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空間正義論:康德永久和平思想的地理刻度

2017-02-27 02:04:39吳紅濤
關鍵詞:世界主義康德和平

吳紅濤,

上饒師范學院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江西 上饒 334001

空間正義論:康德永久和平思想的地理刻度

吳紅濤,

上饒師范學院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江西 上饒 334001

康德對人類永久和平的世界主義構想,內(nèi)構了豐富的地理學知識,其集中體現(xiàn)在永久和平的實現(xiàn)以地理學作為先決條件,永久和平的存在形態(tài)帶有鮮明的地理性,以及永久和平的具體條款加入了諸多地理學元素??档滤O想的永久和平,突出了友好井然的空間秩序,最終指向全世界公民在地表的共存、認可、互利與包容,是一種地理意義上的空間正義,這種空間正義深刻反映了康德對于人類未來世界的自覺思索和深切關心。

康德;地理學;永久和平;空間正義

在康德的哲學體系中,“地理學”似乎一直都處于某種尷尬的境地:一方面,傳統(tǒng)認識論習慣性地將地理學歸結為自然科學的一員,使得地理學在康德龐大嚴密的批判哲學中總是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另一方面,隨著時代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康德對地理學的諸多認知被證實存在不少常識性的錯誤和悖論,其不僅不為哲學界所重視,同樣也被科學界所遺棄。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那樣,閱讀康德的《自然地理學》一書,就像“一堆莫名其妙的評論、缺乏系統(tǒng)的知識以及沒有任何連貫性的奇聞異事的大雜燴”[1]。在這種情境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是:作為現(xiàn)代哲學的殿堂級宗師,康德為何要在自己的學術生涯中,耗費如此多的精力投入到非其本職的地理學知識的建構和傳授中?整部《自然地理學》與康德的哲學追求和道德愿景是否真的毫無關聯(lián)?

諸所周知,康德生平并未出版任何一本有關地理學的專著,后世所看到的《自然地理學》一書是康德的學生弗里德里?!ぬ貖W多爾·林克(Friedrich Theodor Rink)經(jīng)康德允可下,于1802年(康德在柯尼斯堡大學退休后第六年)將康德的地理學授課講稿整理出版的[2]203。有學者專門統(tǒng)計,在康德生平所授的所有課程里,地理學講授的總次數(shù)排名第三(前兩名是邏輯學的56次和形而上學的53次,地理學49次),超過了道德哲學與人類學(道德哲學僅為28次)[3]8。即便是在1770年-1780年間康德傾心撰寫他的批判哲學時,對于地理學的講授也依然沒有任何縮減。從這里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盡管康德的地理學論述不被后世所待見,但在康德自己的心里,地理學顯然占據(jù)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無怪乎著名地理學者大衛(wèi)·哈維(David Harvey)曾經(jīng)發(fā)出這樣的感慨:“歷史上對康德《自然地理學》的漠視,完全不符合康德自己的預估。”[4]20時至今日,這種習慣性的漠視依然存在,將地理學與康德道德哲學或倫理學進行并置考察的研究依然極為欠缺。

那么,地理學對于康德來說究竟意味著什么?其與康德的哪些道德命題有著重要的關聯(lián)?要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先明白康德對于地理學性質(zhì)的原初判斷。在康德看來,人類必須通過自己的感官來獲取經(jīng)驗知識,這種感官分為外感官和內(nèi)感官,前者所觸及的對象是自然,后者則是靈魂或者人,兩者共同構成“世界知識”[5]157。其中,自然地理學是世界知識的第一個部分,“它屬于一個理念,人們可以把這個理念稱為世界知識的入門”[5]158。換句話說,康德認為自然地理學作為一種知識,界定了其他各種知識的可能性條件,是理解其他知識的預備性知識[6]76。在人們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如果缺乏了地理學知識,那么這種認識必然是不完整的,也必定是缺乏科學和邏輯依證的。因此,對于康德來說,自然地理學就像是一個“先在”條件,是構成完整世界知識的必然組成部分。由此可見,康德一早便為地理學賦予了極高的地位。但有意味的是,康德擯棄了與他同時代的地理學知識,而是將自己化身為一個科普型的地理學家,努力在自己的課堂中構建一套完整的地理學知識譜系。究其原因,在于康德對于傳統(tǒng)“學院地理學”的不滿。在《自然地理學》一書中,我們可以明確地感受到康德的這種不滿:“然而,我們常見的學院地理學是很有缺陷的,盡管再也沒有比這種地理學更能使健全的人類知性澄明的了?!盵5]164出于這種不滿,康德建立了為其所特有的自然地理學,它是一個自然總綱,“不僅構成歷史的根據(jù),而且也構成其余一切可能地理學的根據(jù)”,其用途體現(xiàn)在“合乎目的地整理我們的知識”[5]165-167。

