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國內外石化現(xiàn)象研究文獻進行歸納述評,就高職英語多媒體教學模式中石化現(xiàn)象的成因進行分析,基于建構主義角度從教學策略、教學內容、評價方式和教師發(fā)展等方面提出緩解或消除石化現(xiàn)象的對策。
【關鍵詞】高職英語 多媒體輔助教學 石化現(xiàn)象 成因 對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3C-0144-03
近年來,隨著信息工程、網絡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多媒體輔助教學模式以其信息量大、時代性強、效率高的特點被廣泛應用于高職英語課堂教學,實現(xiàn)高職英語教學的動態(tài)化、直觀化、立體化,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然而研究發(fā)現(xiàn),高職英語教學實踐在多媒體輔助教學模式下仍然出現(xiàn)石化現(xiàn)象,這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產生了一定程度的阻滯影響。多年來,國內對英語學習石化現(xiàn)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普通本科院校,以高職學生為對象的研究還比較薄弱,對于高職英語多媒體輔助教學模式中的石化現(xiàn)象成因及應對策略的研究更是缺乏。
一、石化現(xiàn)象研究述評
國外對石化現(xiàn)象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Selinker于1972年在其著作《中介語》(Interlanguage)中將石化定義為“一種可能存在于心理結構的機制”,他認為有些錯誤結構(尤其是語法結構)在被認為早已消除之后反復出現(xiàn),這種倒退就意味著石化。1978年他與Lamemdella將石化定義為“學習者在達到目的語規(guī)則之前中介語的永久停止,可以發(fā)生在語言結構的任何層面,包括語音、詞匯、語義、句法甚至語篇范圍內,盡管學習者有機會也有動機融入到目標語文化中”。1992年他又與Lakshmanan重新把石化定義為“學習者中介語學習停止的過程,表現(xiàn)為持續(xù)穩(wěn)固的非目的語結構”。這樣,Selinker就將石化的定義由最初的倒退擴展到最終語言獲得,從語法結構延伸到語言的任何層面。在石化成因研究方面,Selinker和Lamendella認為石化現(xiàn)象的產生具有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兩個方面——內在因素包括年齡以及缺乏與目的語社會文化融合的欲望,外在因素包括交際壓力、缺乏學習機會和反饋性質對學習者使用語言的影響。其他研究者還提出了眾多理論模式,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生物解釋論(Lenneberg和Lamendella)、相互作用論(Vigil和Oller)、文化遷移模式(Schumann)、輸入假設(Krashen)。此外,也有研究者從其他角度對石化的形成原因進行了探討和解釋,如Yip從“可學性”角度進行探討,Thep-Ackropong從參數角度進行解釋,Tahririan從“意識”與石化的關系角度進行研究,Canale和Swain則指出在學習中對語言形式不夠重視也會形成石化現(xiàn)象,還有的研究者(例如Lyster)認為石化的形成與缺乏反饋和教師的正確指導有關。1990年代中期開始,以個案、縱向、典型錯誤、反饋方式等為內容的實證性研究逐漸盛行,證據收集和研究時間等的重要性得以強調,涉及語言層面較也為全面,包括語音、詞法、句法、語義、語篇以及語言運用的聽、說、讀、寫等方面,克服了之前思辨式為主的理論性研究的不足,取得了顯著成果。
國內20世紀90年代也開始了對外語學習石化現(xiàn)象的研究。國內研究呈現(xiàn)出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初期階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國外相關研究成果的介紹和引進。譬如,陳慧媛(1999)從外因說、內因說、交互作用說和其他解釋等四個方面對國外石化現(xiàn)象及其成因的研究和成果進行了全面詳細梳理;戴煒棟和牛強(1999)系統(tǒng)介紹了Selinker關于石化現(xiàn)象類型、成因的研究成果,并從成因方面的學習策略和交際策略角度出發(fā),提出我國的外語教學要從情感因素、母語干擾或母語遷移、教師與教材、如何對待學習者錯誤這四個方面入手,把握學生學習的最佳時期,最大限度地提高及鞏固學生的外語能力;李炯英(2003)對國外研究關于石化現(xiàn)象的界定、分類、起因和特征進行闡釋的同時,也從目的語輸入、學習動機、母語遷移和中介語話語這四個方面對我國的外語教學提出了優(yōu)化建議。類似內容的還有張雪梅(2000)、吳丁娥(2003)、周紅云(2003)、胡榮(2005)等人的研究。他們的引介文章和著述對后續(xù)研究者起到了理論引導作用。
第二,以國外研究成果為基礎對不同語言層面或語言能力上石化現(xiàn)象進行描述和解釋的思辨性或理論性研究比較多見。有研究者從具體語言層面展開研究,譬如詞匯、口語、寫作等。也有研究者如王學成等(2007)從心理語言學角度開展研究,認為母語媒介作用妨礙或者阻滯了詞匯心理表象的順利發(fā)展,從而造成學習者的外語詞匯石化現(xiàn)象。
第三,實證性研究較少。根據劉劍輝(2007)統(tǒng)計,1997—2006年十年間發(fā)表在國內主要外語期刊的實證研究論文只有5篇,僅占同期石化現(xiàn)象研究論文數的25%。而本次研究所收集到的前人研究文獻也僅有兩篇。
二、高職英語多媒體輔助教學模式石化現(xiàn)象成因分析
多媒體輔助教學模式應用于高職英語課堂教學具有進步意義,擁有傳統(tǒng)教學模式所沒有的優(yōu)勢,但是也未必能夠完全解決英語學習中出現(xiàn)的一切問題。
(一)教學內容華而不實,分散注意力,或是學生無法始終保持如一的興趣,有可能產生厭煩情緒。有的教師在制作課件時,準備了大量裝飾性內容,在幻燈片轉換、內容展現(xiàn)時,一定要加入不同的動畫效果和不同的聲音效果,使用不同的色彩和不同的背景。課件的畫面效果固然是漂亮了,但如果上課時學生只顧著“欣賞”漂亮的畫面,忘了學習知識,或者失去了新鮮感之后,就會對畫面產生審美疲勞甚至于厭倦感。
