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廣哲
(呂梁學(xué)院 歷史文化系,山西 離石 033000)
北宋魯西南士人研究
崔廣哲
(呂梁學(xué)院 歷史文化系,山西 離石 033000)
北宋時期魯西南士人在政治、文學(xué)、農(nóng)學(xué)、醫(yī)學(xué)、機械制造、經(jīng)學(xué)、史學(xué)等方面成績斐然,以關(guān)心民瘼、經(jīng)略邊疆為己任,尤其以王禹偁為代表的魯西南士人為北宋文學(xué)譜寫了輝煌的篇章。
北宋;魯西南;士人
魯西南包括“菏澤地區(qū)及濟寧市部分地區(qū)”①崔乃夫:《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大詞典》(卷5),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2年,第7781頁。。本文所述,大體限以菏澤地區(qū),以北宋土著與寓居于此的學(xué)者為研究對象。對于魯西南士人,清人劉藻在《曹州府志》評價說:“曹為古人文之區(qū)。漢、唐、宋盛時,曹人以德進,以事舉,以言揚,有聞于世者,指不勝屈?!雹趧⒃澹骸恫苤莞尽肪?3《選舉志》,何茲全校,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第335頁。
(一)革除弊政,惠民愛民。淳化五年(994)九月,濮州鄄城人張詠(944-1015)由參知政事蘇易簡薦舉,出任益州知州。面辭時,太宗說:“西川亂后,民不聊生,卿往,當(dāng)以便宜從事?!雹劾顮c:《續(xù)資治通鑒第編》(卷36),淳化五年九月,1995年,第795頁。戰(zhàn)亂后,益州賦稅入不敷出;駐軍三萬的糧食供應(yīng)全賴陜西,陜民運糧相望于道,而駐軍卻無“半月之食”。張詠訪知“民間苦鹽貴,而私廩者尚有余積”,于是降低鹽價,讓百姓以米換鹽,不足一月,得米數(shù)十萬斛,可供二年軍糧之需。他既解除了川民缺鹽之苦,又滿足了駐軍缺糧之需,還結(jié)束了陜民運糧之苦。太宗得知后,高興地說:“向者益州日以乏糧為請,詠至未久,遂有二歲之備,此人何事不能了,朕無慮矣”。
太平興國二年(977)正月,曹州冤句人張齊賢(943-1014)出任衡州通判。自江陵(湖北江陵)至桂州(廣西桂林)有水遞鋪夫凡數(shù)千戶,皆漁樵細民,衣食不給,生活極為艱難。途中湘江多巨潭險石,而程限與陸鋪相等,經(jīng)常遇到風(fēng)濤陰雨,以致耽擱日程,鋪夫皆被笞捶。齊賢上疏朝廷,將鋪夫減半。宋初,諸州犯人皆解送京師,死于路上者“十常六七”④李燾:《續(xù)資治通鑒第編》(卷22),太平興國六年十二月,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第507頁。。太平興國六年(981),張齊賢出任江南西路轉(zhuǎn)運使副使兼左拾遺,行至蘄州,遇南劍州、建昌、虔州所押犯人,取案卷視之,多非首犯,如南劍州所送犯人,有兩犯人因偶遇鹽販,替鹽販搬運鹽簍得鹽二斤,又有六人曾見鹽販沒告發(fā)被刺字送京城,五人已病死路上;如建昌有二佃戶在地主池塘用錐刺捕到一斤半魚,被判杖脊背、面刺字、押送京城;再如虔州所送三囚,犯私賣牛肉罪,其家屬十二人被一并解京,殺牛賊卻未抓獲,“齊賢憫之,即遣其妻子還”⑤洪邁:《容齋隨筆》(四筆)卷13《國初救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762-763頁。。張齊賢上疏朝廷“罪人至京,請擇清強官慮問,若顯負沈屈,則量罰本州官吏。自今令只遣正身,家屬別竢朝旨。干系人非正犯者,具報轉(zhuǎn)運使詳酌情理免錮送”。從此以后,江南送京犯人,“歲減大半”①李燾:《續(xù)資治通鑒第編》(卷22),太平興國六年十二月,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第507頁。脫脫:《宋史》卷332《李師中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10677頁。。
神宗時,登州沙門島囚禁眾多犯人,但官府只給三百犯人的口糧。人數(shù)多于三百時,犯人就會被投之以海。兩年間,砦主李慶曾將七百人投到大海里去。任登州知州的單州成武人馬默(1021-1100)了解情況后,欲治李慶之罪,慶畏罪自殺。馬默經(jīng)朝廷批準(zhǔn)后,更定《配島法》共二十條,超過三百人時,將服刑多年無過錯之人移送登州,為此救活多人。后來,蘇軾任登州知州時,父老迎于路旁說:“公為政愛民,得如馬使君乎?”②脫脫:《宋史》卷344《馬默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10948頁,第10114頁。
(二)救民于危,扶民于困。淳化二年(991),黃河決口于宋州。京東轉(zhuǎn)運使曹州濟陰人柴成務(wù)上奏朝廷說:“河水所經(jīng)地肥淀,愿免其租稅,勸民種藝?!雹勖撁摚骸端问贰肪?44《馬默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10948頁,第10114頁。得到太宗批準(zhǔn)。張詠知益州時,正值李順起義,民多協(xié)從。他諭以朝廷恩信,使民各歸田里。鎮(zhèn)壓李順起義的統(tǒng)帥宦官王繼恩俘虜農(nóng)民軍三十余人,請詠治罪,悉放歸農(nóng)。王繼恩怒沖沖找到詠,詠說:“前日李順協(xié)民為賊,今日詠與公化賊為民,何有不可哉!”④李燾:《續(xù)資治通鑒第編》(卷36),淳化五年九月,1995年,第798-799頁。咸平二年(999)夏,張詠知杭州。杭州歉收,民多以販私鹽為生,數(shù)百人被官府捕獲。詠至皆釋,其屬下要求嚴辦,否則無法制止。詠曰:“錢塘十萬家,饑者八九,茍不以鹽自活,一旦蜂起為盜,則其患深矣”⑤李燾:《續(xù)資治通鑒第編》(卷44),咸平二年四月,1995年,第941頁。,等秋收后再依法嚴辦。