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麗
摘 要: 《麥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爾頓通過自暴自棄、假模假式和皈依自然的方式反抗虛偽的現(xiàn)實社會,究其原因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的疏離使他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叛逆者。尋求解決困惑的出路無望之時,他轉(zhuǎn)向兒童世界追尋純真。當他意識到自己無力改變社會現(xiàn)狀時,他放棄了理想主義的幻想,與“假模假式”的社會取得和解。
關(guān)鍵詞: 《麥田里的守望者》 霍爾頓 反叛 抉擇
《麥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杰羅姆·大衛(wèi)·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的代表小說。此書自出版之日起,不同的評論家、教師、家長和青年都對它做出了褒貶不一的評價。有人認為此書是暢銷書,因為青少年閱讀此書后可以加深對生活的認識,促使自己選擇自愛的道路。還有嚴厲批評此書的,認為小說主人公滿嘴臟話、讀書不用功、抽煙、酗酒,將會給青少年產(chǎn)生無法估計的壞影響。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本書的文學價值、社會文化地位開始凸顯,所以現(xiàn)在這本書已經(jīng)被廣泛認可。
小說講述了16歲的主人公霍爾頓——一個出生在紐約富裕的中產(chǎn)階級家庭的中學生,他總是與老師、父母格格不入,從而以逃課躲避,在被學校開除之后,在紐約街道游蕩了一天兩夜的經(jīng)歷。與此同時,他的內(nèi)心十分苦悶,企圖逃出虛偽的成人世界尋找純潔與真理。在尋求的過程中,霍爾頓開始厭惡成人世界的腐敗并決心尋找一個完美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他要做麥田里的守望者,保護那些在麥田里玩耍的純真的孩子們。
“《麥田里的守望者》是一種混血文學,是流浪漢小說與垮掉派詩歌之間奇怪的混血”(黎雪梅,2013:97),幾乎完美無缺地表達了戰(zhàn)后美國人的思想危機——他們想流浪又在拼命地尋找方向。主人公“霍爾頓精神上高度‘叛逆,行動上卻猥瑣不前”(陳輝,1999:75),是“美國當代文學中最早出現(xiàn)的反英雄形象之一”(張桂霞,2004:158)。
一、霍爾頓的反叛
(一)反叛的方式
1.自暴自棄
在服飾著裝上,他身穿晴雨兩用風衣,頭戴一頂紅色鴨舌帽,還把鴨舌轉(zhuǎn)到腦后。在言語談吐上,他滿嘴臟話,全是“他媽的”、“混賬”、“雜種”①等。在行為舉止上,他揮金如土,“我在約莫兩個混賬星期里已經(jīng)花掉了一個國王的收入”,“一點不假,我天生就是個敗家子。有了錢不是花掉,就是丟掉”。他抽煙酗酒,“一天里約莫抽了整整三條煙”?!爸灰那楹茫梢酝ㄏ达?,都不動一點聲色”。他不愿讀書,玩世不恭,四次被學校開除,打架、調(diào)情、召妓。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壞孩子”、十足的“瘋子”,所面對的是一個虛情假意的社會,因為無力改變這種社會現(xiàn)狀,只能選擇放縱、墮落、自暴自棄以求得暫時的解脫。
2.假模假式
他裝腔作勢、故作真誠、謊話連篇,被學校開除后在同歷史老師斯賓塞告別時,斯賓塞教育霍爾頓“人生是場球賽。你得按照規(guī)則比賽”。他一個勁地附和、點頭,心里卻說:“球賽,屁的球賽?!彼趴诟官e塞胡扯不及格的事,“我真是個窩囊廢。還跟他說我要是換了他的位置,也不得不那樣做,大多數(shù)人都體會不到當老師的難處”。跟同學打架后,為了解悶跑到隔壁寢室,跟討厭的阿克萊寒暄、假模假式地聊天、裝腔作勢地握手,并用極其誠懇的語氣稱贊“阿克萊是個了不起的人物”。面對周圍一切虛偽、表里不一的人,作為一個未成年人,他的內(nèi)心是如此孤獨和失落,于是他便用虛偽、撒謊、假模假式等“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式反抗現(xiàn)實社會的各種虛偽、陰暗、丑陋和假模假式。
3.皈依自然
