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琚
【摘 要】歷史教學的核心價值是什么?《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將其定位于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因此,歷史教師亟待解決的是如何把情感目標有機地融合到教學內容中去,使學生真正達到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統(tǒng)一。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情感教育;策略
一、初中歷史情感教育的現狀
翻開教材,有很多能體現這方面的素材。但每個歷史教師面臨的難題是如何通過教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在講《文化大革命》這課時,課文后面的“自由閱讀卡”介紹了“上山下鄉(xiāng)”,學生讀完一臉茫然,我腦中閃過了《山楂樹之戀》,我問同學們有沒有看過這部影片,可是我話音剛落,一個女同學插話了:“老師,我知道,就是那個男女主角躺在床上什么也沒干的電影?!比嗪逄么笮Γ心猩鸷澹骸澳悄阆M麄兏牲c什么?”這場景出乎我的意料,我記不清我是怎樣收場的,但這兩句話一直在我的耳畔回蕩。
這份材料,在課堂教學運用中卻沒有達到預設的效果,這樣的經歷讓我不得不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怎么落實?
之所以出現這樣難以掌控的情況,我覺得一方面是教者的原因:教育流于形式,方法過于簡單。歷史教學內容陳舊,使歷史教育失去了它應有的鮮活性,但仔細揣度,歷史教師在課堂里能做的絕不是交代背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過程、意義,更不是按部就班,沒有驚喜,沒有激情。
另一方面跟社會的劇烈變化有關,學生的心態(tài)、價值觀隨著社會的變化改變了,而且有愈來愈復雜的趨勢,很多老師都有感觸,現在的孩子很不簡單,他們的價值觀特現實。歲月變遷,他們更不能感悟過去時代的一些積極精神,不少學生對課堂中老師進行的傳統(tǒng)美德教育嗤之以鼻,對有些學生“真實情感”的表達也冠以“矯情”,因而在課堂中學生真情實感自然流露的現象就很少能見到了。
這件事給我的啟迪是:歷史教師要教書,更要育人,必須把目光從盯著課本移向學生,走入學生心靈。
二、歷史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情感教育,其教育方式沒有固定模式,具有非理性特點,所以筆者認為當以滲透為主。結合歷史教學的本身需要,我覺得情感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滲透:
1.激情感波瀾,增感染效果
我觀察了許多老師的課,我發(fā)現優(yōu)秀的教師通常會為逝去的歷史畫面進行最動人的著色,他們謳歌時富于激情,譴責時寓于憤恨,毫無疑問,他們的聲調、表情等對學生接受效果的影響是很顯著的。驚嘆之余,在教學中我試著在語言上下功夫,《九一八事變》導入時,我做了如下設計:播放《松花江上》,用字幕逐字發(fā)送歌詞,用低緩的音樂與學生作著心靈上的交流,讓大家體會歌曲中蘊含的東北人民對自己富饒家鄉(xiāng)的熱愛;對日寇侵占我東三省的憤懣;以及家破人亡的慘痛。隨后課堂上大概有半分鐘的沉默。然后我用低沉的語調問“使東北人民脫離家鄉(xiāng)、拋棄寶藏的事件是什么?”我在課后反思中寫道,如果換作平鋪直敘的方式,對學生情感的調動與培養(yǎng),在心靈體驗上的作用是不可類比的。這次成功的實踐讓我體會到:在歷史教學中“導入”語言的新穎,“小結”語言的理性,都能使學生主動地與歷史“對話”,使師生間產生共鳴,在愉悅中接受知識。
2.設置情境,優(yōu)化教學內容
歷史對初中生來說有種難以逾越的距離感,因為他們經驗、閱歷都不夠。如果課堂上我們老師總是簡單地問“是不是”、“對不對”、“為什么”、“怎么樣”,往往很難吸引學生。相反,如果我們教師能靈活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一種情境或渲染一種氛圍,把思緒帶回從前,體驗成敗興衰的歷史滄桑,感受歷史人物的酸甜苦辣,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講《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時,我組織學生布置記者招待會,對“張謇”先生進行專訪,學生們參與的積極性很高,他們在這樣的活動中體會到張謇“實業(yè)救國”的艱辛,更加感受到先生的愛國熱忱。這樣的設計增強了學生與歷史的“親近感”,調動了學生主動體驗歷史的情感。
3.躬身情感實踐,用心感悟成長
那么,該怎么落實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經過教學實踐,我覺得歷史教師不能像講解知識要點一樣,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傳授”給學生。
我覺得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是每個人通過選擇學習,參與發(fā)展,體驗認知而逐漸習得的。所以,進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教學,最重要的是我們教師用自己健康情感、人生態(tài)度與價值選擇去影響學生,并積極創(chuàng)造有利于學生嘗試選擇、參與體驗的機會,讓他們在這種嘗試的實踐中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建國后的十年探索和文化大革命,我以“身邊的歷史”為主題,讓孩子們先問問爺爺奶奶經歷的這段歷史,然后用一節(jié)課分享了“我身邊的歷史”, 通過活動設計讓學生親身體驗了歷史,學生真正投入到了歷史的情緒當中,學生的內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發(fā)生了真正的變化。
總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設計好教學環(huán)境,組織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深入到內容中,去感知、去發(fā)現、去探求。這樣歷史教育才能摒棄盲從,更好發(fā)揮“人文關懷”功能,走向學生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