曹州濟陰人任中正被擢監(jiān)察御史、兩浙轉(zhuǎn)運使,適逢兩浙鬧饑荒,不待上級批示,立即開官倉,賑濟百姓。天禧二年(1018)正月,楚丘人戚綸(954-1021)任職青州,適逢饑荒,發(fā)官倉糧二千斛設(shè)粥廠,米萬斛以低價出售,以賑濟百姓。濮州鄄城人徐起任徐州知州,又改為轉(zhuǎn)運使,適逢災(zāi)荒,“募富室得米十七斛,”⑥脫脫:《宋史》卷301《徐起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10003頁。賑濟災(zāi)民,又將糧食轉(zhuǎn)運河北、京西路賑災(zāi),救濟災(zāi)民達三百萬。景德二年(1005),任曹州知州的駙馬魏咸信觀察到廣濟河(五丈河)兩岸積水浸占良田千頃,致使“民用匱乏,莫輸其租”,于是設(shè)置水門將積水導(dǎo)入廣濟河,“人獲其利”⑦夏竦:《文莊集》卷29《故保平軍節(jié)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駙馬都尉贈中書令魏公墓志銘》,《景印文淵四庫全書》(第1087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288頁。。范諷管理廣濟軍(治所在今定陶)時,適逢有百姓為避水災(zāi)居住在廣濟河堤上,不但沒驅(qū)趕他們,反而上奏朝廷免除其租賦。
(三)造福一方,化導(dǎo)百姓。張詠為鄂州崇陽令(980-985)時,民以茶為業(yè)。他下令鏟去茶樹,種植桑麻,并說“茶利厚,官將取之,不若早自異也”⑧陳師道:《后山談叢》(卷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50頁。,于是崇陽桑麻大興。后來榷茶,他縣皆以茶稅為苦,崇陽無之,且每年向北輸出絹百萬匹,崇陽民富,為詠立祠記之。戚綸任太和知縣(今江西泰和)時,縣民“險悍多構(gòu)訟”⑨脫脫:《宋史》卷306《戚綸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10104頁。。綸依據(jù)民間發(fā)生的糾紛、用押韻通俗的語言作《諭民詩》五十篇以規(guī)勸利導(dǎo);又每逢祭祖時,與犯人定約回家祭祀,犯人皆能如期歸。綸官永嘉知縣時,興修水利,以備水旱之災(zāi)。曹州濟陰人燕肅官明州時,當(dāng)?shù)孛瘛八纵p悍喜斗”⑩脫脫:《宋史》卷298《燕肅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9910頁。,下令獨治先動手打人的罪,于是毆斗之風(fēng)得以制止。楚丘人李師中((1013-1078))師中任洛川縣令,以仁德親民之心取信于百姓。民有罪,若值農(nóng)忙時,先令回家,農(nóng)閑時再來縣衙聽候處置。當(dāng)?shù)禺a(chǎn)茶,百姓欠官府茶稅十萬緡,多人被抓到縣衙。師中親自為他們解去枷鎖,說:“公錢無不嘗之理,寬與汝期,可乎?”①李燾:《續(xù)資治通鑒第編》(卷22),太平興國六年十二月,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第507頁。脫脫:《宋史》卷332《李師中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10677頁。百姓皆感激而聽命。他命鄉(xiāng)里置一柜,登記上姓名,寫欠額,允許他分期償還,把錢放到柜子里,年終時,所有欠茶稅者全部交足稅款。在廣西任職四年,李師中鼓勵農(nóng)桑,發(fā)展生產(chǎn);并頒布《勸農(nóng)事》敦民和睦。《勸農(nóng)事》碑原文:
每因讀刑禁旬狀,見人民多因小事爭斗,致有殺傷。雖骨肉至親,不相容忍,此深可哀憫。蓋勸農(nóng)親民官不本教化所致。今后令佐須曉諭鄉(xiāng)老,令勸率子弟勤于田農(nóng),孝養(yǎng)父母,內(nèi)外和順,不相欺凌。民無災(zāi)爭則無橫死,自然天道與人事相應(yīng),無水旱兇災(zāi)。令佐不得輕遠方以為不可教誨,況此人民曉事,教誨必聽,切在遵稟。大宋嘉祐六年辛丑六月一日龍隱巖釋迦寺傳天臺祖教沙門□□上石。①桂林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編:《桂林石刻》(上),1981年,第42頁。
李師中碑文勸農(nóng)核心思想是“勤于田農(nóng),孝養(yǎng)父母,內(nèi)外和順,不相欺凌。民無災(zāi)爭則無橫死,自然天道與人事相應(yīng),無水旱兇災(zāi)”。這一思想體現(xiàn)了仁、義、平、和的儒家倫理道德觀念,對于化導(dǎo)當(dāng)?shù)孛耧L(fēng)具有進步意義。
(一)與宋遼關(guān)系。張齊賢是北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五月,北宋滅北漢。次年冬,太宗欲乘勝兵伐契丹,奪取幽州。當(dāng)時,多數(shù)大臣附和太宗皆言宜速取,獨齊賢分析宋遼形勢,上疏反對。太宗沒聽從他的正確意見,結(jié)果失利。雍熙三年(986)春,宋伐契丹失敗,代州守將楊業(yè)戰(zhàn)死。七月,張齊賢主動請纓出任代州知州,與部署潘美同領(lǐng)兵馬。十二月,契丹進軍代州城下。齊賢選廂兵兩千名,誓師御敵,在土墱寨大敗契丹,“擒其北大王之子一人,帳前舍利一人,斬首二千余級,俘五百余人,獲馬千余匹,車帳、牛羊、器甲甚眾。”②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7),雍熙三年十二月,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第627頁。張齊賢對于北宋西北邊疆形勢亦有清醒的認識,一再要求朝廷加強對西夏的防務(wù),聯(lián)絡(luò)吐蕃諸部,牽制西夏,以防攻占瓜、沙諸州。
