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愛群 李錦暄
論金基德電影中存在主義元素的體現(xiàn)和價值
□ 尹愛群 李錦暄
金基德的電影多表現(xiàn)生活中的普通小人物,正視他們生命的本質(zhì)存在,契合了存在主義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的特點。在電影中,金基德用人的異化來表現(xiàn)個性,用暴力去爭取自由,為了選擇而掙扎,最后在救贖中完成自我造就?;闹嚨墓适卤┞渡畹目嚯y,獨特的影像風格揭示扭曲的人性,從每一個主體人物的身上,都能尋找到存在主義或強或弱的光芒。
金基德;電影;存在主義
哲學,一門已經(jīng)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學科,而電影從十九世紀末誕生至今才一百多年的時間,如果說二者之間有融合和溝通,那一定是電影家們不由自主地受各種哲學思潮的影響,將電影發(fā)展成為一門思想豐富、精神境界獨特的藝術。
金基德被譽為“21世紀最具領導潛力的導演”,很多人評論他是韓國電影第一人,并且在韓國眾多導演中,他的電影在韓國獲得國際獎項最多。他的作品都是以市井小人物為主角,表現(xiàn)底層大眾人生中所面臨的磨難與掙扎、痛苦與救贖,他讓每一個人接受自己的本質(zhì)存在,又從這種存在中發(fā)現(xiàn)矛盾與苦難,受不同的刺激而后進行反抗、掙扎。從生命的悲慘存在到靈魂的慈悲救贖,金基德的許多作品中都蘊含著存在主義的哲學觀念,因此,從存在主義的角度去分析金基德的電影,我們能更深入地探索影片的升華價值及其所要表達的人性主題。
金基德的電影充滿了常人難以理解的荒誕,這種荒誕不僅是基于導演個人的人生經(jīng)驗,更是影片中角色偶然的遭遇所產(chǎn)生的不得已的苦難,是一種偶然的必然。
(一)輪回與存在
金基德的許多電影都摻雜了宗教元素,輪回觀念在多個電影中被涉及。輪回即宿命,即生命的定向發(fā)展,然而處在輪回中的人并不自知,這種輪回導致的必然性是人們的偶然遭遇導致的,人們自身并沒有理由和能力去決定事情的發(fā)展方向,所以人們正視并接受自己的本質(zhì)存在,哪怕這種存在是一種循環(huán)和注定。無論是否篤信宗教,輪回所帶來的痛苦與迷茫,是每個生命都難以經(jīng)受得起的,而金基德則用電影主角的人生體悟對輪回與存在的關系做了最直觀的呈現(xiàn)。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最明顯的關于人生輪回的哲學闡釋。春天,小和尚在青蛙身上綁石頭,以此取樂;夏天,和尚已成為青年,經(jīng)不住一名來寺院養(yǎng)病的少女的誘惑,與其交歡并還俗;秋天,中年的還俗和尚殺妻后回到寺院,又被警察帶走;冬天,老僧出獄歸來,想通過苦修以贖罪。影片將人生階段鑲嵌在季節(jié)中,冬天到了人也老了,一場人生經(jīng)歷也完整了。影片結尾,第二年春天,新收養(yǎng)的小沙彌以石喂魚取樂,新的春天和年輕的生命,在踩著前一個苦行僧童年的步伐,一步步走入一場新的輪回。
《撒瑪利亞女孩》則是一個閉合式的輪回模式,為了籌集去歐洲旅行的資金,潔蓉向陌生人出賣肉體,倚雋則負責拉客和望風,在一次警察的突擊搜捕下,倉皇出逃的潔蓉跳樓身亡,倚雋在面對好友去世的痛苦時,心理被這偶然的意外扭曲了,于是走上了一條常人難以理解的“還錢”之路——去和潔蓉交易過的嫖客們一一交歡后將錢還給他們。閉合輪回模式給倚雋和潔蓉的友誼畫了一個完美等號,一切存在因此而有了價值,但這種荒誕怪異的方式讓觀眾看起來既心疼又心酸。
(二)救贖與造就
人們處在痛苦中時,總會尋求自我救贖,或從他人施加的壓力下獲得覺悟和重生。金基德的影片里太多的人被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扭曲,救贖就是在扭曲到極致后產(chǎn)生的覺悟,在救贖之后人生與理想被重新造就,生活有了新的意義和價值。
