治文化素養(yǎng)的不足使其難以清晰辨識各種價值觀念的真?zhèn)?,也難以有效抵御各種言論、觀點對他們價值觀的沖擊,政治信仰遭遇危機。
3.政治認同弱化
微時代大學生群體政治信仰的動搖客觀上削弱了他們的政治認同感。具體而言,一方面,現實政治權威和主流話語在網絡中的影響力有所下降,無法覆蓋到每一個角落,網絡中的意識形態(tài)呈現多元化。大學生群體政治文化素養(yǎng)的不足使其對充斥于網絡的多元政治信息和政治話語難以清晰辨識,對自身的角色認知和定位容易出現偏差,他們習慣于隨聲附和,或肆意轉發(fā),或無情嘲諷,或冷漠旁觀,他們的政治歸屬感模糊,政治認同感有所弱化。另一方面,微時代政府政務微博、官方微信等平臺的開通為網民政治參與提供了對話范式,但它們在覆蓋面、活躍度及目的達成度等方面還存在不足。大學生群體網絡政治參與程度還不高,多以圍觀為主,現實政治的層級結構在網絡中依然存在,大學生群體的政治期望與現實之間的鴻溝難以根除,這種政治疏離感進一步弱化了他們的政治認同。
三、政治生態(tài)“微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與理性政治態(tài)度的培育路徑
微時代是一個開放式的“微環(huán)境”,它具有影響范圍廣、進出門檻低、人員眾多和內容繁雜等基本特征。“微環(huán)境”與現實環(huán)境相比,缺乏規(guī)范、有效的管理制度,各個用戶之間的人際交流方式、話語言說風格和信息生成傳播途徑等帶有明顯的網絡化特點,“微環(huán)境”對大學生群體政治態(tài)度的生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培育大學生群體健康且具有理性的政治態(tài)度,必須優(yōu)化“微環(huán)境”,積極推動大學生群體從關注政治到參與政治,從政治認知表象到政治實踐,從傳播政治話語到政治話語創(chuàng)生等多維轉向。
(一)創(chuàng)設政治生態(tài)“微環(huán)境”
1.增強政府公信力
傳統(tǒng)意義的政治常局限于精英人群范疇,它對普通大眾而言具有濃厚的神秘色彩,大眾日常生活與之相距甚遠。政府政令通過多級官方機構自上而下傳達,弱化了政府與大眾之間的平層交流,信息的單向化傳播加速了裂痕擴散。在此情景下的大眾對政令的威懾式服從遠超于認同式服從,政治參與熱度日漸式微。當前,隨著政治民主化、現代化的快速發(fā)展,政治參與及溝通路徑走向多樣化、深層化。微時代政府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介搭建了與大眾交流和對話的平臺,與現實世界相比,它呈現出即時性、公開化和平等化特性,帶有明顯網絡印痕。政府在飛速發(fā)展的網絡技術倒逼中,放低姿態(tài)并以開放心態(tài)融入網絡虛擬世界,主動迎合大眾問政與參與政治的需要并變革規(guī)則,通過交流和對話平臺實現信息收集、宣傳和反饋。這種即時性、公開性、透明性、對等性的方式,將政府形象在大眾觀念中進行立體構建,政府公信力在無形中不斷得以增強。國家興盛與中國夢的實現與大眾利益緊密相關,微時代政府與大眾互動模式的構建進一步推進大眾政治參與進程,對大學生群體政治態(tài)度的塑造效果尤為顯著。
2.提升國家認同感
改革開放至今,大眾在國家發(fā)展進程中切身體會到生活的變化,其中信息傳播模式從報紙、廣播、電視提供的讀、聽、看單向傳播向網絡互動的雙向傳播轉變。這種轉變給大眾帶來的不僅是即時性、公開化的對話和交流平臺的搭建,還促進了其理性審視心態(tài)的養(yǎng)成,進一步強化了對國家的認知度。十八大以來,一個“中國夢”、“兩個百年”、“三個自信”、“四個全面”、“五位一體”等一系列政治話語通過各種“微媒介”跨越間隔,以“無距”方式抵達大眾內心世界,遠大的理想、獨特的發(fā)展途徑、創(chuàng)新型理念等國家發(fā)展觀使大眾對國家的認同感得以提升。微時代政治環(huán)境的生態(tài)化為大眾政治參與提供新的促動力,借助于各種“微媒介”,大眾不僅可以了解到國家各個層面即時性的政治理念和行為、國家間互動的動態(tài)信息,還能參與到相關的話題討論中;不僅可以關注政府“微”平臺發(fā)布的多樣化信息,還可作為“自媒體”角色參與到信息的收集、發(fā)布進程中,實現與政府的良性互動。作為“微媒介”的重要使用者,大學生群體的國家認同也由原來集體記憶中神圣的、崇拜式的認同向內源式、審慎式認同轉變。
3.參政議政的現代化
