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寶林
(北京大學,北京 100000)
寶卷的立體性與宗教美
段寶林
(北京大學,北京 100000)
寶卷是民間文學中的宗教文學,具有實用性,是舉行民間宗教儀式時念誦的、帶有故事性的說唱文學。其宗教性通過宗教內(nèi)容和宗教儀式來表現(xiàn)。寶卷的宗教美須在民俗美學的理論基礎之上,從它的立體性、人民性和娛樂性的角度來理解。
寶卷;宗教美;美學革新;兩面性;立體性
寶卷是一種書面的宗教文學作品。但是它不是純文學,而是實用文學。實用文學都是立體的。這種立體性主要從表演性、變異性(異文)、歷史發(fā)展、實用性、實用價值、多功能性、即興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與流程環(huán)境等方面表現(xiàn)出來[1]。寶卷作為民間文學,當然也是立體的。但是以前的寶卷研究,一般都停留在書面上進行純文學的研究,沒有對活寶卷進行立體研究。其原因可能是許多人認為活寶卷是舊時代的東西,目前僅有存在于書面上的寶卷,活的寶卷文化似乎已經(jīng)消亡了。
其實,活的寶卷民俗并沒有消亡。寶卷研究的先行者——文學大師鄭振鐸教授,就對其家鄉(xiāng)的寶卷演唱留有很深刻的印象。[2]北京大學中文系的民間文學實習小分隊的陳連山等同志1984年在江蘇靖江調(diào)查時,從靖江文化館館長吳根元同志那里得到了一些他們從民間搜集到的活態(tài)寶卷的記錄文本[3],因此了解到寶卷還“活著”??姳滞驹凇侗贝竺袼淄ㄓ崱飞蠈懳恼陆榻B了靖江的講經(jīng)民俗。1989年,蘇聯(lián)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司徒洛娃到靖江調(diào)查時,吳根元館長安排她親臨農(nóng)村的講經(jīng)現(xiàn)場并參與講經(jīng)活動。面對盛大的講經(jīng)實況,她很驚奇且感慨道:沒有想到寶卷現(xiàn)在還活在人民的生活中,這種活寶卷應該通過各種文章介紹到蘇聯(lián)。當然,在此之后,司徒洛娃也一直致力于這一工作的推進。
在天津召開的全國寶卷學術討論會上,我發(fā)表了《活著的寶卷》一文,此文當時就引起了與會寶卷專家們的極大興趣。后來,《活著的寶卷》在《民俗研究》(1994年第3期)雜志正式刊出,1996年又在臺灣民俗畫刊《漢聲》(1996年夏之卷,有中文版和英文版)刊出。吳根元同志為《漢聲》畫刊提供了許多靖江講經(jīng)的現(xiàn)場照片。車錫倫同志就近多次去靖江進行深入的調(diào)查,寫出了許多有關寶卷研究的好文章[4]。這樣,講經(jīng)寶卷的活態(tài)形象和活態(tài)寶卷的描寫研究開始受到國內(nèi)外的關注。
對寶卷、宣卷、講經(jīng)進行立體研究與對書面寶卷進行純文學研究是大不一樣的。只有對寶卷(宣卷、講經(jīng))進行立體的調(diào)查研究,才能從各方面、多角度提高人們對寶卷深刻內(nèi)涵的認識:人們?yōu)槭裁茨菢酉矏蹖毦??寶卷在人民生活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它對人民的心靈和民族精神究竟有什么影響?寶卷的生命力為什么這樣強?寶卷與宗教的關系究竟如何?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應該進行調(diào)查研究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也只有在對活態(tài)寶卷的立體調(diào)查研究之中,才能夠得到較好的解決。經(jīng)過二三十年的調(diào)查和研究,我們現(xiàn)在對活態(tài)寶卷有了更多的了解,這些研究成果也成為我們對寶卷進一步深入研究的根基。本文要在此前研究的基礎上對寶卷的宗教美問題進行初步的探索。既然談宗教美,首先就需要對“什么是美—美是什么”這個美學的基本問題進行探討。