從康德對自然地理學原初性質(zhì)的這些闡釋中,我們不難理解,康德將自然地理學視為其他知識的一種預備條件,無論是歷史、道德、文化、經(jīng)濟、政治等知識領域,都應然內(nèi)含了地理學的維度。而康德本人對于人類社會的終極想象,更是深度融入了這種地理學維度。眾所周知,康德哲學所涵蓋的問題域非常之多,其所連接的道德命題也極為復雜,但縱觀康德所有著作,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康德對人類社會的最高期想,高度體現(xiàn)在其晚年所撰寫的《永久和平論》中,這也是康德世界主義倫理的終極追求。有不少學者甚至認為,康德的“永久和平”是一種政治的“至善”,它構成了康德整體哲學的基本主題與基本動機[7]30。

盡管“康德自己也承認,作為一種理念,永久和平可能永遠無法實現(xiàn)”[8]316,但“思考著未來,生活在未來,這乃是人的本性的一個必要部分”[9]93。在精心營構了經(jīng)典三大批判之后,在自己的晚年時期,康德將最終落腳點定位在對人類永久和平的道德想象中,這不僅體現(xiàn)了康德作為一名哲學家的偉大之處,也展現(xiàn)了康德內(nèi)心深處所具有的現(xiàn)實意識與人文關懷。對于本文來說,問題在于:康德的“永久和平論”如何體現(xiàn)了地理學之維度?其與康德的自然地理學思想具體又有著怎樣的關聯(lián)?

誠如學者們所公認的那樣,《永久和平論》高度凝聚了康德的世界主義倫理:“再也沒有比《永久和平論》更鮮明地體現(xiàn)康德世界主義的文本了。”[10]179這種“世界主義”指向的是“一種關于承認、尊重、開放、趣味和仁善的態(tài)度,它倡導將他者的個體、文化與人民視為全球共同體中的一員”[11]1。正因為康德的世界主義倫理融合了諸多積極正面的價值觀,所以有學者才將其稱之為“嵌入式的世界主義”(embedded Cosmopolitanism)[12]2,而“嵌入”內(nèi)容除了具有世界精神的各項倫理維度之外,恰恰還包括了我們前面提到的“地理學”。眾所周知,為實現(xiàn)人類社會的永久和平,康德設置了諸多以供遵循的條款法則,也就是“世界法”(cosmopolitan law)。哈維曾直接指出:“康德對于世界法概念的設定,源自于某種地理結構(geographical structure)的脈絡?!盵4]17此外,當代韓國女學者姜南順(Namsoon Kang)也適時地提到,康德的世界主義以康德的地理知識作為背景,內(nèi)構了康德對于地理學的想象[6]78-79。遺憾的是,兩位對此只是一筆帶過,未能繼續(xù)進行更為詳細和深入的探討。

