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忠 華
(陜西理工大學 文學院, 陜西 漢中 723000)
《說文解字》重文聲符的異部變換與段注“合韻”論析
劉 忠 華
(陜西理工大學 文學院, 陜西 漢中 723000)
正篆與重文聲符的異部變換是依據(jù)不同的讀音分別諧聲造字而來,取其中一個字的讀音歸部,另外一字按照規(guī)范化的要求必然改變原來的讀音,這個改變讀音的字就會出現(xiàn)歸部音與造字諧聲音異部合韻(合音)的現(xiàn)象。諧聲造字和諧聲字的古音歸部不在同一層面,各有原則。字音的變化和某些字的歸部音不是造字諧聲音,導致出現(xiàn)聲符與所諧字讀音異部。
《說文解字》; 正篆; 重文; 異部; 合韻
《說文解字》(簡稱《說文》)諧聲系統(tǒng)中,正篆與重文聲符變換的材料具有重要的古音學價值,如可以“比照其中正篆與重文偏旁變換情況,去探求上古語音系統(tǒng)特點和語音轉化規(guī)律”[1]。但是學術界對聲符變換現(xiàn)象的認識還不夠深入,尤其是把變換現(xiàn)象中正篆與其聲符異部或重文與其聲符異部的情況當作音近變換及音近諧聲,有削足適履之嫌。如王平雖然認為漢語方言的影響和語音的發(fā)展是聲符換用的原因,但是卻認為重文形聲字中表音字素換用的條件是音同或音近[2]。于靖嘉對《說文解字》重文與正篆聲符變換的語音關系作了靜態(tài)的分類描述,其所謂“音轉關系”的實質是音近[3]。其實,“音近”的看法僅只停留在表面??疾臁墩f文解字注》于聲符變換而注合韻的材料,就會發(fā)現(xiàn)異部變換是造字者依據(jù)不同的讀音分別諧聲所致,段氏在古音歸部時,取其中一個字的讀音歸部,則另外一字的歸部與諧聲關系不合,這種現(xiàn)象不是異部音近諧聲。
《說文》正篆與重文聲符異部變換而《說文解字注》標注合韻者25例[4],其中重文合韻15例,正篆合韻10例。為便于整體把握和后文分析,現(xiàn)列“段注《說文》重文形聲字聲符變換—合韻表”于下:
段注《說文》重文形聲字聲符變換—合韻表
根據(jù)《說文解字注》,正篆與重文是分別據(jù)不同的讀音諧聲造字而來,段氏在古音歸部時取正篆的讀音為正,則重文隨正篆歸部的結果,導致出現(xiàn)了與其聲符異部的情況,段氏注以“合韻”。參照前表,進一步分析如下。
5. 琨-瑻:“琨”從“昆”(第十三部)諧聲,重文“瑻”換從“貫”(第十四部)諧聲。段氏于“瑻”下注:“馬融《尚書》、漢《地理志》皆作瑻。貫聲在十四部,與十三部昆聲合韻最近,而又雙聲。如昆夷亦為串夷,韋昭瑻音貫?!卑矗袄ヒ摹薄按摹碑愇?“昆”與“琨”音同,“串”與“貫”“瑻”音同)。由韋昭“瑻音貫”可知“貫”諧“瑻”是按第十四部之音造字的。根據(jù)規(guī)范化的要求,段氏取“琨”之第十三部音為正,重文“瑻”隨正篆歸入第十三部,導致與諧聲音異部,故注明合韻。
6. 瓊-璚 瓗:“瓊”從“夐”(第十四部)諧聲,重文“璚”從“矞”(第十五部)諧聲,重文“瓗”從“巂”(十六部)諧聲。按,“璚”《集韻》又音古穴切(十五部),與聲符“矞”同音,可以判斷“璚”諧第十五部?!碍帯薄都崱酚忠魬夜缜?第十六部),與聲符“巂”同音,可以判斷“瓗”諧第十六部。重文“璚”與“瓗”是按不同的讀音分別諧聲造字而成,按照規(guī)范化的要求,隨正篆“瓊”而歸入第十四部,導致與諧聲音異部,段氏注明合韻,于“璚”下注:“此十四部與十五部合音之理。”于“瓗”下注:“此十四部與十六部合音之理。”
10. 鬄-髢:“鬄”從“易”(第十六部)諧聲,重文“髢”從“也”(第十七部)諧聲。段氏于“髢”下注:“古易聲在十六部,也聲在十七部,合韻冣近?!卑?,“鬄”“髢”兩字依諧聲分屬第十六、十七部,根據(jù)規(guī)范化的要求,段氏取“鬄”之第十六部音為正,重文“髢”隨正篆“鬄”歸入第十六部,導致與諧聲音異部,故注明合韻。又按,“鬄”大徐音大計切,段注:“此字今音大計切,于也聲得之,地亦也聲?!碧崾尽绑灐敝笥嬊幸灰羰菗?jù)“髢”之諧聲音而來,這從側面表明“鬄”“髢”聲符的變換是因為諧聲造字音各有不同,重文“髢”表示另一個音。
11. 芰-茤:“芰”從“支”(第十六部)諧聲,重文“茤”換用“多”(第十七部)諧聲。按,《集韻》“茤”當何切,音多,正與諧聲相合。根據(jù)規(guī)范化的要求,段氏取“芰”之第十六部音為正, “茤”隨正篆“芰”歸入第十六部,導致與諧聲音異部,段氏注明合韻,并提示:“古弟十七部中字多轉入弟十六部?!?/p>
根據(jù)《說文解字注》,正篆與重文是分別據(jù)不同的讀音諧聲造字而來,段氏在古音歸部時取重文的讀音為正,則正篆出現(xiàn)了與其聲符異部的情況,段氏注明“合韻”。 參照前表,進一步分析如下。
24. 觼-鐍:“觼”從“敻”(第十四部)諧聲,而歸入第十五部,故注明合韻。按,重文“鐍”與其聲符“矞”,《集韻》并音古穴切(第十五部),可見“鐍”是據(jù)第十五部音諧聲造字的。又按,段注:“捐者,觼之假借字?!北砻鳌坝仭绷碛凶x“捐”(第十四部)之音,正是“觼”的諧聲音。
