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師范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
摘要:隨著網絡和移動通訊的快速發(fā)展,現(xiàn)代人傳遞信息的方法可以分為有線通訊傳輸,如固網電話、電報、電視以及無線通訊傳輸,例如電子郵件、手機短信等等。因此,書信已漸漸退出了人們的生活。盡管書信的實用價值在不斷縮小,書信背后的文化和歷史價值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最近幾年的國際拍賣市場上,許多著名作家的書信廣為流傳。隨著書信的收藏價值越來越大,翻譯著名作家書信的必要性就越來越強。書信體文本有獨特的特點、格式和功能。因此,在將英文的書信體文本翻譯成漢語時,譯者要全方位的考慮原文本的特殊性并采取相應的翻譯策略和技巧。本文節(jié)選了《從戰(zhàn)爭到戰(zhàn)爭》(譯林出版社)一書中的一些書信體文本,從詞匯的角度探索了書信體文本的翻譯技巧和策略。
關鍵詞:書信體文本;丘吉爾;翻譯技巧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people can easily ge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by fixed-line phones, telegrams, e-mails, mobile phones and so on. Therefore, letters are no longer the commonest way in human communication. While the practicality of letters is deducing, the culture and history behind letters ar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recent years, many well-known authors letters are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the international auction market. That is to say letters have now acquired collectable status, which makes it more useful to translate famous writers letters. Epistolary texts are of their own features, forms and functions. When translating epistolary texts from English to Chinese,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full consideration of the accurate information of the original text and the culture behind it. The author extracts some letters from From War to War written by Winston Churchill and explores how to translate epistolary texts wel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xicology.
Key words: epistolary texts, Winston Churchill, translation strategies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1-0260-02
一、英語書信體文本的特點
在通訊技術還不發(fā)達的年代,書信是一種用途十分廣泛的應用文,在人類交流與溝通歷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英語信函的特點:
(一)英語書信在形式上的特點。
英語書信有其特定的組成部分,比如說信頭、收信人地址、稱呼、正文、結尾用語、寫信人署名、寫信日期等等。信頭(Heading),是指寫信人的姓名(單位名稱)、地址和日期,一般寫在信紙的右上角。英文地址的寫法與中文完全不同,地址的名稱按從小到大的順序。一般來講,第一行寫門牌號碼和街名;第二行寫縣、市、省、州、郵編、國名;然后再寫日期。本文節(jié)選的英語書信中,丘吉爾先生書中并沒有體現(xiàn)完整的信頭,而只是寫出了每次寫信的日期,如17.III.35,1.VIII.36,August 25, 1935等。稱呼(Salutation),是寫信人對收信人的稱呼用語。位置在信內地址下方一、二行的地方,從該行的頂格寫起,在稱呼后面一般用逗號(英國式),也可以用冒號(美國式)。正文(Body of the Letter),位置在下面稱呼語隔一行,是信的核心部分。和中文信件不同的是,正文中一般不用Hello!(你好?。┯械臅胚€會有附言。附言(Postscript),是指一封信寫完了,突然又想起遺漏的事情,這時用P.S.表示,再寫上遺漏的話即可,要長話短說。丘吉爾先生在1937年9月9日寫給艾登先生的書信中就出現(xiàn)了P.S.——P.S.– I have read this letter to Mr. Lloyd George who declares himself in full agreement with it.
(二)英語書信在語言上的特點。
首先,英語書信里的語言一般自然親切,簡潔明了。盡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寫作風格,但語言大都真切自然,如同面對面交談一般。其次,英語書信文本具有口語化的特點。畢竟,每一封書信都是寫信人與收信人之間的一次交流和溝通,口語化的語言可以體現(xiàn)寫信人的溝通熱情和對收信人的信任。丘吉爾先生在1935年8月25日寫給塞繆爾·霍爾爵士的書信中出現(xiàn)了以下口語化較強的句子:“Where are the fleets? Are they in good order? Are they adequate? Are they capable of rapid and complete concentration? Are they safe? Have they been formally warned to take precautions?” 再次,英語書信在語言上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書信中,語言的語調、語氣和語態(tài)可以清晰地反射出寫信人的喜怒哀樂。丘吉爾現(xiàn)在在給張伯倫先生的一封信中曾經提到:“I venture to reiterate the suggestion which I made to you in the lobby yesterday afternoon.”丘吉爾先生既想表達自己的觀點,又不想得罪張伯倫先生,于是就用到了“venture”一詞,體現(xiàn)了他對張伯倫先生的尊重。
二、英語書信體文本詞匯的翻譯技巧
(一)英語書信中莊重詞的翻譯。
英語書信的語言雖有口語化的特點,但是也包含很多莊重詞。此時,在翻譯莊重詞時,切不可簡單的直譯成口頭語,而應酌情使用一些常用文言詞匯,如“承蒙”、“茲”、“貴”、“為盼”、“賜復”、“尊”、“敬”、“垂詢”、“惠存”等。
例1原文:Now that our divergence of view upon Indian policy has become public, I feel that I ought not any longer to attend the meetings of your Business Committee, to which you have hitherto so kindly invited me.