網絡政治參與發(fā)展至今歷經三個階段:(1)匿名狂歡期。其主要標識是網絡用戶的大幅度增加、言論平臺的多樣化與自由化、網絡政治參與熱情的高漲、政治話語設置的匿名性與自由性、官方關注網絡政治參與和政治參與路徑及方式的摸索階段;(2)理性調整期。其主要標識是“微”之要義的萌生與發(fā)展,期間網絡用戶的繼續(xù)增加、言論平臺的進一步多元化、網絡政治參與熱情由感性向理性轉變、政治話語設置的實名制與規(guī)約化、官方與網民的互動頻繁化、政治參與路徑及方式的調整與優(yōu)化階段;(3)多元化構建期。其主要標識是全面進入微時代,網絡用戶的穩(wěn)定性增加及大學生群體網民的凸顯、言論平臺的多元化與規(guī)范化、網絡政治參與的日常化、政治話語設置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與成熟化、官方與網民政治互動渠道的多元化及正規(guī)化、政治參與路徑及方式的多元化構建及參政議政形式的現代化。簡言之,微時代網絡參政議政形式的現代化與社會發(fā)展的信息化、現代化進程遙相輝映,創(chuàng)設出一個新的政治環(huán)境,為大學生群體政治態(tài)度的生成及培育路徑研究提供新視角。
(二)培育大學生群體政治態(tài)度的路徑轉換
時代變遷映襯大學生群體政治觀念的規(guī)律性波動,波動里投射出歲月印痕,鐫刻著世人及社會各階層對青年群體的認知心態(tài)。微時代大學生群體對政治的認知和參與方式均出現轉變,要培育大學生群體健康且具有理性的政治態(tài)度,不僅需要優(yōu)化“微環(huán)境”,還要積極推動大學生群體從關注政治到參與政治,從政治認知表象到政治實踐,從傳播政治話語到政治話語創(chuàng)生等多維轉向。
1.從關注政治到參與政治
囿于地域阻隔造成的大學生群體人際交往的線條化、政治參與的底層化、信息來源的單向度困境被網絡的出現所打破,“網絡時代的技術革命導致社會全方位的深刻變革,政治參與空間的變換引發(fā)參與革命,各種各樣的思想觀念、價值觀、意識形態(tài)以及思潮百舸爭流,激蕩飛揚”〔8〕。尤其是在以微博、微信等“微媒介”為代表的微時代,大學生群體間交往進一步深化,將原有的單一化的關系圈區(qū)隔為言說話題范圍廣、詞語數量少、信息量大的朋友圈群。在微化進程中密切關注政治已經無法滿足大學生群體的政治需求,而是轉向深入參與即以“微視野”進行觀察和信息收集,熟練運用“微工具”編輯發(fā)布“微內容”,以“微話語”來言說和表達自己的政治意愿進而切實參與到政治發(fā)展進程中,隱藏于其后的是大學生群體積極的、理性的、明確的政治態(tài)度。
2.從政治認知表象到政治實踐
政治具有龐大的知識譜系,高校課程化教學模式傳輸的只是其中占比很小的一部分,關注點也慣于集中于社會熱門話題和現象,缺乏科學化、體系化的學術訓練和專業(yè)化實踐,導致大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并不高,對政治現象的認知局限于表象,表現為口頭上的夸夸其談和實踐中政治經驗的極其匱乏,其中參與路徑的狹隘化削弱了政治認知的深度及精準度。而網絡海量的信息資源占據著這個空隙,多元化的社會思想、觀念和話語言說充斥于現實與虛擬環(huán)境,試圖左右著大學生群體政治認知態(tài)度與價值取向,微時代將這種影響進一步壓縮至“微化空間”,群體間互動頻率提升帶動著政治認知從表象向實踐轉化。“網絡論政”借助于各種“微工具”轉化到客觀實際中,通過大學生群體的政治實踐日?;ヲ炞C政治態(tài)度的準確度及行為的有效性與合理化,進而為理性的政治態(tài)度培育夯實根基。
3.從傳播政治話語到政治話語創(chuàng)生
權力是政治的核心話語,在網絡中它相對集中,并不規(guī)則地分散到各個關鍵點,其中權力的存在形式和運行方式與現實相比也有所不同?!霸诰W絡社會中,權力是流動的,它往往遮蔽于網絡‘去中心化的影像中,從表面上看權力似乎少了規(guī)訓性質,但實際上只是建構了一個不易被察覺和反抗的權力體系?!W絡政治最大的影響力來自媒體中存在的‘話語?!薄?〕話語將不同的群際組織在一起,圍繞共同的議題設置展開言語討論并引導行為實施。微時代政治主體與客體之間關系的扁平化、互動微化態(tài)勢使大學生群體在政治活動中的主體作用得以不斷增強,使其從政治話語的被動接受者和傳播者向政治話語創(chuàng)生角色轉變。
(三)培育大學生群體理性的政治態(tài)度
微時代大學生群體政治參與具有局限性、漸進性、自律性特征,成為培育具有高度自覺性的理性政治態(tài)度的前提和基礎。