景德元年(1004),遼大舉南下攻宋,迫使真宗親臨澶州,直逼城下。當(dāng)時,邢州由于連續(xù)發(fā)生地震,城墻被毀,沒有戰(zhàn)備。任知州的楚丘人邊肅接真宗密詔:“若州不可守,聽以便宜南保他城。”他匿詔不發(fā),而堅持“督丁壯乘城,而闢諸門,悉所部列陣于外?!边|兵看到這摸不清頭腦的陣勢,沒敢貿(mào)然進攻,三天后,自動退兵。而鎮(zhèn)、魏、深、趙、磁、洺六州均閉門不戰(zhàn)。六州受到遼兵騷擾的百姓,紛紛逃往邢州,“肅悉納之”③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59),景德元年十二月,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第1330頁。。既打退了敵兵又保護了百姓的邊肅受到皇帝嘉獎,被提拔為樞密院直學(xué)士。
宋遼和戰(zhàn)后,魯西南士人中李迪家族多次充當(dāng)和平使者。大中祥符三年(1010)十月,“右司諫、直史館李迪為契丹主生辰使”④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72),大中祥符三年十月,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第1692頁。;皇祐二年(1050)八月,“工部郎中、天章閣待制李柬之(李迪子)為契丹國母生辰使”⑤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169),皇祐二年八月,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第4058頁。;皇祐三年(1051)八月,“開封府判官、度支郎中李及之(李迪侄)為契丹生辰使”⑥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187),嘉祐三年八月,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第4519頁。;熙寧三年(1070)八月,“主客郎中、戶部判官李立之(李迪侄)為正旦使”⑦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14),熙寧三年八月,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第5211頁。。
(二)經(jīng)營西北。由于戰(zhàn)亂,邊境軍民多逃入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多為他們放牧,或者被賣到更遠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換取羊馬。朝廷規(guī)定有生擒羌人者,給以錦袍、銀帶、茶絹之賞。有逃回者,多懷疑為西夏所俘,皆被斬首。任秦州知府的曹州濟陰人王博文了解這一情況后,立即暗地派熟悉邊事的人去招撫,使他們重返家園。
吐蕃唃廝羅政權(quán)多次犯邊,秦州守將曹瑋屢請增兵。真宗以為膽怯畏戰(zhàn),準(zhǔn)備換將。曾在陜西任職的濮州人李迪認為唃廝羅欲大舉犯邊,請求增兵是應(yīng)該的,“且瑋有謀略,諸將皆非其比,”他又謀劃出兵方略。不久,捷報傳來,曹瑋打退了唃廝羅。真宗稱迪為“頗、牧在禁中矣”①脫脫:《宋史》(卷310)《李迪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10172頁。。不難發(fā)現(xiàn),李迪不僅熟悉邊情,而且知人善任,善于軍事謀劃。
景祐五年(1038),西夏元昊稱帝,宋夏又起戰(zhàn)事??刀ㄔ辏?040),西夏進攻延州(今陜西延安)。鄜延副總兵官劉平迎戰(zhàn)全軍覆滅,而都監(jiān)黃德和臨陣脫逃,反誣劉平降敵。朝廷令單州成武人龐籍(988-1063)協(xié)助殿中侍御史文彥博審問此案。龐籍詳盡調(diào)查之后,避免了一場冤案。慶歷元年(1041),龐籍以龍圖閣學(xué)士知延州。到任后,他“撫民以仁,馭軍以嚴”,派部將狄青率軍萬余于西夏軍隊經(jīng)常出入的橋子谷旁筑招安寨,積極備戰(zhàn),不久,收復(fù)失地,轉(zhuǎn)危為安。當(dāng)西夏派李文貴求和時,龐籍以為有詐,扣留李文貴,屯兵清澗城以備不測。數(shù)月后,西夏攻定川。龐籍召李文貴曉以利害,然后遣歸李文貴勸元昊停戰(zhàn)。不久,雙方罷兵議和。“上以西鄙之寧,皆公之功”②司馬光:《傳家集》卷76《太子太保龐公墓志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94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690頁,第691頁。,龐籍回京被任樞密副使。
熙寧初,李師中出任秦州知州臨行時,神宗賜以《班超傳》對其勉勵。李師中雖守邊有功,但與王安石重用的王韶意見不一致,被召回。
(三)經(jīng)營南疆。廣西儂智高反,攻陷邕州(廣西邕寧縣)?;实v二年(1052),朝廷派狄青為宣撫使前去討伐。諫官韓絳“以青武人不足專任”,請一文臣副之。仁宗征求龐籍的意見時,他說:“王師所以屢敗皆由大將權(quán)輕……青起于行伍……沉勇有智略?!?極力主張獨任狄青。仁宗命嶺南諸軍受狄青節(jié)制。狄青出兵,捷報傳來。仁宗高興地對龐籍說:“嶺南非卿執(zhí)議之堅不能平,今日皆卿功也?!雹鬯抉R光:《傳家集》卷76《太子太保龐公墓志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94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690頁,第691頁。龐籍不僅通曉法令,而且治邊有功,善用識人。
楚丘人李師中在廣西任職期間,邕州知州蕭注、宜州知州張師正欲以蠻峒豪酋武裝討伐交阯邀功,且稱不用朝廷軍費。李師中知其不可勝,予以制止。交阯陳兵境上欲伐宋時,李師中正在宴客,聽后飲酒自若,書寫大字榜文貼于邊境。交阯人看到榜文,未敢輕動,立即稱臣進貢。儂智高之子宗旦不降,李師中對其曉以禍福利害,“立率其族以地降”。李師中治邊有方,“邊人化其德,多畫象立祠以事。”④脫脫:《宋史》(卷332)《李師中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10678頁。
