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學(xué)鴻
(揚(yáng)州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江蘇 揚(yáng)州 225002)
《堯典》與《逍遙游》對炎帝部落文化的關(guān)聯(lián)性敘事
賈學(xué)鴻
(揚(yáng)州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江蘇 揚(yáng)州 225002)
《尚書·堯典》和《莊子·逍遙游》對于帝堯禪讓所作的敘述,是兩種不同的流傳版本,《逍遙游》堯讓天下于許由的寓言,是《堯典》中堯向四岳禪讓歷史的投影?!跺羞b游》中的四子,是由《堯典》 中的四岳轉(zhuǎn)換而來。歷史上的四岳,是炎帝部落的四位首領(lǐng),也是四大部落后裔所居之山的名稱。炎帝部族的高山崇拜與祖先崇拜結(jié)合在一起,山神同時也是祖先神。帝舜指派炎帝后裔伯夷為秩宗,應(yīng)出于祭祀四大名山的需要?!跺羞b游》中的藐姑射山及其神人,是對炎帝部族高山崇拜的改造。
《尚書·堯典》;《莊子·逍遙游》;炎帝文化;關(guān)聯(lián)節(jié)點;藝術(shù)改造
《尚書》作為一部上古傳世經(jīng)典,許多戰(zhàn)國文獻(xiàn)反復(fù)予以征引。對此,董治安先生作過具體統(tǒng)計[1]154-165。征引《尚書》的戰(zhàn)國文獻(xiàn),除了《左傳》、《國語》、《戰(zhàn)國策》三部歷史著作,還有幾部子書,其中包括《論語》、《孟子》、《荀子》、《墨子》、《管子》、《尸子》和《呂氏春秋》。在上述諸多的子學(xué)著作中,《莊子》不在其列。就此而論,似乎《莊子》與《尚書》不存在直接關(guān)聯(lián)。再從這兩部書的總體風(fēng)格來看,二者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韓愈的《進(jìn)學(xué)解》稱“周誥殷盤,佶屈聱牙”,是對《尚書》總體風(fēng)格所作的認(rèn)定。《莊子·天下》篇評價《莊子》:“其書雖瑰瑋而連犿無傷也,其辭雖參差而讠叔詭可觀。”兩部著作一者是佶屈聱牙,一者是瑰瑋參差,都屬于難以解讀之書。那么,它們之間是否真的不存在關(guān)聯(lián)?如果有關(guān)聯(lián),關(guān)聯(lián)的節(jié)點又在哪里?這對于《尚書》和《莊子》研究,均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
禪讓制是儒家的政治理想,對此《尚書·堯典》有如下記載: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載,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p>
對于其中的“汝能庸命巽朕位”,孔安國傳曰:“巽,順也。言四岳能用帝命,故欲使順行帝位之事?!盵2]123這是說堯感到自己年事已高,希望四岳能繼承自己的職位,擔(dān)任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四岳沒有接受堯的禪讓,于是出現(xiàn)推薦舜的后續(xù)情節(jié)。
對于堯的禪讓,《莊子·逍遙游》篇這樣寫道:
堯讓天下于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于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尸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盵3]22
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3]24
把這段文字與《堯典》的記載相對照,可以看出二者之間明顯的差異?!秷虻洹分械亩U讓對象是四岳,《逍遙游》的禪讓對象是許由。《堯典》中雙方對話都很簡短,直接說出各自的想法;《逍遙游》中雙方是長篇大論,充分列舉自己的理由,并且巧妙地運用比喻。許由的拒絕之辭還涉及名實之辨,是對以公孫龍為代表的名家學(xué)派思想的吸納。這就提出兩個問題:一是如何看待《堯典》和《逍遙游》對禪讓一事所作敘述的差異?二是怎樣評價許由這位逸世高人在先秦時期的知名度?對于第一個問題,徐旭生先生已經(jīng)作過論述:
至于許由,太史公審慎,不敢為他作傳,后人多疑為“堯讓天下于許由”,不過是莊周的寓言,這個名字不過是“子虛”、“烏有”之類。實則,《莊子》內(nèi)固然有許多寓言,但這一點卻是由于傳說推演出來。大岳(四岳)后人封于許,用后人的說法,稱他的氏為許,并不錯誤?!@件事情也許是后人對于堯、四岳、舜諸人理想化的結(jié)果,未必有歷史的價值,但是這個傳說與“堯讓天下于許由”的傳說同出一源,似乎不會有大錯誤。《莊子》所載堯的話是莊子自己作的文章,不惟與堯無干,并且與傳說也不相干??墒莻髡f自有來源,并不是《莊子》虛造出來。[4]122
徐先生的分析很透徹,所給出的結(jié)論是可信的?!跺羞b游》和《堯典》有關(guān)堯禪讓一事的記載,確實同出一源,有其歷史背景?!秷虻洹酚涊d的是歷史傳說,《逍遙游》則是在歷史傳說基礎(chǔ)上作進(jìn)一步推演。在進(jìn)行推演過程中,禪讓對象由四岳變成許由,也有其合理性,因為四岳的后裔封于許,故可以稱為許氏?!蹲髠鳌る[公十一年》稱:“夫許,大岳之胤也?!边@句話出自鄭莊公之口,楊伯峻先生所作注釋如下:
大同太。大岳即四岳,《國語·周語下》“共之從孫四岳佐之,申、呂雖衰,齊、許猶在”,及《周語中》“齊、許、申、呂由太姜”可證。[5]75
許國是四岳后裔所建,《逍遙游》在歷史傳說基礎(chǔ)上所進(jìn)行的推演,把四岳置換成許由,同樣是以歷史為依托,并非全是憑空虛擬?!妒酚洝げ牧袀鳌烽_頭一段有如下話語:
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賢人,如吳太伯、伯夷之倫詳矣。余以所聞由、光義至高,其文辭不少概見,何哉?