通過對《永久和平論》文本的細讀,結合康德的自然地理學論述,我們認為,康德的永久和平構想與地理學之間的關聯(lián),主要體現(xiàn)為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永久和平”的實現(xiàn)以地理學知識作為其先決條件。正如康德所論述的,為永久和平提供擔保的,“并非是什么微不足道的東西,而正好是大自然這位偉大的藝術家本身”[13]122。在康德看來,大自然存在著一種基礎機制,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先天性地“安排”好人類的各種存在,這種源自大自然的“安排”即是人類永久和平的先決保障,其最終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在大地的每一個地方都照顧到人類得以在那上面生活”;二是“通過戰(zhàn)爭把他們驅(qū)逐到各個方向,甚至是最不堪居住的地方,使他們得以居住”;三是“通過這同一個辦法迫使他們進入或多或少的法律關系”[13]124。我們知道,“大自然”本身即是某種地理性的存在,其與康德的自然地理學更是有著密切的契合。而康德所提及的三種先決安排,尤其是第一種和第二種,無論是在不同的“大地”上“生活”,還是“驅(qū)逐”到不同的地方“居住”,其實現(xiàn)顯然都要從地理學意義上進行。康德認為,大自然可以展現(xiàn)為不同的地理條件,內(nèi)容包括土地、河流、森林、動植物、礦產(chǎn)等,這些內(nèi)容在康德的《自然地理學》中得到了詳盡分析,也正是這些內(nèi)容的存在,才確保了不同地域人們的生活所需(用康德的話說,即“通過相互的自利”),假若缺乏大自然所提供的這些保障,那么永久和平就不可能得以實現(xiàn)。當然,由于地理具有差異性,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理條件,因此康德反對將這些地理狀況進行平行比較,因為這種比較會導致地理上的不平衡心理,由此對人類的和平造成困擾。譬如將非洲大陸和歐洲大陸進行比較,若非洲民眾認為非洲地理條件不如歐洲,因此要求全部遷居歐洲,這樣勢必會產(chǎn)生嚴重的后果??紤]到這樣的問題,康德認為地球上的人都應安于自然為其安排的條件,這是一種“義務”所在,如康德所說:“當大自然照顧到人類在大地之上到處都能夠生活時,它也就同時專橫地要求人類必須到處生活,哪怕是違反他們的意愿,并且甚至于并沒有同時假定這種‘必須’是一種義務概念”[13]126。為了防止人們違反這種義務,康德保留了“戰(zhàn)爭”的需要,認為“戰(zhàn)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確保地理上的均衡與和平。從這個意義上說,人類的和平并不是一種自然狀態(tài),“和平狀態(tài)必須是被建立起來的”[13]108。對此,康德曾舉例做出進一步的解釋:在北冰洋一帶生存著薩摩雅德人,距其兩百德哩之外的阿爾泰山生存著騎馬好戰(zhàn)的蒙古人,兩個族群由于“語言的不同和宗教的不同”*康德認為,大自然采用了兩種方式來使得不同的族群能夠明顯的區(qū)分開來,由此實現(xiàn)地理上的差異性,這兩種方式即是語言的不同和宗教的不同。盡管這兩種方式會在一定程度和特定時期導致互相敵視和戰(zhàn)爭,但是康德相信隨著人類文化的進步,它們也會引向一種“對于和平的諒解”。參見: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第130頁。,被遠遠地分開,盡管這并非出自于他們內(nèi)心的意愿,而為了能夠確保不同的地理上能夠居住不同的族群,“戰(zhàn)爭”于是成為了其中不可缺少的手段。當然,康德這里提及的“戰(zhàn)爭”,并非意在鼓吹人類積極進行戰(zhàn)爭,而只是確保大自然的地理安排得以實現(xiàn)的一種保證,這也是為什么康德極其反對殖民征服的緣由所在,因為他認為殖民式戰(zhàn)爭不是出于大自然的需要,并會對他人造成非人道的主動性傷害。

