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忠
摘 要: 李贄所生活的時代,政治上日漸衰落,而經(jīng)濟又極盛,思想文化新舊交替沖突,種種跡象表明,這是社會發(fā)生巨變的前兆。李贄作為一個文學家、思想家,他的人生經(jīng)歷、思想學說對后世文人有巨大的價值,是中國文學史上不可缺少的一章。
關(guān)鍵詞: 李贄 思想史 文學史
一、李贄其人
李贄一生富有傳奇色彩,頗具爭議,后人對其評價不一,褒者如“心胸廓八肱,識見洞千古”,貶者有“狂悖乖謬,非圣無法”之類。李贄在《明史》本無傳,只有片斷之語附帶于《明史》耿定向的傳記中:“(耿定向)嘗招晉江李贄于黃安,后漸惡之,贄亦屢短定向。士大夫好禪者往往從贄游。贄小有才,機辨,定向不能勝也。贄為姚安知府,一旦自去其發(fā),冠服坐堂皇,上官勒令解任。居黃安,日引士人講學,雜以婦女,專崇釋氏,卑侮孔、孟。后北游通州,為給事中張問達所劾,逮死獄中?!?/p>
李贄1527年出生于泉州,當時家道早已中落,這也是他為什么在中舉后無法再繼續(xù)努力獲得進士及第的資格,早早地做了官。自1556年始,其歷任河南共城教諭、南京國子監(jiān)博士、北京國子監(jiān)博士、禮部司務、南京刑部主事、員外郎、郎中,到1577年,任云南姚安知府,此為其一生擔任過的最高的官職。
李贄一生都沒有真正富裕過。他當了二十幾年的小官,俸祿微薄,經(jīng)??咳司葷?,連家人都養(yǎng)不起,其子女多夭折,只留下一個女兒,這種緊巴巴的日子直到他做了知府后才有所好轉(zhuǎn),又在任滿后主動離職,放棄大好的前途,攜全家遷往黃安。兩年后,李贄只身去了安徽麻城,住維摩庵,不久,又遷移麻城閻家河鎮(zhèn)北部的龍?zhí)逗シ鹪骸H旰?,李贄剃發(fā)為僧。
從李贄的隨筆中獲得的信息來看,李贄出家的原因,主要是為了擺脫俗事束縛,尋得自由。當時的李贄已是花甲之齡,他覺得一生飄零困苦,為仕二十幾年,社會和家庭的責任已盡,是可以為自己選擇命運的時候了。他落發(fā)后,讀書著述,游學講道,其大部分著作都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
李贄個性放蕩不羈,常評論時事政治,思想獨特新穎,信徒眾多,影響廣泛。他習慣我行我素,特立獨行,喜愛辯論,樹敵亦多。1602年,有人給皇帝上書,歷數(shù)李贄惑民亂道的罪狀,皇帝令錦衣衛(wèi)將其捉拿問罪。
二、李贄的思想及其對文學史的影響
李贄毫無疑問是一位思想家。他著書立說,對許多事物有獨特的看法。雖然他總是標新立異,言辭激烈,實質(zhì)上對于社會始終有著良心,這也是千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tǒng),從這一點上看,李贄從未跳出儒家的圈子。
李贄最有名的便是他的“童心說”,有《童心說》一文,收入《焚書·卷三》?!巴恼f”直承王陽明“心學”一派,并吸納了禪宗“萬法近在自心”的觀點,將王陽明的“良知說”發(fā)展為“童心說”。
李贄認為童心先天而生,“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這與孟子“性本善”的理論相通,但兩者不同的是,孟子強調(diào)的是道德的本體性,這種道德本身是對人的一種約束和規(guī)范,而李贄的“童心”則強調(diào)“真”,認為為事作文都應發(fā)乎真心,拒絕“假”“偽”。他將“童心”與“義理”對立,認為人后天讀書習得“道理”,其“童心既障”,“童心既障”后,“發(fā)而為言語,則言語不由衷;見而為政事,則政事無根柢;著而為文辭,則文辭不能達”。他認為六經(jīng)、《語》、《孟》為后學亂著,是“道學之口實,假人之淵藪”,絕非圣人之言。
這種以“本心”指導行動的觀點與理學家的觀點是截然對立的,這也是李贄為主流思想界所不容的原因。理學家強調(diào)通過后天的努力接近于“真理”,將“人欲”與“天理”對立,重視道德對人的規(guī)范作用。而李贄則強調(diào)人應依“真心”“真情”辦事。這會帶來某種危險,若人人全以自己的“真心”作為行動的標準,人人均有“真心”,而各人“真心”不同,因而標準就不同,這樣的話,社會的運轉(zhuǎn)就失去了統(tǒng)一的原則,變得混亂。另外,讓理學家們擔心的是,李贄的“童心”會為隨意追求個人欲望提供理論上的依據(jù)——晚明的社會氛圍的確出現(xiàn)了這樣的趨勢,如果這樣,那么道德豈不是會淪喪?制度豈不是要毀滅?
