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其安
摘要:《樂記》中出現(xiàn)最多的是音、聲、樂三個詞,因此對這三個詞的準確注譯,直接牽涉到對《樂記》這部典籍的理解與研究。本文針對目前已經(jīng)出版的一些《樂記》注譯的書籍中對音、聲、樂三個詞的注譯提出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樂記;凡音;音;聲;樂;樂舞
中圖分類號:J6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4-0024-02
《樂記》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反映儒家音樂美學思想的典籍,這部典籍中的內容涉及到中國古代的音樂創(chuàng)作、演奏、表演以及音樂作品的演奏形式等各個方面,因此長期以來《樂記》一直被后人視為了解古代儒家音樂美學思想的窗口。在《樂記》這部典籍中音、聲、樂這三個詞出現(xiàn)最多,因此對這三個詞的準確注譯注直接關系到對《樂記》這部典籍的理解與研究。筆者認為,長期以來眾多的《樂記》注譯本中對這三個詞的注譯都有著一些失誤,在此就《樂記》中音、聲、樂三個詞的理解談一點自己的觀點。
一、《樂記》中“音”的概念
在《樂記》的“樂本篇”中幾次出現(xiàn)了“音”這個詞,原文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在“樂本篇”的這段文字中兩次出現(xiàn)了“音”,文中“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的“音”與后面“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中的“音”不是同一個概念,兩個“音”的用意是不同的。筆者認為第一個“音”是指的是物體在空氣中震蕩所發(fā)出的音,是沒有經(jīng)過藝術加工的音,是指人的情感遇到波折時通過聲帶在空氣中震蕩后所發(fā)出的區(qū)別于語言的叫喊、呻吟等聲音,是音的原始狀態(tài)。而后一個“音”是指通過人整理、加工(創(chuàng)作)后,具有一定篇幅與具有音樂發(fā)展規(guī)律的音樂作品。從目前已經(jīng)出版的一些《樂記》注譯的書籍看,基本上都《樂記》中的“音”解釋為“音樂”,因此這些注譯影響了對《樂記》這部典籍的準確理解。如果把“音”這個詞的注譯予以區(qū)分,那么“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的解釋應該是“人所發(fā)出的一切聲音都是產(chǎn)生于心中的情感。人心中感情的波動,是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奥曄鄳?,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的解釋應該是“把人所發(fā)出的聲音中的悅音按照一定音樂發(fā)展的規(guī)律表現(xiàn)出來,就成音樂作品”。顯然把“樂本篇”這段文字中兩次出現(xiàn)“音”的解釋予以區(qū)分,讀者就能準確地理解原文。
在《樂記》的“樂本篇”中幾乎每個段落中都出現(xiàn)“音”這個詞,如果把音的注譯根據(jù)具體內容加以區(qū)分,“樂本篇”中很多段落的含義就清晰了。
二、《樂記》中“聲”的概念
《樂記》中出現(xiàn)的“聲”這個詞,不能單純的解釋為“聲樂”,或者是“人聲”。仔細分析,“聲”在《樂記》中應該具有四種不同的概念。第一種概念是指只有音高的“人聲”,這種人聲并沒有經(jīng)過藝術加工,但是有著一定音高,如同一個人隨口而哼出的音調。第二個概念是指“聲樂作品”,第三個概念是指“旋律”(曲調),第四個概念是泛指通過人的演奏(演唱)所發(fā)出的各種不同音色的音樂聲?!稑酚洝返牟煌鹿?jié)中所出現(xiàn)的“聲”是具有不同概念與意義的,因此對“聲”的解釋應該根據(jù)具體的的內容而解釋,不應籠統(tǒng)地解釋為“聲音”或者“聲樂”。
在“樂本篇”的原文中有“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筆者認為此處的“聲”是指是沒有規(guī)律的,只是隨口哼唱的旋律,與物體振動所產(chǎn)生的聲音是有所區(qū)分的是前者是自然的聲音,后者是有音高的、隨意和哼唱的曲調。
《樂記》的“樂化篇”中有這樣一段原文“先王恥其亂,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樂而不流,使其文足論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瘠廉肉節(jié)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氣得接焉,是先王 立樂之方也”。這段文字中先后出現(xiàn)了兩次“聲”字,在眾多的《樂記》注譯本中都把兩次出現(xiàn)的“聲”譯為“音樂”。其實這段文字中“先王恥其亂,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中的“聲”應為聲樂作品(“雅”、“頌”為春秋時期的歌曲集“詩經(jīng)”中的兩個部分),而“使其聲足樂而不流,使其文足論而不息”中的“聲”應該解釋為“旋律”(曲調)。這樣注譯,理解這段文字的意思就通順與合理了。
在《樂記》的“賓牟賈篇”中賓牟賈問孔子“聲淫及商何也?”,這句話中的“聲”應該解釋為演奏者與演唱者所發(fā)出的聲音,作這樣的解釋是因為孔子與賓牟賈之間談論的是周朝的樂舞《武》,而樂舞的表演形式中包含了聲樂、器樂、舞蹈,因此賓牟賈與孔子聽到的“聲”是樂舞表演的音樂。
