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繼富
摘 要:民間游戲是民眾的生活智慧,是民眾生活的基本類型,也包含了文化傳統(tǒng)的基本類型。這些文化傳統(tǒng)類型的發(fā)生、發(fā)展與民間游戲密切相關。理解民間游戲應該以“地方性知識”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關鍵詞:民間游戲;生活智慧;文化傳統(tǒng)
中圖分類號:K8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21X(2016)02-0085-07
每個人從出生那一刻起,父母的音容笑貌成為自己快樂的營養(yǎng)源和催化劑,爺爺奶奶口口相傳、爸爸媽媽手把手傳遞的游戲歌謠和游戲活動,成為兒時快樂成長的主要元素;兒時伙伴無拘無束地在游戲中的協(xié)助、競爭生動有趣,這些游戲中展現(xiàn)出來的親切感總是與朗朗的笑聲和濃濃的鄉(xiāng)情融在一起。不論是斗百草、放風箏、騎竹馬、蕩秋千、捉迷藏、斗蟋蟀,還是跳房、老鷹捉小雞、拔河、賽龍舟、摔跤、下土棋等,幾乎每個炎黃子孫都會津津有味地說出許多許多。這些傳統(tǒng)民間游戲產生于民間,流行于民間,深受民間百姓的喜愛,成為他們兒時快樂生活的源泉,伴隨著他們成長,豐富他們的生活,并且沉淀成溫暖生活的幸福記憶。
民間游戲是民眾的生存方式,是他們生活中的智慧表達,這些生活智慧不斷在行為實踐中升華,由此構成了民眾生活的基本類型,民間游戲中的一系列慣制逐漸成為文化傳統(tǒng),豐富著民眾的生活。
一、作為傳統(tǒng)的“民間游戲”
人類對游戲的癡迷吸引了古往今來眾多學者對其深入研究,并就游戲的定義及其特點提出了許多看法。柏拉圖認為游戲開始于一切動物的幼者“不能使身體靜止或不出聲”而“試圖運動和發(fā)出聲音”的活動。亞里士多德認為游戲是勞動之后的休息和娛樂消遣,游戲本身并不是游戲者的目的。康德認為游戲是與勞動相對立的自由活動,在康德眼中,游戲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游戲是指一切內在目的的心意活動;狹義的游戲是指以情感體驗為內在目的的鑒賞活動。弗洛伊德的游戲“替代”論與康德的理論相反,他認為游戲的對立面不是謀求外物的勞動,而是人謀求并利用外物以滿足自身愿望的現(xiàn)實活動。游戲“是人借助想象來滿足自身愿望的虛擬活動”。席勒認為游戲是“剩余生命的刺激”[1]229。有的學者認為游戲是某種“模擬本能”的釋放,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放松自己的需要。拉扎勒斯認為,游戲或者娛樂可以恢復人們在生活中損失的能量,起到恢復體力的作用。20世紀早期的哲學家帕特里克發(fā)展了拉扎勒斯的“松弛說”理論,認為游戲源于娛樂的需要。美國心理學家霍爾和吉利克認為兒童游戲是在復演史前人類祖先到現(xiàn)代人的進化過程。荷蘭學者約翰·赫伊津哈在《游戲的人:關于文化的游戲成分的研究》中提出:“游戲是在某一固定時空中進行的自愿活動或事業(yè),依照自覺接受并完全遵從的規(guī)則,有其自身的目標,并伴以緊張、愉悅的感受和‘有別于平常生活的意識。”[2]這個概念從文化—歷史學的角度對游戲下了個定義,它囊括了所有動物、人類兒童和成人的游戲活動,較為準確地揭示了游戲的特點和游戲自身的價值。
在全球化與城鎮(zhèn)化的背景下,民間游戲受到了越來越多國內各學科研究者的關注和重視。中國眾學者對民間游戲的研究更多的是基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背景,較國外學者的理論更貼近中國民間游戲的概況。但是,因為各學者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目的存在差別,所得出的民間游戲的結論也各有偏重。楊蔭深、崔樂泉認為游藝就是游戲的藝術,是各種游戲或娛樂活動的總稱,是人們以娛懷取樂、消閑遣性為主要目的的一種精神文化活動[3]。蔡豐明認為,從本質上說,游戲是人們出于為了滿足生理上的運動欲的需要而產生的本能性活動,它是沒有什么特定的功利性的[4]。李屏提出游戲是自愿進行的、以休閑娛樂為目的的活動[5]2。郭泮溪在《中國民間游戲與競技》中提出民間游戲是指流傳于廣大民眾生活中的嬉戲娛樂活動,俗稱“玩?!盵6]。