北宋時,魯西南涌現(xiàn)出王禹偁、張詠、劉潛、晁補之、陳師道等文學(xué)巨匠。據(jù)統(tǒng)計宋代山東詞人有三十九人⑤安作璋:《山東通史》(宋金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14頁。,其中魯西南占25.64%,比例最高。他們不僅為后人留下了豐富文學(xué)著作,而且對文學(xué)理論創(chuàng)新做出了突出貢獻,為北宋文學(xué)譜寫了輝煌一頁,在中國古代文學(xu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濟州巨野人,太平興國八年(983)進士,是北宋初期杰出的文學(xué)家,是文壇革新的倡導(dǎo)者和奠基人?!端问?王禹偁傳》記載其著有《小畜集》20卷,《承明集》10卷,《集議》10卷,詩3卷⑥脫脫:《宋史》(卷293)《王禹偁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9399-9400頁。;《宋史藝文志二》載其有《五代史闕文》2卷、《建隆遺事》1卷⑦脫脫:《宋史》(卷203)《藝文志》,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5095-5105頁;現(xiàn)存《小畜集》30卷,《小畜外集》七卷。
針對宋初文壇頹靡纖麗之風(fēng),他主張“文以傳道明心”?!胺蛭?,傳道而明心也。古圣人不得已而為之也。且人能一乎心至乎道,修身則無咎,事君則有立。及其無位也,懼乎心之所有不得明乎外,道之所畜不得傳乎后,于是乎有言焉;又懼乎言之易泯也,于是乎有文焉。信哉不得已而為之也!”在這段話中,他已經(jīng)把文、道、行三者緊密結(jié)合起來。要“傳道”、“明心”,王禹偁主張師法“六經(jīng)”?!敖駷槲亩崃?jīng),又何法焉?”①王禹偁:《小畜集》卷18《答張扶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86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175頁,第176頁。王禹偁《小畜集》卷3《寄題陜府南溪兼孫何兄弟》,《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86冊),臺北 :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20頁?!拔膶W(xué)本乎六經(jīng)者,其為政也必仁且義,議理之有體也”②王禹偁:《小畜集》卷19《送譚堯叟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86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188頁。。他雖主張師法六經(jīng),但非盲目師古,“模其語而謂之古,亦文之弊也”,“遠師六經(jīng),近師吏部(韓愈),使句之易道,義之易曉?!雹弁跤韨牐骸缎⌒蠹肪?8《答張扶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86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175頁,第176頁。在詩歌上,他力主效仿白居易、杜甫,反映社會現(xiàn)實,關(guān)心民瘼。如《感流亡》
謫居歲云暮,晨起廚無煙。賴有可愛日,懸在南榮邊。高春已數(shù)丈,和暖如春天。門臨商于路,有客愁檐前:老翁與病嫗,頭鬢皆皤然;呱呱三兒泣,惸惸一夫鰥。道糧無斗粟,路費無百錢;聚頭未有食,顏色頗饑寒。試問“何許人?”答云“家長安?!比q關(guān)輔旱,逐熟入穰川。婦死埋異鄉(xiāng),家貧思故園。故園雖孔邇,秦嶺隔藍關(guān)。山深號六里,路峻名七盤。襁負且乞丐,凍餒復(fù)險艱。惟愁大雨雪,殭死山谷間。”我聞斯人語,倚戶獨長嘆:爾為流亡客,我為冗散官。在官無俸祿,奉親乏甘鮮。因思筮仕來,倏忽過十年。峨冠蠹黔首,旅進長素餐。文翰皆徒爾,放逐固宜然。家貧與親老,睹爾聊自寬。④王禹偁:《小畜集》卷3《感流亡》,《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86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23頁。
此詩,系淳化三年(992),王禹偁謫居商州時所作。作者運用通俗的語言、白描的手法,再現(xiàn)了關(guān)中大旱、米價上漲、百姓流亡、身死溝壑的凄慘景象,表達了對流亡者的悲憫與同情。如“三齊號難治,民瘼待良醫(yī)。勿謂人多詐,須教吏不欺。”⑤王禹偁:《小畜集》卷10《送母殿丞赴任齊州》,《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86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97頁。指出民生的疾苦關(guān)鍵在于官吏。如《烏啄瘡驢歌》用烏傷害瘡驢,以喻貪官污吏對百姓之壓榨。如《對雪示嘉祐》:
爾看門外饑餓者,往往僵賠填渠溝。峨冠旅進又旅退,曾無一事裨皇猷。俸錢一月幾家賦,朝衣一襲凡人裘?安邊不學(xué)趙充國,富民不作田千秋。胡為碌碌事文筆,歌時頌圣如俳優(yōu)!一家衣食仰在我,縱得溫飽如狗偷。⑥王禹偁:《小畜集》卷12《對雪示嘉祐》,《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86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122頁。