對于結(jié)尾一段話,司馬貞作了如下解釋:
概是梗概,謂略也。蓋以由、光義至高,而《詩》《書》之文辭遂不少梗概載見,何以如此哉?是太史公疑說者之言或非實也。[6]2122
司馬貞所作的解釋大體合乎原文的本義。司馬遷的上述話語,主要是慨嘆許由、務(wù)光這類高士,未能像伯夷、叔齊那樣名聲彰顯,有很高的知名度,他們的美名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妒酚洝げ牧袀鳌方Y(jié)尾寫道:“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惡能施于后世哉!”在司馬遷看來,“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伯夷、叔齊這兩位賢人,是因為得到孔子的稱頌而名聲更加顯赫。而許由則沒有如此幸運,沒有青云之士為他宣傳,因此,知名度無法與伯夷、叔齊相比。司馬遷的評論有其道理,并且頗為深刻透徹?,F(xiàn)在的問題是,許由是否名聲湮沒?即從《莊子》一書而言,關(guān)于他拒絕堯的禪讓,除了《逍遙游》的記載,還見于《外物》、《讓王》。這個事實表明,起碼在莊子學(xué)派那里,許由不是名聲淹沒,而是名聲大振,知名度很高。這涉及價值評判問題,是否只有那些受到儒家圣人稱揚(yáng),見于《詩》、《書》等儒家經(jīng)典的賢人,才算是芳名垂范于后世?而那些在世俗民間傳播渠道被稱揚(yáng)的人物,難道與聲譽(yù)不朽無緣?司馬遷秉持的是傳統(tǒng)的主流價值觀,他在《史記·孔子世家》結(jié)尾寫道:“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彼抉R遷對許由、伯夷、叔齊這類高士所作的價值判斷,同樣折中于孔子。這位儒家圣人沒有留下稱揚(yáng)許由的話語,司馬遷就認(rèn)為這位高士聲名湮沒。根據(jù)《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司馬遷讀過《莊子》一書,并列舉出其中一些篇目,他對書中有關(guān)許由的敘事完全有可能接觸到??墒?,他并不認(rèn)為這是許由歷史知名度很高的表現(xiàn),而仍然感慨這位高士的“寂寞身后名”。其實,許由的聲名在歷史上并不寂寞,他的傳說最早見于先秦文獻(xiàn),后來繼續(xù)在社會上傳播。晉代皇甫謐編《高士傳》,許由與伯夷、叔齊一道,均被收錄其中。如何看待非主流渠道所作的傳播,在當(dāng)今網(wǎng)絡(luò)時代,成為更加尖銳的問題。
《莊子·逍遙游》在敘述藐姑射神人傳說之后寫道:
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內(nèi)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窅然喪其天下焉。
對于其中提到的四子,眾說紛紜,主要有三種解釋。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引司馬彪注,認(rèn)為四子指“王倪、齧缺、被衣、許由”[3]34,即道家的四位得道之人,這是第一種解釋;成玄英疏:“而四子者,四德也:一本,二跡,三非本非跡,四非非本跡也?!盵3]34將四子釋為“四德”,是從哲理出發(fā)所作的第二種解釋;林希逸稱:“汾陽,堯都也,在堯之都而見姑射之神,即堯心也?!盵7]10由現(xiàn)實上升到精神,說明“往見”只是堯的心中所想,“四子”應(yīng)是姑射山神。這是第三種解釋。以上三種解釋在《逍遙游》中找不到內(nèi)證,與堯的歷史傳說也不搭界。因此,還要回歸到記載唐堯傳說的經(jīng)典文獻(xiàn)《尚書·堯典》,用以反觀《逍遙游》中的四子。
在《堯典》的記載中,與堯接觸最多的是四岳,是堯的咨詢對象。堯向四岳咨詢能夠治理洪水的領(lǐng)軍人物,四岳推薦鯀;堯要傳位于四岳,四岳推辭;堯請四岳推薦受禪人選,四岳舉薦舜。既然堯?qū)λ脑廊绱诵湃?,《逍遙游》以堯的傳說編織寓言故事,把堯的請教對象設(shè)定為四子,無論從歷史背景考察,還是進(jìn)行邏輯推演,四子均應(yīng)該是四岳的歷史投影,把四岳轉(zhuǎn)換成四子,可以說是順理成章,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然而,問題遠(yuǎn)非如此簡單,其中還有一系列需要給出明確答案的學(xué)術(shù)懸案。