當代漢語詞典對游戲的解釋代表了人們對游戲的認識,如《現(xiàn)代漢語大詞典》中的“游戲”詞條的解釋:1.游樂嬉戲、玩耍;2.猶戲謔,也指不鄭重、不嚴肅;3.文娛活動的一種,分智力游戲(如拼七巧板、猜燈謎、玩魔方)、活動性游戲(如捉迷藏、拋手絹、跳橡皮筋)等幾種[7]。這種解釋較全面地列出了游戲的現(xiàn)象,并沒有從本質上來界定游戲的屬性。
游戲,在中國古代常常稱為“游嬉”“戲”,也有稱“嬉”或“游”。《禮記·學記》中曰“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即學習時要努力修學,休息時就盡情游戲。崔學古在《幼訓》中指出游戲對兒童發(fā)展的作用:“優(yōu)而游之,使自得之,自然慧性日開,生機日活?!奔丛谟螒蛑羞M行的兒童教育,必須順應兒童的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
民間游戲作為游戲中以“人”為核心的活動,是指流傳在民間社會,由廣大民眾創(chuàng)作、傳承的生活文化和文化傳統(tǒng),是民眾在特定的時空中,通過或輕松或緊張的活動和相應的規(guī)則形成的彼此之間的游樂嬉戲活動。
民間游戲作為民俗事象,是由普通民眾生活經歷、經驗和智慧創(chuàng)造的民間文化集體活動形式;民間游戲作為傳統(tǒng),由于朝代的更迭、政治經濟環(huán)境和風俗習慣的改變,民間游戲受到各個朝代民眾生活方式和時代文化的影響,先前的傳統(tǒng)民間游戲的細節(jié)不斷完善,花樣不斷翻新,并且不斷融入時代新的內容。同時,每個朝代均會產生新的游戲,盡管這些游戲流傳在民間,有的游戲并不復雜,但是卻體現(xiàn)了民眾在生活中的大智慧、大情懷。從這個角度來看,不同種類的民間游戲的發(fā)展軌跡記錄了不同階段民眾生存狀況、文化心理和精神氣質,是民族傳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民族時代精神最直觀、最鮮活的外在體現(xiàn)。美國人類學家格爾茨認為游戲是一種文化的文本或者符號,在他看來巴厘島斗雞游戲雖然表面上是金錢的輸贏,但是斗雞的深層意義卻在于獲取象征性的地位。因此,我們不能簡單的把民間游戲僅僅看作為一種玩樂、玩耍的活動,而應該將民間游戲視作地方文化傳統(tǒng),并且立足于“地方性知識”理解民間游戲。
二、民間游戲起源與文化傳統(tǒng)類型
我國絢麗多彩的民間游戲活動,其產生的歷史時期有的很早,有的比較晚近;形成時期有的有清晰的記錄,有的則比較模糊;形成的動因有的源于生產,有的源于生活,有的源于宗教,有的源于戰(zhàn)爭,有的源于娛樂等各有不同。
民間游戲起源較為復雜,它關涉到兩個層面的意思:民間游戲作為民眾生活和民間傳統(tǒng)文化類型的起源相當古老;某一種或某一個民間游戲的起源,往往產生于特定歷史時期的民眾生活和文化傳統(tǒng)之中。無論哪一種民間游戲的起源都難以說清楚具體的時間和空間,綜合中國民間游戲的諸多現(xiàn)象,生產活動、宗教祭祀、巫術活動、社會習俗、軍事活動等既是中國民間游戲來源的主要渠道,也是構成中國民間傳統(tǒng)游戲的基本主題。
(一)生產活動
西方文化人類學家馮特指出:“游戲是勞動的產兒,沒有一種形式的游戲不是以某種嚴肅的工作做原型的。不用說,這個工作在時間上是先于游戲的,因為生活的需要迫使人去勞動,而人在勞動中逐漸把自己的力量的實際使用看作一種快樂?!盵8]我們看到,馮特注意到了游戲與勞動生產之間的內在關系。人類為了生存,必須進行生產勞動,這種生產勞動的初衷是為了人類的延續(xù),然而,隨著人類生產力的發(fā)展,勞動效率的提高,勞動力就有了剩余,此時,人類不需要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勞動當中,除可以擁有較多的時間休息,甚至可以進行一定的“娛樂”活動,于是他們將原有的生產勞動形式轉化為娛樂游戲活動,最初的游戲便誕生了。
這種游戲起源論與德國詩人及哲學家席勒關于游戲起源于人類剩余精力的假說[1]229相似,他認為生物的精力除了維持正常的生活之外,如果還有剩余或過剩的精力就必須通過一定的途徑消耗它,而游戲就是消耗剩余精力的形式之一,剩余精力越多,游戲的種類和游戲的時間也就越多。
