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藍,何 玲,鄧亞文
(1.中國社會科學院 語言研究所,北京 100732;2.北京語言大學 圖書館,北京 100083;3.南方科技大學,深圳 518000)
《中國方志所錄方言匯編》試析
李 藍1,3,何 玲2,鄧亞文2
(1.中國社會科學院 語言研究所,北京 100732;2.北京語言大學 圖書館,北京 100083;3.南方科技大學,深圳 518000)
《中國方志所錄方言匯編》是日本著名學者波多野太郎的學術巨著,自《方言》1980年刊載其目錄以來,對中國學術界的影響甚為深遠。本文簡要介紹波多野太郎的學術生涯和成就,重點介紹《匯編》的學術影響,分析了《匯編》的一些不足。雖然《匯編》存在一些不足,但仍不影響其學術價值和學術地位。
波多野太郎;地方志;《中國方志所錄方言匯編》;方言資料
波多野太郎,1912年出生于日本神奈川縣中郡大磯田可西小磯,1937年大東文化學院中國文學研究科畢業(yè),任東北帝國大學助教,1946年任大東文化學院教授,1949年任日本大學文學部講師,1955年任橫濱市立大學文理學部副教授,其后任教授,1956年獲廣島文理科大學文學博士,1976年從橫濱市立大學退職,任東洋大學文學部教授,講授“中國哲學”,2003年去世。
波多野太郎自號湘南老人,國際知名漢學家,研究范圍遍及中國哲學、中國文化史、漢語音韻、文字訓詁、文獻校勘、漢語方言、中國文學、中國戲曲史等領域,曾任(日本)中國語學會會長、中華古籍整理研究所名譽所長、日本道教學會理事等學術職務。
波多野太郎早期以訓詁學和??睂W見知于學界,1955年,積累多年的《〈老子〉王弼注之??睂W的研究》正式出版,并憑借此書獲廣島文理科大學文學博士學位。中國戲曲和中國戲曲史也是波多野太郎的研究重點。1971年,《粵劇管窺》發(fā)表于《橫濱市大學論叢》第3輯,這篇論文奠定了波多野太郎中國戲曲史研究權威學者的地位,被公認為從宏觀上研究粵劇淵源與藝術特征最精辟的論文?!痘泟」芨Q》一文后被譯成中文,發(fā)表于《學術研究》1979年第5期。
在多年的研究中,波多野太郎深感戲曲研究中方言詞語研究的重要性。他在《中國方志所錄方言匯編·序》中說:“往昔所謂雅言者,學士大夫封建階級之所記,證諸經典,悉有典有則,不雜陋俚之辭也。但文白之歧,尚古亦然,至古代社會終竟,農工商賈庶民階級發(fā)跡,市語街談,口口常言,為詞典小說釋氏語錄之所用,是下部構造之所然也。卻中國特權階級尊孔讀經,鄙薄詞曲小說,以維持其秩序,遂致其詞匯音義難辨,真可惜哉。然則小說詞曲所用之詞匯,實乃當世所常用口語,而素非絕語逸言也,其難懂者學士之所鄙而不言,經傳之所厝而不用也。若征諸九服逸言,標諸通都之土話,則往往足釋,歷歷可明。如《西廂記》一本一折‘元和令’:他那里盡人調戲,軃著香肩,只將花笑捻。又三本四折‘醉春風’:則見他釵玉橫軃髻偏云亂挽。按:軃,《遵義府志》卷二十風俗下:重曰軃,音妥。董西廂卷一白:軃羅袖以無言,垂湘裙而不語。軃、垂互文?!保?]2-4可以說,正是基于這個認識,波多野太郎整整花費十年時間遍查中國地方志,輯錄到大量資料,最后編成了《中國方志所錄方言匯編》(以下簡稱《匯編》)。
《匯編》于1963-1972年間陸續(xù)出版,計輯錄得中國17個省(北京、天津屬河北省,上海屬江蘇?。掀鹈鞔?、終于民國,近六百年間歷代地方志中的方言資料。
按一種地方志輯錄到一種方言資料算一種來計算,學界對《匯編》輯錄到的方言數有274種[2-3]和272種[4]兩種說法?!秴R編》一共有九篇(部),如果逐篇累加方言數,確實是274種。但因波多野太郎輯錄多年,分冊匯編,手工操作,出現(xiàn)少量重復篇目是難以避免的,其中第六編江蘇省的常昭合志稿和吳江縣志、第七編浙江省的定??h志和新昌縣志、第八編山西省臨晉縣志、第九編湖北省的巴東縣志等6種方言在第二篇中均已經輯錄,所以,《匯編》輯錄到的方言數是268種?!秴R編》輯錄到的方言數及各省分布情況見圖1。
圖1 《中國方志所錄方言匯編》各省方志統(tǒng)計
《匯編》在日本出版后,受當時國際環(huán)境的影響,對中國學界的影響不大,許多人都不知道有這樣一個重要的學術資料。1980年,《方言》雜志第3期刊錄了《匯編》九篇的總目錄,《方言》雜志主編李榮先生執(zhí)筆寫了如下說明:“我國方志,汗牛充棟。所收方言資料,十分豐富。學者苦于散見,翻檢不易。日本波多野太郎教授輯成《中國方志所錄方言匯編》,據原書影印,收入《橫濱市立大學紀要》,已出九篇,每篇均附詞語索引,查考方便。茲發(fā)表第一篇至第九篇總目錄,冠以《匯編》與《紀要》編號及出版年號,以供讀者之參考?!保?]