詩人通過官民對比的手法來揭示受百姓供養(yǎng)卻不為百姓辦事只知茍且阿諛官員的丑惡嘴臉,同時也是詩人對自己行為的精神剖析,以鞭撻自己為民辦事。從詩中可知,作者繼承與發(fā)揚了白居易、杜甫反映現(xiàn)實主義文風(fēng)。
王禹偁在文學(xué)史上的成就歷來受到高度贊揚?!缎⌒笸饧颉分赋觯骸坝商萍旧嫖宕?,氣格摧弱,淪于鄙俚。國初屢有作者留意變風(fēng),而習(xí)尚難移,未能復(fù)雅,至公特起,力振斯文,根源于六經(jīng),枝派于百氏,斥浮偽,去陳言,作而述之,一變于道?!雹咄跤韨牐骸缎⌒笸饧罚ㄐ颍?,《四部叢刊初編集部》上海: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26年,第2頁,《蔡寬夫詩話》“國初沿五代之余,士大夫皆宗白樂天詩,故王黃州主盟一時”林逋曰:“放達有唐惟白傅,縱橫吾宋是黃州(王禹偁)。”⑧林逋:《林和靖詩集》卷三《讀王黃州詩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29頁。歐陽修稱贊曰:“想公風(fēng)采常如在,顧我文章不足論。”⑨歐陽修《歐陽修全集》(第2冊),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第181頁。這些足以說明王禹偁在宋初文壇的重要地位。正是由于王禹偁發(fā)起了
文壇革新的“韓柳文章李杜詩”⑩王禹偁《小畜集》卷10《贈朱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86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104頁。、“古文閱韓柳”①王禹偁:《小畜集》卷18《答張扶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86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175頁,第176頁。王禹偁《小畜集》卷3《寄題陜府南溪兼孫何兄弟》,《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86冊),臺北 :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20頁。呼聲,奠定了北宋中期文壇革新的基調(diào),到歐陽修時才得形成強的文壇革新運動。
張詠(944-1015),字復(fù)之,濮州鄄城人,太平興國五年(980)進士,官至工、禮部尚書。以“‘乖’則違眾,‘崖’不利物”,自號乖崖,著《乖崖集》10卷。
張詠的詩文在當(dāng)時并沒引起人的關(guān)注,甚至宰相張齊賢在皇帝面前說:“張詠本無文,凡有章奏,皆婚家王禹偁代為之”。詠辯說:“臣苦心文學(xué),縉紳莫不知,今齊賢經(jīng)臣假手于人,是掩上之明,誣臣之罪也。”并把所著呈于真宗,真宗“稱文善”①王闢之《澠水燕談錄》(卷2),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21頁。。
張詠的詩有雄健、豪放的風(fēng)格。他兩首詩被《西昆酬唱集》收錄,被認定為西昆派代表。筆者認為此種說法有失偏頗。如他的《解嘲》詩:“我本高陽徒,平生意氣凌清虛。詞鋒即日未見試,壯年束手來窮途。蛟龍豈是池中物,風(fēng)雨不來狂不得?!雹趶堅佔瑥埰浞残!稄埞匝录罚ň?),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9頁,第15頁。詩中無靡華之詞,體現(xiàn)一種豪放之氣?!杜c進士宋嚴話別》:“人生相知須知心,心通道氣情轉(zhuǎn)深。凌山跨陸不道遠,躡屩佩劍來相尋。感君見我開口笑,把臂要我談王道。幾度微言似愜心,投杯著地推案叫。此事置之無復(fù)言,且須舉樂催金船。人生通塞未可保,莫將閑事縈心田。興盡忽告去,挑燈夜如何。彈琴起雙舞,拍手聊長歌。我輩本無流俗態(tài),不教離恨上眉多。”③張詠撰,張其凡校《張乖崖集》(卷2),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9頁,第15頁。張詠的離別詩不同與文人騷客中的生死離別的多愁善感,而是展現(xiàn)了一幅充滿達觀、豪邁之情的感人場面,讓人感到作者是一個活生生、敞開心扉的魯西南大漢的形象,表現(xiàn)出了作者獨特的個性,正如韓琦對其他詩文評價:“文章雄健有氣骨”④韓琦《安陽集》卷50《張公神道碑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89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546頁。。
晁補之(1053-1110),字無咎,號歸來子,濟州巨野人,學(xué)于王安國(王安石弟)、蘇軾,與張耒、秦觀、黃庭堅并稱“蘇門四學(xué)士”,著有《雞肋集》70卷,《晁氏琴趣外篇》6卷等。十七歲時,補之隨父到杭州,見到錢塘山川之秀美,風(fēng)物之可愛,便寫《七述》一篇,作為拜見杭州通判蘇軾的見面禮。蘇軾早想寫內(nèi)容相近之文,看了補之之文,說:“吾可以閣筆矣!”又稱其文“博辯雋偉,絕人遠甚,必顯于世”,由是補之聲名鵲起。元豐二年(1079),考進士時,補之在開封府與禮部皆第一。神宗看其文說:“是深于經(jīng)術(shù)者,可革浮薄”⑤脫脫《宋史》卷444《晁補之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13111頁。。晁補之生活于北宋由盛轉(zhuǎn)衰的時代,社會矛盾日益激化,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黨爭日益激烈,再加自己仕途上坎坷遭遇,在他的文學(xué)作品中均有反映,如《摸魚兒?東皋寓居》:“買陂塘、旋栽楊柳,依稀淮岸江浦。東皋嘉雨新痕漲,沙觜鷺來鷗聚??皭厶?,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無人獨舞。