(二)教學信息容量過大,容易出現(xiàn)被動接受甚至放棄的狀態(tài)。教學內容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難點?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凸顯?多媒體課件固然有信息量大的優(yōu)點,但信息過多過泛,容易導致重難點內容被淹沒其中。多媒體教學模式的教學節(jié)奏普遍快于傳統(tǒng)模式,學生如果缺乏主動進行思考的機會,只能疲于做筆記,或是跟不上課件播放進度,抓不住重難點,就很有可能陷入被動記憶、囫圇吞棗的狀態(tài),也不利于他們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與掌握。
(三)教學過多依賴多媒體課件,課堂缺乏互動,學生鍛煉機會少。課堂上從頭至尾使用多媒體課件,教師幾乎只需要點擊鼠標即可完成教學任務,甚至不需要與學生進行交流,師生間缺乏互動,學生的輸出訓練機會少。使用多媒體教學模式的初衷,就是要改革“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但是現(xiàn)在卻演變?yōu)椤耙噪娔X為中心”了。若是如此,要在教學中體現(xiàn)教師的指導作用與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依然是無從談起。
(四)環(huán)境因素影響學習效果。班級人數過多、設備操作不暢、教室光線明暗變化、屏幕顯示效果等問題,都很容易導致學生出現(xiàn)躲、懶、疲勞、懈怠、厭煩等情緒及行為,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到英語學習的效果。
高職英語作為高職學生的公共必修科目,有著課時多、人數多、學生語言水平參差不齊、學習內容繁雜、教師教學任務繁重等對學習效果不利的因素存在。一些研究認為,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的石化問題,在多媒體輔助教學模式中也仍然不能避免,究其根本原因,主要還是由于教學過程中對多媒體教學模式的不當使用或過度依賴而使其弊端凸顯,對學生學習反而造成不利影響,進而導致石化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或是加劇。
三、高職英語多媒體輔助教學模式下緩解或消減石化現(xiàn)象的對策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處于中心地位,學習是學習者以原有經驗、心理結構和信念為基礎來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建構主義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其定義的學習環(huán)境包括情景、協(xié)作、會話和意義建構等四大屬性,而多媒體輔助教學模式可以靈活運用文字、圖片、聲音、動態(tài)影像等多種形式,具有實時性和互動性強的優(yōu)勢,尤其適合建構主義理論在高職英語教學環(huán)境中的實踐。高職英語課程教學應當充分發(fā)揮多媒體模式的優(yōu)勢,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能夠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自身行動的反饋信息形成對新知識的理解和實踐新知識的能力。相應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起到指導作用,成為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幫助者和促進者。
因此,本研究有理由認為,高職英語教學可以從教學策略、教學內容、評估方式和教師發(fā)展等幾個方面入手,充分發(fā)揮多媒體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以緩解或消除現(xiàn)代教育技術條件下的石化現(xiàn)象。
第一,注重教學方式、手段與教材的銜接,靈活運用,突出重點,有的放矢。多媒體課件和光盤是對教學手段的豐富和延伸,而不是教學內容和形式的全部。除了運用多媒體教學模式外,教師也可以適當使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即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與多媒體教學模式相結合,汲取兩者的精華,相互取長補短,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第二,以培養(yǎng)語言交際能力為重點,既注重知識性,又重視實用性、時代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根據高職教學的要求和特點,以學生為中心,適當增加與學生專業(yè)相關的實踐性學習內容,以實現(xiàn)“實踐性”“應用性”的高職英語教學要求。也可以留出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選擇學習與個人專業(yè)相關的英語知識或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并強調學生課堂外的語言學習和操練,真正實現(xiàn)“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高職英語應用性教學目標。
第三,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終結性評價往往只是以期末考試作為評價學生學習能力的主要甚至是唯一依據,極大地忽視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而形成性評價能夠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進行比較全面的動態(tài)評價,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和表現(xiàn),有助于發(fā)掘學生的潛力,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改進和發(fā)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只有兩者相結合,才能夠對學生學習表現(xiàn)、學習能力作出全面客觀、科學準確的評價,既是教師獲取教學反饋信息、改進教學管理、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還是學生調整學習策略、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手段。