諧聲的目的是為了讓漢字表音。諧聲造字的過程是造字者選擇能夠表音的字符構造形聲字的過程,聲符與所諧字聲韻關系的一致性無疑是諧聲的內(nèi)在要求和基本特征,造字時聲符與所諧字必然是同部的。同一個詞如果有不同的讀音,造字者根據(jù)不同的讀音分別諧聲造字,就會出現(xiàn)讀音各異的聲符變換現(xiàn)象。合韻是段氏按字音規(guī)范化的要求給正篆和重文進行統(tǒng)一的歸部之后出現(xiàn)的,正篆注合韻是因為正篆在古音系統(tǒng)中的歸部與諧聲音異部,重文注合韻是因為重文在古音系統(tǒng)中的歸部與諧聲音異部??梢姡疾煺c重文聲符異部變換現(xiàn)象,不能撇開造字諧聲和古音歸部的實際。
諧聲關系是造字時鎖定在形聲結構內(nèi)部的讀音關系,具有固定不變性,而語言和字音會隨著時地的不同而變化。原本和諧的聲韻關系,如果換從變化了的讀音或另外的語音標準去衡量,會出現(xiàn)“失諧”現(xiàn)象[8],如肖泰芳所言:“甲方言區(qū)的人創(chuàng)造的某一諧聲字和它的聲符讀音完全相同,而用乙方言區(qū)的語音或全國通用的語音讀起來,它們就不一定完全同音了。”[9]包括段玉裁在內(nèi),古音學家所考訂的古音系統(tǒng)都具有綜合統(tǒng)一性[10],拿這種系統(tǒng)作標準,去衡量不同時地、不同的人根據(jù)不同的音所造而累積在《說文》中的諧聲字,或者按統(tǒng)一的標準給《說文》所收諧聲字歸部,自然會出現(xiàn)聲符與所諧字異部的現(xiàn)象。研究表明諧聲造字與諧聲字的歸部不在同一層面,段氏進行古音歸部所持的原則也并非諧聲關系[11],諧聲與歸部的矛盾在所難免。正因如此,段玉裁從發(fā)生學的角度提出“諧聲同部”說的同時,又提出“合韻”說,專門針對“音有變轉”所致“同一聲而分散于各部各韻”的情況,正篆與重文聲符變換中所出現(xiàn)的聲符與所諧字異部的現(xiàn)象即屬合韻。只有把諧聲造字與古音歸部區(qū)別對待,才能看出合韻的實質,并正確對待異部現(xiàn)象。
《說文》正篆與相應的重文在共時平面上是同詞異字現(xiàn)象,而書面語言用字和讀音的一致性要求,需要對這種同詞異字現(xiàn)象進行整理和規(guī)范?!墩f文》出于規(guī)范化的用意,取其中一個作為正篆字頭,將代表同一個詞的其它字形作為重文附列,這就呈現(xiàn)出正篆與重文聲符變換而音各不同的現(xiàn)象。而包括段玉裁在內(nèi),古音學家建立韻部系統(tǒng)并確定各字的歸部,則是對字音的規(guī)范。在《說文》正篆和重文是按不同韻部的音諧聲造字的情況下,取其中一個字的讀音進行歸部,則另外一字按照規(guī)范化的要求必然改變原來的讀音,這個改變讀音的字就會出現(xiàn)歸部與諧聲異部合韻現(xiàn)象??梢姟墩f文》形聲字中正篆與重文聲符的異部變換以及正篆與其聲符異部或重文與其聲符異部,反映的是諧聲與歸部的矛盾,而非異部音近諧聲。
[1]黃宇鴻.對《說文解字》重文的再認識及其價值[J].廣西大學學報,2003(4):78.
[2]王平.《說文》重文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02,119.
[3]于靖嘉.《說文解字》重文與正篆的音轉關系[M]∥于靖嘉先生文集.太原:三晉出版社,2013:287-284.
[4]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劉忠華.段玉裁《詩》合韻的本質[J].廣西社會科學,2012(3):166.
[6]劉忠華.段玉裁《六書音均表》“合韻”本意考論[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86.
[7]楊建忠.“侮”字歸部辨證[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 2006(2):93.
[8]劉忠華,趙詩嫚.論諧聲關系與“失諧”現(xiàn)象 [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16(5):28.
[9]肖泰芳.古音三題[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2):22.
[10]郭云生.論《詩經(jīng)》韻部系統(tǒng)的性質[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4):96.
[11]劉忠華.《說文解字注》“合音”論析[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5):1.
[責任編輯:曹 驥]
2016-12-07
2016-12-30
劉忠華(1964-),男,陜西洋縣人,陜西理工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漢語言文字學研究。
H11
A
1673-2936(2017)01-002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