《逍遙游》中提到的四子,明顯指四個人,而不是指單獨一個人,這是《莊子》的行文習(xí)慣。如《齊物論》提到昭文、師曠、惠施,然后稱“三子之知幾乎”,三子,指三個人。《讓王》篇提到伯夷、叔齊,稱為二士。這類語例在《莊子》中反復(fù)出現(xiàn),四子,應(yīng)指四位人物角色??墒?,《堯典》中四岳究竟指四位歷史人物,還是指單獨一個人,是歷史上一樁懸案。對于《堯典》首次出現(xiàn)的四岳,孔安國傳曰:“四岳,即上羲和之四子,分掌四岳之諸侯,故稱焉?!盵2]122按照這種解釋,四岳是四個人,即《堯典》前半段提到的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孔穎達(dá)所作的疏沿襲孔傳,并作了進(jìn)一步闡釋。到了南宋,對四岳的解釋發(fā)生明顯的改變。蔡沈《尚書集傳》稱:“四岳,官名,一人而總四岳諸侯之事也。”[8]552這是認(rèn)定四岳指稱單獨一個人,是主管四岳諸侯的行政長官。蔡沈是朱熹的弟子,他的說法是承襲師說。朱熹與弟子曾有如下對話:
問:“四岳百揆?”曰:“四岳是總在外諸侯之官,百揆則總在內(nèi)百官者?!庇謫枺骸八脑朗且蝗??是四人?”曰:“汝能庸命,巽朕位,不成讓于四人。又如,咨,二十有二人,乃四岳、九官,十二牧,尤見得四岳只是一人?!盵8]553
朱熹是根據(jù)《堯典》所載堯向四岳進(jìn)行禪讓的段落,推演出四岳為一人的結(jié)論?!秷虻洹分性谒脑劳妻o帝堯禪讓后,還有如下對話:
曰:“明明揚(yáng)側(cè)陋?!睅熷a帝曰:“有鰥在下,曰虞舜?!钡墼唬骸坝?,予聞,如何?”岳曰:“瞽子,父頑,母嚚,象傲??酥C以孝,烝烝,不格奸?!?/p>
這場對話是在堯和四岳之間展開,中間沒有其他成員介入。對于其中的“師錫帝”,孔安國傳:“師,眾?!盵2]123即四岳回答唐堯,是眾人一齊回答,說明四岳指的應(yīng)是四人,而不是單獨一個人。
另外,《尚書·舜典》還有如下記載:
舜曰:“咨,四岳,有能奮庸熙帝之載,使宅百揆,亮采惠疇?”僉曰:“伯禹作司空?!钡墼唬骸坝?,咨禹,汝平水土,惟時懋哉!”
以上這輪對話首先是在舜和四岳之間進(jìn)行。舜請四岳推薦擔(dān)當(dāng)統(tǒng)領(lǐng)百官的人選,四岳一致推薦禹。對于其中的“僉曰”,孔安國釋為“四岳同辭而對”,[2]130也就是異口同聲。顯然,四岳應(yīng)是四人,而不是一個人。
通過辨析以上兩場對話,可以得出結(jié)論:四岳應(yīng)是四個人,而不是指單獨一個人,這是《尚書》本身提供的內(nèi)證,是把當(dāng)時對話的語境作了歷史還原而得出的觀點。因此,從漢代的孔安國到唐代孔穎達(dá),都把《堯典》中“師錫帝”的“師”字釋為“眾官”。從當(dāng)時的實際情況考察,堯是專門向四岳進(jìn)行咨詢,是正式的議事規(guī)則,說明四岳不是堯的同族官員,否則就不是禪讓,而是世襲了。
《尚書·堯典》中的四岳是堯的咨詢對象,是由四個人組成的群體。《莊子·逍遙游》中,堯“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堯所前往拜訪的四子,也是由四人組成的群體。四岳、四子在《堯典》和《逍遙游》中分別是堯咨詢和拜訪對象,四子是由四岳轉(zhuǎn)換而來,留下了歷史的投影。由四岳到四子,人員數(shù)量上是對等的,具有歷史真實的一面。
堯前往藐姑射山拜訪四子,而四子是四岳的歷史投影。那么,《莊子》為什么把這次拜訪的地點設(shè)置在深山?這就涉及四岳在歷史上的真實角色。按照孔傳所作的解釋,四岳指《堯典》提到的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可是,這在《堯典》中找不到根據(jù)。況且對同一組人物采用兩種不同的稱謂,在《尚書》中也沒有這方面的案例,孔傳無法成立。
四岳,顧名思義,與高山有關(guān),這種稱謂的由來,可以從《尚書·堯典》中找到內(nèi)證。舜代堯繼位之后,一個重要的舉措就是到東、南、西、北四岳巡守。這里提到的四岳,是四個方位的高山,由此推斷,把四岳作為人的稱謂,當(dāng)是由四個方位的高山而來,他們應(yīng)該分別是東岳、南岳、西岳、北岳所在的部落首領(lǐng)。這種推斷在《舜典》中也可以找到內(nèi)證:“歲二月,東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覲東后?!贬纷?,指東岳泰山。對于其中的“東后”,孔傳:“東方之國君”,[2]127大意近之。當(dāng)代學(xué)者或釋為“東方氏族部落的首領(lǐng)”,[9]15或釋為“東方諸侯的君長”[10]35,較之孔傳更加準(zhǔn)確。從《舜典》上下文的敘事考察,《尚書》用以指稱人物的四岳,分別指四座高山所在地的首領(lǐng),處于東部則成為東岳,也就是本文所說的“東后”,其他各方位以此類推。需要進(jìn)一步加以探索的問題是,作為地理名稱的四岳,分別位于何處?這四座山在堯、舜時期是哪個部族的領(lǐng)地?