任翠幄張?zhí)?,柔茵藉地,酒盡未能去。青綾被,莫憶金閨故步。儒冠曾把身誤。弓刀千騎成何事,荒了邵平瓜圃。君試覷,滿青鏡、星星鬢影今如許。功名浪語。便似得班超,封侯萬里,歸計恐遲暮?!雹揸搜a之《晁氏琴趣外編》(卷1),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第4-5頁。作者運用夾敘夾議的手法,表現(xiàn)出對隱居生活的興味,更流露出對官場的厭棄,對田園生活的向往。晁補之在詩、文、詞諸方面多有建樹。同為“蘇門四學(xué)士”的張耒說:“補之自少為文,即能追考屈、宋、班、揚,下逮韓愈、柳宗元之作,促駕力鞭,務(wù)與之齊而后已?!彼膸祓^臣說:“今觀其集,古文波瀾壯闊,與蘇氏父子相馳聚,諸體詩俱風(fēng)骨高騫,一往逡邁,并駕于張、秦之間,亦未知孰為先后?!雹呒o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154),《景印文淵閣庫全書》(第4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156頁。晁氏家族世代為官,人才輩出,見于史書記載的有二十余人,十多人中進士。他們不僅為政澤被百姓,為文卓于當(dāng)時且顯于后世,其家族成為“宋代文化史上的一道奇異的風(fēng)景線”⑧劉煥陽:《晁補之與宋代晁氏家庭》,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4年,第3頁。。
陳師道(1052-1102),字無己,彭城人,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xué)家,“蘇門六君子”之一,為仁宗朝成武名相龐籍之外孫,晚年隨任曹州知府的岳父郭概寓居于此。他與巨野晁氏兄弟有往來,且江西派重要詩
人晁沖之(補之從弟)自稱是師道之弟子。在曹期間,陳師道與曹州教授晁無斁(補之弟)、曹州開元寺上生院主僧重寶作詩唱和,并開館授徒。其岳父在曹建披云樓,師道作《披云樓上梁文》、《披云樓記》?!杜茦怯洝罚骸安埽手苤蓢?,亡而為陶之故城是也。陶之西南有丘焉,《禹貢》所謂陶丘……曹近京師,皇化所先,承平百年,風(fēng)俗移易,金鼓不作,獄市屢空……朝請大夫郭侯之為是邦,為披云之樓。而地之宜與登望之樂,棟宇之制,為一州之勝……余常從侯而登,極目四顧,則昔之范蠡、慎到、穰侯、寧武子與夫漢魏之墓也。其人非萬乘之君,則其相也。其功譽、富貴、文學(xué)、辨議皆驚世而絕俗,而今日之風(fēng)霜荊棘、狐貉之與穴也。河濟之間,禹之所治,聲烈赫然,而通川廣澤皆失其故處,使人悲傷慷慨而興起……”①陳師道:《后山居士文集》卷15《披云樓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688-691頁。。此文采用敘議結(jié)合的手法,首先追述了曹州的歷史沿革,然后敘述郭概治曹之業(yè)績、建樓之原因與登樓之感慨,亦是研究宋代曹州的重要史料。
魯西南士人為北宋科技發(fā)展也做出了貢獻。首先在農(nóng)學(xué)與醫(yī)學(xué)方面。邢昺(932-1010)字叔明,曹州濟陰人,太平興國二年(977),舉九經(jīng)及第。邢昺出身農(nóng)家,熟悉農(nóng)事,不忘民間疾苦。真宗每逢雨雪不時憂形于色,負責(zé)天象的官員多預(yù)測錯誤?!皶m因進《耒耜歲占》三卷,大有稽驗,皆牧童村老歲月于畎畝間揣占所得”②文瑩:《玉壺清話》(卷5),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46頁。。此書是一部很好的農(nóng)書,可惜沒能保存下來。鄧御夫(1032-1007),字從義,濟州巨野人,“幼辛苦讀書,嘗試太學(xué)異等,”“方壯則褫舉子服”③晁補之:《雞肋集》卷63《鄧先生墓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18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938頁,第939頁。,隱居不仕,著有《農(nóng)歷》120巻,“言耕織、芻牧與凡種藝、養(yǎng)生、備荒之事,較齊民要術(shù)尤密”④晁補之:《雞肋集》卷63《鄧先生墓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18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938頁,第939頁。。鄄棲真,字道淵,單州單父人,“博涉經(jīng)傳,長于詩賦,應(yīng)進士舉不中,”棄科舉學(xué)道,精通醫(yī)學(xué),周游四方行醫(yī)救人,與隱逸者海蟾子“以詩往還論養(yǎng)生秘術(shù)”⑤脫脫:《宋史》卷462《鄄棲真?zhèn)鳌?,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13517頁。,著《還金篇》兩卷。
其次,在天文、機械方面。燕肅是北宋一位多才多藝的科學(xué)家,工詩善畫,精通音律、天文歷法,長于機械。他長期任職沿海地區(qū),尤其是在浙江,通過對海洋的觀察,于乾興二年(1022)寫成《海潮論》,并繪《海潮圖》?!叭照咧仃栔?,陰生于陽,故潮附之于日也;月者太陰之精,水者陰,故潮依之于月也?!彼J為潮汐與日、月有密切關(guān)系;“隨日而應(yīng)月,依陰而附陽,盈于朔望,消于胐魄于上下弦,息于輝朒,故潮有大小焉?!雹奘┲@:《淳祐臨安志》(卷10),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79頁。認識到朔望有大潮與上下弦有小潮;他又得出觀察地點的潮候為“四刻一十六分半”;“以下有沙潬。南北亙連。隔礙洪波。蹙遏潮勢……于是溢于沙潬。猛怒頓涌。聲勢激射。故起而為潮耳”,認識到錢塘潮的原因在于河床上的沙潬,得出了科學(xué)的結(jié)論?!按笾邢榉拍?1016)冬,奉詔按察嶺外,嘗經(jīng)合浦郡,沿南溟而東過海康,歷陵水,陟恩平,住南海,迨由龍川,抵潮陽,泊出守會稽,移蒞句章,是以上諸郡皆沿海濱,朝夕觀望潮汐之候者有日矣。得以求之刻漏,究之消息。十年用心。頗有準(zhǔn)的?!雹咄趺髑澹骸稉]麈錄》(前錄)(卷4),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第32頁。天圣八年(1030),燕肅進呈的蓮花漏,是他在沿海地區(qū)運用刻漏觀察潮汐而研制成功的。天圣五年(1027),燕肅制造出指南車和記里鼓車。燕肅詩作達千余首,大多已失傳;又擅繪畫,如現(xiàn)存《春岫漁歌》、《江山雪霽》等40余幅,其《寒林屏風(fēng)》被譽為“絕筆”。