其次,“永久和平”的存在形態(tài)帶有鮮明的地理性。我們知道,康德所希冀的永久和平,并不是抽象和理念上的永久和平;相反,康德通過對各種條款的設定和規(guī)劃,將“永久和平”以非常具體與細致的形態(tài)再現(xiàn)出來,也即是說,這里的永久和平涵蓋了實實在在的內(nèi)容,包括實現(xiàn)緣由、實現(xiàn)方式、實現(xiàn)情境以及實現(xiàn)保障等。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永久和平”的存在形態(tài)首先體現(xiàn)在人類在地理上的和平相處:全世界公民共同占有地球的地表財富(因而在《實用人類學》中,康德將“人”也稱之為“有生命的地球居民”[14]261),但每個民族都有嚴格的地理界限,在世界法的規(guī)則之下,人們必須以“和平聯(lián)盟”(foedus pacificum)的契約精神,安守自己的土地,不以非正義的目的擅自侵犯他族。當然,康德這里提到的“界限”并不等同于布迪厄所談的“區(qū)隔”,其只是保證一種地理秩序與和平狀態(tài)的一種前提,并非是要以一種敵意的態(tài)度將人類等級化為不同級別的階級社群。因此,在設置絕對的地理界限之外,人們依然可以在承認各自所占有的地球表面的前提下,擁有“訪問”其他地表的權利,被訪問地方的人也應以“好客”的態(tài)度來對待來訪者,以達成互通往來,友好交往。所以,康德認為不懷惡意的“訪問權”是人人都應享有的權利,其具體指代的是“由于共同占有地球表面的權利而可以參加社會,地球表面作為一個球面是不可能無限地驅(qū)散他們的,而是終于必須使他們彼此互相容忍”[13]119。當然,如果“訪問”是惡意的,那么這種權利就不被視為應然的,人們可以拒絕他人進入自己的土地。譬如康德非常痛恨以貿(mào)易之名對別族進行征服與剝削的行為,在這種罪惡的行為中,美洲、黑人大陸、香料群島、好望角等地方由于其豐富的地理財富,被侵略者惡意侵犯,這無疑是對和平的極大破壞。在這里,訪問者應不懷惡意,被訪問者應善待來者,雙方為實現(xiàn)世界的永久和平,都應將這種交往規(guī)則作為一種道德義務來遵守。因此有學者指出,康德的世界主義實質(zhì)是道德義務的映射,“其認可其他地方的人民,因為他們共同構成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合理性,盡管他們有不同的政治、宗教及其他特殊的群聚性”[10]2。就此我們可以看到,“永久和平”的存在形態(tài)在地理上其實展現(xiàn)為以下三個邏輯層次:(1)全人類共同占有地球表面,各自享有適于自己生活的地理資源。(2)各民族在地理上有著嚴格界限,這種界限不能任意跨越,更不能肆意占有其他族群的地理財富。(3)在心懷善意與恪守和平的前提下,地理界限可以相對性地解除,人們擁有友好訪問其他地表的權利。

第三,“永久和平”的具體條款內(nèi)構了地理學元素。在康德為永久和平所設置的具體條款中,以“地表”作為劃界標志來成立不同的主權國家是其中尤為核心的內(nèi)容。用康德的話說:“根據(jù)上面提到的大自然的安排,每一個民族都發(fā)現(xiàn)自己與另一個緊逼著自己的民族為鄰,對此它就必須從內(nèi)部使自己形成一個國家”[13]128。也即是說,國家之不同首先便體現(xiàn)在地理位置和地理條件上的不同。為此,地理學知識必然是和平條款中的不可疏略的部分,其主要包括以下兩個關系式:(1)依據(jù)不同領土與自然條件而成立的不同國家,這些國家在地球上共同存在,以及以這些國家的地緣政治為基礎而設立的共和體制。(2)每個國家都有屬于自己獨有的風土人情和地理環(huán)境,這些風土人情與地理環(huán)境決定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居住其中的人要接受這種地理安排,其他族群的人則要尊重這種地理安排,不能任意冒犯和征奪。某種意義上,康德對永久和平的設想,基本都是圍繞著這兩個關系式而展開討論的,而“地理”在兩個關系式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看到,土地、河流、地表、海洋、各種動植物、不同國名等諸如此類的專業(yè)地理學名詞,被康德頻繁地運用在《永久和平論》的具體文本中,這些地理學名詞是《永久和平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理解康德永久和平構想的重要切口。

通過前文分析,我們大致梳理了地理學在康德《永久和平論》中的幾種表現(xiàn),可以看到,地理學與康德的世界主義倫理有著明顯的關聯(lián)。從這個意義上說,康德所論述的“永久和平”,其實也是一種世界主義地理,其指向的是全世界公民在地理空間上的認可、友好、互利與包容。因此,哈維認為,康德的世界主義地理實質(zhì)突出了某種友好平和的空間秩序(spatial order),而這種“空間秩序”則必須要從地理學的意義上加以理解[4]31。

