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靜+吳樂雅
摘 ? ?要: 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第二語言學習者要掌握運用語言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新HSK注重對考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考察,四級閱讀部分涉及成語、諺語、漢字文化等方面的內(nèi)容,充分體現(xiàn)對文化因素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視。根據(jù)大綱“考教結合”的原則,為達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學”的目的,在教學中應重視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關鍵詞: 新HSK ? ?閱讀 ? ?跨文化交際
隨著第二語言教學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認識到,學習者不僅要掌握目的語的語言知識,還要掌握目的語文化的語用規(guī)則,根據(jù)語境和交際對象選擇交際語言和行為。這種運用語言和文化知識的能力,被稱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可分解為知識、動機和技巧三部分。漢語水平考試改革之后,大綱明確提出,重視對考生漢語應用能力的考查。本文通過分析新HSK四級真題中的閱讀部分,總結試題材料中含有的跨文化因素,并提出在教學中培養(yǎng)考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策略。
一、新HSK注重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考察
漢語水平考試(HSK)是為測試母語非漢語者的漢語水平而設立的標準化考試。經(jīng)過多年的摸索與實踐,2009年,國家漢辦正式推出新漢語水平考試,簡稱新HSK。HSK最早以結構主義語言學為基礎,注重對詞匯、語法等語言要素的考察,強調語言的規(guī)范性;新HSK更多借鑒交際能力語言學思想,注重對考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考查,強調語言的應用性。主要體現(xiàn)在:
(一)等級更合理
舊HSK含HSK(基礎)、HSK(初中等)、HSK(高等)三個等級,新HSK則包括HSK(一級)、HSK(二級)、HSK(三級)、HSK(四級)、HSK(五級)、HSK(六級)六個等級。由原來的三級減至六級。新HSK覆蓋面增大,吸引不同類型的考生參加考試,提供貼近他們漢語水平的考試,引導他們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其漢語應用能力。
(二)詞匯量減少
舊HSK詞匯共收詞8821個,即使最簡單的等級HSK(基礎),其詞匯上限為3000詞,考生“望而生畏”。新HSK詞匯量減少,將詞匯總量壓縮至5000,四級詞匯總量1200。新HSK詞匯大綱中的詞匯兼顧“字本位”,刪減重復詞匯,數(shù)量減少,降低考生的畏懼心理。
(三)擯棄專門的語法測驗
新HSK拋棄專門的語法結構分測驗,不再有單純的句型、語法項目考試,對語法的考查寓于聽力、閱讀、書寫、口語的考查中。新HSK的排序、連詞成句、造句、短文書寫等題目,實際上是對語法項目的變相考察,更注重考生在具體語境中的交際能力的考查。
(四)注重聽說技能
在新HSK中,聽力試題數(shù)量比重增加,且單獨設置口語考試(HSKK),實際上對考生提出了更高的綜合能力的要求。除了語言知識之外,思維模式、表達習慣、文化差異、個體特點等諸多因素都將影響交際能力的最終實現(xiàn)。HSKK獨立于HSK之外,有初級、中級、高級3個等級的口試??谠嚺c筆試分離,且不受筆試成績影響,考生可根據(jù)自身實際情況,自由報考任一等級的口試。
新HSK考試大綱明確提出,新HSK遵循“考教結合”的原則,考試設計與目前國際漢語教學現(xiàn)狀、使用教材緊密結合,目的是“以考促教”、“以考促學”;關注評價的客觀、準確,更重視發(fā)展考生漢語應用能力;制定明確的考試目標,便于考生有計劃、有成效地提高漢語應用能力①。
新HSK分三部分:聽力、閱讀和書寫。閱讀是新HSK考題中所占比重較大、耗時最長的題型。以四級為例(表1),聽力題量比為45%,時間比為30%;閱讀題量比為40%,時間比為40%;書寫題量比為15%,時間比為25%。而且隨著水平等級的增加閱讀題量有增加的趨勢。閱讀部分充分體現(xiàn)出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視。
表1 ? ?新HSK四級試題構成
二、新HSK四級閱讀試題中的跨文化知識——以2014年四級真題為例
本文調查了2014年的5套新HSK四級真題,明顯涉及文化方面的試題共計20題,平均每套4題,占總題量的4%,詳見表2。
表2 ? ?2014年新HSK四級真題閱讀試題
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內(nèi)容分為語言的文化因素、基本國情和文化背景知識和專門性文化知識,語言中的文化因素又可分為語義文化、語構文化和語用文化,往往同語言教學融為一體②。文化教學的目的是順利進行跨文化交際。本文所分析的試題中的跨文化知識即包括以上三個方面。
(一)成語
試題中有兩個成語“事半功倍”、“心直口快”,以排序的題型出現(xiàn),都考察其含義,這兩個成語均不在考試大綱范圍內(nèi)。