然而,事實上李贄對人的“童心”是一種高估的樂觀,他的“童心”是理想化的,“自然發(fā)于性情則自然止乎禮義”。在這一點上,李贄又回到了儒家的“禮”,其實受從小所受教育的影響,李贄依然希望他的學說能夠經(jīng)世致用,他對于當時社會有著強烈的不滿,因而有著強烈的改造社會的愿望。
李贄的“童心說”對于文學的影響最廣泛?!斗贂ね恼f》里說:“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認為真正的好文章貴在真情流露,文體、技巧、辭藻都可以忽略。他推崇《西廂》、《水滸》,認為是至性至情的好文章,他說:“詩何必古選,文何必先秦,降而為六朝,變而為近體,又變而為傳奇,變而為院本,為雜劇,為《西廂曲》,為《水滸傳》,不可得而時勢先后論也?!?/p>
李贄對多部文學作品做過評點,他的評點版暢銷全國,以至于他人的偽托之作也很多。著眼于“童心”的原則,他多從道德、社會功能和歷史的角度評價這些文學作品,忽略其為文技巧,這一點時常為人所詬病,認為其缺乏美文意識,并沒有說清至文之所以為至文的原因。
公安派的散文直接受到李贄“童心說”的影響。當時袁宗道兄弟三人與李贄交往密切,曾經(jīng)在龍湖住過三個月,與其讀書論事,對其思想推崇備至。公安派的散文反對擬古,主張“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風格清新活潑,自然率真。此外,晚明通俗文學的發(fā)展大多受李贄的啟發(fā)。
李贄也寫歷史,他的歷史觀總體上趨于傳統(tǒng),但也有自己的創(chuàng)見。他對于史書的編排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了改革,譬如,他將“本紀”和“世家”合二為一,稱“世紀”,意在結(jié)合君王臣子的事跡,探尋興亡之亂的規(guī)律,獲得“治平之事與用人之方”的啟迪。他又提出“六經(jīng)皆史”的觀點,認為:“經(jīng)與史相為表里?!崩钯椪J為歷史自古循環(huán)不斷,并不因人的意志而轉(zhuǎn)移,但這種歷史觀與客觀唯物的歷史觀不同,本質(zhì)上還是唯心的,因為李贄將歷史發(fā)展的驅(qū)動力歸結(jié)于一種神秘的力量,這種力量是人所不能觸及和改變的,因此,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并不能改變歷史、治亂的反復,是命運的安排。
李贄身處民間,看到了商品經(jīng)濟給社會關(guān)系帶來的新變化,他對這種新的社會關(guān)系持肯定的態(tài)度。他重視日常生活,肯定人對利益的追逐。他說:“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除卻穿衣吃飯,無倫物矣。世間種種,皆衣與飯類耳?!卑选暗馈睆男味系某橄罄碚撟?yōu)樾味碌某源┯枚?,既然吃穿是理,我有需要,你也有需要,進而肯定人的私欲,認為私心是自然賦予,圣人亦有私心。李贄本人在思想上是實干派,他認為那些漂浮于太虛之中的形而上的道德過于抽象以至于虛偽,人應當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他大概看到了民間新興的經(jīng)濟力量中包含的社會趨勢,他說“天盡市道之交”,交換關(guān)系本來就是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根本,又說商人“挾數(shù)萬之資,經(jīng)風濤之險”,發(fā)展生產(chǎn),促進經(jīng)濟,又充實國庫,“商賈亦何可鄙之有”?
三、結(jié)語
李贄身后的幾百年間,他的著作被一印再印,雖官方屢次禁止,但他的思想依然在民間廣泛流傳。李贄的悲劇在于他的學說觸及了統(tǒng)治階級管理社會的思想基礎(chǔ),歷代皇帝都重視道德,以儒家思想治天下,但李贄卻完全否定它。雖然歷史在民間孕育著新的趨勢,但是由于受鉗于古老而呆板的政治系統(tǒng),它只能零星冒頭卻始終成不了氣候。雖然李贄的思想極富創(chuàng)見性,甚至頗有破壞力,但我們依然可以看到舊學在他身上的影子,看到他思想的種種矛盾之處,因為作為一個受傳統(tǒng)文化影響長大的文人,他的學說仍然難以跳出所處的時代,他奮斗、憤怒,爭論、掙扎,卻始終不能成功。新生的社會力量顯然仍處于懵懂之中,而李贄的鋒芒終究只能淹沒于傳統(tǒng)孔孟之道的汪洋大海。
參考文獻:
[1]侯外廬.中國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李贄.焚書·續(xù)焚書[M].長沙:岳麓書社,1990:183.
[3]許建平.李贄思想演變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2.
[4]許建平.李卓吾傳[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
[5]黃仁宇.萬歷十五年[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