東岳的位置是確定的,指的是泰山,在今山東境內(nèi)。對于這個地區(qū)的早期居民,徐旭生先生根據(jù)《左傳》、《國語》、《山海經(jīng)》的記載,得出以下結(jié)論:
據(jù)此三書,已經(jīng)足以證明炎帝氏族,姜姓在相當(dāng)早的時候已經(jīng)在山東居住。[4]46
徐先生所說的時間,指西周之前。泰山所在地區(qū)是史前傳說時期炎帝后裔伯陵的領(lǐng)地。后來周王朝把呂尚分封在齊,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于那里很早就是炎帝后裔的領(lǐng)地。由此推斷,作為人物稱謂的東岳,應(yīng)當(dāng)是炎帝的后裔,是泰山所在地區(qū)的部族首領(lǐng)。
西岳指華山,對于華山附近的遠(yuǎn)古居民,徐旭生先生有如下論述:
炎帝氏族,除上述國家外,還有一個在古代很重要的國家,就是共工氏。它的建國在今何地,古代無傳。羅泌據(jù)《淮南子·本經(jīng)訓(xùn)》“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敝?,就說共國建在莘、虢之間(在今河南西部陜縣境內(nèi))。郝懿行據(jù)《山海經(jīng)》,說古空桑有三地:一在莘、虢之間,二在趙、代間(今山西北部),三在兗地(今山東西部),說得很是。[4]47
共工氏,見于《尚書·堯典》?!秶Z·周語下》又稱“共工從孫四岳”佐助禹治水,四岳與共工有血緣關(guān)系,同出自炎帝。共工氏后裔所建的共國在今河南陜縣境內(nèi),即今三門峽一帶,那里與西岳華山相鄰,著名的桃林塞就在其中?!渡袝纷鳛槿宋锓Q謂的西岳,指的是居住在這一地區(qū)炎帝后裔的首領(lǐng)。
關(guān)于南岳衡山,古今學(xué)者有過如下辨析:
衡山,舊注多云即南岳衡山,但胡渭認(rèn)為距長江甚遠(yuǎn),誤。顧頡剛師認(rèn)為在河南南召縣,即《山海經(jīng)·中山經(jīng)》中的衡山,可備一說。[9]77
顧氏之說可從,早期的南岳衡山確實應(yīng)在今河南的南召一帶,那里北邊就是伏牛山,作為地理名稱的南岳指的是伏牛山?!逗鬂h書·西羌列傳》寫道:“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岳。及舜流四兇,徙之三危,河關(guān)之西南羌地是也?!崩钯t等注稱南岳“衡山也”。[11]2869三苗出自炎帝系統(tǒng),堯、舜之際居于南岳衡山附近。另外,炎帝后裔所建的申、甫二國,也在南岳附近,即今河南南陽。大量證據(jù)表明,堯舜時期,南岳衡山所在的伏牛山東南地區(qū),是炎帝后裔的領(lǐng)地。作為人物稱謂的南岳,指伏牛山一帶炎帝后裔的首領(lǐng)。
再看北岳的地理位置?!稜栄拧め屔健罚骸昂闵綖楸痹??!惫弊ⅲ骸俺I??!焙萝残辛x疏:“恒山在上曲陽,屬常山郡。漢、晉《志》同。今在定州曲陽縣西北?!盵12]889最初的恒山,位于今河北曲陽西北,那里是太行山區(qū),堯舜時期作為地理名稱的北岳,指的是太行山。那么,這個地區(qū)在史前時期是否有炎帝后裔居住呢?徐旭生先生寫道:
考古代地名,叫作共水的有三個,叫作共國的也有兩個。《山海經(jīng)·北次三經(jīng)》說:“泰頭之山,共水出焉,南注于虖池。”當(dāng)在今山西省五臺縣境內(nèi)。這是一條叫作共的水。[4]47
在徐先生看來,帶有“共”字的國名、水名,可能全有共工氏舊居。今山西五臺山是共水發(fā)源地,東邊與北岳恒山相鄰,由此推斷,那里應(yīng)該是炎帝后裔共工氏系統(tǒng)的領(lǐng)地。
《山海經(jīng)·北次三經(jīng)》還有精衛(wèi)填海的神話傳說:
炎帝之少女名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wèi),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郭璞注:“今在上黨長子縣西?!盵13]111發(fā)鳩之山是漳水發(fā)源地。漳水有清漳、濁漳之分。濁漳匯入清漳之后統(tǒng)稱漳水,向東流入黃河。
清漳的源頭在今山西昔陽境內(nèi),處于太行山西麓。濁漳的源頭在今山西榆次一帶,位置偏西七十公里左右。上黨長子即今山西長治,那里是濁漳水所在流域,并不是漳水的發(fā)源地,郭璞注有誤。清漳、濁漳的發(fā)源地均屬太行山脈,兩處北距共水發(fā)源的泰頭之山,亦即五臺山,直線距離不足二百公里。上述材料表明,從北岳恒山到兩條漳水源頭處,都有炎帝系統(tǒng)先民留下的遺跡,太行山是炎帝后裔在史前傳說時期的又一重要領(lǐng)地。作為人物稱謂的北岳,當(dāng)指太行山地區(qū)炎帝后裔的首領(lǐng)。
通過以上辨析和梳理可以看出,《尚書》中作為人物稱謂的四岳,指的是由四人組成的群體,而不是單獨一個人。他們分別是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地區(qū)的部族首領(lǐng)。作為地理名稱的四岳,分別對應(yīng)的是泰山、伏牛山、華山、太行山。在這四大山脈所處地域,史前傳說時期均有炎帝后裔居住。作為人物稱謂的四岳均出自炎帝系統(tǒng),是以這四大名山所在地的部族成員為依托。