從以上的論述中可以明顯看出,《樂記》這部典籍中“聲”的概念的幾種不同的意義,但是歷年來的《樂記》注譯中幾乎都沒有根據(jù)具體的內容把“聲”的不同意義作以區(qū)分,而只是籠統(tǒng)地把“聲”注譯成“音樂”。
三、《樂記》中“樂”的概念
“樂”這個詞在《樂記》這部典籍中出現(xiàn)最多,每個章節(jié)中所具有的含義幾乎都不相同。筆者認為,長年來幾乎所有的《樂記》注譯本中對“樂”這個詞的解釋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失誤。在《樂記》中“樂”主要有三種概念,第一種概念的“樂”為名詞,通常是指“樂舞”或者是指“音樂”(主要指器樂曲以及有器樂伴奏的聲樂)。第二種概念是把“樂”作動詞,用于修飾名詞,成為帶“者”字的名詞,比如“樂者”、“樂也者”。這些帶“者”字的名詞都應該為“演奏樂器,或“從事音樂表演的人”。第三種概念是把“樂”作名詞,修飾動詞,從而成為名詞,比如“樂觀”是指“音樂的觀點”,或“音樂的理念”。
“樂本篇”開始的原文“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 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這段文字中所說的“樂”是特指中國古代的“樂舞”,從整部《樂記》中可以發(fā)現(xiàn)“樂”這個詞在很多篇幅中都是指“樂舞”。雖然“樂舞”也是一種由音樂與舞蹈相結合,但是“樂舞”并不是單純的“歌舞”,而是具有一定規(guī)模與程式的,并且是有著祭祀意義的大型表演形式,把這段文字中的“樂”注譯為“樂舞”,能夠更加清晰地表明“樂舞”在講究禮儀的儒家心目中的地位。同樣的解釋也能在《樂記》的“樂施篇”中看出:“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夔始制樂以賞諸侯。故天子之為樂也,以賞 諸侯之有德者也。德盛而教尊,五谷時孰,然后賞之以樂。故其治民勞者,其舞 行綴遠;其治民逸者,其舞行綴短。故觀其舞,知其德;聞其謚,知其行也。大章,章之也。咸池,備矣。韶,繼也。夏,大也。殷周之樂,盡矣”。這段文字中的“夔始制樂以賞諸侯”的“樂”同樣也是指“樂舞”,最后文中所說到的“大章,章之也。咸池,備矣。韶,繼也。夏,大也。殷周之樂,盡矣”,都是古代樂舞的名稱。
“樂論篇”中“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由中出故靜,禮自外作故文”,本人認為這段文字中的“樂”極有可能是特指古琴音樂,而“中”則是儒家的古琴美學中“古之神瞽考中聲而量之以制”的“中聲”之意?!爸新暋笔侵溉硕苈牸暗挠泄?jié)合度之音,“中聲”包括音高、速度適中的有節(jié)制的音樂。因此“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由中出故靜,禮自外作故文”這段文字應該注譯為“古琴音樂講究演奏的適度,禮儀則表現(xiàn)在外貌。因為古琴音樂的演奏具有適度、所以使人平靜,而人的禮儀注重外貌麥現(xiàn),所以要有一定的規(guī)范”。
中國古代漢語中動詞和形容詞代詞“者”的前面,“者”字往往會與動詞或者形容詞組成“者字結構”,代表動作或行為的主體,此時這個“者字結構”又相當于一個名詞。在《樂記》的很多章節(jié)中“樂”都是如此使用,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有“樂者”等。有時“樂”又作為名詞而修飾動詞,從而形成一個名詞,比如“樂觀”?!皹氛撈敝杏小皹氛邽橥Y者為異”這句話,其中的“樂”是動詞,是指演奏音樂,修飾后面的名詞“者”,實意為“演奏音樂的人”。這句話的原意應為“演奏音樂的人講究協(xié)調,注重禮節(jié)的人講究等級”。在“樂言篇”中:“律小大之稱, 比終始之序,以象事行。使親疏貴賤長幼男女之理,皆形見于樂,故曰:樂觀其深矣”。這段文字中的“樂觀”這兩個字應為名詞,作“音樂觀”解釋,應該譯為“音樂的理念”,這樣解釋整段文字的內容就顯得通順。因此這段文字應該譯為“音律之間的關系有大小之分,旋律的發(fā)展始終遵循著這個原理。而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如此,有著親、疏、貴、賤、長、幼、男、女的區(qū)別,可見音樂的理念是如此的深刻啊”。
四、結語
(一)《樂記》中“音”的含義有兩個,第一個含義是指物體在空氣中震蕩而產(chǎn)生的自然之音,第二個含義是指已經(jīng)經(jīng)過藝術加工與處理后,具有一定篇幅的“音樂作品”。
(二)《樂記》中“聲” 有四個不同的概念,第一個是指沒有經(jīng)過藝術加工,是人隨意哼唱,但是有著一定音高概念的人聲。第二個是指“聲樂作品”,第三個是指“旋律”(曲調),第四是指樂器(人聲)演奏(演唱)所發(fā)出的聲音。
(三)《樂記》中“樂”有三種概念,第一種概念的“樂”作名詞,通常是指“樂舞”或者是指“音樂”(主要指器樂曲以及有器樂伴奏的聲樂)。第二種概念是把“樂”作動詞,修飾名詞,成為帶“者”字的名詞,比如“樂者”是指演奏(演唱)音樂的人。第三種概念是把“樂”作名詞,修飾動詞,成為一個具有動名詞意義的名詞,比如“樂觀”,指音樂的觀念(理念)。
《樂記》中“音”、“聲”、“樂”三個詞準確注譯,對《樂記》中一些文字的解釋就會非常通順。比如《樂記》中“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這段文字應該作這樣的注譯“所以禽獸只知道聲音的高低,它們不懂音樂。而庶民雖然聽懂音樂,但是還不是最高境界,因為不懂得樂舞。只有君子既動音樂由懂樂舞”??梢姲岩?、聲、樂準確注譯,這段文字的含義就非常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