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芝 李丹丹
摘要:在二語習得過程中,語言遷移是常見的一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是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分屬不同語系,因此母語會對二語習得產(chǎn)生干擾,這一種干擾會讓學生在進行二語學習的時候產(chǎn)生困難,從而降低學習的效率,這一種對語言轉(zhuǎn)化的有害影響被稱為負遷移。基于這一情況,本文以中南大學非英語專業(yè)的本科學生為研究對象,利用錯誤分析法對其在漢英翻譯時出現(xiàn)的語言遷移方向進行定性分析,找出語言學習者在這一過程中所犯的常見錯誤,為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克服母語負遷移并提高漢譯英能力提供一定的教學意見,從而讓學生能在二語學習中減少錯誤,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關(guān)鍵詞:母語負遷移;漢譯英;錯誤分析;非英語專業(yè)
在二語習得中,語言學習者將母語的慣性思維帶入目的語系統(tǒng),這一現(xiàn)象被稱為“語言遷移”。如果這一遷移對源語與目的語之間的轉(zhuǎn)化有利,則叫做正遷移;反之則為負遷移。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分屬不同語系,因此語言學習者在轉(zhuǎn)化過程中常常受到母語干擾。目前,國內(nèi)關(guān)于母語負遷移的研究起步較晚,代表人物有戴煒棟等學者。而筆者在中國知網(wǎng)上以“母語負遷移”為關(guān)鍵詞搜索時,結(jié)果側(cè)重于寫作中母語負遷移現(xiàn)象。本文通過對中南大學非英語專業(yè)的漢譯英語料進行錯誤分析,為外語教學提供建議,以提高非英專學生的目的語轉(zhuǎn)化能力。
一、錯誤分析理論
早期的研究者認為,將母語和目的語進行比較分析,能夠預測和避免二語學習過程中易產(chǎn)生的錯誤,這也被稱為對比分析(contrastastive analysis)。Lado(1957)曾用大量的材料證明對比分析,并指出語言之間的差異越大,干擾的程度越大,錯誤率也越大。然而,對比分析具有局限性,對預測學習者的錯誤能力有限。錯誤分析法(error analysis)應(yīng)運而生。錯誤分析法最早由Corder(1967)提出,他將錯誤分成兩類:語法錯誤和語用錯誤。語法錯誤是一種能力錯誤,是由于學習者的語音語調(diào)、句法結(jié)構(gòu)、詞匯知識等不完備而引起的語法上的錯誤形式。這一類錯誤是語言能力導致的,一般出現(xiàn)在非母語使用者;而另一種語用錯誤為偶然失誤,母語使用者也可能出現(xiàn)。
隨著Selinker(1972)“中介語”概念的提出,錯誤又可細分為四類:a.語際錯誤,母語干擾產(chǎn)生的錯誤。b.語內(nèi)錯誤;對目的語的規(guī)則的過度概括。c.交際策略,對目的語掌握不夠?qū)е路钦Z法規(guī)范表達。d.誘導策略,語言不得體或形式上的錯誤。本文主要分析語際錯誤。
二、研究方案
研究對象:此次參加實驗的是中南大學50名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他們都具有以下共同點:通過大學英語四級且分數(shù)在480以上;具有7年以上的英語學習經(jīng)歷;英語水平中等。
研究工具:翻譯測試。我們采用約為300字的漢譯英材料,以調(diào)查母語負遷移在漢譯英過程中的表現(xiàn)。
研究方法及步驟:本次研究將對采集的樣本進行定性分析。對母語負遷移造成的語言錯誤將使用定性分析方法。具體研究步驟如下:首先收集語料。對受測人說明該測驗要求,翻譯不限時間。第二步,識別錯誤,進行分類。以參考譯文為標準,識別樣本的錯誤并對其進行分類整理,判斷其是否為語際錯誤。第三步,針對整理出的語際錯誤,進行細致劃分,找出原因。由此為大學英語教學提供可行性建議,以提高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的漢譯英能力。
三、語料分析
通過對樣本中語際錯誤的整理,我們發(fā)現(xiàn)其主要有三種:詞匯、語法、以及中國式英語。下面我們將對這三種錯誤進行具體分析。
(一)詞匯誤用
受試者在翻譯過程中詞匯層面的錯誤主要是詞匯的誤用以及詞組搭配錯誤。英漢語的詞匯有時字面意思相同,指示的含義卻不同,不同的語境下也有不同的用法及搭配。兩種錯誤都可能會對源語進行曲解,使其與原文大相徑庭。
例1中國把每年的九月十日定為教師節(jié)。(China has set SeptemberlOth each year as TeachersDay.)