有關(guān)四岳這個稱謂,在歷史上之所以成為學(xué)術(shù)公案,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古代注家按照后代朝廷的官制,去解說《堯典》的記載。近現(xiàn)代的《尚書》學(xué)者,已經(jīng)基本走出解讀的誤區(qū),越來越貼近那個時段的實際情況。如對于《堯典》記載的多輪對話,當(dāng)代學(xué)者做出如下認(rèn)定:
這幾句人物對話生動地描述了原始社會的一次部落聯(lián)盟議事會。會議的主持者是部落聯(lián)盟領(lǐng)袖堯,出席會議的是各個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四岳十二牧。會議的議題是選拔各方面的管事人才。[10]45
把《堯典》的記載還原為“部落聯(lián)盟的議事會”,把四岳十二牧認(rèn)定為“各個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這就避免了用后代朝廷的官制去附會四岳這個稱謂。沿著這個思路進(jìn)行探究,一系列相關(guān)的學(xué)術(shù)懸案就有可能得到妥善的解決。
現(xiàn)在回到《莊子·逍遙游》與《尚書》的關(guān)聯(lián)?!秷虻洹分械乃脑朗菆虻淖稍儗ο螅跺羞b游》的作者把四岳轉(zhuǎn)換成四子,又把堯與四子的交往設(shè)置成前往深山進(jìn)行拜訪,是對《堯典》敘事的再次改造。但是,《逍遙游》的這種設(shè)置并非全是出自想象和虛擬,在《尚書》中還可以找到原型?!端吹洹肪兔鞔_記載,舜在接受堯的禪讓之后到四岳巡狩,并且接見當(dāng)?shù)氐牟孔迨最I(lǐng)。到了《逍遙游》中,前往遙遠(yuǎn)大山與四子相見的不是舜,而是堯;而堯見四子不是居高臨下的巡狩,而是求道討教。可以這樣說,《逍遙游》中堯往見四子于藐姑射山的情節(jié),是對《尚書》所記載的堯、舜傳說的整合,并對人名、山名作了轉(zhuǎn)換,改變了原有的人物關(guān)系。歷史上堯都在平陽,即今山西臨汾,舜繼續(xù)在那里擔(dān)任部族聯(lián)盟首領(lǐng)。從那里前往四岳所在的大山確實有遙遠(yuǎn)的路程。因此,姑射山作為四大名山的藝術(shù)復(fù)制,在山名的前面冠以“藐”字,用以暗示相距遙遠(yuǎn)。堯把四子作為拜訪對象,不是像歷史上舜那樣以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身份進(jìn)行巡狩,履行職責(zé),而是在四子的開導(dǎo)下“喪其天下”,不再以天下為事,顛覆了《尚書》對于堯、舜所作的記載?!跺羞b游》的此段文字似乎兩種句讀都可通,即“窅然喪其天下”,或“汾水之陽窅然”。“窅然”斷在上句,呼應(yīng)前面的“藐”,皆是深遠(yuǎn)之意。意謂堯見到四子,藐遠(yuǎn)的姑射山、汾水之陽的國都,似乎都變得遙不可及,于是天下的概念變得模糊不清,也即忘掉天下。把“窅然”一詞置于句末,用于表示某種狀態(tài),這在《莊子》書中有例證。如《在宥》篇假托《老子》之口描述士成綺:“而容崖然,而目沖然,而顙頯然,而口闞然,而狀義然?!比绻軐蛞娝淖右欢挝淖肿魃鲜隼斫猓敲?,不但“藐”與“窅然”的彼此呼應(yīng)得以顯示,而且汾水之陽與姑射山的關(guān)系也可厘清。
《尚書》中的四岳出自炎帝系統(tǒng),是所在地域的部族首領(lǐng)。對他們稱以“岳”字,體現(xiàn)的是史前傳說時期的高山崇拜。
高山崇拜在史前傳說時期普遍存在于各個不同的部落,但是,炎帝系統(tǒng)的高山崇拜,有其本部族的特點?!对娊?jīng)·大雅·崧高》首章前四句如下:“崧高維岳,駿極于天。維岳降神,生甫及申?!睂Υ耍珎魉鹘忉屓缦拢?/p>
崧,高貌。山大而高曰崧。岳,四岳也。東岳岱,南岳衡,西岳華,北岳恒。堯之時,姜氏為四伯,掌四岳之祀,述諸侯之職。于周則有甫、有申、有齊、有許也。駿,大。極,至也。岳降神靈,和氣以生申、甫之大功。[14]959-960
毛傳對歷史事實的追述本于《尚書》對四岳的記載,把四岳釋為四方諸侯之長。詩中提到的甫及申,均為姜姓,是炎帝的后裔。這首詩是為周宣王母舅申伯送行而作,故從申氏的由來說起。首句“崧高維岳”,專指嵩山而言,意謂高聳的嵩山是五岳之一。嵩,或作“崧”。“維岳降神,生甫及申”,毛傳所作的解釋疏離原義,程俊英先生譯為:“中岳嵩山降神靈,呂侯申伯生人間?!盵15]87所作的翻譯頗為確切,道出了原詩的本義。傳說炎帝系統(tǒng)的甫、申二氏是天帝降神靈于嵩山所生,嵩山之神是甫、申二氏的祖先神。由這則傳說推斷,炎帝系統(tǒng)先民的高山崇拜,是與祖先崇拜結(jié)合在一起,山神不但是自然神,而且是祖先神。
炎帝系統(tǒng)先民把山神視為本族的祖先神,同時,又把高山作為人生命的最終歸宿。宋玉《高唐賦》中出現(xiàn)巫山神女傳說,對此,李善注引《襄陽耆舊傳》如下記載:
赤帝女曰姚姬,未行而卒,葬于巫山之陽,故曰巫山神女。[16]589
