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平鋒
(南昌工程學院 外國語學院,南昌 330099)
西方修辭學視域下的中國時事熱詞外宣翻譯
宋平鋒
(南昌工程學院 外國語學院,南昌 330099)
外宣翻譯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修辭行為,中國時事熱詞外宣翻譯要遵循西方修辭學的諸多原則。本文首先對時事熱詞進行了定義,接下來分析了時事熱詞、時事新詞、特色詞和流行語的異同,進而歸納了時事熱詞外宣翻譯的現(xiàn)狀與問題;最后,從西方修辭學的視角提出了中國時事熱詞外宣翻譯的三個策略,即:追根溯源,尋找最貼近的對等語;貼近譯語受眾,釋譯變通;切合特定語境,保留原文特色。
西方修辭學;時事熱詞;外宣翻譯
每到歲末年初時,國內(nèi)各家網(wǎng)站、報刊、雜志等媒體就紛紛發(fā)布各自評選的中國年度熱詞,一時間各種各樣的時事熱詞漫天飛舞,大有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架勢,讓人應接不暇、眼花繚亂。其中較為知名的有《中國日報》社每年發(fā)布的“中國年度十大熱詞”,《咬文嚼字》雜志社(自2008年起)每年都發(fā)布的“中國年度十大流行語”。此外,還有來自于百度、人民網(wǎng)、搜狐網(wǎng)、新浪網(wǎng)、Global Times(環(huán)球時報英文版)等網(wǎng)絡媒體發(fā)布的各類熱詞或流行語,內(nèi)容涵蓋了政治、經(jīng)濟、科技、社會、旅游、學術(shù)等方面。時事熱詞反映和濃縮了當前中國社會熱門話題、熱門事件??梢哉f,了解和讀懂了這些熱詞,就把握了中國的時代脈搏;同時,它們也是西方受眾了解當今中國、認識當今中國的一扇窗口。因此,本文以近期國內(nèi)各媒體上發(fā)布的中國時事熱詞為例,從西方修辭學的視角來探討中國時事熱詞的外宣翻譯,為時事熱詞的外宣翻譯提供一個新的視角和途徑。
要研究中國時事熱詞外宣翻譯,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時事熱詞?!皶r事熱詞”由兩部分組成,即“時事”和“熱詞”。根據(jù)漢語詞典的解釋,“時事”一詞最初指“合于時節(jié)而應做的事,多指農(nóng)時農(nóng)事而言”,例如《荀子·王制》里有記載“論百工,審時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備用……工師之事也”;《呂氏春秋·上農(nóng)》里也有記載“時事不共,是謂大兇”。后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時代的變遷,“時事”一詞又先后具有以下的意思,即“當時史實,當時情況”、“當時的政事,世事”、“局勢,時局”、“最近期間的國內(nèi)外大事”等。應該說最后一個意思比較切合當代的語境。所謂“時事”就是指“當代的事情,特指近期的國內(nèi)大事”,英文翻譯為“current event”,例如國內(nèi)媒體上經(jīng)常會有諸如“時事聚焦”、“時事直通車”、“時事追擊”等關(guān)注和探究時事的欄目。
而“熱詞”的定義則相對簡單,根據(jù)百度百科的定義,熱詞即熱門詞匯。熱詞作為一種詞匯現(xiàn)象,反映了一個國家、一個地區(qū)在一個時期人們普遍關(guān)注的問題和事物;熱詞具有較強的時代特征,往往反映的是一個時期的熱點話題及民生問題。熱詞的英文翻譯為buzzword,劍橋英語在線詞典(Cambridge Dictionary Online)給buzzword下的定義是“a word or expression from a particular subject,area that has become fashionable by being used a lot,especially on television and in the newspapers”(來自于某一特殊領(lǐng)域的、被頻繁使用(尤指在電視或報紙上)的熱門或流行詞語)。因此,筆者對時事熱詞的定義就是“反映一定時期內(nèi)人們普遍關(guān)注的、具有一定影響的政治、經(jīng)濟、科技、社會等方面問題和事物的熱門詞匯”。
一提到時事熱詞,人們就會想到時事新詞、特色詞和流行語,甚至很多人將四者混為一談。事實上,時事熱詞與時事新詞、特色詞、流行語確有許多相似性,但是也有一定的差別。
