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是以提高學生文化素養(yǎng)為目標的基礎學科,在新課改逐步深入的形勢下,我們需要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予以改革。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學生學習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基礎,以合作學習為途徑,以探究學習為目的。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應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思考、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活動,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xiàn)出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的智慧課堂。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新課改;動態(tài)生成;智慧課堂
我們身邊的教育情境總是出現(xiàn)“意外”,總是處于不斷的發(fā)展變化中,遺憾的是我們常常視而不見,任憑那在課堂上閃現(xiàn)的智慧火花自生自滅。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學方案和方式不應是習慣于以那種設計好一個個“圈套”,設法領著學生往里跳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那樣將桎梏我們的教育智慧。在新課程改革下,語文教師理應跟隨社會的步伐,樹立新的教學理念,教學的過程應成為師生互相“拋接球”的過程。因此,教師必須根據(jù)教學中的這些不確定因素,隨時能夠接住學生拋過來的這只球,或回應,或反擊,或再擊——組織、參與、引導,使師生雙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中。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既學到知識,又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和技能,還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得到情感體驗;使語文學習真正體驗實效。使我們的課堂教學真正體現(xiàn)智慧課堂。
本文就新課改下語文課堂智慧教學的有關問題作探討,并提出對策。
一、教學目標應當抓住語文的本質(zhì)
新課改對語文教學提出了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往往對三維目標的理解存在偏差,甚至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在課堂中貪多求全,對每一個目標不能蜻蜓點水,教師上得累、學生學得累,教學目標無法實現(xiàn)。因此,在實際教學中,要按照三個維度的要求條分縷析,教學目標必須集中,在教學過程中突出重點與難點,根據(jù)課程的實際情況設計出有效的教學目標,并且要保證課堂活動能夠按照一定的原則組織起來,在一定的課堂時間內(nèi)完成。例如:例如講《春》一課時,就砍掉多余,主抓核心,直奔主題:
(1)默讀課文,引導學生“批注”師:孩子們,《春》一文中有許多印刷的空白,這是有待咱們開發(fā)的“黃金地段”,咱們可以充分利用,在此批注,寫下自己的理解、感受、欣賞、評價。
(2)交流“批注”,教師與學生對話師:孩子們,看了你們書本上密密麻麻的閱讀批注,我知道你們的批注是“豐收”的。下面,大家和我一起交流批注成果,好嗎?(生:自由交流;師:創(chuàng)設對話情景,主持對話)
(3)自由選擇“自助餐”式作業(yè),將文中某句話改造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結(jié)合課文摘錄文中優(yōu)美詞句;小組間開展寫字或默寫比賽。
教師教案設計和教學方式的就是這么“簡單”,可仔細想一想,其中卻能帶給我們諸多的啟發(fā):正是由于沒有多余的環(huán)節(jié),學生才會有充分的時間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正是由于預案設計的“簡單”,教師不用拿著設計好的問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可以跟著孩子的思路與學生真誠對話,學生才會真正感受到自身的價值,感受到共享知識的甜蜜,感受到心靈成長的幸福。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在課堂上多給予他們探究的話題;給予他們合作的機會;這樣教學目標便簡潔明了,教學效果卻很好。
二、研透教材是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
備課與上課是一個相互關聯(lián)、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過程。認真鉆研教材領略文本的內(nèi)涵,抓住本文在單元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文本在教材中的地位與設置此文的意義等,這對教師總體把握、處理文本有所幫助。備課中對文本把握得越扎實越全面,上課時就能從容、清晰、有效。反之,對文本把握不透,上課時就容易產(chǎn)生漂浮感。例如:在《散步》一課的備課時,細讀課文后就發(fā)現(xiàn)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抒發(fā)對生命的感慨,如何在文本中體現(xiàn)這個觀點昵?如何引導學生感悟這個觀點呢?通過深入文本后就會發(fā)現(xiàn),作者寫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通過對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寫,結(jié)尾抒情——“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很好地表現(xiàn)了作者的寫作契機。所以,我引導學生認真研讀文本,體會作者的感情。通過對課文深入的研讀,這節(jié)課就顯得有深度;有深度才有智慧。
三、在“動態(tài)生成”中使學習踏上激情的行程
語文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學習的過程,它是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再現(xiàn)的是師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例如,《三峽》一課,先讓學生觀看圖片,學生從片中感受到三峽之美,再聯(lián)系課文中精彩語句,讓他們在反復的品讀中仿佛已身臨此境,許多學生用飽含詩一樣的語言朗誦了課文,他們從內(nèi)心深處感受到三峽四季之壯美。這種真切的情感體驗是深刻的、難忘的,是在課堂教學中“生成”的,但不是“自發(fā)”的,這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全程策劃,重點應重在由何開始、如何推進、怎樣轉(zhuǎn)折、如何啟發(fā),怎樣提問等。在語文老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對文本的研讀,全程參與,感悟文本,認識生活,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
四、在學生充分感悟并有所內(nèi)化的基礎上,不妨借助課本劇表演、演講等形式
這樣的方式可以使學生發(fā)揮特長,享受成功的喜悅,感知語文的魅力,提高對語文學科的興趣。在學習《我的叔叔于勒》時,我安排課本劇表演,文中的各個人物都有著鮮明的個性特點,不僅參演的學生會充滿熱情,班上其他同學也興趣盎然,這樣全班同學對小說中的人物和主題都有了深刻的認識。
總之,課堂教學是一種通過知識引導人的智慧成長的藝術,是對人智慧的引導、激發(fā)和喚醒。語文教師的責任就在于將知識轉(zhuǎn)化為智慧,使蘊含在語言文字中的文化和文明的因子在學生身上積淀成人格。這就需要語文老師用智慧培育智慧。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今天我想用一句話作為評課的題目,就是“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智慧”。
參考文獻:
[1]程宏.感受體驗自主合作——初中語文新課程課堂教學淺談[J].甘肅教育,2006(03).
作者簡介:
熊昌蓉,本科,中學語文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重要榮譽: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