《撒瑪利亞的女孩》中,潔蓉從頭到尾都是滿臉笑容,哪怕是最后死去時,倚雋掀開蓋在她身上的白布,看到的仍然是一臉熟悉的微笑,“金基德用純潔善良的少女‘笑容’來訴說生的荒誕與死的荒謬。而倚雋的‘犧牲’行為,即是救贖潔蓉的圣潔靈魂,也是在救贖自己,更是在無意之間救贖了嫖客的靈魂。”①而《空房間》的救贖方式同樣怪誕,泰石經(jīng)常去無人居住的陌生房子里洗衣打掃衛(wèi)生,然后在主人回家前悄無聲息地離開,因此而偶遇受丈夫虐待的女子善花。泰石因埋葬了一位獨居老人被誤解入獄,后來以“隱身術”成功逃獄,并躲過善花丈夫的注意,與善花快樂地生活在了一起。泰石的“隱身術”既是對自己的救贖,也是對飽受丈夫折磨的善花的救贖。無所事事、好為陌生人打掃房間的泰石,成了一個有愛有家的快樂者,而善花則改變了態(tài)度接受丈夫并與泰石無阻礙地相愛,既保全了家庭,又不受虐待,且尋到了真愛。
是那些不能承受的痛苦成全了人們?nèi)ふ揖融H的動力,盡管這些救贖方式奇特怪異,但人們最終獲得了自由和新生。在自我和他人救贖中,人們造就了一個新的自己,也成全了別人更有意義的人生。
薩特說:“他人即地獄。”他人與自己的身體同在一個世界,但心靈與精神卻千差萬別,每一個“他人”都是一座恐怖的地獄,地獄里有不信任、暴力、冷漠、血腥,有價值觀的扭曲、人性的畸形。
在金基德的作品里,地獄常常通過人性的異化來體現(xiàn)?!豆防锏纳倥c收養(yǎng)她的老頭達成協(xié)議,在她年滿18周歲時二人成親,直到一個到船上旅游的大學生出現(xiàn)后,少女變心了,而一個年逾花甲的老頭為了順利與一個未成年少女結婚,不斷用武器——“弓”向大學生發(fā)起挑戰(zhàn)。從頭到尾,老頭和少女之間沒有任何語言上的溝通和交流,用軟武力囚禁一個花季少女的身體和靈魂,讓她必須只屬于自己。老頭的性格異化在他悲憤的眼神里暴露無遺,而他的異化是束縛少女的地獄,在這個地獄里,少女無論是掙扎還是投降,都只能得到痛苦。在《壞小子》里,這種人性的異化更加嚴重。亨吉和他喜歡的女孩互為彼此的地獄,女孩本是一個女大學生,被亨吉騙去從事妓女工作,從最初的反抗到最后麻木得只剩下一具聽話的軀殼。而亨吉為了女孩被別人暴打、捅殺,他對待周圍的一切都充滿了暴力、憤怒和不滿,卻每夜在玻璃墻外孤獨糾結地看著女孩出賣自己的肉體。
他人的存在,于“我”是一種永恒的危險,地獄即他人,而“我”亦是他人的地獄。在金基德人性異化的地獄里,人與人是不能互通的,是沒有語言可以交流的,所以每一個“他人”都是“我”的地獄。
細看金基德的電影,蘊含太多虐心的點,人與命運都是凄慘和悲涼的。生活充滿了不如意,人被生活磨得遍體鱗傷,到處是壓抑和狂躁,抬頭看見的都是陰暗的天,人與人之間除了暴力,沒有其他溝通手段,在這種瘋狂的模式下,用暴力去尋求自由,用掙扎和反抗去維持自己的利益和選擇,正是金基德電影的精髓所在。
(一)暴力與自由
“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質(zhì)并且使人的本質(zhì)成為可能,人的存在的本質(zhì)懸置在人的自由之中。”②渴望自由說明兩個問題,一是受到了壓迫,自由被覆滅了;二是不滿足于現(xiàn)狀,想獲得更高層次的心靈自由。在金基德的影像中,自由是需要用暴力去爭取的,這種暴力是沒有理智和道德可言的,人們被荊棘叢生的現(xiàn)實所殘害,自由早已經(jīng)是天外之物,人性的扭曲和到處是“地獄”的環(huán)境,迫使人們用暴力去尋求自由。
對待命運的壓迫,人們已經(jīng)茍延殘喘,顧不得斯文地說教,暴力是解決問題和擁有選擇權與自由的最佳途徑,而金基德式的暴力多少摻雜著血腥。《壞小子》中,亨吉被人報復時,一條尖刀玻璃刺入他的身體,血立刻流了一地,這樣的暴力刺激了他用更強的暴力去報復;第二次是匕首,他倒在了血泊中,但他頑強的意志催生了他為了自由而活的反抗。亨吉侵犯了別人的自由,所以他被報復,但他同樣用暴力去對待任何阻礙他的人,他內(nèi)心的自由是要求喜歡的女孩既要受他掌控去做妓女,又不允許別人去傷害她,最終他才能成為這個墮落風塵的妓女的英雄。
《收件人不詳》里的昌國從小就是沒有爹的“野種”,周圍人的歧視和侵略讓他失去了正常生活,甚至連自己喜歡的女孩也跟了別人。他的內(nèi)心被丟失自由的痛苦煎熬著,所以昌國時常將這種痛苦發(fā)泄到母親身上,母親是他沒有自由的根源,于是他用刀割掉了母親胸上的紋身,這個紋身是關于他那不知去向的美國大兵父親的,它加劇了昌國內(nèi)心的悲憤和暴力傾向。