民間游戲起源于生產活動具有合理性,從目前民間流行的游戲來看,有些民間游戲確實與生產勞動之間存在聯(lián)系。如“竹馬”游戲與游牧民族生產生活中騎馬狩獵、騎馬遷徙的生活場景之間的聯(lián)系,“蕩秋千”游戲與山地民族采集野果、躲避野獸襲擊等生活的聯(lián)系。我國湖南、廣西等地瑤族有一種“獨木滑水”的競技活動。比賽時,參加者每人腳下踩一根長約兩三丈長的原木,手持一根竹竿,順著急湍流水滑行。比賽結果以不擱淺、不觸礁、人不落水,誰最先到達終點者為勝。這一游戲記錄了遠古先民漁獵生活時的情景。再如賽牦牛、賽駱駝、斗牛、斗羊、斗雞等民間游戲與家畜家禽的馴化和畜牧業(yè)的產生與發(fā)展有某種淵源關系。流行于我國江南地區(qū)的“搖快船”與蠶桑農事活動有聯(lián)系。養(yǎng)蠶時,河道里行船,歷來有讓運桑葉船先通過的習俗。一旦缺少桑葉,人們往往外出行數十里買桑葉趕著往回運,這就要求搖船的速度越快越好。在這種行船勞動中逐漸演變成名為“搖快船”的娛樂活動。《嘉興府志》記載:“清明……有搖快船之戲?!泵磕贽r歷三月之初,在嘉興河塘上,人們興高采烈地進行劃船比賽。賽船上分別插上紅、黃、藍、白、黑五色旗,劃船手們身穿色彩鮮艷的服裝,協(xié)同搖櫓劃槳,使船身迅速前行,這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當時搖船運送桑葉時的景象。
游戲起源于生產活動假說為我們提供解讀游戲的視角。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集體勞動、平均分配勞動產品的制度是維系部落、族群的基本準則。從生產集體化的角度講,生產活動之余的游戲便具有群體性的特色,雖然民間游戲中也有個人游戲,但所占比重很少。
民間游戲是群體性的行為,其活動傾向于形成自己特有的社會團體和參與人群,尤其在熟人社會里,由彼此之間熟悉規(guī)則、具有共同傳統(tǒng)知識基礎的人在一起“游戲”,這樣才能夠實現(xiàn)娛樂、快樂和協(xié)作、競爭的功能,從這個角度上說,民間游戲是小范圍內的生活藝術和交流藝術。當然,民眾的生產勞動因為年齡、性別、職業(yè)的不同,相應地民間游戲也出現(xiàn)了差異,這些不同的人群玩著某些游戲,反過來,這些游戲又起到凝聚某類人群的力量。
(二)宗教祭祀
人類精神文化的最早狀態(tài),可能與原始宗教之間存在各種形式的聯(lián)系。如歌、舞的起源與原始宗教的祭祀儀式的關系就是典型例子。有學者提出冀州民間的“蚩尤戲”屬于角力競技類活動的游戲,起源于牛圖騰崇拜的變異形式[5]29。我國傳統(tǒng)“踢毽子”游戲起源于古代儺舞的觀點[9]。
游戲起源于宗教活動的觀點與美國心理學家霍爾與吉利克提出的“游戲源于兒童復演祖先活動”的觀點相似:“兒童是動物與成年人之間的進化鎖鏈的環(huán)節(jié),在兒童期中人類的歷史得到了復演。即兒童游戲反映了從史前的人類祖先到現(xiàn)代人的進化過程,游戲活動是祖先最早活動的再現(xiàn),是復演祖先的動作和活動?!盵5]22以“爆竹”為例,爆竹在最初被發(fā)明時,是為了驅疫、逐祟?!肚G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一日……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边@里記錄用燃竹發(fā)爆的辦法以辟山臊惡鬼算得上燃放炮竹的原始意義。不知從何時起,喜慶之日模仿“庭前爆竹”的習俗,放起爆竹來,從而在“爆竹”驅疫逐祟的功能之上,添加了慶賀的意思。一般認為,宋代出現(xiàn)的煙花,是在爆竹的基礎上發(fā)展而成的節(jié)令性玩具,現(xiàn)在中國民間流行的“甩炮”“摔炮”等游戲,成為新年期間兒童喜歡的娛樂游戲。宋代以后盛行的泥娃娃“磨喝樂”,就是佛教造像轉化為民間玩具,“木棒娃”是由道教耳報神演變而來。此外, 由祭月活動派生出來的兔兒爺也是源自宗教的民間玩具。維吾爾人歷史上信仰的宗教也深刻地影響了民間游戲,“皮熱”“薩瑪”“火焰”等宗教信仰習俗儀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逐漸轉換為民間游戲競技活動流傳至今。從這個角度來看,宗教祭祀活動中的道具、活動過程均成為民間游戲起源的重要途徑。