首先,局限性體現在關注面和話語言說范疇“微化”,即囿于微時代的碎片化,大學生群體關注的焦點是動態(tài)化的國內外社會事件和涉群利益現象,話題圍繞焦點進行設置,具有流動性、片段化表征,往往忽視對科學的政治理論體系、權力運行模式和政策制定與實施過程的關注。
其次,漸進性即大學生群體的政治參與進程不能一蹴而就,而是具有一個學習、調整和適應的過程。與現實政治參與相比,網絡政治參與還缺乏一個成熟的體系或模式,大學生群體的政治態(tài)度常會經歷“內心抗拒—嘗試參與—從眾性服從—情感化認同—內化于心”這樣一個過程。
最后,自律性體現在大學生群體雖然因為年齡等原因導致政治經驗不足、政治素養(yǎng)不高,但其具有較高的文化程度、愛國熱情高、政治參與熱情高,不僅能熟練使用“微工具”,還通過各種“微內容”以“微話語”來表達自己對國家的尊敬與關心和對社會各種熱門事件的關注,同時,大學生群體具有較強法律意識和自我約束力。微時代大學生群體政治參與的這三個特征,為培養(yǎng)理性的政治態(tài)度提供了有益借鑒。
微時代不可逆轉,一方面,可通過創(chuàng)設政治“微環(huán)境”,為大學生群體的網絡政治參與提供一個健康的生態(tài)圈;另一方面,還需從大學生群體內部入手,培育群體各成員理性的政治態(tài)度。為此,首先,要將網絡政治參與納入政治文化教育體系中。不僅要高度重視網絡政治參與的現實緊迫性,還要通過研究去探索科學、實效的參與路徑,提升大學生群體的政治文化素養(yǎng),引導其樹立理性、堅定的政治態(tài)度,合理利用“微工具”,通過“微內容”的發(fā)布,以“微話語”來參與政治,表述群體的政治情感,進而推動網絡政治的快速、合理發(fā)展。其次,培養(yǎng)大學生群體的大局觀。以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為例,其不僅將熱點話題和事件及時發(fā)布,并伴有特色的解讀,還將常識性的政治理論知識融入其中,引導關注者樹立積極的、正向的大局觀。目前,大學生群體訂閱官方微信公眾號已成為一種常態(tài)化行為,既能滿足其關注國家政治的需求,也能無形中培育其“三觀”,為其政治態(tài)度正向的引導提供良好契機。最后,要引導大學生群體樹立政治自信心,培育其理性的政治態(tài)度。政治自覺的基礎是政治自信,微時代的扁平化使政治對話模式從“間隔化”轉向“無距化”,大學生群體政治參與的對等化激發(fā)了其政治自信,人人都是“自媒體”進一步提升了這種自信,使大學生群體能通過自我話語表述自己的看法和意見,進而確證了其政治態(tài)度的合理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郭 超.“微時代”青年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危”與“機”〔J〕.理論與改革,2015,(3):185-188.
〔2〕趙 明.“微時代”黨的群眾基礎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2:9.
〔3〕張愛軍.政治文明視域下的微博功能研究〔J〕.晉陽學刊,2013,(5):44-49.
〔4〕羅 迪.微時代大學生思想行為新樣態(tài)透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5,(4):80-84,103.
〔5〕周 炯.論微時代情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建構〔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5,(3):80-84.
〔6〕埃德加·杰克遜.休閑與生活質量——休閑對社會、經濟和文化發(fā)展的影響〔M〕.劉慧梅,等,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56.
〔7〕賽奇·莫斯科維奇.群氓的時代〔M〕.許列民,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19.
〔8〕程玉紅.網絡時代的政治參與和政黨變革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121.
〔9〕蔡翠紅.網絡時代的政治發(fā)展研究〔M〕.北京:時事出版社,2015:22.
(責任編輯:陳艷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