什么是美?美是什么?這個問題,看起來很簡單,實際上,是個非常難以說清楚的美學問題。我曾經(jīng)看過許多美學大家對美的定義,都未能非常清晰地解決這個問題。德國古典哲學大師黑格爾出版有三卷《美學講演錄》(中譯本中有美學大師朱光潛教授的譯著),對美學理論深有研究。他的定義是:“美是理念(絕對精神)的感性顯現(xiàn)”[5]130理念的感性顯現(xiàn)為什么就是美呢?理念是什么呢?這都是說不清楚的,簡直是越說越糊涂。在人類思想史中,還有如“美是對稱”“美是和諧”“美是關系”“美在上帝”“美是生活”“美是典型”“美是主客觀的統(tǒng)一”等等許多定義,均不全面,也說不清楚它為什么是美。只有亞里士多德說的“美能引起快感”、康德說的“美是普遍令人愉快的對象”、歌德說的“美是符合目的構造”是可以清楚表達美的一部分特點的,但還是不夠全面。
在《廟會的民俗本質(zhì)》(《民間文學論壇》1994年第3期)一文中,我在具體分析這些定義后提出:“美的就是可愛的、符合理想的。喜愛的事物和人就是美的。”這樣,“可愛的”比“愉快的”更全面些、廣泛些;又比“主客觀的統(tǒng)一”更具體。因此,我又認為應該把西方美學從只研究藝術美的“藝術哲學”擴大為研究生活美的真正的、全面的美學。這樣就可以使美學不僅研究藝術美,而且研究生活美。當然,也只有這樣的美學才是全面的、真正的美學。《民俗的本質(zhì)是生活美》(天津《今晚報》1997年10月20日)一文也正是這一觀點的集中體現(xiàn)。換個角度,也可以說是民俗學對美學的一種貢獻。從美學角度研究民俗學,可以幫助我們發(fā)現(xiàn)民俗的本質(zhì),同時也擴大了美學的范圍。
在這種民俗美學的理論基礎之上,我們來研究寶卷,探索老百姓如此喜愛寶卷的原因,同時也研究寶卷的特殊之美——宗教美。
寶卷是一種俗文學體裁,屬于說唱文學。它不是純文學,而是實用文學。
說唱寶卷,又叫宣卷,或者講經(jīng),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消災求福。老百姓當然也不會無緣無故地去請宣卷先生或佛頭來家里說唱,通常都是在家人過生日做壽、結(jié)婚、生子、生病或做喪事、法事、廟會時,為了求神保佑而宣講寶卷。他們認為宣唱寶卷可以求得神佛來保佑自己的平安幸福。這就說明,說唱寶卷的活動本身,就是為了求得宗教美。同時,演唱活動本身又從另一個方面表現(xiàn)了宗教美。俗文學泰斗鄭振鐸先生說:“寶卷已成家庭敬神的工具,至今宣卷在江浙尚成為一種職業(yè),其勢力且大于說書”[6]。那么寶卷的勢力為什么大于說書呢?其實就是因為它的宗教美,宣卷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寶卷的宗教美。
寶卷的宗教美還表現(xiàn)在它的內(nèi)容方面。這是更加豐富、更加深刻的宗教美。一方面,寶卷內(nèi)容的宗教美同各種宗教本身的宗教美有一些共同之處;另一方面,寶卷的內(nèi)容同原來的宗教內(nèi)容相比已經(jīng)有所不同,具有了它自己的特點。
此外,寶卷的宗教美,還表現(xiàn)在社會功能上。宣卷除了勸善教化之外,還有娛樂功能。
以上幾個方面就構成了寶卷宗教美的立體性。這也要求我們對寶卷宗教美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全面調(diào)查和深入研究。
寶卷宗教美的特色就是它的人民性。因為寶卷是民間藝術,是要在民間說唱的,所以它絕不是原封不動地講說宗教經(jīng)典。宣卷要求一方面內(nèi)容要通俗化,另一方面說唱要趣味化。也就是說,在語言和故事情節(jié)、思想情趣上,一定要符合老百姓的趣味,才能受到歡迎。所以寶卷中一些不好的內(nèi)容會被淘汰,許多人民生活的故事和趣味則會增加其中。
在寶卷中,有佛經(jīng)的內(nèi)容,諸如觀音、佛祖救苦救難、普度眾生、以身飼虎、艱苦修煉等,這些內(nèi)容通常會借助通俗、生動、感人的故事來達到勸人向善的目的。鄭振鐸先生回憶:“每見婦女聽宣《香山寶卷》時,竟有為觀音受難而墜淚者,回想兒時居鄉(xiāng),合村公請一盲者宣卷,遠近咸至,返家競相轉(zhuǎn)述,當時情緒之激張,今猶歷歷如在目前?!保?]
