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道敏
【摘要】 初中歷史課堂,每次短短幾十分鐘的時間,除了課上環(huán)節(jié)要精心設計,也要說好“再見”,做好結尾,因為它雖然不在課堂教學的主體位置,但如果運用得當,則可以發(fā)人深省,令人回味無窮,給課堂這出戲拉上完美的幕布。本文著重探討了如何結束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幾種方式。
【關鍵詞】 初中歷史 課堂教學 結束語 方式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6)12-118-01
0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除了引人入勝的導入,錯落有致的過程,還需要余音繞梁的結尾。我們常說“言有盡而意無窮”,結束語就像給一幕大戲拉上帷幕,雖然“放映時間”結束,卻可以通過結尾留下無窮的意境,或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或引出更深層次的思考,或為續(xù)集埋下伏筆……說好“再見”,會讓學生還想“再見”。那么,怎樣設計初中歷史課堂的結束語呢?經過筆者的教學實踐認為,初中歷史課堂的結束語呈現(xiàn)主要有如下幾種方式:
一、提綱挈領,開門見山
結束語時可以對本課教學內容進行梳理,用各種形式高度概括本課的教學內容,而不是簡單的機械重復,使學生對學習內容形成點——線——面的認識,這種方式開門見山,直接明了,只要通過豐富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就會有較好的概括效果。
首先,就是最常見的直接概括的方式,如用關鍵詞把整節(jié)課的知識點串聯(lián)起來,例如人教版九年級《世界歷史》上冊第12課《美國的誕生》一文就可以用“原因、導火線、開始、建軍、建國、轉折點、勝利、立憲”幾個詞語對整篇課文進行回顧,方式簡單直接,在常態(tài)課中運用的較多,缺點就是用的多了,自然就會“無趣”一些。
其次,還有多種形式的概括方法,比如繪畫知識樹、思維導圖,或是用一首小詩概括課文內容等。前者如人教版九年級《世界歷史》上冊第15課《血腥的資本積累》一文中三角貿易可以用本段最后的圖示表示。后者如人教版七年級《中國歷史》下冊第4課《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可以用如下小詩提綱挈領的概括本文“科舉誕生隋朝時,煬帝最先設進士;太宗武媚和玄宗,完善科舉正當時;太宗擴大國學院,進士頭名叫狀元;武媚武舉選武士,詩賦考試玄宗時;教育文藝大發(fā)展,科舉改善用人制;此制延續(xù)一千三,清朝末年則廢止?!?/p>
這種提綱挈領,開門見山的方式是日常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結束語方式,簡單,但是明了,使用起來也很方便。
二、首尾呼應,自成一體
我們寫文章時常常強調要首尾呼應,其實課堂教學也是如此,首尾呼應,結構完整,會給人渾然一體的感覺。如人教版九年級《世界歷史》上冊第11課《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一文的教學設計,在課文開頭展示了英國女王和英國首相的圖片,提問兩者的地位和關系,而在課文結束的時候又再次展示了兩人的圖片,并問了同樣的問題,首尾呼應,當然這不是簡單的重復,實際上在一問一答之間,學生們會發(fā)現(xiàn),上課之前還不理解的問題,通過課堂教學,已經得到了答案,理解了君主立憲制的政體,讓學生清楚的知道自己在本節(jié)課的所得。再如人教版八年級《世界歷史》上冊第13課《紅軍不怕遠征難》一文,在結束語的時候可以和課文標題首尾呼應,展示詩朗誦《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弊屚瑢W們在欣賞朗誦的過程中,在詩句里找到長征的基本過程。
三、設疑激趣,回味無窮
蘇霍姆林斯基說:“能夠把少年拴在你的思想上,引他們通過一個階梯走向知識,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重要特征?!痹O疑會產生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課堂的結束語如果能做到懸念迭出,就能讓人回味無窮,給人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感受,就像說書先生結尾的那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總能惹人念想。哪怕只是簡單的幾句話,一張圖,廖廖幾句,只要緊緊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激起懸念,就能形成“我要學”的心理狀態(tài),誘導著學生自動自發(fā)的去了解后面的知識點。
如人教版九年級《世界歷史》上冊第11課《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一文的結尾,可以展示英國的國旗,然后再展示下圖,提問這面國旗是哪個國家的。同學們自然會產生好奇的心理,去了解為什么會出現(xiàn)一張英國和美國國旗的“混合版”。
四、師生互動,教學相長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有必要融入到課堂教學的每一個過程,包括結束語,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還能潛移默化的了解歸納總結,梳理知識的方法。
如人教版八年級《中國歷史》上冊第14課《難忘九一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說明九一八事變就是《義勇軍進行曲》創(chuàng)作的背景,那么在課堂結束的時候就可以請同學們起立高唱國歌,在這個過程中愛國情感得到升華,對課文內容的體會也能更深刻。
再如如人教版七年級《中國歷史》上冊第9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二)》一文,課堂的結束可以采用題目“小蝌蚪找媽媽”,其形式類似于我們平時做的連線題,但是多了趣味性,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在做題過程中完成了對知識點的重新整合。
綜上所述,通過教師的精心準備,初中歷史課堂的結束語可以充滿魅力,令人回味無窮,使課堂教學效果加倍呈現(xiàn)。結尾的形式多種多樣,并無定法,只要結合學情,引人思考,就值得我們不斷探索和嘗試,本文所述方法只是筆者的一孔之見,還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地方,也希望在不斷的學習發(fā)展中事使初中歷史課堂的結尾更加豐富多彩。
[ 參 考 文 獻 ]
[1]屠明慧《探究中學歷史課堂結尾的藝術》《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06.
[2]韓海全《畫龍點睛,給課堂一個精彩的結尾》《陜西教育教學》2014,03.
[3]趙恒烈,馮習澤《歷史學科的創(chuàng)造教育》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