民間游戲源于宗教祭祀,不僅體現(xiàn)在古老宗教的復演,也包含了道教和佛教以及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祭祀、傳經布道活動中,這些源于宗教祭祀的民間游戲在某種程度上依然保留了宗教的特性,但是更多地將宗教中的娛樂成分、宗教中的人與人彼此交往關系的活動進行了發(fā)展、豐富和世俗性的生活化,從而體現(xiàn)出以宗教起源為中心的游戲的活態(tài)傳承的特點。也就是說,民間游戲在發(fā)展過程中,通過不斷變化、不斷革新和不斷創(chuàng)造,將宗教的傳統(tǒng)祭祀及其宗教器具演化成民間游戲活動及其道具,使傳統(tǒng)民間游戲既具有傳統(tǒng)文化底蘊,又具有時代特色,從而確保了民間游戲的生命活力經久不衰。
(三)巫術活動
巫術是民眾生活中古老的信仰行為,源于人們在生活實踐中許多難以實現(xiàn)的愿望,難以克服的困難,借助神奇、神秘的行為,通過同類相生的彼此模擬和相互接觸付諸現(xiàn)實。巫術中的念咒、占卜、唱頌、歌舞、祈求、祭祀、招魂、驅鬼、施蠱、避邪等活動中的許多內容成為民間游戲的源頭,有些民間游戲至今仍然保留了巫術因素。
山東民間斗百草中的“劈豆腐塊”可以溯源到遠古時草卜巫術的遺風?!芭垢瘔K”方法是:取三棱草長莖一根,兩人各持一端破為兩半,同時向中心點劈開。至中心點,交換其中的一股再向兩邊拉開。最后以劈為正方形如豆腐塊者為勝。山東民間稱劈成正方形的為“小廝”(男孩);劈成“H”形者為“閨女”;劈不成形者為全敗。這種游戲的源頭是先民預測婦女生男孩還是生女孩的一種占卜巫術??梢韵胍?,當時這類活動應該是虔誠的儀式,后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劈豆腐塊”草卜儀式越來越游戲娛樂化了,最后演化成斗百草游戲。如抓子兒(抓石頭子兒)的游戲源于古代的“抓子兒”(抓兒子)儀式。據記載,新年之后的正月,對于婦女來講是“求子月”,她們玩一種用橡木銀礫做的小圓丸,向上拋擲再以手承接,即“抓子兒”。
巫術與民間游戲的關系是緊密的,不僅許多民間游戲來源于巫術,而且巫術還為民間游戲提供賴以傳承發(fā)展的文化環(huán)境。從巫術到民間游戲,凸顯了巫術的娛樂成分、教育成分,淡化了巫術的神秘色彩,那些不適應時代的文化被剔去了,由此而演化成被民眾喜聞樂見的游戲活動。
(四)社會習俗
游戲起源于社會習俗的觀點,被許多游戲研究學人接受。何謂習俗?習俗就是在民眾中普遍流行,且代代相傳的具有一定模式性的社會行為。這些誕生在特定時間和特定空間中的民間游戲即是當地民眾的生活習俗,也就是說,許多民間游戲源于民眾的生活習俗。
“昔葛天氏之樂, 三人操牛尾,捉足以歌八闕”。這是我國較早以民俗歌舞形式出現(xiàn)在民眾生活中的娛樂性玩具,這里記錄的“葛天氏之樂”與馬家窯型彩陶圖案中有帶短尾的人形娛樂一脈相承,它證明了當時的人們游樂性舞蹈與社會生活民俗之間的關系。
原始時代,我國先民就在與自然打交道的過程中創(chuàng)造和發(fā)明了歷法知識,并且懂得利用歷法知識為人們的生活服務。這些歷法知識的日積月累,使先民對時間的把握超越了“太陽東升西落”的簡單感知,慢慢進入到較為嚴密的歲時記錄時代。歲時的觀察和記錄最早出于對農事活動安排的需要。農作物的生長有鮮明的季節(jié)性,農業(yè)生產的規(guī)律呈現(xiàn)出鮮明的時間性、季節(jié)性特點,不同的時間從事不同的生產勞動,收獲不同的季節(jié)性的勞動成果。為了實時、合理地安排農業(yè)生產勞動,人們從一年的時間中規(guī)定出一些特定的日期,以此作為劃分時間變化規(guī)律的界限,這些特定的日期逐漸發(fā)展成為節(jié)日時間。與農耕生產有關的節(jié)日帶有嚴肅的生產性意義,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和人類心智水平的提高,在以合理安排農事為初衷的節(jié)日里,出現(xiàn)了一些游樂性的活動表示紀念和慶祝。如在我國青海南部地區(qū),當地從事農業(yè)的藏族民眾會在藏歷正月十五(或正月十五前后),自制形態(tài)各異的風箏,呼朋引伴相約到麥場或空曠地放風箏。據介紹,放風箏不僅是新年期間的游藝活動,也是民眾觀察氣象、觀測大地是否回暖、預測春耕時日的重要風向標。