“五代之亂極矣,”“干戈興,學(xué)校廢,而禮義衰”⑧歐陽修:《新五代史》卷34《一行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369頁。,雖經(jīng)戰(zhàn)亂,但魯西南地區(qū)的儒學(xué)傳統(tǒng)并沒中斷?!坝兴握?、仁二宗之際,儒林之草昧也。當(dāng)時濂、洛之徒方萌芽而未出,而睢陽戚氏在宋,泰山孫氏在齊,安定胡氏在吳,相與講明正學(xué),自拔于塵俗之中?!雹偃嫱骸度嫱瘏R校集注》鮚埼亭集外編卷16《慶歷五先生書院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037頁。文中的戚氏即宋初碩儒戚同文,楚丘人(今山東曹縣),家世儒業(yè),從聚徒授學(xué)的同邑人楊慤學(xué)習(xí)五經(jīng),后于宋州睢陽學(xué)舍治學(xué)授徒。文學(xué)家王禹偁解經(jīng)主張不拘泥于形式,如《明夷九三爻象論》、《既往不咎論》、《死喪速貧論》、《省試四科取士何先論》等文章,對于宋儒大膽解經(jīng),抒發(fā)個人經(jīng)學(xué)觀點的風(fēng)氣起了促進作用②彭林:《經(jīng)學(xué)研究論文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第42頁。。
曹州濟陰邢昺是北宋著名經(jīng)學(xué)家,長期任職于國子監(jiān)、翰林院,為皇帝、太子諸王、國子監(jiān)生講授儒家經(jīng)典。真宗命國子祭酒邢昺與“杜鎬、舒雅、孫奭、李慕清、崔偓佺等校定《周禮》、《儀禮》、《公羊谷梁春秋傳》、《孝經(jīng)》、《論語》、《爾雅義疏》?!雹勖撁摚骸端问贰肪?31《邢昺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12798頁。書成頒行天下。邢昺一生致力于經(jīng)義注疏所著有《論語正義》20卷、《孝經(jīng)正義》3卷、《爾雅疏》10卷行于世,后被收入《十三經(jīng)注疏》。
晁說之(1059-1129),字以道,號景迂,補之族弟,元豐五年(1082)進士,學(xué)問淵博,涉及領(lǐng)域廣,一生著述多達三十八種,尤精于經(jīng)學(xué),在宋代學(xué)術(shù)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全祖望在《宋元學(xué)案》中為之立《景迂學(xué)案》,并十分欣喜地說:“景迂湛深經(jīng)術(shù),親得司馬公之傳,又為康節(jié)(邵雍)私淑弟子。其攻新經(jīng)之學(xué),尤不遺余力。世但知推龜山、了翁,而不知景迂更過之。《宋史》乃為補之、詠之作傳,而景迂失焉,陋矣。”④黃宗羲:《黃宗羲全集》第4冊《宋元學(xué)案》卷22《景迂學(xué)案》,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第94頁可知晁說之也是北宋后期儒學(xué)運動中的重要人物。洪邁對他評價說:“景迂子晁以道留意六經(jīng)之學(xué),各著一書,發(fā)明其旨,故有《易規(guī)》、《書傳》、《詩序論》、《中庸》、《洪范傳》、《三傳說》。其說多與世儒異?!雹莺檫~:《容齋隨筆》(三筆)卷1《晁景迂經(jīng)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19頁。魯西南士人在北宋史學(xué)機構(gòu)中任職,參與國史、實錄與正史的編修。曹州濟陰人柴成務(wù)“受詔與錢若水同修《太宗實錄》”⑥脫脫:《宋史》卷306《柴成務(wù)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10115頁。80卷;王禹偁參與重修《重修太祖實錄》50卷;王疇參修《唐書》;戚綸參與《三國志》的校定;龐籍負責(zé)監(jiān)修國史。
魯西南士人也有不少私修野史筆記著作。王延德(937-1001),開封東明人,太宗為開封尹時,置為親兵校尉,主庖膳。太平興國初,為御廚使。后領(lǐng)刺史,兼親王諸宮使,加防御使,累官至東京舊城巡檢使。王延德“好撰集近事”,任御廚使時撰《司膳錄》,掌皇城司時撰《皇城紀事錄》,任行宮使時撰《南效錄》,負責(zé)修葺宮殿時撰《版筑記》,從靈駕時撰《永熙皇堂錄》、《山陵提轄諸司記》,治理地方時撰《下車奏報錄》。修太祖、太宗實錄時,史官受詔訪詢延德國初之事。他又上《太宗南宮事跡》三卷,以配合實錄的修撰。
景德二年(1005),以兵部尚書任青州知府的張齊賢作《洛陽縉紳舊聞記》。該書所記為洛陽縉紳耆舊向作者講述的唐末五代洛陽逸事及作者的見聞,共五卷二十一篇。由于作者以“與正史差異者并存而錄之”⑦張齊賢:《洛陽縉紳舊聞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36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135頁,第134頁。的原則撰寫,《宋史?藝文志》把它放入史部傳記類,故紀昀說:“可與《五代史》闕文諸書,同備讀史之考證也”⑧張齊賢:《洛陽縉紳舊聞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36冊),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第135頁,第134頁。。