哈維之所以將“空間”作為康德世界主義地理中的關鍵詞,并非源自其本人作為一名新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家的需要,而是他深刻意識到“空間”在康德地理學譜系里的重要意義,解讀康德的世界主義地理構想,必須歸結到“空間”這個命題上來。誠然,哈維的這番見解并非言過其實,我們知道,在《自然地理學》中,康德確實著重強調(diào)了“空間”在地理學中的核心地位??档聟^(qū)分了“歷史”和“地理學”兩種知識形式,他認為前者在“時間”方面拓展我們的知識,它是“前后相繼的事件的一種信息”;而“地理學”則在“空間”方面拓展著我們的知識,它是“在空間中并行發(fā)生的事件的一種信息”[5]163。因此,在康德那里,“時間”和“空間”是能夠完全分離開來的兩者。早在《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康德便預先論及了“空間”的這種性質(zhì):“作為先天知識的原則,有兩種感性直觀的純形式,即空間與時間”,一切有關空間的概念,都是以“先天直觀”作為基礎的,因而“在空間之中,對象的形狀、大小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是確定的,或是可以被確定的”[15]27。對此,著名的康德哲學研究者華特生也認為,對于康德來說,“空間乃是一種確定”[16]83。可以看到,“空間”在康德那里是某種先天客觀的確定表象,它“不是一個物,也不是一個事件,而是安排物與事件的框架”[17]3,其存在形式是絕對的,不以其他意志為轉移的。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才會有不少學者將康德視為牛頓絕對空間觀的擁護者[18]342,甚至有人直接指出康德的空間觀實質(zhì)上就是一種“絕對空間觀”[19]67。而對于空間品性的這種確認,擴展到康德的地理學認識中,使得其亦內(nèi)含了某種絕對性。我們知道,康德論述的大自然為人類永久和平所做的先決安排,無疑便具有強烈的絕對性,盡管這種“安排”從表面上看,的確帶有一定的“偏見”,但其是以一種“更高級的、以人類客觀的終極目的為方向”作為基礎的。換句話說,“偏見”的存在,是為了獲得人類世界更為重要和更為高級的“大正義”,用萬俊人先生的觀點來說,也可稱之為一種“絕對正義”:“ 康德所尋求的是一種普遍純粹的人類道德和平,具有絕對的人類正義意味?!盵20]9-10這種“絕對正義”的最終旨歸即是全人類的“永久和平”,也是康德在《實用人類學》中所談到的大同世界:“大自然把不和的種子植入了人類之中,它本來是要讓人類自己的理性從這種不和中產(chǎn)生出那種和睦大同,至少是不斷地對它逼近。”[14]261站在這個角度上看,為實現(xiàn)永久和平的正義世界,康德認為各個民族國家在地理空間上具有絕對邊界,其是一種絕對空間的存在,人們不能任意破壞這種地理空間的絕對性,因此“殖民”、“征服”、“侵略”、“霸占”等行為都被康德視為“非正義”;而世界公民所擁有對其他地理空間的訪問權,也必然是建立在承認這種空間絕對性的先決基礎上,才能夠得以成立。