這里所說的赤帝,指炎帝。傳說炎帝之女死后葬于巫山南麓,化為巫山神女,是把巫山作為死后的家園。如前所述,《山海經(jīng)·北次三經(jīng)》記載的精衛(wèi)鳥,是炎帝小女溺水而死之后的變形,她把發(fā)鳩之山作為棲居地。從這兩則神話傳說可以看出,炎帝系統(tǒng)先民把高山崇拜與祖先崇拜結(jié)合在一起,把高山神視為祖先神,本部族是由高山神生出,同時,本部族成員死后又依托高山,成為山中神靈。炎帝這種來于山又歸于山的觀念,是對于人初始從哪里來,最終到哪里去的思索和解說?!渡袝分械乃脑莱鲎匝椎巯到y(tǒng),這個稱謂的由來,應(yīng)是脫胎于炎帝部族高山崇拜與祖先崇拜的統(tǒng)一,與這個部族高山崇拜所滲透的生命理念密不可分。既然把本部族的誕生與死亡同高山崇拜相勾連,那么,把管理一方的部族首領(lǐng)稱為岳,有其歷史必然性。
四岳之稱的由來,源于炎帝部族高山崇拜與祖先崇拜的結(jié)合。《尚書·舜典》所載對于伯夷的推薦和任命,也與炎帝部族的上述文化屬性存在關(guān)聯(lián)?!端吹洹酚嘘P(guān)這一事件的記載如下:
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禮。”僉曰:“伯夷?!钡墼唬骸坝幔刹?。汝作秩宗,夙夜惟寅,直哉惟清?!辈莼?,讓于夔、龍。帝曰:“俞,往,欽哉!”
帝舜請四岳推薦主持禮儀和祭祀的人選,四岳推薦的是伯夷。關(guān)于伯夷所屬的部族,古代文獻(xiàn)記載得比較明確?!秶Z·鄭語》稱:“姜,伯夷之后也?!哪芏Y于神以佐堯者也。”韋昭注:“伯夷,堯秩宗,炎帝之后,四岳之族。”[17]514這里把伯夷的所屬部族交代得很清楚,他是炎帝的后裔,姜姓,與四岳屬于同一部族?!妒酚洝り愯绞兰摇穼懙溃骸安闹?,至周武王復(fù)封于齊,曰太公望?!盵6]1585這是說齊國開國之君姜太公是伯夷的后裔?!妒酚洝R太公世家》寫道:“太公望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于呂,或封于申,姓姜氏。”[6]1477照此說法,姜太公又是伯夷的后裔。司馬遷或是把姜太公的祖先追溯到伯夷,或是追溯到四岳,并不自相矛盾,而是因為伯夷和四岳本來就是同屬炎帝部族,上引《國語·鄭語》韋昭注指明了這種關(guān)聯(lián)。由此看來,四岳推薦伯夷擔(dān)當(dāng)主持祭祀的人選,是推薦本部族的成員,并且得到舜的認(rèn)可。
舜為什么同意四岳推薦伯夷主持祭祀事務(wù)?這與伯夷屬于炎帝部族直接相關(guān)。舜先是詢問能“典朕三禮”的人選,接著又對伯夷說“汝作秩宗”。關(guān)于“典三禮”與“作秩宗”之間的關(guān)系,蔡沈作出的解釋如下:
典,主也。三禮,祀天神,享人鬼,祭地祗之禮也。伯夷,臣名,姜姓。秩,序也。宗,祖廟也。秩宗主敘次百神之官,而專以秩宗名之者,蓋以宗廟為主也,《周禮》亦謂之宗伯。而都家皆有宗人之官,以掌祭祀之事,亦此意也。[8]581-582
蔡沈所作的解釋很明確,典三禮是指主持對于天地鬼神的各種祭祀,秩宗則是專指宗廟祭祀。古代宗廟祭祀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主持祭祀的人員要由本族人員擔(dān)任。《國語·晉語八》記載,晉平公生病,夢見黃熊入于寢門。適逢鄭子產(chǎn)出使到晉國,他認(rèn)為這是禹之父鯀在作祟,需對他進(jìn)行祭祀。于是,晉國執(zhí)政卿韓宣子“祀夏郊,董伯為尸”。韋昭注:“董伯,晉大夫。神不歆非類,則董伯其姒姓乎!尸,主也?!盵17]479
晉國祭祀鯀由董伯主持,韋昭懷疑他可能與夏族同為姒姓,否則,不會指派他主持祭祀。舜令伯夷“作秩宗”,主持對祖先的祭祀,這可能出自祭祀東岳、南岳、西岳、北岳的需要。這些高山是四岳的屬地,所在地的高山神兼有祖先神的屬性,舜巡狩要祭祀這四座大山,主持祭祀的人員自然應(yīng)該是炎帝的后裔,而不能是其他部族的成員。舜對于伯夷的“作秩宗”予以特殊強(qiáng)調(diào),反映出他對祭祀四大名山的高度重視。伯夷擔(dān)當(dāng)秩宗一事,折射出炎帝部族高山崇拜與祖先崇拜相結(jié)合的文化屬性,舜則是對這種原始宗教文化的順應(yīng)。
《莊子·逍遙游》中的四子,是由《尚書》中的四岳轉(zhuǎn)換而來?!渡袝分械乃脑乐Q及伯夷擔(dān)任秩宗一事,反映的是炎帝部族高山崇拜與祖先崇拜的合一?!跺羞b游》中堯前往藐姑射山拜訪四子的寓言,是對《尚書》有關(guān)堯、舜與四岳交往所作記載的整合與改造,在取材方面依然以山為依托。不過,文中出現(xiàn)的不是東、南、西、北四座大山,而是藐姑射之山;所出現(xiàn)的山神則是藐姑射神人: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fēng)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谷熟。
這位神人居住在藐姑射之山,明顯是位山神。不過,這位山神沒有祖先神的屬性,而是作為純粹的自然神呈現(xiàn)出來。如果把他與《尚書》中的四岳山神相比,明顯可以看出二者之間的差異。四岳山神既是炎帝后裔的祭祀對象,也是舜的祭祀對象,以自然神兼祖先神的角色存在于當(dāng)時社會政治的網(wǎng)絡(luò)之中。藐姑射神人則不同,他是作為疏離于世俗社會的角色出現(xiàn),具有自主性、獨立性。四岳山神的具體樣態(tài)是模糊的、朦朧的,沒有直接呈現(xiàn)出來,處于潛在狀態(tài)。藐姑射神人則是形象鮮明,已經(jīng)在很大程度上人格化。當(dāng)然,四岳山神與藐姑射神人,在深層意蘊(yùn)上也有相通之處,那就是有生命的理念灌注其中。