寶卷的內(nèi)容經(jīng)過民間演唱的變異,增加了許多勞動人民自己的思想和道德觀念。例如玉皇大帝是民間宗教和道教的最高大神,其塑像是按照人間帝王的形象塑造的。在寶卷中,玉皇大帝也常常是人們最崇拜的大神。但是,有一明代版本的《土地寶卷》卻寫土地公公出來挑戰(zhàn)玉皇大帝的權威,與玉皇大帝斗法,結(jié)果雖然以土地公公的失敗告終,但是他絕不屈服的精神受到了人民的同情和崇拜。鄭振鐸先生分析這部作品時,給予很高的評價。他說道:“《土地寶卷》是一部偉大的史詩,偉大的神話。土地公公,小老頭子,和玉皇大帝斗法,后被燒化成灰,但其灰卻灑遍天下,故處處有‘土地’,象征著天與地的斗爭?!保?]沒有聽過或看過這部寶卷的人,就不會了解這種宗教美。由此可見,這部明代的《土地寶卷》表現(xiàn)了寶卷藝術的人民性和反抗性。
寶卷的演唱主要是為了某種“信仰”的需要,即為了求得神靈的保佑,達到消災得福、健康長壽、發(fā)財致富等目的。除此之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寶卷所表現(xiàn)出來的藝術性。宣卷是一種民間說唱藝術,它的音樂、語言、表演、造型等均是其藝術性的表現(xiàn)。寶卷的藝術性也是其宗教美的具體表現(xiàn)。
宗教與藝術是分不開的。因為宗教為了深入群眾,必須運用各種藝術手段進行宣傳。古今中外各種宗教概莫能外。敦煌千佛洞留有中國古代最優(yōu)美的彩色雕塑、大量壁畫等藝術作品,當然還有許多佛曲和變文(寶卷的前身)。
寶卷是要唱的,在它的唱腔中就有許多民間歌曲、戲曲唱腔的曲調(diào),但是已經(jīng)做了宗教化的改造。寶卷起初在寺院和廟會上由僧侶演唱時,用的是念經(jīng)的調(diào)子,這個曲調(diào)帶有印度梵唄音樂成分,后來在傳播過程中逐漸中國化。到民間宣卷先生和佛頭演唱寶卷時,則又加入了許多當?shù)孛耖g音樂,如民歌、曲藝(評彈、灘簧)的成分,這樣更加符合人民群眾的藝術趣味,受到他們的喜愛。
寶卷也是語言藝術。如民間俗語、諺語的巧妙運用,使得宣卷時語詞朗朗上口、生動活潑,好聽好記,聲聲入耳,句句鉆心。
寶卷的敘事藝術也很高超,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故事情節(jié),組織得非常好,加上宣卷時的生動表演,使得這些故事扣人心弦,令人感動、難忘。
寶卷是一種綜合藝術——包含語言藝術、音樂藝術、表演藝術和造型藝術等等各個方面,這也是它的立體性的表現(xiàn)。因此,寶卷的藝術感染力非常強,人民群眾對寶卷的喜愛很大程度上是受其藝術性的感染,為了娛樂而聽宣卷。這就是寶卷宗教美的娛樂性。
寶卷是帶有宗教美的,但宗教具有兩面性,它除了美的一面外,還有不美的一面。這不美的東西就是宗教的迷信成分。這種迷信把神佛的力量無限夸大了,把希望放在因果報應的死后來世,雖然表現(xiàn)了“懲惡揚善”的威懾力量和暴露惡人、咒罵和譴責惡人的勸善、教育作用,也表現(xiàn)了一種善惡有報的因果律;但是,來生報的死后來世總是虛幻,一些人會受到誤導,產(chǎn)生迷信思想而把一切希望寄托在神佛身上,從而放松了自己勞動致富的努力,放棄了對惡人的斗爭,這就不好了。
這就是說,寶卷作為一種民間文化遺產(chǎn)——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是需要批判繼承的。我們要發(fā)揚寶卷中有益的成分,批判其迷信落后,建設符合社會需要的先進寶卷文化。這樣,寶卷就會在宗教自由的環(huán)境下,得到健康的發(fā)展。我覺得,寶卷的宗教美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nèi),還是不會消失的。寶卷文化作為一種信仰的載體和娛樂的方式,在今后的新時期將仍然有一定的生命力,有一定的發(fā)展空間。
[1]段寶林.論民間文學的立體性特征[J].民間文化,1985(5).
[2]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8.
[3]吳根元,姚富培.靖江寶卷:圣卷選本[M].靖江:靖江市文化局,2001.
[4]車錫倫.中國寶卷研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5]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4.
[6]鄭振鐸.從變文到彈詞[M]//鄭振鐸全集:第五卷.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252-255.
The Multi-dimensionality of Baojuan and Its Religious Beauty
DUAN Baolin
(Beij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00, China)
Baojuan belongs to religious literature of folk literature.It is of great practicality because it is rap literature with chanting and telling stories when a folk religious ritual is performed.Its religious nature is expressed through religious content and ritual.The religious beauty of Baojuan must be appreciated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folk aesthetics,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ts multi-dimensionality, popularity and entertainment.
Baojuan; religious beauty; aesthetic innovation; duality; multi-dimensionality
I299
A
1008-2794(2017)06-0001-03
2017-09-23
段寶林(1934—),男,江蘇揚州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民俗學、民間文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