《匯編》自此被中國學界廣為知曉,并開始利用其進行相關研究。本文將從圖書引用和期刊論文引用兩方面說明《匯編》對中國學界的影響。
在“讀秀學術搜索”上以“中國方志所錄方言匯編”為知識關鍵詞進行搜索,查到數據172條,數據清理之后,得到有效數據150條。分析數據可以看出,《匯編》被圖書引用大致分三類:一是方言學專著;二是地方志;三是各類各種辭典、工具書。
總體來說,《匯編》所輯錄方言詞語為方言學的研究帶來了很大的方便,同時也成為一部很重要的地方志、語言詞典工具書。
我們統(tǒng)計了1980-2014年,共三十五年間的圖書引用情況(見圖2)。從中可看出1987年是一個引用高峰,主要原因是各種地方志出版得比較多,新修地方志中一般都收錄方言詞語,對《匯編》的引用比較多。
在中國知網全文搜索中檢索《匯編》的引用情況,結果顯示有1035篇文章提及此書,引用年代起伏很大,在2000年之前,每年不多于10篇論文提及,隨后逐漸增加,到2013年間達到最高,每年有近120篇文章提及《匯編》。2014、2015年數據又漸回落(見圖3)。
圖2 1980-2014年圖書引用《匯編》情況分布
在提及《匯編》的文獻中,博士論文464篇,碩士論文362篇,期刊論文203篇,會議論文6篇。由此可見,《匯編》成為方言或方志研究者在進行學術研究或文獻梳理時不得不提及的一份資料匯編。
不過,真正把《匯編》列為參考文獻的卻比較少,在中國知網搜索以《匯編》為參考文獻時顯示只有65篇論文(見圖4)。
圖3 1999-2015年期刊論文提及《匯編》情況統(tǒng)計
《匯編》將散見在浩如煙海的方志中的方言輯錄出來,分九編在10年間陸續(xù)出版,本應該非常方便學者使用,但恰恰是分年出版,造成很難被圖書資料部門完整收藏。目前查找國內各公共圖書館或高校、研究機構圖書館,多是有其中一兩篇,而少有能收錄全部九編的?!秴R編》除方志部分是影印外,其他部分全是波多野太郎先生手寫,每篇末所附詞匯索引。由于有些漢字筆劃多,造成字跡漫漶,有的篇末字跡太小,很難識別,查找十分不便。
《匯編》的頁碼是手工編制,從而造成所編頁碼存在空白、重復、遺漏等。在第二編、第六編、第八編共有69頁的空白頁。
圖4 期刊論文參考《匯編》情況分布
而有的頁碼又是重復的,如,第六編的《盛湖志補》最后一頁是第263頁,而下一方志《相城小志》的第一頁也是263頁;第三編有2個第206頁,3個第213頁,4個第222頁;第四編有2個436頁,3個第314頁,4個第310頁、第151頁、第394頁、第449頁,5個第310頁;第九編有2個121頁。
有的頁碼又遺漏了,第八編第344頁之后就是第355頁,中間遺漏了10頁。
第九編最后部分輯錄的是福建方志,這部分頁碼不與前面相連,又單獨編制頁碼,極易造成引用上的不便。
《匯編》的目錄是手工編制的,使用起來不是太方便。除第五、七、八、九編在方志的第一所在頁的頁眉上標有方志名,其他各編均沒有。第二、三、四編目錄上沒有頁碼,查閱十分不便。特別是第四編,目錄順序與書里內容順序不一致,若按目錄查找,則完全是錯誤的結果。第一編在正文與索引之間粘貼了一個《方志書名表》,不易識別。
我們把一些輯錄到的方言資料拿來與《匯編》對照,發(fā)現(xiàn)《匯編》中有一些內容顛倒現(xiàn)象。第一編第102頁與103頁內容顛倒,作者在書末的勘語中標注了,但還有一些沒有標注,如第五編《鹽山新志》中第61頁與第62頁、第95頁與第96頁內容顛倒。第六編《吳縣志》中第30頁和第31頁,《嘉定縣續(xù)志》中第90頁和第91頁,《江陰縣續(xù)志》中第189頁和第192頁內容都顛倒了。
《匯編》在影印時還有內容遺漏現(xiàn)象,如第八編《萊陽縣志》在第28頁與第29頁之間遺漏一頁,即缺少原方志中第32頁的左側頁和第33頁的右側頁。第四編《南皮縣志》第474頁和475頁影印重復,導致缺少一頁,即原方志中第13頁的左側頁遺漏。第二編《定??h志》第144頁,由于紙張沒放正,影印時造成下半部分內容遺漏不少。
限于當時的歷史條件,波多野太郎先生僅輯錄了日本境內的中國地方志,未輯錄中國的地方志資料,因而其輯錄范圍有所欠缺,一些省區(qū)的地方志資料輯錄較少。比如貴州省,《匯編》僅輯錄到《遵義府志》一種。但根據我們目前查閱過的資料,貴州省有明代至民國的各種地方志189種,有方言資料的地方志為25種(包括《遵義府志》)。于此可見《匯編》輯錄的材料在一些地方缺漏比較多。
