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選仲
摘要: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政治課的課堂教學效率,首先要改變師生錯誤的思想認識,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改變"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把班級集體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及個別輔導有機結合。通過合作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意識,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合作技能,讓他們學會表達、學會傾聽、學會思考。同時,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教師還需要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關鍵詞:政治教學;角色換位;改變認識;小組合作;差生轉化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031-01
盡管政治科教材內容不斷變化,但是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創(chuàng)新能力,依然是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那么,如何在政治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合作意識和探索創(chuàng)新的精神,如何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如何在教學中實現(xiàn)師生角色的換位?
政治課教學在中學教學理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學德育課程體系中的重要一環(huán)。但是政治課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停留在理論觀念之上的一紙空文,學校領導、教師乃至學生對之都有一種淡薄的觀念,不少老師和學生認為:"開卷考試平時并不需要讀背學,考試時只需努努力加快速度翻翻書而已。"因而學生上課不愿學,課后不愿翻書去鞏固,進而導致政治學習毫無興趣,成績可想而知,是"慘敗"。殊不知,選拔性考試強調能力的培養(yǎng)和知識、覺悟的統(tǒng)一,注重運用理論指導自己的實踐,提高自身覺悟。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要讓政治課傳出笑聲,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應該讓他們改掉以前的錯誤認識,走出誤區(qū),對政治課的重要性有一個嶄新的認識。
課堂又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是培養(yǎng)學生的主戰(zhàn)場。在中考指揮棒的指揮下,教師作為課堂的操縱者和決策人,就要改變以往教學中的"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思想,傳統(tǒng)的教學觀點,認為"講"才是萬能的,因而"滿堂灌"、"填鴨式"成了合理的教學方法,所以教師上課就大講而特講,堅持一講到底。而在實施課改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就應該真正走到學生中去,成為學習活動中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是奴隸,通過解放他們的手、腦、眼、目、耳,汲取知識的精華,主動成為學習的參與者和實施者,發(fā)揮自己的主體地位。
學生在學習政治知識的通常態(tài)度是:上課時把書取出來,下課書就進了保險柜,根本就懶得去動動它。因此能否抓好課堂教學,是政治課教學能否成功的關鍵。由于受應試教育以及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干擾,政治教學通常采用的是傳統(tǒng)的班級授課制方式,它雖然能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但是卻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在班大人多的班級設置下,要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自學自悟,以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能力,為此,筆者主要把班級集體教學與小組合作學習及個別輔導有機結合,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主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筆者就從實際出發(fā),根據(jù)需要把全班學生進行分組,以小組為學習的基本單位。在組建學習小組時,學期初采用了傳統(tǒng)的異質分組,即小組內各成員間形成了學習成績的差異,以"4+1"合作學習為形式,"4"指4位學生(其中優(yōu)秀生1名,中等生2人,后進生一人),"1"指老師,其結果是有的學生由于思維敏捷、語言流利,因此更樂于表達;而有的學生反應較慢,表達跟不上節(jié)奏,羞于開口,久而久之,只聽不言,成為觀眾,這樣就沒有達到合作學習,生生互動、互幫互學的目的。為此,筆者改變分組方法實行最優(yōu)組合,根據(jù)"因生而宜、力所能及"的原則,對小組內部進行合理分工,使每一個成員都有自己的任務。每個小組設立了組織者(小組長)、紀律監(jiān)督者、總結者、匯報者等角色。同時,定期對組內的分工進行輪換,有時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由選擇推薦。組內分工落實后,又引導學生懂得"分工不等于分家",學生之間應該營造一種寬松、和諧、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讓組內每個成員都能自由發(fā)展。
在小組合作中,學習不是一種個人行為,而是一種集體行為,僅有良好的合作愿望,缺乏必要的合作技巧,合作行為仍無法產(chǎn)生,這就需要學生有足夠的團隊意識,并掌握一定的合作技能。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從以下幾點嘗試:
1.讓學生學會表達
在合作討論之前要讓小組成員先獨立思考問題,等每個成員有了初步想法后再進行探究、交流;小組討論交流時,采用小組長指定輪流發(fā)言式,小組成員圍繞一個中心問題輪流發(fā)言(可先指定后進生發(fā)言),力求每個成員都參與交流,提高弱勢群體的參與意識。開展小組活動后常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全班性的匯報交流,但小組代表一站起來發(fā)言就是"我認為……""我覺得這個問題應當這樣理解……""依我之見……"往往不是代表本組意見,而是代表個人意見,通過教學實際鍛煉,學生的表達慢慢變成"經(jīng)過本組成員討論覺得這個問題應當這樣理解……""我組成員認為……"所以,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明白如何表達本組的觀點,更要讓學生學會在日常生活中更需要注重團隊合作精神。
2.讓學生學會傾聽
學生在討論時相互尊重,學會傾聽,這是人際交往必備的素質。學會傾聽是對對方的尊重,可以增加信息和知識、及時獲得反饋等。只顧表達自己的意見,不會傾聽他人的評價,唯我獨尊,是現(xiàn)在孩子的通病。在討論中,學生往往是你一言我一語,爭論不休、吵吵嚷嚷,沒有良好的傾聽習慣,不僅影響討論效果,還無法使討論深入。因而在小組合作時,盡力讓各成員認真而仔細地聽清教師的提問,聽懂小組長的分工要求,聽明白其他同學發(fā)言的重點,不隨意打斷或插嘴,既要聽得了表揚之詞,又要聽得進批評之言,克服浮躁之氣、輕慢之舉,避免無意義的爭辯。這樣一來,不僅讓學生交流了思想,而且課堂教學也活而有序。
3.讓學生學會思考
俗話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剛剛進入初中階段學習的學生,習慣于吃"大鍋飯",而根本就不會獨立思考。"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給學生講一個一個的結論,不如給學生指導思路和思考方法。筆者在教學中,根據(jù)這幾年積累的經(jīng)驗常常教給學生一些答題技巧和方法。例如在做單項選擇題(特點是答案具有唯一性,應該選擇最準確的那一項)和材料分析時,首先要找到題目中的限定條件,了解題目考查哪一方面的內容,再找到它的關鍵詞,明確考查哪一個知識點。例:某同學經(jīng)常自言自語:"我個子不高,長相一般,也沒有什么特長,我什么都不如人……"這是一道材料簡析題,主要考查學生青春期的變化特點,根據(jù)指向其答題方向是針對青春期生理變化和心理變化進行入手的。通過答題引導,從扶到放,激發(fā)學生思考的欲望,培養(yǎng)學生思考的能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思考。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師生角色的互換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到位的事情,還有待于廣大教者在實踐中進一步去探索、嘗試、總結。相信通過教師的努力,一定會實現(xiàn)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實現(xiàn)師生角色的重新定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