對于例1的翻譯,部分同學用了decide,order,make等詞,雖然這些動詞都有“定”的意思,但與原文不符,無法準確表達“定為教師節(jié)”這一含義。
(二)語法錯誤
語料庫中所表現(xiàn)出的語法錯誤主要是主謂一致、時態(tài)混淆、動詞形式誤用。漢語在名詞的單復數(shù)、動詞的時態(tài)和動詞形式?jīng)]有過多的強調(diào),英語結(jié)構(gòu)更為嚴謹。因此有的同學在翻譯過程中易受到漢語語法影響而忽略這些規(guī)則。
例2自古以來,中華民族都把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Since an-cient times.the Chinese nation has put education in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在例2的翻譯中,從文本可知應(yīng)用現(xiàn)在完成時態(tài),主語為單數(shù),謂語動詞也應(yīng)用單數(shù)。大多數(shù)同學對于時態(tài)和主謂一致把握得較好,但還是有同學將其翻譯成“the Chinese nation have put…”,“the Chinese na-taon had put…”,或是“the Chinese nation put…”等。在材料已經(jīng)標記了時態(tài)和復數(shù)的情況下,與其說這兩種錯誤源于受試者對于目的語語法系統(tǒng)了解不夠,更多的還是他們對于英漢語差異不夠敏感,受母語干擾而忽略這一規(guī)則。
例3在中國古代,有許多尊師的說法。(In ancient China,there were many sayings about respecting teachers.)
英語的介賓結(jié)構(gòu)中,介詞后需加動詞的-ing形式,然而在漢語中這一點是空白的。因此有的二語學習者會忽略這一規(guī)則?!皌here were many sayings about respectteachers.”正是因為母語思維的干擾,導致該同學暫時沒有完全掌握。
(三)中國式英語
對于以漢語為母語的二語學習者來說,中國式英語是最容易犯的表達錯誤。其根本原因就是漢英兩種語言的思維方式差異,而這一類錯誤是典型的母語負遷移現(xiàn)象造成的。
例5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園,園中有山。(Its most prominent fea-ture is the gardens and mountains embodying each other.)
在收集到的語料中,部分同學使用“Its biggest feature is that themoun-tains exist in the gardens and the gardens exist in the mountains.”等類似的表達。在目的語轉(zhuǎn)化過程中,由于漢語表達方式不同,未掌握英漢思維差異,如上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地翻譯,反倒有事倍功半之嫌。
例6即使人們不是很富有,社會上的各個階層還是會想方設(shè)法讓子女上學讀書,接受教育。(All social classes will try by every means to have their children go to school to receive education,even though they are not rich.)
這是一個轉(zhuǎn)折句,有少數(shù)同學將其翻譯為:“Though they are not rich,but all social classes…”此句翻譯極大地受到了母語的干擾。漢語習慣使用成對的關(guān)聯(lián)詞,而英語重視句式結(jié)構(gòu),成對的關(guān)聯(lián)詞會導致語法錯誤。
四、結(jié)論
對于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來說,本次研究可證母語對于漢譯英有一定的干擾。究其根源,還是英漢語的思維以及語言不同。因此外語教學可在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課程設(shè)置中,增加一部分英漢語對比課程,以提高他們對英漢語差異的敏感度,減少中式英語及語法錯誤的產(chǎn)生。在詞匯方面,教師的授課可以對單詞進行對比教學、動詞核心義教學以及詞組搭配教學,提高學生對詞匯的認知,使之更好地掌握詞匯使用規(guī)則,而不是單純地記住某個中文意思。語法系統(tǒng)上,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鞏固教學,避免錯誤。為減少中式英語,教師可教授一些翻譯的基本方法,如增詞法,合并拆分法等,幫助學生提高翻譯質(zhì)量,減少錯誤率。此外,教師也可運用錯誤分析法,利用小組或是課堂討論的方式,找到自身以及他人的錯誤并加以改正,以免再犯。
本文也存在著一些不足:由于翻譯材料的局限性,語料庫不能反映所有母語負遷移導致的錯誤;語料庫只有50份樣本,不能完全代表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對結(jié)論有一定的影響。但筆者還是希望通過此文,增強大家在教學和學習過程中對母語負遷移的認知,幫助減少此類錯誤的產(chǎn)生,從而提高翻譯水平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