有鑒于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康德的永久和平,其所追求的首先即是一種地理的“空間正義”。當然,這種空間正義的未來世界若要真正實現(xiàn),只依靠自然安排及地理空間的絕對設定當然是不夠的。歸根結蒂,一切與人類有關的事務最終還必須回歸到“人”的本身??档伦约阂渤姓J,“我們就只有從人的立場才能談到空間”[15]31。所以,要更好地理解康德永久和平的地理構想,就必須結合其對“人”的諸種討論,因為“永久和平”是為“人”所建立的永久和平??档律钚?,有朝一日,人可以通過自身努力,從“惡”向“善”不斷地演變,這是一個“可以帶著道德的確信來期待的前景”[14]270。就此,問題的關鍵便轉換成了對什么樣的“人”之思考。顯然,能夠支撐起永久和平世界的“人”,絕不是非理性和缺乏教養(yǎng)的人,因此為實現(xiàn)永久和平而對“人”所進行的“啟蒙”和“教化”,則成為了我們必須要付諸的實踐,如學者所說的:“康德的永久和平必須和啟蒙運動聯(lián)系起來理解。……對于康德來說,啟蒙是這樣一種過程,人們能夠?qū)⒆约旱牡赖履芰D換為實踐原則,并且具有普遍性?!盵21]105鄧曉芒在反思康德哲學的當代意義時也指出,康德將其“永久和平”實現(xiàn)的希望,寄托在了人的“道德意識的覺醒”上[22]225。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永久和平并不是一個孤立的地理學構想,其需要放置在康德的整體哲學視野內(nèi)加以討論,否則隨著時代的進展,其終將會被視為一種荒唐幼稚的空想。譬如近年來,以哈維為代表的地理學者,便指出康德的世界主義地理具有嚴重弊病,其集中體現(xiàn)為“環(huán)境主義”和“種族主義”的傾向,認為康德的世界主義地理學,具有和孟德斯鳩相呼應的的環(huán)境決定論,將人看成是自然系統(tǒng)內(nèi)部的“自然客體”(natural object),依“環(huán)境”而劃分的“人”具有不同的等級之分。哈維曾例舉了康德在《自然地理學》中對“人”的某些論述:“緬甸女人穿著不雅的衣服……霍屯督人(Hottentot)非常臟,很遠就能聞到他們身上散發(fā)的臭味,爪哇人則偷竊成性……”[4]27其認為,康德的這些論述帶有地理偏見,使得讀者會對這些人產(chǎn)生本能的反感和排斥,因此這種環(huán)境主義“很有可能輕易導致赤裸裸的種族主義”[4]31。

誠然,正如前文所說,由于時代所限,以今天的科學眼光來看,康德的地理學論述在某些方面的確存在著不少謬誤,有很多地方甚至出現(xiàn)了常識性的錯誤。但因此而草率地將康德劃入“環(huán)境主義”乃至“種族主義”的陣營,無疑是對康德地理學及其永久和平思想的極大誤讀。正如當代美國著名學者瑪莎·努斯鮑姆所評論的:“在康德富含希望的論著(即《永久和平論》)出版后的200年里,我們目睹了許多地方淪為族裔、宗教和種族沖突的犧牲品。我們看到康德所捍衛(wèi)的平等、個性及人權的價值,在某些地方譏笑為僅僅是西方種族主義的再現(xiàn)?!盵23]257鄧曉芒也指出,康德的永久和平構想“并不是初看起來那么空洞和虛幻, 而是比任何立足于狹隘種族偏見之上的和平方案更具有可行性。”[24]79的確,研讀康德的諸多著作讓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康德不僅不是一名種族主義者,相反,其是一個對人類充滿關切和對世界充滿關懷的大哲學家。哈維之所以對康德的地理構想做出那樣的判斷,一方面源自其作為一名當代左翼學者的刻意批判所需,另一方面也源于其未能很好地將康德的地理與康德的整體哲學結合起來理解,尤其是康德對于人之理性與道德教化的討論。

時至今日,盡管人類之間的聯(lián)系隨著科技文明的進步正變得越來越緊密,“地球村”也早已成為現(xiàn)實,但永久和平的空間正義卻似乎一直未能得以實現(xiàn),在我們所共同生活的地理空間中,依然充滿了諸多“非正義”的行徑。正是從這個意義上,康德對于永久和平的正義構想才會愈發(fā)顯得寶貴,因為其意味著對于人類美好未來的自覺探索。我們當然不必將康德的構想一成不變地予以實踐,因為正如康德自己所說,其終究是“一部哲學的規(guī)劃”。但康德對于永久和平的地理性思考,以及其對于未來空間正義的期想,無疑值得我們認真對待,其價值永遠不會隨著時代的演進而漸趨消逝。

[1]R-P. Droit. “Kant et les Fournis du Congo”, inLeMonde, 5 February, 1999.

[2]Susan Meld Shell & Richard Velkley.Kant’sObservationsandRemark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3]Robert R. Clewis.ReadingKant’sLectures,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GmbH & Co KG, 2015.

[4]David Harvey.CosmopolitanismandtheGeographiesofFreedo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9.

[5](德)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九卷),李秋零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6]Namsoon Kang.CosmopolitanTheology, Atlanta: Chalice Press, 2013.