追求自由和暴力是一種惡性循環(huán),人們的壓抑和悲憤太深沉,溫文爾雅的方式已經(jīng)無法抑制內(nèi)心的痛苦,而暴力反抗是獲取自由最直接的方式。然而,暴力有時候意味著毀滅,所以昌國抵不住自己內(nèi)心“自由”的崩塌,騎上摩托車將自己的生命結束在了稻田里。
(二)掙扎與選擇
盡管生命充滿了苦難與無奈,人們?nèi)杂羞x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存在主義認為,人生在世就意味著必須不斷進行選擇,但在金基德所營造的影像世界里,選擇是艱難的,因為人性已經(jīng)扭曲變質(zhì),任何想要擺脫現(xiàn)狀的選擇都是掙扎到了山窮水盡后得到的結果,所以選擇又是可貴的。
比如《弓》,花甲老頭對未成年女孩的變態(tài)束縛,致使女孩產(chǎn)生了掙扎和反抗。每天晚上,睡在上鋪的老頭總會將手伸到下鋪握住女孩的手,而女孩自從認識大學生之后便開始掙扎,想要逃離他的掌握。然而面對生活的改變,老頭也開始掙扎,他不想別人來破壞自己固有的選擇,所以他開始加速劃掉日歷,甚至拿起“弓”去攻擊大學生。這一行為更加刺激了女孩的反抗,女孩的眼神從柔情變?yōu)樵骱蓿项^壓迫得越緊,她掙扎得越厲害,而女孩不過是想掙脫牢籠擁有自由,選擇不跟養(yǎng)了她10年但已年過花甲的老頭結婚,選擇去跟年輕大學生有情人終成眷屬。
《空房間》里,泰石面對殺人誤會時,并沒有從外在直接反抗,而是在監(jiān)獄里通過不斷練習“隱身術”來尋找越獄機會。他的掙扎是掩蓋在順從的假象里的,表面上泰石并不回應獄警的打罵,順從的背后卻是他骨子里張牙舞爪的掙扎。越獄后他不再去給陌生人打掃房子,而是和自己喜歡的女人生活在了一起,盡管這個女人是有夫之婦,但這就是他的選擇,無論對錯,只去從心。
縱觀金基德的電影,主角全是社會底層的小人物,這些小人物的生活是混沌的,他們在經(jīng)歷人生苦難的時候,自由被剝奪了,于是他們?yōu)榱藸幦∽杂啥x擇暴力,或是為了獲得選擇權而掙扎,這都是他們存在的方式。或許金基德在拍攝這些影片時并沒有刻意去附和西方的哲學思潮,但存在主義的烙印卻鑲嵌在那些小人物的身上,并且從荒謬、暴力、痛苦中體現(xiàn)他們的人生價值。從美學思想到影像風格,金基德的電影用一種獨特的方式去揭露人性善惡,又從不斷暴露的血腥中去傳輸特殊的精神價值。這也是金基德自己的自由選擇,他愿意用暴力去解讀這個世界的真善美丑,用人性扭曲去揭示痛苦的深沉,用與眾不同的關注角度去滿足自己的審美自由。
注釋:
①段曉琳.存在主義視角下的金基德[J].名作欣賞,2014 (30):165-167.
②[法]薩特著.存在與虛無[M].陳宣良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7:56.
1.[德]馬丁·海德格爾著.存在與時間[M].陳嘉映,王慶節(jié)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0.
2.柳鳴九.薩特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1.
3.[法]阿爾貝·加繆.西緒福斯的神話[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
4.張容.形而上的反抗——加繆思想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5.陸揚,王毅.文化研究導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6.
6.龐弘.籠中之舞——論金基德電影中的存在主義精神[J].電影文學,2008(05):45-46.
(尹愛群:吉林藝術學院教師;李錦暄:吉林藝術學院戲劇與影視學專業(yè)2015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