民間游戲來源于社會習俗的觀點與西方學者拉扎勒斯關于游戲產生人類松弛精神、舒緩疲勞的需要的觀點相似。扎拉勒斯認為:艱苦的體力和腦力勞動使人身心俱疲,這種疲勞需要一定的休息和睡眠才能消除,然而只有當人解除緊張狀態(tài)時,才可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游戲和娛樂活動具有解除肌體緊張的作用。在人類肌體需要休息的情況下,游戲便產生了。扎拉勒斯注意到了游戲具有緩釋疲勞和緊張的功能,其實質與節(jié)日中的游戲解除日常勞動中的疲勞和精神上的負擔是相同的。
民間游戲來源于社會習俗,意味著民間游戲具有應時性、應境性特點。也就是說,民間游戲屬于群體性游戲,具有松弛緊張精神和緩解疲勞的功能,具體到某一類游戲,參與人群和社會團體等方面有“約定俗成”的規(guī)定,玩耍游戲的時間方面也有一定的規(guī)定。如跳繩、踢毽子等游戲比較適合在寒冷的冬季。有些游戲形式必須依靠一定季節(jié)中的自然條件才能活動,如放風箏沒有風力不行,但風力太大也不行,因此,放風箏一般選擇在微風輕拂的春秋之季。此外,如?;簟⒉聼糁i、賽龍舟等活動也只能在相應的節(jié)日時間里才能夠進行。
(五)軍事活動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遠古時代,軍事活動對國家建設和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戰(zhàn)爭勝負關系到國家生死存亡。為了達到“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的目的,在非戰(zhàn)爭狀態(tài)下,士兵戰(zhàn)斗力訓練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繁重的訓練和緊張的精神需要得到緩解和釋放,于是在軍營中就出現(xiàn)了以兩人對抗為主要內容的競技類游戲。這類游戲以日常軍事訓練為目的,但卻是以自由和輕松的形式展開,從而使訓練擺脫了枯燥的重復和艱苦的比拼。
軍營中的游戲傳播到民間,成為民眾模仿的對象。這種模仿不僅使參與游戲者的身體得到訓練,從某種意義上,也間接地為軍隊培養(yǎng)了能征善戰(zhàn)的士兵。如“角抵”就是從軍事訓練演化為民間游戲的典型事例。這種流行于軍營中的游戲傳播到民間,隨即成為民眾消遣娛樂、釋放壓力的途徑,角抵游戲不僅鍛煉了人的身體,也使游戲參與者成為某一類專門人才做好準備。角抵游戲的發(fā)展演變過程,證明了由軍事活動演變?yōu)閵蕵酚螒虻氖聦崱?/p>
民間游戲產生于軍事活動或軍事訓練的觀點與西方學者格羅斯關于游戲起源于“生活預備”的觀點相似。格羅斯指出,兒童游戲隨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生變化。首先是實驗性游戲,它包括感覺訓練游戲和運動訓練游戲;第二是社會性游戲,它包括玩打仗和追逐(打鬧性的游戲),以及模仿的、社會的和家庭的游戲(戲劇性的游戲)[10]。格里斯強調游戲的訓練作用,對于理解游戲具有重要的意義。
民間游戲與嚴格規(guī)范的軍事訓練之間的關系,似乎告訴我們民間游戲并非隨性而為,毫無章法的活動。雖然民間游戲具有自由和自愿的特征,但這種自由和自愿是針對游戲參與者是否參與游戲的個人意愿而言。就民間游戲的本質來說,每一種民間游戲在“游戲”過程中都有嚴格的規(guī)則和秩序,每個游戲者在游戲中有屬于自己的角色,每個游戲者均因角色擁有相應的權利和義務,游戲者上場有順序,怎么樣輪換游戲及其游戲的方式、游戲的方法,對參與游戲勝利者的獎勵,失敗者的懲罰都有明確規(guī)定。游戲中的游戲者、游戲過程、游戲獎罰都是按部就班進行的,都是在嚴格的秩序規(guī)定下完成,因此,游戲培養(yǎng)了人們的規(guī)范性,培養(yǎng)了人們彼此的尊重,培養(yǎng)了人們嚴謹和諧的生活態(tài)度。民間游戲雖然具有自由的精神,但參與者一旦進入游戲,就必須絕對遵守民間游戲的全部規(guī)則,否則民間游戲就無法繼續(xù),即使繼續(xù)也沒有意義了。