在相似性方面,四者的共同點主要體現(xiàn)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首先,無論是時事熱詞,還是時事新詞、特色詞、流行語都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qū),一定時期內(nèi)人們關(guān)注的社會問題、事件、事物或現(xiàn)象,它們是這些社會存在在語言詞匯系統(tǒng)內(nèi)的體現(xiàn),例如,2015年的熱詞“創(chuàng)客”在全民創(chuàng)業(yè)潮背景下應運而生,反映的是當前中國“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的社會潮流。其次,在形式上絕大部分的熱詞、新詞、特色詞和流行語都是以詞或短語的形式存在,構(gòu)詞都具有簡潔、精煉、形象生動、內(nèi)涵豐富等特點,例如,“中國夢”、“亞投行”、“顏值”、“任性”等;當然也有少量的以句子的形式存在,但基本上都比較短,例如2015年的網(wǎng)絡熱詞“你們城里人真會玩”、“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在差異方面,時事熱詞與流行語幾乎沒有什么差別,熱詞即熱門詞匯,既然是熱門詞匯,使用的人必定很多,人數(shù)多則表明其流行性,因此很多專家、學者、媒體往往將二者不做區(qū)別,按照各自喜好來使用,例如,《咬文嚼字》使用的是“2015年度‘十大流行語’”,而《中國日報》則使用的是“2015年度‘十大熱詞’”。而時事熱詞與時事新詞、特色詞則有較大區(qū)別。三者的差別主要體現(xiàn)在“熱”、“新”和“特”三個關(guān)鍵詞上,根據(jù)在線新華詞典的解釋,“熱”意為“受很多人普遍歡迎、關(guān)注的”,“新”意為“初次出現(xiàn),與舊相對”,“特”意為“不平常的,超出一般的”。因此,時事熱詞是指反映一定時期內(nèi)人們普遍關(guān)注的、具有一定影響的政治、經(jīng)濟、科技、社會等方面問題和事物的熱門詞匯;時事新詞是指“反映近期社會發(fā)生的事情,尤其是人們普遍關(guān)注的、具有一定影響的政治、經(jīng)濟、社會事件和社會現(xiàn)象的新詞語”;特色詞則是指那些受制于特定國家或民族的文化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文化傳統(tǒng)、歷史和政治事件等方面,集中體現(xiàn)這些特有的事物或現(xiàn)象的詞語。
但是,有一點也必須要指出,時事熱詞可以是時事新詞或特色詞,但它們必須是一定時期內(nèi)廣受人們關(guān)注、社會流行的詞匯;然而時事新詞和特色詞則并不一定是時事熱詞。例如“中國夢”和“一帶一路”既是近幾年中國的時事熱詞,同時也是時事新詞和特色詞,“中國夢”是習近平總書記于2012年11月29日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首次提出的,一經(jīng)提出便成為當年度的時事熱詞和新詞;“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這與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兩條商業(yè)貿(mào)易路線有著很深的淵源,該詞具有典型的中國特色。
每年國內(nèi)一些知名網(wǎng)站、報刊、雜志等媒體都會發(fā)布當年度的網(wǎng)絡熱詞或媒體熱詞。根據(jù)不同的分類標準,時事熱詞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別。在這里,筆者根據(jù)時事熱詞的來源和反映的內(nèi)容,對時事熱詞進行了如下分類:(1)時政類熱詞,主要是反映近期國內(nèi)重大政治事件、政治會議、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等內(nèi)容的詞語,例如“一帶一路”、“脫貧攻堅”、“兩學一做”、“智庫”、“全面二孩”、“G20峰會”、“長征精神”、“不忘初心”。(2)經(jīng)濟類熱詞,主要是反映近期國內(nèi)重大經(jīng)濟政策、經(jīng)濟活動以及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經(jīng)濟話題等內(nèi)容的詞匯,例如“互聯(lián)網(wǎng)+”、“眾籌”、“微眾銀行”、“人民幣入籃(SDR)”、“長江經(jīng)濟帶”、“亞投行”、“網(wǎng)紅經(jīng)濟”、“工匠精神”、“供給側(cè)改革”等。(3)科技類熱詞,主要是反映近期國內(nèi)科技進步與發(fā)展、人們所關(guān)注的科技成果等方面的詞匯,例如“VR元年”、“數(shù)字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IP跨界”、“天宮二號”、“引力波”、“量子衛(wèi)星”、“基因編輯”、“物聯(lián)網(wǎng)”等。(4)社會生活類熱詞,主要是反映近期國內(nèi)社會生活各個方面、人們普遍關(guān)注的社會熱點和問題等內(nèi)容的詞匯,例如“專車”、“顏值”、“創(chuàng)客”、“獲得感”、“洪荒之力”、“網(wǎng)約車”、“優(yōu)良家風”等。