現(xiàn)實中的霍爾頓強烈憎恨那充滿虛偽、墮落與欺騙的成人世界,總想努力去偽存真,然而沒有人能告訴他該如何反抗,于是孤獨的霍爾頓便開始自己孤獨而執(zhí)著的探尋道路,憧憬和向往與世隔絕、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生活。他想象著去“陽光明媚,景色美麗”的西部建立自己心中的家園,希望與女朋友到山林里過田園詩人的生活。“不開玩笑。咱們可以住在林中小屋里,直到咱們的錢用完為止。等到錢用完了,我可以在哪兒找個工作做,咱們可以在溪邊什么地方住著。過些日子咱們還可以結(jié)婚”,“到冬天我可以親自出去打柴。老天爺,我們能過多美好的生活”?!拔矣米约簰陙淼腻X造一座小屋,終身住在里面。我準備把小屋造在樹林旁邊,而不是造在樹林里面,因為我喜歡屋里一天到晚都有充足的陽光。一日三餐我可以自己做了吃,以后我如果想結(jié)婚什么的,可以找一個同我一樣又聾又啞的美麗姑娘。我們結(jié)婚以后,她就搬來跟我一起住在我的小屋里,她如果想跟我說什么話,也得寫在一張混賬紙上,像別人一樣”。
(二)反叛的緣由
我們不禁會問,對于一個來自富足的中產(chǎn)階級家庭的青少年,為什么并不是父母所希望的那樣用功讀書、成熟懂事的孩子,反而是一個十足的叛逆者?細讀小說,不難發(fā)現(xiàn),霍爾頓反叛的主要原因是來自學校和社會的疏離。
在學校中,同學們表面榮耀,展示外在的輝煌,實則自私自利,無所顧忌。連校長的虛情假意也是那么無所顧忌:“……要你干的就是讀書,求學問,出人頭地,以便將來可以買輛凱迪拉克;……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談女人、酒和性;再說人人還在搞下流的小集團?!币粋€學期四門功課不及格,被列為差等生并予以開除。可以看出,整個學校徹底地拋棄了霍爾頓。
同樣的疏離也來自社會。在酒吧里,遇見三個女孩并很有禮貌地邀請她們跳舞,可是她們個個對他冷若冰霜,跳舞時心不在焉,仿佛站在自己對面的男孩是在跟空氣或木椅跳舞。在火車上,碰到兩個修女,由于聊得投機,霍爾頓決定捐贈十塊錢,但對方顯得非??蜌?,這種客氣的潛臺詞是她們不愿與他為伍,其背后不僅僅是冷漠,還帶有一些反感、一種排斥與疏離。在電影院,他看穿了鄰座女人假惺惺的感傷,譏諷道:“她的心腸軟得就跟他媽的狼差不離?!彼庾R到許多套話的欺騙性,如“再好沒有”、“祝你運氣好”、“見到你真高興”等。特別使他難過的是,為了生存,人們不得不裝腔作勢。女朋友麗薩的驚艷出場,讓霍爾頓覺得她實在很美,甚至有想跟她結(jié)婚的沖動,但麗薩卻打斷了他的美夢,因為她要等霍爾頓先上了大學再說。
總的來說,霍爾頓內(nèi)心的童真與成人世界丑陋的尖銳矛盾是他反叛的主要因素?;魻栴D已走出相對有序的兒童世界。作為一個未成人,他面對的是成人世界的勢利、貪婪、虛偽、墮落,外部成人世界的一切丑惡對這個純真少年的心靈產(chǎn)生強烈的刺激,使他變得對這個世界難以認同、難以容忍。但是,他必須進入成人世界尋找人生之路,他正處于這樣一個困惑的人生過渡階段。他生活于愿望之中,一旦現(xiàn)實不符合他的要求,他就會陷于焦慮、恐懼、絕望、逃避和叛逆中。
二、尋求出路
一方面霍爾頓表現(xiàn)出十足的反叛,另一方面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找出路。他首先想到自己的父母,“親愛的媽媽,把你的手給我吧,你干嗎不把你的手給我呢!”明確地表達了一個處于生活十字路口的少年對父母的理解和指導(dǎo)的渴望,也暗含著對父母失職的譴責。雖然他有一個富裕的家庭,但父母強迫他讀書只不過是為了出人頭地,享受富貴,對于他豐富的情感世界,父母卻不屑過問。他們不分青紅皂白地把他送進精神病院,對病因甚至病人都不感興趣,只脅迫人們“順應(yīng)潮流”以取得“理想的”社會效果的專家們對他進行“精神分析”。
學校未能為霍爾頓指出一條健康成長的道路。雖然潘西“在教育界聲譽挺高”,但在這里“也像在別的學校一樣,根本沒栽培什么人材”。他唯一敬佩的老師安多尼里先生說:“一個不成熟男子的標志是他愿意為某種事業(yè)英勇地死去,一個成熟男子的標志是他愿意為某種事業(yè)卑賤地活著?!笨此普胬淼脑捳Z,實則體現(xiàn)出赤裸裸的唯利是圖的利己主義本質(zhì),而且這位冠冕堂皇的師長后來還被發(fā)現(xiàn)有同性戀嫌疑。
如果說學校是煉獄,那么紐約便是地獄。繁華的紐約市中心可謂是社會的縮影,充斥著欺詐、暴力、淫穢……人與人之間的真誠接觸與溝通幾乎是不可能的,這是一個受金錢統(tǒng)治的城市,人們?yōu)榱俗访鹄鵂栍菸以p。