據(jù)調查,《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共收錄詞語8822個,成語144個,其中甲級0個,乙級2個,丙級18個,丁級124個,共收錄144個成語?!缎聺h語水平考試大綱》收錄的成語新漢語水平考試筆試分六個等級,收錄詞語5000個,其中成語116個,數(shù)量與《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相差無幾。一至四級成語不在測試范圍之內(nèi);五級收錄2個成語“名勝古跡、一路平安”;六級成語數(shù)量明顯增多,共收錄114個。含義分別為本義、引申義和比喻義③。
成語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體現(xiàn)出傳統(tǒng)的民族特色,在跨文化交際中準確運用成語是十分必要的。
(二)諺語
試題中出現(xiàn)最多的就是諺語,包括“差不多”、“好吃不過餃子”、“習慣成自然”、“父母在,不遠游”、“一問三不知”、“友誼第一,比賽第二”、“日久見人心”等。
諺語作為語言財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寶藏。漢語諺語以簡潔明快通俗的語言形式,形象概括了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形成的經(jīng)驗和智慧,往往含有深刻的寓意,在口語中運用十分普遍。在第二語言的學習中,學習、掌握和使用諺語是既可以加深對漢文化的了解,又是進行交際的需要。
(三)漢字文化
試題中關于“三點水”“旦”的考察,主要是從字形的角度分析字義。漢字是形、音、義的結合體,是漢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漢字中蘊含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如古代的“六書”,我們可以從漢字的形體出發(fā)推測其含義。在漢字教學中,啟發(fā)學生認讀漢字,培養(yǎng)其認字猜字的能力也是有必要的。
(四)傳統(tǒng)文化
試題中有一題是關于“京劇”這一藝術的材料?!熬﹦ 币辉~是在新漢語水平考試大綱四級詞匯中出現(xiàn)的。
如58:盡管京劇只有兩百年的歷史,比較年輕,但與其他表演藝術相比,它發(fā)展得很快,深受人們喜愛。
漢語中有很多關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詞匯,比如胡同、京劇、臉譜、中國節(jié)等。在教學中,這類詞匯應作為重點。
(五)姓名文化
試題中對“王月”一名的來歷進行解釋,“月”跟“出生那天月亮又大又圓”有關。姓名是各民族共有的文化現(xiàn)象,但歷史、環(huán)境、宗教、審美及思維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姓名文化,同時,姓名文化也體現(xiàn)了民族文化的特點,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在跨文化交際中,了解姓名文化對促進交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國情(地理、民族構成)
真題中有關于中國南北方氣候、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等方面的材料。學習一門語言,就要了解該語言所記錄的一切,包括政治、經(jīng)濟、文化、歷史等。這個國家的地理環(huán)境、風俗民情有助于學習者更好地運用語言進行交際。
(七)民族文化(民族特點)
每個民族的特點的形成都與這個民族所處的地理位置、物質生活及歷史文化積淀息息相關。漢族是一個委婉含蓄的民族,主要表現(xiàn)在交際中,不直接表達強烈的情感,比如“愛”一對夫妻從結婚到相互扶持一直到最后離世,“愛”雖然沒有說出來,但愛,從來沒有離開過。
如82-83:他向她求婚時,只說了三個字:“相信我?!彼屡畠旱臅r候,他對她說:“辛苦了?!迸畠航Y婚那天,他對她說:“還有我?!彼盏剿∥Mㄖ哪翘?,不停地對她說:“我在這兒?!彼叩哪且豢?,他在她耳邊輕聲說:“你等我?!边@一生,他沒對她說過一次“我愛你”,但愛,從來沒有離開過。
從2014年新HSK四級真題來看,閱讀試題中涉及文化因素和文化知識的材料廣泛,有些甚至超出了考試大綱。在教學中,如何做到“考教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跨文化知識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一部分,我們既要重視文化教學,又要在其他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策略
Spitzberg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由知識、動機、技巧三個要素構成④,三者相互影響、相互依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足夠的跨文化知識、積極的動機和有效的交際技巧,三個要素應同時具備,任何一個要素的缺失都不利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一)重視跨文化知識教學
知識是學習者對交際的意識與理解,包含國家層面的各種文化變量及個體認同,也是學習者選擇得體交際行為的依據(jù)。缺乏跨文化交際知識,學習者便會無法確定自己的交際行為在目的語文化的語境中是否得體。