一方面,由于時事熱詞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其反映的往往是當前的社會熱點和人們關(guān)注的焦點問題,有些甚至是從未有過的社會問題或現(xiàn)象,因此時事熱詞中存在著大量的新詞,這就給時事熱詞外宣翻譯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在翻譯過程中,大多數(shù)的時事熱詞都很難從現(xiàn)有的漢英詞典中找到對等的譯文,即便是詞典中有對等的譯文,這些譯文往往也因為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變革早已時過境遷,偏離了當前的社會語境,因此譯者往往只能根據(jù)個人的理解來翻譯,或者借鑒網(wǎng)絡、論壇上各種五花八門的翻譯,其翻譯質(zhì)量令人堪憂。
另一方面,時事熱詞外宣翻譯具有較強的時效性,時事熱詞一經(jīng)出現(xiàn)就需要及時向西方讀者傳播,翻譯便成了緊迫的現(xiàn)實任務。因此,一時間網(wǎng)絡、論壇和各種新聞媒體上便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譯文版本,對于其中部分熱詞,眾多的譯者和專家也常常意見不一,即便是最終達成一致,往往也錯過了最佳時效性。值得慶幸的是,中國翻譯協(xié)會、中國日報、人民網(wǎng)等官方媒體在適當時機會發(fā)布權(quán)威譯文,但即便是如此,也還是不能涵蓋所有的時事熱詞。
此外,作為外宣翻譯中的熱點和難點,中國時事熱詞及其英譯吸引了廣大外宣翻譯學者和專家的廣泛關(guān)注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成績不小,問題(也)不少”[1]??傮w而言有兩個方面的問題:(1)對時事熱詞的來源、構(gòu)詞、特點等顯性問題研究較多,而對時事熱詞因何而熱、反映哪些社會熱點和焦點、如何對外傳播等隱性問題的研究涉及較少;(2)對時事熱詞英譯的研究大多借用西方的某一個翻譯理論或語言學理論(如目的論、功能理論、關(guān)聯(lián)理論、語言順應論等),理論結(jié)合較緊密,但最終卻大多停留在具體的翻譯技巧等經(jīng)驗層面上,卻很少有從外宣的視角來看待時事熱詞的英譯,同時也缺乏對熱詞翻譯整體策略上的把握,對時事熱詞外宣翻譯指導作用明顯不足。基于以上現(xiàn)狀和問題,筆者將從西方修辭學的視角來闡述中國時事熱詞外宣翻譯的策略。
外宣翻譯由“宣”和“譯”兩個關(guān)鍵詞構(gòu)成:“宣”意為對外宣傳,這是外宣翻譯的目的;“譯”是對外宣傳的方式或手段。外宣翻譯不僅僅要將各種對外宣傳材料翻譯成外語,還要關(guān)注外宣譯文能否實現(xiàn)對外宣傳的預期效果,即讓外國受眾了解中國、認識中國,促進外國受眾對真實中國的理解和認同。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講,外宣翻譯就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修辭行為。
(一)追根溯源,尋找最貼近的對等語
當代西方修辭學泰斗肯尼斯·伯克說過,“若你要勸說一個人,只有當你能用他那樣的語言說話,即通過言語、手勢、語調(diào)、秩序、形象、態(tài)度、思想等,把你的行為方式與他的同一起來,勸說才有效果”[2]。中國時事熱詞外宣翻譯是面向外國受眾的修辭勸說活動,翻譯的成功與否不僅僅取決于譯文的忠實和準確,還要看譯文能否被外國受眾所接受,并有效地影響譯文受眾。這就需要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時事熱詞追根溯源,努力到英語國家媒體上去尋找,盡量運用最貼近的,甚至是地道的、原汁原味的英語對等語去說服外國受眾,尤其是那些原本就來自于西方媒體的時事熱詞。
例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nèi)外各個場合下頻繁提及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雙雙成為了2015年度的時政熱詞。通過追根溯源,可以發(fā)現(xiàn)共同體(community)的概念在西方社會早已存在,100多年以前西方社會學家就提出了多達90多種共同體,翻譯過程中我們完全可以借用西方社會早已存在的community一詞來傳達“共同體”所闡釋的內(nèi)涵,因此,將上述兩個熱詞翻譯成a community of shared interests和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用西方受眾熟悉的、最貼近的對等語來勸說,無疑能達到最佳的修辭效果。此外,在當今西方社會語境下,還有各種各樣的共同體,如學習共同體(Learning Community)、科學共同體(Scientific Community)、學術(shù)共同體(Academic Community)、信任共同體(Community of Trust)等等。