除此之外,民間游戲還與地方性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有緊密關系。比如“拽石”是流行于福建寧海一帶的季節(jié)性游戲活動,在每年中秋之夜舉行。游戲者用繩索綁一塊大石頭,在街頭巷尾往返不停地拖拽著游戲取樂。相傳“拽石”游戲與戚繼光有關。傳說有一年,戚繼光率軍隊到福建海寧,得知海上倭寇防守嚴密,便決定智取。這一年的中秋之夜,戚家軍和當地民眾手執(zhí)火把,把大街小巷照得如同白晝,青壯年赤著膀子用漁船上的纜繩綁著一塊塊大石頭在街上來回拖著,發(fā)出隆隆聲響。盤踞在海寧城外海上各島嶼的倭寇得知城里的軍民正在歡度中秋節(jié),也跟著飲酒過起節(jié)來。當倭寇爛醉如泥時,戚家軍便兵分幾路奇襲島上的倭寇,大獲全勝。自此后,每年中秋節(jié)的晚上,城內外的民眾便以拽石紀念戚繼光,并演變成具有娛樂色彩的季節(jié)性民間游戲。
綜上所述,中國民間游戲的起源是多樣化的,盡管我們將民間游戲起源進行了歸納,但是筆者以為,中國民間游戲的起源絕非上面幾種形式,也并非每一種民間游戲僅僅只有一個源頭。那些將民間游戲起源歸結為某一種生活、信仰或者文化,是不科學的。
民間游戲起源的基本類型,實質上是民間游戲的基本內容,也就是說,民間游戲起源時的生活、文化,成為民間游戲的基礎和核心,由此形成為民間游戲的母題傳承不絕,從這個角度來說,“生產活動”“宗教祭祀”“巫術活動” “社會習俗”“軍事活動”屬于中國傳統(tǒng)民間游戲的基本傳統(tǒng)了。
三、民間游戲與文化傳統(tǒng)建構
伽達默爾說:“游戲是人類生活的一種基本職能,因而人類文化要是沒有游戲因素是完全不可想象的。”[11]在伽達默爾眼中,游戲活動在人類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這種重要性,除了民間游戲包含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之外,民間游戲還以特殊的方式建構傳統(tǒng)文化、豐富傳統(tǒng)文化。
比如,兒童在進行傳統(tǒng)民間游戲的時候,往往根據自己的觀察和已有的知識,在游戲活動中,將傳統(tǒng)游戲與周邊生活的動物、植物和人們的活動結合起來,由此建構出屬于自己的民間游戲版本;有些兒童通過觀察家人的活動,在自己頭腦中形成已有的印象,他們就在游戲中虛構出種種假想的生活場景,從而實現(xiàn)對周圍現(xiàn)實和成人世界的模仿,建構成人的生活世界,在此基礎上誕生了立足于兒童卻指向成人的生活世界和文化世界?!斑^家家”游戲中,扮作“媽媽”的孩子要模擬買菜、做飯、哄小孩、洗衣服等家務活,扮作“爸爸”的孩子則會模擬上班、下班、喝茶、看報等行為。兒童在玩游戲的時候,并非被動式的照搬,而是將童真、童趣、童心充分展現(xiàn)在游戲之中,由此建構了屬于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游戲文化。之于成人游戲者來說,他們在游戲過程中,也是與當時的環(huán)境、當時的心境、以及自己的文化程度相關聯(lián),將民間游戲賦予情感,并且具有個性化色彩。所有這些均意味著民間游戲過程就是文化建構的過程。
民間游戲活動不斷構建民眾生活的精神取向,不斷構建村落文化特色,這些民間游戲成為村落文化傳統(tǒng),成為民眾不斷記憶的文化資源?;钴S在中國傳統(tǒng)鄉(xiāng)村的民間游戲及其娛樂活動在鄉(xiāng)民那里被賦予了生活的意義和樂趣。鄉(xiāng)民們從事的民間游戲及其娛樂活動構成了與之相對應的文化取向、民眾生活價值觀念。民間游戲在民俗環(huán)境中進行,并且延續(xù)和構架著鄉(xiāng)村社區(qū)民俗傳統(tǒng)特色。從這個意義上講,鄉(xiāng)村民間游戲承擔著文化建構功能。同時,民間游戲大量涉及到的規(guī)矩、秩序以及傳統(tǒng)文化道德有助于傳統(tǒng)禮俗的傳承和建構,民間游戲的建構就是文化傳統(tǒng)的建構,民間游戲建構有助于民眾生活傳統(tǒng)的建構。
四、結語