第四,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意識,加強對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熟練掌握現(xiàn)代教學技術手段,轉變過時陳舊的教學觀念和方法。把握教材,有意識增加文化背景與語言學習的結合,創(chuàng)造積極的學習氛圍。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參加課堂活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了解學生現(xiàn)有知識水平,增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在傳授知識技能的同時,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認知和情感因素,激發(fā)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尤其要加強對學習方法和策略的介紹與指導,這將有助于學生突破英語學習的“高原期”。在課堂教學中注意把握教學速度,使學生有足夠時間對所學知識進行充分理解并消化。正確對待學生的錯誤,在肯定學生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的同時,對學生的錯誤應該“有藝術地”以明確或是暗示的方式進行指正。
總之,石化現(xiàn)象是外語學習過程中的常見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Krashen(1985)的“輸入假說”理論認為,獲得“可理解性輸入”是語言習得的關鍵因素,而“低情感過濾”則有助于加強習得的效果。在高職英語課堂的多媒體教學模式下,教師應當充分發(fā)揮這種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明確教學目的,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和活動,加強語言輸入的有效性,同時降低和減輕學生的情感焦慮,從而緩解或消除石化現(xiàn)象的不利影響,提高教學效果,促進學生掌握所學知識,提升實際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陳敏.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打造高職高專英語高效課堂[J].校園英語,2016(7)
[2]文秋芳,等.二語習得重點問題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3]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4]劉劍輝.國內外中介語石化現(xiàn)象研究綜述與分析[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
[5]李炯英.中介語石化現(xiàn)象研究30年綜觀[J].國外外語教學,2003(4)
[6]陳慧媛.關于語言僵化現(xiàn)象起因的理論探討[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3)
[7]戴煒棟,牛強.過渡語的石化現(xiàn)象及其教學啟示[J].外語研究,1999(2)
[8]李炯英.中介語石化現(xiàn)象研究30年綜觀[J].國外外語教學,2003(4)
[9]王學成,王鳳鳴,張芬.從心理語言學的視角看外語學習詞匯僵化的形成機制[J].山東外語教學,2007(2)
[10]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tǒng)教學的理論基礎(上)[J].電化教育研究,1997(3)
[11]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es: Issue and Implications[M].New York:Pergamon Press,1985
[12]張雪梅.語言石化現(xiàn)象的認知研究[J].外國語,2000(4)
[13]吳丁娥.第二語言習得中的過渡語及其僵化研究[J].外語教學,2001(2)
[14]周紅云.語言的僵化現(xiàn)象[J].外語界,2003(4)
[15]龔長華.二語習得中的詞匯表達石化現(xiàn)象研究[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5(4)
[16]徐德珍.中介語石化現(xiàn)象與口語教學[J].株洲工學院學報,2002(3)
[17]李巧蘭.英語學習者話語標記語語用石化現(xiàn)象初探—基于真實口語材料的分析調查[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3)
[18]秦旭.中介語的石化現(xiàn)象與英語寫作的學習過程[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2)
[19]王順玲,張法科.大學英語寫作中的僵化現(xiàn)象及其糾正對策[J].中國外語,2008(6)
[20]黃瑩,張新宇.英語專業(yè)學生語用能力石化現(xiàn)象研究[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
[21]黃青.英語專業(yè)學生語法錯誤僵化的實證研究[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5(5)
[22]王順玲,張法科.大學英語寫作中的僵化現(xiàn)象及其糾正對策[J].中國外語,2008(6)
[23]胡罡,盛凡.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與過渡語僵化[J].經濟與社會發(fā)展,2007(11)
【基金項目】2014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014JGA441)
【作者簡介】陳桂松(1975— ),男,廣東蕉嶺人,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外語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
(責編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