譯文:我們在印度政策上的分歧已經公開。過去承蒙你邀請參加你的事務委員會,現(xiàn)在我覺得不應再出席了。
從原文中,我們可以看出丘吉爾先生在鄭重其事地給出自己的觀點,用詞非常莊重。因此,譯者在翻譯時注意到了原文的莊重性,用了“承蒙”一詞。
例2 原文:We have met today, and I venture to let you know our views.
譯文:今天我們已經見過面了。茲提出我們的見解,供你了解。
原文是一個并列句,譯者將其進行了拆分,翻譯成了兩句話,更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另外,作者有意將原文的莊重詞“venture to do sth”翻譯成了 “茲提出”,用到了常用漢語文言詞匯,即準確地表達了原文的信息,又非常有 “中國風”。
(二)英語書信中細節(jié)詞的翻譯。
書信是用來交流溝通的,因此在英語書信中難免會出現(xiàn)許多細節(jié)詞,如日期、價格、計量單位、各種重大數字等。要想準確地傳達原文的信息,譯者在翻譯時一定要注重此類細節(jié)詞的翻譯,以免引起翻譯事故。
例1 原文:I cannot doubt that a far stronger ship could be built with three triple sixteen-inch-gun turrets in a 35,000-ton hull, than any combination of fourteen-inch.
譯文:我深信不疑的是,我們可以建造一艘三萬五千噸的軍艦,裝三座十六吋口徑炮的三聯(lián)裝炮塔,它比起用十四吋口徑炮的辦法來,火力一定要強大得多。
原文中出現(xiàn)了 “three triple”, “sixteen-inch”, “35,000-ton”等數字,既有數字又有計量單位,因此譯者在翻譯時一定要提高警惕,注意數字和計量單位的準確性。另外,丘吉爾先生寫的每一封書信都標有明確的日期,譯者在翻譯時也應準確地將其轉換為漢語的日期,如1.VIII.36(1936年8月1日)。丘吉爾先生在書寫日期時,是阿拉伯數字和羅馬數字混用,譯者在翻譯時也要注意到這一點,做到準確的轉換。
(三)英語書信中縮略詞的翻譯。
在英語書信中,縮略詞因其簡潔明了而得了廣泛的應用。縮略詞的使用不僅節(jié)約了寫信人的書寫時間,也節(jié)約了讀信人的閱讀時間,同時也不會對雙方的理解造成障礙。
例1 原文:P.S.– I have read this letter to Mr. Lloyd George who declares himself in full agreement with it.
譯文:又:這封信我曾讀給勞合·喬治聽,他對信內所述,完全同意。
例2 原文:Such a step could not be deemed aggressive, yet it would emphasise the seriousness of the action H.M. Government are taking on the Continent.
譯文:我們這樣做不會被認為屬于侵略性的,卻可以加強英國政府在大陸所采取的行動的嚴肅性。
以上例句中出現(xiàn)了“P.S.”和“H.M. Government” 兩個縮略詞。我們都知道P.S.已經成為人們所熟知的縮略詞,表示“又”或者“另外”。 而“H.M. Government”這個縮略詞卻不好翻譯,因此在翻譯此類縮略詞時要緊密聯(lián)系上下文,找到它所指代的具體東西。本文中,“H.M. Government”指的是英國政府。
(四)英語書信中結尾用詞的翻譯。
英語書信中的結尾用語是寫信人對收信人的一種謙稱,故也叫“結尾謙稱”,相當于我們漢語書信中的“敬上”、“謹上”、“謹啟”等。正式的英語書信結尾用詞一般來說都有固定的格式,翻譯是一定不能拘泥于文字,而應采用交際翻譯法,使譯文更符合漢語表達習慣。
例1 原文:But anyway, count always upon your sincere friend.
譯文:但不管怎樣,你總可以信賴你的真誠的朋友。
例2 原文:I hope you will not mind my putting this before you.
譯文:我向你提醒這件事,請勿介意。
從以上例句中,我們可以看出丘吉爾先生在書寫結尾語時一般不拘泥于形式,而是再次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態(tài)度。因此,在翻譯時,譯者既要考慮將原文信息準確地傳達出來,又要考慮作者的寫作風格。
三、結語
書信是反應作者寫作風格和傳承民族文化的一種特殊載體。通過對書信體文本的特點分析和以上例句的探索,譯者在選詞時要做到精準,既要如實的傳達作者的意思,又要符合目標語的語言習慣。
參考文獻:
[1]張美芳,2009,文本類型理論及其對翻譯研究的啟示[J],《中國翻譯》
[2]徐建平,2012,《英漢互譯實踐與技巧》[M],北京:清湖大學出版社
[3]杜爭鳴,2008,《翻譯策略與文化:英漢互譯技巧詳解》[M],太原:中國經濟出版社
[4]梅啟波,2002,書信在非書信體小說中的藝術價值,《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
[5]耿妍,2009,淺析《傲慢與偏見》中最重要的一封書信,《時代文學》
[6]王穎,2011,《淺析書信體文本的翻譯策略》,上海外國語大學
作者簡介:劉艷麗(1988-),女,漢族,山東菏澤人,翻譯碩士研究生,西北師范大學,筆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