關(guān)于藐姑射神人的傳說,是假托肩吾之口說出。而在《莊子·大宗師》中,肩吾又是泰山神:“肩吾得之,以處大山?!背尚⑹瑁骸凹缥幔衩?。得道,故處東岳為太山之神?!盵3]249《莊子》作者采用恍惚迷離的筆法,時而把肩吾說成是泰山神,時而又假托他講述藐姑射之山神人的傳說,都是與山神相關(guān)聯(lián)。
從《尚書》的四岳名山,到《莊子·逍遙游》的藐姑射之山,高山崇拜的意蘊(yùn)內(nèi)涵發(fā)生了明顯的嬗變?!渡袝分械乃脑郎缴?,是原始拜物教與祖先崇拜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跺羞b游》中的藐姑射神人,反映的則是理性精神的高揚(yáng),成為道家逍遙境界的象征。藐姑射神人和四子寓言,不過是借用《堯典》有關(guān)敘事的外殼,賦予的乃是莊子學(xué)派的哲學(xué)理念和人生理想。
炎帝部族文化在《尚書·堯典》與《莊子·逍遙游》中存在關(guān)聯(lián)的節(jié)點,通過以上梳理,提出了一個如何研究炎帝部族文化的問題。
炎帝和黃帝是中國史前傳說時期兩大重要部族,炎黃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主要源頭。和黃帝部族相比,有關(guān)炎帝部族的記載相對較少,文獻(xiàn)資料有限。對于有限的文獻(xiàn)資料如何進(jìn)行深入地開發(fā)利用,是推進(jìn)本領(lǐng)域?qū)W術(shù)研究的關(guān)鍵。
《尚書》記載的堯、舜與四岳的交往,在歷史上作為圣主賢臣的佳話流傳。如果從部族文化的角度加以審視,所見到的是炎帝部族在原始社會末期部落聯(lián)盟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堯和舜都把四岳作為重要的依托,涉及人事遴選的重大事項向他們進(jìn)行咨詢。舜即位之后,又指派與四岳同屬炎帝部族的伯夷出任秩宗。這一系列舉措表明,堯舜禪讓之際,炎帝部族成員在其中發(fā)揮了關(guān)鍵作用。舜巡狩四岳,在古代被視為天子的出外巡視考察,通過以上辨析可以看出,四大名山所在之處,是炎帝部族的領(lǐng)地,舜前往那里進(jìn)行祭祀,乃是對炎帝后裔的倚重?!秶Z·周語下》敘述大禹治水時指出:“共之從孫四岳佐之”,共,指共工,出自炎帝部落。四岳不但輔佐堯、舜,而且在大禹治水中也立下功勛。沿著這個線索繼續(xù)往后追尋,炎帝部族在中國上古文化生成和發(fā)展過程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會揭示得更加充分。
《莊子》一書對黃帝部族有較多的涉及,《在宥》篇有黃帝拜謁廣成子的長篇寓言,《徐無鬼》篇有黃帝前往具茨之山見大隗的傳說,富有傳奇性。然而,《莊子》書中直接提到炎帝之處極其罕見,有賴于《逍遙游》中出現(xiàn)的許由和四子,得以透視出道家學(xué)派與炎帝部族文化的聯(lián)系。齊、楚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兩個大國,在文化上所作出的貢獻(xiàn)也很突出。考察姜姓齊國與炎帝部族文化的關(guān)聯(lián),有一系列可利用的資料。而要研究楚文化中的炎帝部族的歷史投影,則有較大的難度。盡管如此,作為楚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莊子》一書,在首篇就提供了這方面的信息,炎帝部族的重要成員許由、四子都在文章中出現(xiàn),這在全書中是僅見的,顯得彌足珍貴。也正是這兩則寓言故事,使得《尚書·堯典》與《莊子·逍遙游》相關(guān)聯(lián)的節(jié)點得以明顯地展示出來,從而為進(jìn)一步溝通《尚書》與《莊子》的研究有了良好的開端?!跺羞b游》中的許由、四子是世外高人角色,藐姑射山及那里的神人,則是道境、得道者的象征。把道境設(shè)置在遠(yuǎn)離人寰的深山,把得道者描寫成不染世俗塵埃的半人半神樣態(tài),依托炎帝部族文化所作的這種建構(gòu),為《莊子》全書奠定了基調(diào),成為后邊許多篇目的范式。
[1]董治安.先秦文獻(xiàn)與先秦文學(xué)[M].濟(jì)南:齊魯書社,1994.
[2]孔穎達(dá).尚書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影印《十三經(jīng)注疏》本,2008.
[3]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4.
[4]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M].增訂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5]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0.