又如,2015年在全民創(chuàng)業(yè)潮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時事熱詞“創(chuàng)客”,反映了當前中國“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的社會潮流,一般的譯者在翻譯的時候可能會考慮creator或innovator,這兩個詞看似忠實準確,然而卻并未真正體現(xiàn)修辭者的真實意圖,因為通過追根溯源發(fā)現(xiàn)該詞原本就來自英語“Maker”一詞,此時為了更好地讓西方受眾接受,并如源語修辭者所思所想那樣,“創(chuàng)客”最好就是回譯成Maker。
(二)貼近譯語受眾,釋譯變通
西方修辭學強調(diào)修辭活動要以受眾為中心。同樣,作為修辭活動的中國時事熱詞外宣翻譯,其翻譯行為也必須以外國受眾為中心,努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外國受眾的思維習慣”[3]。因此,時事熱詞外宣譯者要充分考慮到外國受眾與中國受眾在語言、文化、習俗、思維習慣、認知特點等方面的差異,努力貼近外國受眾的文化背景、思維習慣和認知特點,盡量避免因這些因素造成的各種“硬譯”和“死譯”。對此,段連城先生提出了“解釋性翻譯”的策略,張健教授也提出了“釋譯變通”的策略,他認為“應該以目的語為依歸,盡量顧及譯文讀者對原文信息的接受能力,對超額信息酌情加以變通處理,或壓縮,或解釋,或兩者兼而有之,使譯文最大限度地符合英文讀者的語言和文化習慣,從而達到外宣翻譯的目的”[4]。
例如,“網(wǎng)紅”也是2015年的年度網(wǎng)絡熱詞,指被網(wǎng)民追捧而走紅的人。在翻譯該詞的過程中,譯者不能僅僅憑借字面意思就簡單地將其翻譯成network star、network favorite、web celebrity等,而是要仔細分析“網(wǎng)紅”的內(nèi)涵,即:“網(wǎng)紅”是“網(wǎng)絡紅人”的簡稱,通常出現(xiàn)在網(wǎng)絡上(online);“網(wǎng)紅”并非演藝界的明星或社會知名人士,他們通常是因出眾的才貌、或因搞怪的行為、或因意外事件、或因網(wǎng)絡推手的運作而為廣大網(wǎng)民所熟知的“名人”(celebrity);“網(wǎng)紅”的成名過程通常十分迅速(instant),他們往往因為某個事件或者某個行為而被網(wǎng)民關(guān)注,從而一夜走紅??紤]到西方受眾的接受能力,作為修辭者的譯者就需要對該熱詞里隱含的超額信息酌情加以解釋,將其翻譯成instant online celebrities。
(三)切合特定語境,保留原文特色
任何修辭活動都有一個修辭情境,西方修辭學家比徹爾(Lloyd Bitzer)認為“修辭行為是修辭情境‘呼喚’出來的”[5],修辭情境因素限制和影響修辭活動的效果,因此我國現(xiàn)代修辭學大師陳望道先生認為“修辭以適應題旨情境為第一義”[6]。外宣翻譯中的修辭情境就是外宣翻譯所處的語境,包括“文內(nèi)語境”(包括題材、內(nèi)容、預設(shè)已知信息、篇章結(jié)構(gòu)、詞匯搭配、句子類型等因素)和“文外語境”(即社會和文化語境,包括譯者、接受者、文化差異、交際動機、交際目的等因素)。作為一種有著明確交際目的的修辭行為,“外宣翻譯不僅要關(guān)注‘文內(nèi)語境因素’,而且要重視翻譯的‘文外語境因素’,將修辭情境作為翻譯策略選擇的重要參照”[7]。在涉及中國時政熱詞外宣翻譯的時候,譯者必須牢記外宣工作的任務,把握如何在全球化的語境下有效地向西方受眾傳遞來自中國的信息,準確無誤地傳達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
例如,隨著中國反腐工作的推進和不斷深入,“打虎拍蠅”成為當前的反腐熱詞,其中的“老虎”喻指位居高層的腐敗官員,“蒼蠅”則指身處基層的腐敗官員,“打虎拍蠅”反映了黨中央在懲治腐敗這一大是大非問題上的原則立場和政策措施,既形象又深刻。來自中國譯協(xié)網(wǎng)的一篇文章提供了三個譯文,分別是:Bring all corrupt officials to justice,be they big shots or small potatoes; Bring corrupt officials of all ranks to justice;Resolutely tackle both major and minor cases of corruption。以上三種翻譯幾乎都采用了意譯的策略,雖然都全面地體現(xiàn)了該熱詞的內(nèi)涵,但無一例外地都去除了“老虎”和“蒼蠅”的意象,使得英文譯文失去了原文的生動性。筆者認為,在翻譯過程中不僅要切合當時該詞提出的中國社會語境和政治語境,還需要準確充分考慮外宣修辭者的修辭意圖,即:向西方受眾傳達黨中央懲治腐敗的決心和意志。因此,作為修辭者的譯者,應該設(shè)法保留“老虎”(tigers)和“蒼蠅”(flies)的生動形象和文化內(nèi)涵,并且保留“打擊”這個動詞,再輔以簡短的說明,因此可以將該詞譯為crack down on tigers and flies(all ranks of corrupted officials)。