文學(xué)家王禹偁感到薛居正等撰《五代史》有“避嫌”、“漏略”⑨王禹偁:《五代史闕文》,《叢書集成續(xù)編》(第274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公司,1991年,第106頁。之處,故撰寫《五代史闕文》1卷,凡十七事。其中后梁史三事,后唐史七事,后晉史一事,后漢事兩事。清人王士禎《香祖筆記》稱“王元之《五代史闕文》僅一卷,而辨證精嚴,足正史官之謬”⑩王士禎:《香祖筆記》(卷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81頁。。
北宋時期,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展,科技進步。離首都開封較近的魯西南地區(qū)在教育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楚丘戚同文在宋州城筑室授學(xué),執(zhí)教有方,“請益之人不遠千里而至。登第者五六十人,宗度、許驤、陳象輿、高象先、郭成范、王礪、滕涉皆踐臺閣?!雹倜撁摚骸端问贰肪?57《戚同文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13418頁。大中祥符二年(1009),曹誠在戚同文講學(xué)舊址的基礎(chǔ)上建立應(yīng)天書院,由戚同文之孫戚舜賓主持書院。曹州濟陰人邢昺曾長期擔(dān)任國子祭酒,為北宋人才培養(yǎng)做出了一定貢獻。曹州于令儀,“家頗豐富……鄉(xiāng)里稱善士,君擇子侄之秀者,起學(xué)室,延名儒以掖之。子伋侄杰、仿舉進士第,今為曹南令族。”②王闢之:《澠水燕池錄》(卷3),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32頁。據(jù)清代劉藻《曹州府志》載曹州府宋代有進士54人,其中有3名狀元:柴成務(wù),曹州濟陰人,乾德六年(968)狀元③傅璇琮:《宋登科記考》,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5頁。;李迪,濮州(鄄城)人,景德二年(1005)狀元④脫脫:《宋史》卷310《李迪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10171頁;或傅璇琮《宋登科記考》,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68頁。;姚曄,祖籍曹州濟陰人,大中祥符元年(1008)狀元⑤脫脫:《宋史》卷300《姚仲孫傳》,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9970頁。。
魯西南地區(qū)的士人在這一時期涌現(xiàn)出一批在政治、文學(xué)、農(nóng)學(xué)、醫(yī)學(xué)、機械制造、經(jīng)學(xué)、史學(xué)等方面均有卓著貢獻的人才,可謂是魯西南在中國古代史上最光輝的時期。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是魯西南地區(qū)靠近京城開封、水陸交通方便,造就了這一時期人才的興盛。靖康之變后,魯西南地區(qū)淪為了黃泛區(qū)、戰(zhàn)爭災(zāi)區(qū),故其歷史地位逐漸衰落下來。
[責(zé)任編輯 山陽]
Researching Intellectuals Southwest of Shandong Province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CUI Guang-z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Luliang University, Luliang 033000, China)
During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intellectuals in the southwest of Shandong Provinc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politics, literature, agriculture, medicine,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researching Confucian classics and historiography,and they paid attention to people’s life and frontier’s security. Especially Wang Yucheng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intellectuals in the southwest of Shandong provinc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literature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Northern Song Dynasty; southwest of Shandong province;intellectuals
K825
A
1672-1217(2017)01-0010-09
2016-11-16
崔廣哲(1978-),男,山東定陶人,呂梁學(xué)院歷史文化系講師;蘭州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