出于解釋地方戲曲的目的,《匯編》只輯錄地方志中的漢語方言資料,不輯錄少數民族語言資料,根據波多野太郎在第二編例言中“此篇少數民族語言率略而不收”。[1]VII這句話來推測,他在輯錄地方志時應該已經發(fā)現(xiàn)了少數民族語言材料。
毫無疑問,雖然《匯編》有一些不足,但其肯定是一部有時代意義的學術巨著,至今仍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和深遠的學術影響。2015年,李藍領銜的學術團隊競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方志中方言材料的輯錄、整理與數字化工程”(15ZDB108),我們將正確評估《匯編》學術價值,深入分析《匯編》不足,以《匯編》取得的成就為基礎,總結教訓,力爭拿出超越前輩學者的學術成果。
[1]波多野太郎.中國方志所錄方言匯編[M].日本:橫濱市立大學紀要,1963-1972.
[2]趙國璋,潘樹廣.文獻學辭典[K].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138.
[3]諸葛計.中國方志五十年史事錄[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2:52.
[4]王復興.方志編纂學[M].濟南:濟南出版社,1989:293.
[5]方言編輯部.《中國方志所錄方言匯編》第一篇至第九篇總目錄[J].方言,1980(3):237.
An Analysis of The Dialects Listed in Chinese Local Chronicles
LI Lan1,3, HE Ling2, DENG Yawen2
(1.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2.Library,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3.Souther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enzhen 518000, China)
The Dialects Listed in Chinese Local Chronicles is one of the great academic works by Taro Hatano, a famous Japanese scholar.Since all the contents were carried in Dialect in 1980, they have had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Chinese academic circles.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aro Hatano’s academic career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focusing on the academic influence of his book, and analyzing some problems in it.However, the paper holds that although there are some deficiencies in the compilation, it does not affect its academic value and academic status.
Taro Hatano; local chronicle; The Dialects Listed in Chinese Local Chronicles; dialect
H17
A
1008-2794(2017)06-0072-05
2017-05-03
2015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方志中方言材料的整理、輯錄與數字化工程”(15ZDB108)
李 藍(1962—),男,貴州大方人,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方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