民間游戲作為中國民眾生活方式,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間游戲的歷史久遠,并且伴隨著民眾生活的變化而變化,民間游戲表現(xiàn)出來的傳統(tǒng)類型也會或多或少地出現(xiàn)變化,甚至先前游戲傳統(tǒng)中的巫術傳統(tǒng)逐漸消失。但是,總體上看,今天民間游戲仍然是民眾娛樂生活的一部分,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活力。當然,傳統(tǒng)民間游戲與民眾其他生活方式、生活行為和生活文化一樣,面臨著來自現(xiàn)代化進程、城鎮(zhèn)化建設和新媒體發(fā)展的巨大沖擊,許多傳統(tǒng)民間游戲難以適應當代人的生活而逐漸趨于銷匿,有些傳統(tǒng)民間游戲實現(xiàn)了與當代民眾生活方式相適應的轉換,甚至有些民間傳統(tǒng)游戲走向網絡游戲而發(fā)生明顯的改變,諸如此類的情況意味著民間傳統(tǒng)游戲在與時俱進過程中,也存在著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危機問題。因此,在當下現(xiàn)代社會語境下,應該加大力度匯聚中國傳統(tǒng)民間游戲,摸清中國傳統(tǒng)民間游戲的家底,對于保護中國人的傳統(tǒng)生活,留住中國人的過往的生活記憶,保護中國傳統(tǒng)文化,促進社會文化和諧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席 勒.審美教育書簡[M].馮 至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 約翰·赫伊津哈.游戲的人:關于文化的游戲成分的研究[M].多 人,譯.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6:30.
[3] 崔樂泉.忘憂清樂——古代游藝文化[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1.
[4] 蔡豐明.游戲史[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
[5] 李 屏.中國傳統(tǒng)游戲研究——游戲與教育關系的歷史解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2.
[6] 郭泮溪.中國民間游戲與競技:第二版[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2.
[7] 現(xiàn)代漢語大詞典[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
[8] 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文藝理論教研室編.文學理論學習參考資料:上冊[M]. 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1:119.
[9] 王紹曾.中國古代游藝[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1:22.
[10]吳慧珠,蔣 曉.課外校外活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73.
[11]伽達默爾(Gadamer,H.G.).美的現(xiàn)實性[M].張志揚等,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1:34.
From Life Wisdom to the Cultural Tradition:
On the Origin of Chinese Folk Games
LIN Jifu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Folk games are life wisdom and basic types of peoples lives, which contain the basic type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se traditional typ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folk games. Understanding of folk games should be based on “l(fā)ocal knowledge”.
Key words: folk games; wisdom of life; cultural tra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