[7]郭大為:《政治的至善——康德的永久和平思想與當代世界》,載《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

[8]Pauline Kleinsgeld. “Approaching Perpetual Peace”, in Europe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12(2004).

[9](德)卡西爾:《人論》,甘陽譯,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年版。

[10]A. John Simmons.JustificationandLegitimac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11]Pauline Kleingeld.KantandCosmopolitan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12]Georg Cavallar.Kant’sEmbeddedCosmopolitanism, Berlin:Walter de Gruyter GmbH & Co KG, 2015.

[13](德)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

[14](德)康德:《實用人類學》,鄧曉芒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年版。

[15](德)康德:《純粹理性批判》,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6]( 加拿大)約翰·華特生:《康德哲學講解》,韋卓民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

[17]Surekha Pandit Bapat.SpatialEfficiencyInGeography, Delhi: Concept Publishing Company, 2006.

[18]Andrew Janiak & Eric Schliesser.InterpretingNewton:CriticalEssay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

[19]Robert DiSalle.UnderstandingSpace-Tim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20]萬俊人:《正義的和平如何可能》,載《江蘇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

[21]Mark F.N. Franke.GlobalLimits:ImmanuelKant,InternationalRelations,andCritiqueofWorldPolitics, New York: SUNY Press, 2014.

[22]鄧曉芒:《康德哲學講演錄》,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23]Martha Nussbaum.FrontiersofJustice:Disability.Nationality,SpeciesMembership, Cambridge:Belknap Press, 2006.

[24]鄧曉芒:《趙明〈康德〈論永久和平〉的法哲學基礎〉序》,載《博覽群書》2006年第11期。

責任編輯 吳蘭麗

Spatial Justice:The Geographical Dimension for Kant’s Idea of Perpetual Peace

WU Hong-tao

(SchoolofLiteratureandJournalism,ShangraoNormalUniversity,Shangrao334001,China)

There contains profound geography knowledge in Kant’s perpetual peace idea,which is reflected in three points: the achievement of perpetual peace based on geography knowledge, the existing form of perpetual peace with obvious geographical features, and the specific details of perpetual peace with many geographical elements. Kant’s perpetual peace idea emphasizes a friendly and orderly spatial order, which finally directs all citizens of the world live peacefully, reciprocally and understandingly on the earth. We can call it spatial justice in a geographical sense, which reflects the conscious thought and care deeply on Human’s future world for Kant.

Kant; geography; perpetual peace; spatial justice

吳紅濤,哲學博士,上饒師范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倫理美學與空間文化批評。

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大衛(wèi)·哈維與空間倫理研究”(15CZX034)

2016-09-10

B516.31

A

1671-7023(2017)03-0111-06

猜你喜歡
世界主義康德和平
純接受性的被給予?——康德論自我刺激、內(nèi)感覺和注意
哲學評論(2018年2期)2019-01-08 02:11:48
媒介化的世界主義:世界主義媒介研究文獻綜述
未來傳播(2018年6期)2018-01-23 18:44:36
藝術百家
電影文學(2017年15期)2017-12-26 12:24:06
博弈·和平
特別文摘(2016年18期)2016-09-26 16:42:36
李斯特國家主義理念思辨
康德是相容論者嗎?
哲學評論(2016年2期)2016-03-01 03:42:25
對康德空間觀的誤解及詰難的澄清與辯護
哲學評論(2016年2期)2016-03-01 03:42:22
期盼和平
阿皮亞的世界主義思想研究
20世紀初期中國世界主義思潮研究
舟山市| 杭锦后旗| 册亨县| 那坡县| 修武县| 土默特右旗| 洪泽县| 治多县| 双鸭山市| 长白| 苏尼特左旗| 潞西市| 泽普县| 枣强县| 泌阳县| 舞钢市| 北流市| 封开县| 南木林县| 西充县| 韶关市| 湖北省| 闵行区| 台中县| 富民县| 阳新县| 安徽省| 博乐市| 靖西县| 黔东| 东莞市| 安新县| 南乐县| 渝北区| 凤凰县| 岚皋县| 晋城| 和林格尔县| 荣成市| 宜城市| 文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