[6]司馬遷,撰.裴 骃,集解.司馬貞,索引.張守節(jié),正義.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7]林希逸,著.周啟成,校注.莊子鬳齋口義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7.
[8]王頊齡,主纂.書經(jīng)傳說匯纂[M]∥尚書: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98.
[9]李 民,王 健.尚書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0]錢宗武,杜純梓.尚書新箋與上古文明[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4.
[11]范 曄,撰.李 賢,等注.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12]郝懿行.爾雅義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3]袁 珂.山海經(jīng)校注[M].成都:巴蜀書社,1996.
[14]王先謙,撰.吳 格,點校.詩三家義集疏[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5]程俊英.詩經(jīng)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6]蕭 統(tǒng),編.李 善,注.文選[M].長沙:岳麓書社,2002.
[17]韋 昭,注.國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責(zé)任編輯 魏曉虹)
The Relevance betweenYaodianandXiaoyaoyouin Narration about Tribal Culture of Emperor Yan
JIA Xue-hong
(CollegeofLiberalArts,YangzhouUniversity,Yangzhou225002,China)
The two stories about Yao passing his throne to Si Yue whom were his ministers inYaodian, the first section ofShangshu, and Yao giving his throne to Xuyou,a recluse in the first chapter ofChuang-tzu, belong to two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 same story. The four men whom Yao had visited inXiaoyaoyoucame from Si Yue inYaodian.In historical legend,Si Yue were the tribal chiefs of Yan tribal alliance and also the names of the famous mountains where Si Yue`s descendants had lived.Alpine worship and ancestor worship of emperor Yan’s tribe were conbined as one,that is,mountain god was also ancestor god. Boyi, appointed by emperor Shun as “Zhizong”,a kind of sacrificial officer,for offering sacrifices to the gods of the four mountains as an offspring of emperor Yan’s tribe. The faraway Guyie mountain and its deity inXiaoyaoyoumay be transformed from the god in emperor Yan’s mountain worship.
Shangshu·Yaodian;Chuang-tzu·Xiaoyaoyou;Yan culture;relevant node;artistic transformation
10.13451/j.cnki.shanxi.univ(phil.soc.).2017.01.001
2016-10-28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莊子》文學(xué)的語素構(gòu)象研究”(16BZW044)
賈學(xué)鴻(1969-),女,河北涿州人,文學(xué)博士,揚(yáng)州大學(xué)文學(xué)院教授,主要從事先秦及兩漢文學(xué)、《莊子》及道家文學(xué)研究。
I207.62
A
1000-5935(2017)01-0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