跨文化知識包括廣義文化知識和狹義文化知識。廣義文化知識涉及各國文化的知識,從宏觀上解釋跨文化交際現(xiàn)象,對交際者的跨文化交際行為做一般性的指導。了解各國文化中存在不同的文化模式和交往規(guī)則可以幫助交際者意識到文化差異的重要性,提高對跨文化現(xiàn)象的敏感度。狹義文化知識涉及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識,該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點,以及其主流文化模式和優(yōu)勢等??缥幕浑H能力需要掌握特定語境下某一特定文化的知識和常識。
1.理解語境
語境是交際發(fā)生的環(huán)境、場合,指文化、交際者之間的關系、地點、交際功能等。交際要在一定的場景中進行,交際者的身份、交際目的直接影響交際行為。在教學中只有學習者了解語言交際的具體語境,才可能減少交際的失誤。
2.重視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第二語言學習和直接的文化交際并一定都是有效的交際,因為沒有對跨文化知識進行分析和解釋,學習者也就不能從目的語文化的角度思考和理解其文化,而是以自己固有的文化知識為標準衡量目的語文化。為此,我們應采取新的教學策略研究文化知識,培養(yǎng)學習者的跨文化意識。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根據(jù)學習者的漢語水平,有目的、有系統(tǒng)和有效率地實施語言與文化相融合的教學模式,讓學生通過詞匯、漢字、語法、語篇的學習及聽力、口語、閱讀、寫作等課程感受和領悟漢語獨有的文化現(xiàn)象和文化內(nèi)涵,體會語言的表層和內(nèi)涵之間的微妙關系,理性地把握目的語的語法規(guī)則和文化規(guī)則,形成自覺的跨文化意識。
(二)增強學生動機
動機即與別人交際的愿望,在情感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不同的動機影響跨文化交際的效果??缥幕浑H中人們會有幸福、哀傷、憤怒、緊張、輕松和快樂等情感體驗,也會對文化產(chǎn)生敏感性,保持一定的態(tài)度。有的學生不習慣面對不太熟悉的事物,其他文化中陌生的現(xiàn)象會使他們退卻,增強學生動機有利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在教學中,要充分了解學生動機并合理利用,激發(fā)學習者的交際需要以增強其學習動機;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運用啟發(fā)式,加強言語交際活動,開展學習競賽,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三)鍛煉交際技巧
技巧即從事交際行為應具備的一些能力,如模糊容忍能力、移情能力、自我行為調節(jié)能力等,在跨文化交際中表現(xiàn)為得體、有效的交際行為。學習者只掌握必需的跨文化交際知識、持有積極的交際動機還不足以完成跨文化交際任務,還必須運用一定的行為技巧。在教學中應加強對學生移情等能力的鍛煉,加強實踐,模擬交際語境鍛煉學生交際技巧。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無論是教學還是新HSK考試都要以培養(yǎng)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為目標。
注釋:
①孔子學院總部,編制.新漢語水平考試大綱(HSK四級)[S].商務印書館,2010:2.
②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J].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4:131.
③劉艷平.中、高級對外漢語成語教學的調查與反思[J].漢語學習,2013.10.
④黃文紅.跨文化交際能力理論模型:中國與西方的對比[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3.12:38.
參考文獻:
[1]毛通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傳授——從HSK考試看跨文化交際教學的重要性[J].海外華文教育,2002.4.
[2]林娟娟.跨文化教學策略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4.
[3]劉艷平.中、高級對外漢語成語教學的調查與反思[J].漢語學習,2013.10.
[4]柴省三.漢語水平考試(HSK)閱讀理解測驗公平性研究[J].語言文字應用,2013.4.
[5]黃文紅.跨文化交際能力理論模型:中國與西方的對比[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3.12.
[6]李步軍,張丹.基于圖式理論的新漢語水平考試(HSK)教學方法研究[J].海外華文教育,2014.4.
[7]吳迪龍,常曉丹,熊宇仙.跨文化交際學在對外漢語成語教學中的應用[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6.6.
[8]周洋.漢語教學和文化教學中的顯形與隱形文化——Edward T. Hall的文化理論在漢語教學與文化教學中的應用[J].語文學刊,2016.8.
基金項目:本文為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對外漢語師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與增強”(項目批準號20BSJD740043)的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