綜上所述,作為翻譯的一種特殊形式,時事熱詞外宣翻譯不僅僅涉及兩種語言轉(zhuǎn)換的問題,還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現(xiàn)代修辭行為。因此,作為譯者要努力開闊自身的視野,不僅要從翻譯的視角來研究時事熱詞的翻譯,還要從西方修辭學的角度來審視熱詞翻譯中的修辭勸說、修辭受眾和修辭情境因素,使外宣翻譯達到更好的修辭效果。
[1] 楊全紅.漢英新詞翻譯:一項費力難討好的活兒[J].中國翻譯,2003(5):70.
[2] 常昌富,顧寶桐.當代西方修辭學:演講與話語批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158.
[3] 黃友義.堅持"外宣三貼近"原則,處理好外宣翻譯中的難點問題[J].中國翻譯,2004(6):27-28.
[4] 張健.全球化語境下的外宣翻譯“變通”策略芻議[J].外國語言文學,2013(1):19-27.
[5] Bitzer,Lloyd F.The Rhetorical Situation[J].Philosophy and Rhetoric,1968(1):1-14.
[6] 陳望道.修辭學發(fā)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71.
[7] 袁卓喜.修辭勸說視角下的外宣翻譯研究[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34.
On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to Chinese current affairs buzz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estern rhetoric
SONG Ping-feng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NanchangInstituteofTechnology,Nanchang330099,China)
The 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is a rhetorical activity involving cross-language and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Chinese current affairs buzzwords translation should comply with some western rhetorical principles.First of all,this paper defines and classifies the current affairs buzzwords,and then explo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mong current affair buzzwords,neologism,catchwords and Chinese-specific words.Next,it concludes the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Chinese current affairs buzzwords translation.Finally,this paper puts forwards thre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n Chinese current affairs buzzwords,i.e.to trace the origins and to find the closest equivalents;to be close to the target readers,and to adopt interpretive and alternative approaches;to suit the specific context and to mainta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urce text.
western rhetoric;current affairs buzzwords;international publicity translation
10.3969/j.issn.1009-8976.2017.01.020
2016-12-07
江西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2015年度批準立項課題:“西方修辭學視域下的外宣翻譯研究——以中國時事新詞、熱詞英譯為例”(項目編號:15YY23)
宋平鋒(1980—),男(漢),湖北荊門,碩士,副教授 主要研究西方修辭學與翻譯、西方修辭學與寫作教學、翻譯教學。
H059
A
1009-8976(2017)01-008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