三、霍爾頓的抉擇
面對失職的父母、無能的學校和丑惡的社會,霍爾頓轉(zhuǎn)向兒童世界找尋自己一直追求的純真與美好,因為只有兒童世界才是晶瑩剔透、充滿情愛和溫暖的地方。他最喜歡的是他的妹妹菲苾,她是“女神”、“安琪兒”,是純潔與智慧的象征,她能“看”清一切。“她有時說起話來很像個混賬老師,而她還只是個很小的孩子呢”。R.G.雅各布說:“只有兒童才能夠真誠相愛。而當人們進入成年,開始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同他人的利害關(guān)系時,他們變得‘假模假式,變得有心計。因此當他們愛一個人的時候,他們愛的并不是這個人本身,而是他們之所以愛的那些理由?!保↙undquist 1979:46)
于是霍爾頓開始幻想成為兒童的保護神,認為生活中唯一有價值的工作是做一名“麥田里的守望者”:“……我老是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里做游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賬的懸崖邊。我的職務(wù)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么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干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這有點異想天開,可我真正喜歡干的就是這個?!?/p>
“麥田”象征純真的兒童世界,“懸崖”意味著跌入世故的成人世界的深淵,“捉住”則表現(xiàn)出他夢想讓孩子們永遠不長大,永遠不受周圍污濁空氣的侵蝕。他企圖阻止兒童進入腐敗的成人社會,從而使他們永遠保持純潔。其實他想要阻止的是變化?!白兓睂τ诨魻栴D意味著所有美好與善良的事物的毀滅。作為一個早熟的少年,霍爾頓痛苦地意識到,現(xiàn)代社會為青少年提供的土壤是貧瘠甚至惡劣的,它使像他一樣正在成長的“邊緣人”膽戰(zhàn)心驚、畏縮不前,只有做“麥田里的守望者”才是唯一有意義的工作,是唯一的道德選擇。
但是他清楚地知道,這是個如同回到童年一樣不可能實現(xiàn)的夢想。阻止孩子長大成人是徒勞無益的,必然墜落“懸崖”。“你永遠找不到一個舒服、寧靜的地方,因為這樣的地方并不存在”?!昂⒆觽兊膯栴}是,如果他們想伸手去攥金圈兒,你就得讓他們攥去,最好什么也別說。他們要是摔下來,就讓他們摔下來好了,可別說什么話去阻攔他們,那是不好的”。
四、反叛的結(jié)果
當霍爾頓意識到自己同他人的緊密內(nèi)在聯(lián)系,同這個世界的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時,他放棄了理想主義的幻想,接受現(xiàn)實,與“假模假式”的社會取得和解,并放棄做“麥田里的守望者”的夢想。
憑著他的愛、同情、寬容、仁慈和善良,同嚴峻的現(xiàn)實妥協(xié)了。他放棄了逃避,對這個腐敗、墮落的社會做出了最大限度的讓步。因為他親身經(jīng)歷的痛苦使他深刻地體會到“愛”的珍貴與不可缺少,并學會愛那些他“痛恨”的人,這是他真正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注釋:
①施咸榮.麥田里的守望者[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以下凡屬小說引文均出自該書,不另作注釋.
參考文獻:
[1]陳輝,王萬兵.美國50年代的學生叛逆形象——試評《麥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爾頓[J].甘肅社會科學,1999(S1):74-75.
[2]黎雪梅.疏離及其抗議——《麥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爾頓解讀[J].貴州社會科學,2013(9).
[3]James Lundquist. J.D. Salinger[M]. New York: Frederick Ungar Publishing Co.,1979.
[4]張桂霞.《麥田里的守望者》研究在中國[J].鄭州大學學報,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