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蕊
摘要:漢語自產生之初到現在,在語音、形體、意義上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其中漢語意義的演變中出現了一種特殊的變化現象——實詞虛化。實詞虛化大都會經歷三個階段:產生之初意義純粹實在的實詞階段、演變過程中詞義半實半虛的階段、演變后意義虛化的虛詞階段。
關鍵詞:實詞虛化;演變階段;“而”
漢語中的實詞和虛詞是通過詞的語法功能和詞匯意義來劃分的。所謂實詞是指在句子中可以單獨充當句法成分,且詞匯意義比較實在的詞;而虛詞則是指在句子中無法單獨充當句法成分的詞,它不具有實在的詞匯意義,只有附著在實詞前或實詞后的語法意義。漢語歷經兩千年仍煥發(fā)著蓬勃生機,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能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fā)生相應的改變。而在長久的漢語發(fā)展史中,漢語的實詞虛化現象越發(fā)顯著。
根據南開大學洪波教授關于“虛化”的觀點可以得出:實詞虛化是指原本是實詞的語法單位在使用過程中由于某種因素的影響,逐漸失去其原有的詞匯意義和語法功能,進而獲得虛詞所具有的語法意義和語法功能的過程。這樣的演變并非一蹴而就,任何一個實詞的虛化都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
一、實詞階段
人類文字產生之初是為了記錄信息或傳達思想,因此文字符號反映的對象大多是社會生活中的事物或行為,文字的意義具體而實在。漢字亦是如此,中國現存最早的甲骨文絕大多數都是記錄名、物、事件的實詞。
甲骨文“而”字是象形字,寫作,上方象人的下巴之形,下方象老者茂密的長須之形,整體象男子下巴上長著濃密而修長的胡須,許慎在《說文》一書中將其解釋為“頰毛”。故“而”字產生之初應是指下巴上的胡須,屬于實詞中的名詞,不僅有具體的“頰毛”之義,而且可以單獨充當句子成分?!吨芏Y·考工記·梓人》:“作其鱗之而”“鱗之而不作”兩句中的“而”均為“頰毛”的意思,前者是謂語動詞“作”的賓語,二者構成動賓關系,意為振起(它)的頰毛;后者是謂語動詞“作”的主語,二者構成主謂關系,意為頰毛不振起。此二例中的“而”字體現出它作為名詞所具有的語法功能,故可知此時的“而”是實詞。
實詞階段的詞對具體語言環(huán)境的依賴性較低,因為它有實在的意義,一般不會存在指向不明的問題?!岸弊衷谶@一階段即使單獨出現,也仍是指“頰毛”,不會指稱別的事物。
二、半實半虛階段
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后,隨著人類生活的改變,文字所承載的意義也會有所不同。漢語的一些實詞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其意義和語法功能上逐漸發(fā)生了改變,產生了一些虛化的意義,但又未完全虛化,仍具有實詞的某些功能,從而形成了語詞半實半虛的局面。
“而”字本義為“頰毛”,是人身上的一部分,后來人們用“以部分代整體”的借代法將其借代為人,由此“而”成為第二人稱代詞,這時的“而”其實是“爾”的通假字,可譯為“你”“你的”。《左傳 · 定公十四年》中寫“夫差,而忘越王之殺而父乎”,兩個“而”字都代指夫差,前一個“而”是主語,可譯為“你”;后一個“而”作定語,可譯為“你的”。這時的“而”有一定的詞匯意義,指代的是聽話人一方,但人稱代詞“而”不可以作賓語,而且離開了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也無法知道代指的實際內容。
半實半虛階段的詞必須是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內,才有具體的詞義,脫離了語言環(huán)境,其語義內容就無從可考。
三、虛詞階段
一般來說,實詞開始虛化后,其虛詞義在使用過程中會逐漸增強,實詞義就相對削弱。經過人們長時間的人為影響,實詞義在實際使用時消失殆盡,偶有存留,也僅是在某些由古文典故演化而來的成語之中。
古人使用“而”字時,在其作為第二人稱代詞的基礎上,通過詞性引申,將其逐漸發(fā)展成完全虛化的連詞。陶淵明所作《歸去來兮辭》中“覺今是而昨非”一句,“今是”“昨非”是“覺”字的賓語,同時也是屬于中補關系的名詞性詞組,“而”字位于兩者之間,前后詞組互換并不影響句意,故它在詞句中僅是表示并列關系的連詞。柳宗元《捕蛇者說》:“吾恂恂而起”,“而”字前面的“恂恂”意為小心翼翼地,后面的“起”字意為起身,兩者是屬于偏正關系,“恂恂”修飾“起”,以此來寫出捕蛇者緊張的心態(tài),中間用一“而”字,僅表修飾關系。以上二例中“而”字均沒有實際的詞匯意義,也不充當任何句子成分,離開了前后語境就不知其所指,是完全意義上的虛詞,這樣的用法在現代漢語中更為常見。
虛詞階段的詞無論是否處于某一語言環(huán)境,都沒有實際的詞匯意義,也不能單獨充當句子成分,但其所處的語言環(huán)境若是不同,所表示的語義關系會有所差異。
四、結語
實詞虛化的過程緩慢而漫長,每一個詞語法性質的改變都是循序而漸進,若要掌握其細致的改變規(guī)則,明確三個階段具體的年代界限,尚需考證更多古籍和前人著述。
參考文獻
[1]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09
[2]洪波.論平行虛化[J].漢語史研究集刊,1999,00
[3]王寧.古代漢語[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87-214
[4]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M].商務印書館,1999:191-195
[5]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166-171
[6]于江.實詞虛化說[J].上海大學學報,1994,1:104-107
[7]李潤.試論實詞虛化與句法結構的關系[J].四川師范學院(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4:50-57
[8]金春梅.實詞虛化研究述評[J].學術研究,2004,10:14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